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傑[歷史人物]

郝傑[歷史人物]
郝傑[歷史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郝傑(1530年—1600年),明代山西蔚州(今張家口蔚縣)人,子彥輔,號少泉。《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郝傑(1530年—1600年),明代山西蔚州(今張家口蔚縣)人,子彥輔,號少泉。《明史》有傳。
明清兩朝的監察機構是很嚴密的,中央有都察院和十三道監察御史,有直屬皇帝的六科給事中,各省還有提刑按察使與分巡道。御史就是專門的監察官,只有敢於直諫而又自身清廉的人才能勝任。郝傑之父郝銘是一位名御史,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郝傑中進士後也進了都察院。
郝傑一當御史就以本朝敢於直諫並被嚴嵩殺害的楊繼盛為榜樣,他上奏穆宗:“保定府是楊繼盛的故鄉,本地官吏和百姓請為楊繼盛立祠,以作永久的紀念,請求批准。”皇帝很快批准,並定名為“旌忠”祠。

人物經歷

郝傑當御史時,正是邊境戰事不斷的時期,軍隊中的瀆職、虛報戰功現象十分嚴重。而都督、總兵等又掌兵權重,敢於監督軍務之事者甚少。郝傑卻敢言人之難言,把注意力放在監督軍務上。隆慶元年(1567年),敵人攻占永平,薊州都督劉燾、巡撫耿隨卿等觀望,不予援戰,敵人退走後,卻又虛報戰功,郝傑據實上奏皇上,朝廷當即將劉、耿等人的官職革去。萬曆十七年(1589年),郝傑以右僉都御史的身份巡撫遼東,他又開始了與總兵官李成梁的較量。李成梁長期把守遼東,作戰能力很強,威望也很高,但是,經常冒功上奏,而且“寇入塞,或斂兵避,既退,始尾襲老弱,或乘虛搗零部,誘殺附塞者充首功,習以為常。督撫諸臣庇之”。萬曆十九年(1591年)春,李成梁派副將李寧襲擊敵將板升於鎮夷堡,殺敵老弱280多人。班師途中,卻被另一敵部攔截,李寧棄兵逃命先走,致使數千將兵死傷大半,李成梁不但不追究李寧臨陣脫逃之罪,反而上書請功。郝傑立即寫奏章,向皇帝直言真相。事情敗露後,李成梁不得不引咎辭職。郝傑則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協理京營戎政,升仁右都御史。
在監督軍務的過程中,郝傑十分注意研究與明朝時常發生摩擦的日本的情況,他在遼東督戰時,經常與日本戰俘交談,並多次到海上考察,任軍職後,又和同僚李言恭共同研究,並托人到受日本騷擾最嚴重的江浙一帶,採集有關日本的資料,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左右,編寫出了《日本考》一書,以兩人的名字梓行。全書共為五卷。第一卷為日本國圖、倭國事略。第二卷為歷史沿革和疆域四至。第三卷是字書歌謠。第四卷的主要內容為日語辭彙表,按天文、時令、寒溫、曉夜、月份、日數、今明、五行等56類,收錄1186語。第五卷是文辭歌賦。這部書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學者對日本研究進入了相對多面化、系統化、深刻化的新階段。至今,這部著作仍然是研究中日交流史的權威之作。近年來,中華書局還多次重版發行。當然,郝傑他們編寫此書,絕不是為研究而研究,目的就是供當政者決策時參考。
郝傑剛直不阿,就是對朝廷重臣,他也出以公心,予以評議,高拱任大學士時,他言其非宰輔之器,等張居正搬倒高拱時,他也為高拱鳴不平。因此,郝傑吃了不少苦頭,多次被貶,後因反對與日本議和,又一次被排擠出京,先後任南京戶部、工部、兵部尚書,雖然是很高的職位,但卻是虛職,郝傑再沒有機會建言、監督了。他鬱鬱寡歡,逝於任上,被追贈為太子少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