郝家勝

郝家勝

"1. 1. “一些重要後生動物類群的分子系統學研究(08040106811)”

郝家勝,男,1967年12月生,安徽霍邱人。理學博士,博士後。現為安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生態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動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碩士生導師。安徽省高校學術與技術帶頭人。民革黨員,第十屆安徽省政協委員。中國動物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會員、安徽省古生物學會理事。主要從事動物分子系統學與分子進化、分子古生物學與進化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現代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安徽省優秀青年科技基金等多項研究課題,在《科學通報(Chinese Science Bulletin)》,《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動物學報》,《昆蟲學報》,《動物分類學報》,《動物學研究》,《古生物學報》,《微體古生物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一、主要學習和工作經歷
1988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
1993年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系,獲農學碩士學位;
1997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博士學位;
2000至2003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學研究所現代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
2004年1至6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學研究所現代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
1997年至今,在安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
二、主要研究方向和興趣
研究方向:
1. 後生動物早期起源與演化的分子系統學與分子進化、譜系年代學和進化生態學。
2. 無脊椎動物部分類群(節肢動物(昆蟲)、苔蘚動物等)的分子系統學、比較基因組學和進化生物學。
3. 昆蟲與其寄主植物、傳粉植物間協同演化的分子適應性機制。
4. 水生動物對環境毒理因子的形態和分子適應性機制。
研究興趣:生物類群間的協同演化及其分子適應機制。
三、近幾年來主要研究課題
1. “苔蘚動物的系統演化歷史及其分子證據”(402020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 (主持), 研究期限: 2003.1~2005.12
2. “一些重要後生動物類群的分子系統學研究(08040106811)”, 安徽省優秀青年科技基金(主持), 研究期限: 2008.1~2010.12
3. “基於線粒體基因全序列數據探討苔蘚動物主要類群的系統發生地位” (070413131), 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主持), 研究期限: 2007.1~2009.12
4. “國產蝶類部分類群的分子系統學和分子系統地理學研究”(590602), 安徽省“重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專項基金(主持), 研究期限: 2006.1~2008.12
5. “蛺蝶科主要類群代表種類線粒體基因組進化機制的研究”(KJ2010A142). 安徽省高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主持), 研究期限: 2010.1~2012.12
6. “國產蛺蝶部分類群的分子系統學研究”. 安徽師範大學“大分子進化”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主持), 研究期限: 2007.1~2008.12
7.“苔蘚動物主要類群Hox基因的測定和系統學分析”安徽省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專項基金(主持), 研究期限: 2004.1~2007.12
8. “尋常海綿的系統分類學及起源研究”(4080605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 (參加), 研究期限: 2009.1~2011.12
9. “早期動物譜系年代研究: 化石與分子的整合” (KZCX2-YW-JC104),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項目, (參加), 研究期限: 2010.1~2012.12
四、講授課程
動物學、分子系統學、進化生物學
五、已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通訊作者):
1. Hu Jing, Zhang Daxiu, Hao Jiasheng**, Huang Dunyuan, Cameron Stephen, Zhu Chaodong. 2010.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yellow coaster, Acraea issoria (Lepidoptera: Nymphalidae: Heliconiinae: Acraeini): sequence, gene organization and a unique tRNA translocation eve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37:3431~3438.
2..Hao Jiasheng**, Sun Xiaoyan, Shiqinghui, Yang qun. 2010. Bryozoan phylogenetic position and dates of early divergences. Acta Micropaleontogica Sinica, (In English with Chinese abstract), 27(1): 1~12.
3.Hao Jiasheng**, Su Chengyong, Zhu Guoping, Chen Na, Wu Dongxia, Pan Hongchun, Zhang Xiaoping. 2007. Mitochondrial 16S rDNA molecular morphology of the main butterflies’ lineages and its phylogenetic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18(2): 109~121.
4.Shi Qinghui, Xia Jin, Sun Xiaoyan, Yang Qun, Hao Jiasheng **. 2009. Preliminary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Hox genes in the bryozoans Membranipora grandicella (Cheilostomata) and Tubulipora flabellaris (Stenolaemata). Cell,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4):78~86.
5.Huang Dunyuan, Zou Fangzhen, Chen li, Hao Jiasheng**. 2008. Molecula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nalyses of the main lineages of Nymphalinae (Rhopalocera, Nymphalidae) based on mitochondrial 16S rDNA sequence data.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19(1):39~48.
6. Li Baohua, Li Tiegan, Kermal TE, Christoph H, Li Chunxiang, Hao Jiasheng, Cao Qiyuan, Yang Qun. 2007. Living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from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SSU rDNA sequences and their paleoceanographic significance.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7(7):798~802.
7.Zhang Beibei, Wang Baojuan, Wang Peng, Cao Zhengyu, Huang Enqi, Hao Jiasheng, Dean AM, Zhu Guoping. 2009. Enzy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monomeric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from Streptomyces lividans TK54. Biochimie, 91:1405~1410.
8.Hao Jiasheng, Li Chunxiang, Sun Xiaoyan, Yang Qun. 2005. The phylogeny and divergence time estimation of cheilostome bryozoans based on mitochondrial 16S rRNA sequenc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0(12):1205~1211. (郝家勝, 李春香, 孫曉燕, 楊群. 2005. 唇口目苔蘚動物分子系統演化及其主要分類群分歧時間的推測. 科學通報, 50(12):1205~1211. )
9.Wang Ying, Zhao Huabin, Hao Jiasheng**. 2005.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main lineages of Gastropoda (Mollusca) based on partial 28S rRNA gene sequences.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16(2):118~123.
10.Gong dajie, Hao Jiasheng**, Wu Dongxia. 2005. The phylogeny of bilaterian metazoans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 four mitochondrial encoding protein genes and its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compared with those upon nuclear genes.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16(4):236~247.
11. Hao Jiasheng, Yang Qun, Li Chunxiang, et al. 2003. Molecular phylogeny of Lophotrochozoa based on 18S rRNA gene sequences with comments on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Bryozoa.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14(2):64~72.
12. Li Chunxiang, Lu Shugang, Yang Qun, Hao Jiasheng. 2004. Phylogenetics of Pteris(Pteridaceae) from China based on the chloroplast trnL-F intergenic spacer sequences.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15(1):58~63.
13.毛增輝,郝家勝**,朱國萍,胡 靜,司曼曼,朱朝東. 2010. 菜粉蝶線粒體基因組的全序列測定和分析. 昆蟲學報, 53(12):刊印中.
14.毛增輝,郝家勝**,王晨,於芳,司曼曼,夏靖,朱朝東. 2010. 基於ITS-1基因的菜粉蝶地理居群遺傳分化研究. 昆蟲學報, 53(10):1144~1152.
15.司曼曼,郝家勝**,黃敦元,毛增輝,朱朝東. 2010. 蝶亞目(雙孔次亞目)主要分類群12S rDNA高變區的分子形態特徵及其系統學意義. 動物分類學報, 54(2): 刊印中.
16.夏鳳生,馬俊業,郝家勝. 2010. 奧陶紀苔蘚動物的多樣性演變——兼論苔蘚動物的起源 古生物學報, 49(2):139~163.
17.楊群,叢培允,孫嘵燕,馬俊業,蓋永華,李春香,郝家勝,夏旭華. 2009. 譜系年代學研究進展. 古生物學報, 48(3):364~374.
18..鄒方振,郝家勝**,黃敦元,張大秀,朱國萍,朱朝東. 2009. 基於線粒體ND1和16S rRNA基因序列探討國產12科蝶類的系統發生關係. 昆蟲學報, 53(1):118~126.
19.張大秀,郝家勝**,鄒方振,朱國萍,潘鴻春,張小平. 2009. 基於線粒體Cytb基因和COI基因序列研究豹蛺蝶亞科(鱗翅目:蛺蝶科)10屬間的系統發生關係. 動物分類學報, 34(3):270~278.
20.焦曉霞,楊群,趙華斌,郝家勝**. 2009. 基於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唇口目苔蘚動物的分子系統發生. 動物分類學報, 34(3):261~269.
21.黃敦元,丁亮,張彥周,黃海榮,餘江帆,郝家勝**, 朱朝東 . 2008. 油茶主要野生傳粉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生活史及相關生物學習性研究. 昆蟲學報, 51(7):778~783.
22.蘇成勇,朱國萍,郝家勝**,陳娜,潘鴻春,吳冬霞,張小平. 2007. 鳳蝶亞科線粒體16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統發生分析(蝶亞目, 鳳蝶科). 動物分類學報, 32(2):334~341.
23.陳娜,朱國萍,郝家勝**,張小平,蘇成勇,潘鴻春,吳冬霞. 2007. 基於線粒體16S rDNA序列探討蛺蝶科(鱗翅目,蝶亞目)主要類群的系統發生關係. 動物學報, 53(1):106~115.
24.吳冬霞,郝家勝**,朱國萍,陳娜,蘇成勇,潘鴻春,張小平. 2007. 基於線粒體Cytb基因的線蛺蝶亞科的系統發育. 動物學研究, 28(1):1~8.
25.殷先兵,郝家勝**,許麗,朱國萍,黃敦元,潘鴻春. 2007. 基於線粒體COI和ND1基因探討鋸眼蝶亞科主要類群的系統發生關係. 動物學研究, 28(5):477~484.
26.殷先兵,郝家勝**,許麗,朱國萍,黃敦元,潘鴻春,張小平. 2007. 基於線粒體COI和Cytb基因的鋸眼蝶亞科和眼蝶亞科的系統發育分析. 昆蟲學報, 50(12):1263~1271.
27.許麗,郝家勝**,朱國萍,殷先兵,潘鴻春,黃敦元,張小平. 2007. 基於線粒體COI和細胞色素b基因的粉蝶亞科及黃粉蝶亞科(粉蝶科)部分類群的分子系統發生. 動物分類學報, 32(4):842~850.
28.吳冬霞,朱國萍,陳娜,蘇成勇,郝家勝**. 2007. 線蛺蝶亞科蝶類部分類群線粒體COI基因的分子系統發生分析. 生命科學研究, 11(1):64~71.
29.郝家勝**,殷先兵,許麗,黃敦元. 2007. 國產12科蝶類代表種類觸角形態的掃描電鏡觀察及其系統學意義.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30(3):354~360.
30.王瑩,蘇成勇,潘鴻春,郝家勝**. 2007. 基於線粒體COI基因序列分析寶貝科(Cypraeidae)腹足類動物的系統發生關係. 動物分類學報, 32(1):124~130.
31.趙華斌,楊群,郝家勝**. 2006. 苔蘚動物主要分類群28S rRNA基因多變區的分子形態學比較分析及其系統學意義. 動物分類學報, 31 (2):247~255.
32.王瑩,趙華斌,郝家勝**. 2005. 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的理論、方法與展望.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18(1):47-52.
33.郝家勝.2003.生物進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3):271~278
34.張克雲,郝家勝,楊群. 2003. 介形蟲的起源與系統發生——化石記錄、形態學與分子生物學證據.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3):231~240
35.郝家勝.2003. “寒武紀爆發事件”及其成因述評.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26(4):378~382.
36.郝家勝,楊群. 2002. 擬迷誤裂孔苔蟲18S rRNA基因的全序列測定和系統學分析.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25(3): 262~265.
37.郝家勝,楊群,李春香. 2002. 苔蘚動物18S rRNA基因分子系統發生初探. 微體古生物學報, 19(2):162~167.
38.郝家勝,夏鳳生,楊群. 2001.苔蘚動物系統發生研究進展—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證據. 微體古生物學報, 18(4):385~391.
39.趙華斌, 王瑩, 郝家勝*. 2004. 軟體動物的分子系統發生研究進展. 生命科學研究, 16(4):58~62.
40.蔡亞非, 傅兆水, 王海濤, 劉再群, 郝家勝. 2004. 中華鱉卵泡的免疫組織化學研究.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26(2):155~158
41.趙華斌, 胡好遠, 王瑩, 陳娜, 郝家勝**. 2005. 幾種重金屬離子對水螅生長和繁殖速率的比較研究.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28(4):447~450.
42.吳海龍, 胡好遠, 郝家勝. 2005. 溫度對水螅生長速率影響的比較研究. 生物學雜誌, 22(1):45~47.
43.胡好遠, 郝家勝, 靳璐. 2006. Cd++對草履蟲種群的毒性作用. 生物學雜誌, 23(1):19~21.
44.王瑩, 郝家勝*, 陳娜等. 2006. 3種重金屬離子對水螅的聯合毒性研究. 生命科學研究, 10(1):91~94.
45..吳本富, 胡好遠, 郝家勝**. 2007. Pb2+、Cd2+對三種水生動物致毒效應影響的比較研究. 生命科學研究, 11( 2):183~188
46.吳本富, 郝家勝**, 趙華斌, 陳娜, 蘇成勇. 2007. Cd++和Pb++污染對擬寡水螅形態損傷的掃描電鏡觀察. 生態學雜誌, 26(3):383~388.
47.陳娜, 郝家勝**, 王瑩, 蘇成勇. 2007. 幾種重金屬離子單一及複合污染對水螅的聯合毒性研究. 生物學雜誌, 24(3):32~35.
48.宋輝, 胡好遠, 李玉成, 郝家勝**. 2010 五種農藥對水螅的單一及聯合急性毒性.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33(2):159~163.
49.黃敦元, 餘江帆, 郝家勝, 張勤生, 朱朝東. 2010. 不同生境油茶林油茶史氏葉蜂的發生與危害程度比較.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30(1):59~64.
50.毛增輝, 郝家勝**. 2009. RAPD標記技術在中醫藥領域的套用現狀及前景.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23(3):79~81.
51.潘紅春, 李華玲, 郝家勝. 2009. 悅目金蛛3種蛛絲超微結構和理化特性的初步研究. 蛛形學報, 18(1):60-64.
52.陳露露, 翟羽佳, 王鵬, 王暉, 郝家勝, 朱國萍. 2010. 茶樹胞質型蘋果酸脫氫酶的原核表達及生物信息學分析. 雲南植物研究, 32 (1):32~40.

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

1999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控制專業,2001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專業碩士學位,2008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為智慧型信息處理與控制、測控系統信號處理技術。2001年7月於哈爾濱光達
科技有限公司從事網路信息安全產品研製、項目管理工作。作為主要成員之一,成功研製了

電子科技大學,郝家勝電子科技大學,郝家勝
“SJY-19B計算機密碼卡”,並於2002年11月通過國家密碼管理委員會技術鑑定。
2004年4月,開始從事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合作項目
“DvD~醫療處理與分析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以第一作者在 IEEE Trans. Instrum. Meas.
等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多篇。目前承擔總裝備部“十一五”預研項目、兆瓦級風力
發電監控系統等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