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杲起義

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青、徐、齊、兗四州發生饑荒,死者萬餘。 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青、齊、徐、兗四州再次發生饑荒。 邢杲起義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六月,邢杲在青州發動流民起義。

背景

北魏孝文帝時期,國家較為安定,山東社會經濟與政治形勢相對安定。但孝文帝之後,北魏政治急轉直下。從宣武帝開始,剝削加重,徭役頻繁,統治階級腐敗奢侈,生活腐化,民眾困苦不堪,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起來。主要表現在:自北魏遷都洛陽以來,不斷對南朝發動戰爭,人民的徭役、兵役負擔日益加重。據記載,從河南到河北,家家有從軍,丁丁要轉運,以致“死喪離曠,十室而九”,田地荒蕪。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迫使廣大農民紛紛背井離鄉,逃亡外地。有的投靠強豪以“寄命衣食”,成為地主的農奴;有的“亡命山林,漁獵為命”;還有的則“絕戶而為沙門”,投入寺廟為僧尼,以逃避苛刻的調役。農民大量逃離土地,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青、徐、齊、兗四州發生饑荒,死者萬餘。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青、齊、徐、兗四州再次發生饑荒。

邢杲起義

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六月邢杲在青州發動流民起義。邢杲是河間(今河北河間)大姓,部曲甚盛。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北魏在河北的主力軍隊被起義軍擊敗後,河北豪強帶著他們的宗族、鄉里、部曲紛紛南渡,邢杲也來到青州北海。朝廷為了安撫流民,下令流民所聚之處設定河北僑郡縣,即令豪強充當守宰。流民當時受到土著豪強的欺凌,早已懷恨在心,一聽到邢杲起兵,頓時風起雲湧,遠近奔赴。“旬朔之間,眾逾十萬”。邢杲自稱漢王,年號天統
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四月邢杲在濟南兵敗被俘,被送往洛陽斬首。

意義

邢杲起義與河北大起義、六鎮起義均告失敗,但這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北魏王朝的統治,加速了北魏王朝的衰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