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匯佳模式

那一年,除了對國際名校的憧憬,更多的是克服雙語學習的困難。 我的理解是,只要是適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 孩子們的命運,往往掌握在家長對教育選擇的一念間。

序: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文/王志澤
教育的差距才是真正的差距
2013年初夏,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關注到這樣一份看似不起眼的榜單:中美30歲以下創業者排行榜。
中文版和美國版連續兩年分別發布,但是,兩國的創業成果一比較,其中的差距讓我這個辦教育的人有“悵然所失”之感。
榜單中列舉了多位在中國創業成功的青年人。我們要為他們的成功鼓掌。但與此同時,我們要看到,當中國的年輕人還圍繞著國內市場時,美國的年輕人把目光緊緊盯著全球這塊大蛋糕;當中國的年輕人一窩蜂擠進網際網路、遊戲、金融領域掘金時,美國的年輕人早已在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清潔技術中絕對領先;當中國的年輕人在模仿中尋求創新時,美國的年輕人用頭腦顛覆並改寫著世界的規則。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在“美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榜單中梅開二度的扎克伯格,Facebook就是在他“純粹好玩”的探索中誕生的,全球用戶也由起初的幾百萬人、數千萬人,猛增至近10億人。自2004年創立的第八個年頭,2012年5月18日,Facebook在紐約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創下美股首日交易量之最。2013年,Facebook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一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38%,高達14.6億美元。Facebook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絕不只網際網路領域,它改變了年輕人社交、集群和娛樂的方式,它將掀起對世界改變影響深遠的潮流。
同樣是兩國年輕創業者的佼佼者,他們所爆發的能量、知名度、帶給世界的改變和差距,是不一樣的。
更讓我們扼腕的是,在廣大的中國大地上,還有廣大的創業者,創新能力缺失,山寨產品橫行,有些人在競爭中敗北,他們不是積極思考如何追求商業模式、行銷手段、服務方式的創新,而是不擇手段,擠垮競爭對手,劣幣驅逐良幣……這就不僅僅是創新能力缺失的問題了,還有視野、胸懷的局限,公民情懷的缺失,以及人生價值觀方面的偏頗。
不久,我們的青年一代,將站在歷史舞台上。當他們狹路相逢,誰將取勝?為什麼西方的教育能培養出比爾·蓋茨、賈伯斯、扎克伯格這樣“重塑世界的顛覆者”?為什麼我們培養出的很多精英人才,沒有仁愛濟世的情懷?為什麼國外大多數孩子,獨立、快樂而包容,而我們的孩子,在十幾歲,本該青春綻放、充滿歡樂的年華,留給世人的印象卻是:厚厚的眼鏡片,沉沉的書包,以及性格上的脆弱和霸道?
本源就在於基礎教育的不同。比較中國與一些已開發國家的基礎教育內容不難發現,我們教學大綱上的知識點與人家沒有多大差別,幾歲學什麼原理,學科需要掌握哪些定義,都相差無幾。
之所以教育出的人才表現不同,就在於培育方式迥異。
中國當下的教育是用一條槓槓——分數高低來評斷孩子的優劣,所有教學的展開都是基於考試成績的, 成績決定他們的命運,在這種環境下無法因材施教,而人是有差異性的,千差萬別;西方的教育,不是應試教育體制,更多地提倡快樂教育,給孩子以自尊和自信,培養人而不是篩選人。
由於應試教育的束縛,中國學生的大量時間獻給了死記硬背和應試熟練度的訓練;西方教育則是用很多有趣的方法來訓練學生的能力。
中國的老師在台上扮演威嚴的師長;西方的老師走下講台,在開放式課堂中帶領學生探究。
中國的家長逼著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西方的家長更尊重孩子的意願來安排。
很多家長遠赴重洋,只為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殊不知,中國大地上有了一所學校,名叫匯佳,與外國學校相比,它更具雙文化優勢。
20年前,我創辦匯佳的初衷,就是要辦一所新型、高品位、國際化的學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校,讓我們的孩子擁有在世界舞台發聲的機會與實力,讓西方國家看到中國青年身上的創新力、文化力與人格魅力。
20年來,匯佳未負廣大家長所託,呵護了一代學子的成長,他們在世界各地的出色表現,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
這是匯佳學校為推動中國教育改革,縮小中外教育之間的差距所盡的一點綿薄之力。
一起走過的20年
“在中國,教育哪裡是你私人能辦的事?”20年前,身為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局局長的父親在得知我有了辦學的想法時,給我潑了一盆冷水。
那時,我正在中關村實踐著一名科技青年的實業報國情懷,創辦的幾家公司也做得風生水起,完全沒必要半路出家,轉行做教育。即使改行,選擇通信、房地產等投資回報率高的產業更符合一名企業人的正常邏輯。“將辛苦打拚的數千萬元投入風險係數極高、前途莫測的教育領域,你是不是瘋了?”這個決定的確有些瘋狂。1993年,國家首次開放中斷了40多年的私立中國小,政策上的種種壁壘,師資上的困難,市場的不認可,像一個個巨人橫亘在那裡,哪一個動動小指頭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你掀翻在地,捻得粉碎。你有多大的力量與它們抗衡?
然而,當一種情結在你的血液里流淌,植入骨髓,絕不會像拔掉一顆牙齒、一根魚刺那樣簡單。和部隊大院裡長大的孩子對軍人懷有好感一樣,在教育圈子裡長大的我,對學校有著一種莫名的親近感。
20世紀80年代,出國考察國際數據處理方面的業務時,我鬼使神差地走入了一所學校,那一排排整齊的電腦,教室里明快的顏色,學生們的創意和素質都在向我無聲地炫耀:這就是我們的文明,這就是我們之所以比你們發達的原因。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一口氣考察了歐美的幾十所學校。而每一所,都有讓我心裡嘆服的地方。對教育的反思與創新在心裡默默發酵。
回到國內,中關村的同行們一邊忙著開拓生意,一邊忙著揪出“內鬼”,每次開會涉及的都是“智慧財產權保護”的議題。我的公司同樣未曾倖免。信任相托的創業夥伴,毫不客氣地將你辛苦開發的東西拿走,還不忘回頭咬你一口,把客戶也順帶一起挖走。這種被算計的感覺,比失戀,比失去親人還要刺痛人心。
高科技改善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但是改變不了人心,提升不了人們的素質。既然國家頒布了私人辦學的政策,我必須抓住這個機遇。辦學校,我一刻也不想等,也不能等。
而且,我要辦中國大地上一所不一樣的、新型的國際化學校。
歷史的足音
1993年,在北京遠郊區昌平縣天壽山飯店那個古色古香的小院裡,匯佳迎來了首批36個學生。這36位家長是勇敢的,也是睿智的。他們不願意讓孩子的童年淹沒在題海中,被補習班啃噬掉。他們看到了真正的外教授課,看到了豐富多彩的藝術課堂、實踐課堂,看到了乾淨整潔的學生宿舍、餐廳……這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像當年的“大哥大”一樣稀罕。
1995年,匯佳正式落戶在龍鳳山下,九龍泉旁。新校址就建在京杭大運河的古河道上,好像上蒼也眷顧我們這所開拓中國教育理念新領域的學校,希望我們在這古運河的源頭落地生根,源遠流長。那一年,開學典禮井然有序,但家長和學生們並不知曉,開學的前一晚,教學樓的施工還在收尾,所有教職員工一起抬床墊,鋪方磚,打掃室內的裝修垃圾,幹了個通宵達旦。
1997年,匯佳成為國內最早的國際文憑組織IB項目的加盟校,學生可以直接考取世界一流大學。IB這個辭彙,對於今天的家長和學生來講還是非常陌生,但是在國際上,這是被普遍認可的一流教學體系,是全球頂尖大學認可的人才培養標準。國小和國中採用全球統一的評估標準,高中採用全球統一的考試標準,高中時除了世界文學使用中文之外,其他學科全部用英文來教學。這聽起來好似天方夜譚,有幾個老師能教得了?學生們的考試方式怎么變得五花八門?不僅有實驗報告,還有小組討論,方案展示?這未必能讓學生高考拿高分,卻能讓學生在世界著名大學裡如魚得水。
1998年,匯佳第一屆IB高中生,將伴隨我們匯佳學校一同載入中國教育發展進程的史冊。那一年,除了對國際名校的憧憬,更多的是克服雙語學習的困難。這些困難,需要學生、老師和家長一起克服。然而,對於IB這個新生事物,並非所有的家長都能理解,甚至引發了一場官司。
隨之而來的那一年,是匯佳歷史上最艱難的一年。IB項目在國外能成功,在國內有沒有生存的土壤?我們中國的學生能否在IB體系中考出好成績,將部分家長的謠言擊碎?學生從70多個減少到40多個,30多個,直至最後的11個。“如果1998屆一個都拿不到文憑,我們就集體退學。”家長們忐忑不安。
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場生死之戰。
“IB是我選的路,我願意挑戰。”“哪怕就剩我家一個學生,你們也要堅持辦下去。”“如果學生考不好,咱們全體撤軍。”那一年的坎,學生、家長、老師,我們在煎熬中相互鼓勵,一路攙扶著走了過來。洪瑋、崔蕊等同學都考出了優異的成績,每人都收到了七八所外國著名大學的入學邀請。IB在匯佳成功了,在中國深深紮下了根。學生人數每年都翻番,國外前100位世界大學的校園裡,都有匯佳學子的身影。
2003年,非典肆虐,工廠、學校紛紛放假之際,匯佳成為全國唯一封閉校園,照常上課的學校。這個決定,我做得很慎重,也很堅決。萬一有一個學生髮病,整個校園都不安全。這是對學校管理的一次極大考驗。當非典結束,上千人一起留下這震撼人心的影像時,我知道,學校的管理在這樣一場災難面前成熟了起來。
2004年,應新加坡政府的盛情邀請,匯佳走出國門,在海外創建了中國第一所中國國際學校。這是中國教育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學校於2006年9月順利開學。看到很多黃頭髮、藍眼睛的洋娃娃在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我感知到,中國的文化通過基礎教育的方式傳遞出去,才更落地,更為人接受,能夠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也能稱得上真正的匯佳模式。
2012年,匯佳IB-PYP(國小)項目通過審批,跨學科教學讓探究式學習變得樂趣無窮。
2013年,匯佳IB-MYP(國中)項目通過審批,雙語雙文化的教學更加深化。
20年來,匯佳的探索之路從未止步,也不會止步。因為,我們不艷羨那短暫而絢爛的流星,願做定標的北斗,為奔走在教育路上的人們指明方向。
寫給家長
給孩子提供怎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記不清有多少家長問我類似的問題。我的理解是,只要是適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
從1993年,36個家長的重託,到2013年,數萬名家長的信任,匯佳與家長相識相知,在教育孩子的歷程中積極地交流,默契地配合。我發現,很多家長在教育的問題上並沒有自己的想法,隨波逐流,盲目跟風的占大多數。孩子們的命運,往往掌握在家長對教育選擇的一念間。而這一念卻決定了孩子的命運乾坤。
孩子適不適合走高考這條路?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沒有美好的未來嗎?到底多大出國比較好?選學校要看哪些因素?培養孩子哪些習慣對他們的成長最有利?……
種種問題,都值得家長們好好思考。
而這本書,也在跟大家一起探討困擾孩子、家長和老師的很多問題。感謝本書作者響石先生、董向文女士,對我們的理念進行了集中梳理與呈現,這本書,也許會更有助於您理性地思考教育的本質,教育應有的格局,以及教育實踐上的具體問題。匯佳學校有這樣一幅宣傳海報,很多家長都是被它吸引而來:那是一個孩子,依偎在母親的懷抱里,吮吸著甘甜的乳汁。為什麼選擇一位母親為孩子哺乳的溫馨畫面?因為教育孩子,跟哺育兒女一樣,需要的最基
本元素是愛,是還原本真。
教育的本質,是給孩子一顆仁者愛人之心,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是塑造孩子的品格。而IB教育的目標就在於此,我們的IB培養十大目標里,就包括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原則、有愛心的人,敢於冒險、全面發展、有同情心的人。這些培養目標都具體量化在我們的教學目標中,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當好習慣日漸養成,考入理想的大學,成就美好的人生,是水到渠成的事。
是繼續戴著高考的枷鎖舞蹈,還是置身探究學習的樂園?選擇當下教學模式,還是選擇更有特色的私立學校?沒有對與錯,只有是否適合。
怎樣選擇一條更適合孩子成長的道路?
怎樣給孩子帶來更精彩、快樂的人生?
相信讀完本書,您會有一個清晰的答案……

內容

目錄
序: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Ⅰ
序:你不知道的非主流教育/Ⅶ
第一章 中國的教育怎么了/1
當下教育的迷思/2
直面錢學森之問/2
教育本該多元/5
偏題怪題,就是要難倒你/6
難死你的國小題/7
文化部部長答錯題/8
傷不起的中國家長/10
為兩歲孩子在美國買房的中國家長/11
愛的真諦/12
第二章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15
原來學生可以這樣教/16
好學生是篩出來的,還是培養出來的?/16
讓外國教授刮目相看的匯佳女孩/18
世界最大的教育課程/19
為了中國教育,匯佳,起航! /22
泰國的餐廳守候戰/22
九曲迴腸,國際文憑組織終於伸來橄欖枝/25
金蟬脫殼布局記者見面會/28
一個“孩子”的艱難成長/31
零分試卷引發的憤怒/32
史無前例的法庭教育論辯/35
“哪怕就剩我家一個學生,你們都要堅持辦下去”/37
這是一場生死之戰/40
IB是我選的路,我願意挑戰/41
第三章 培養人,先培養人的習慣/45
蜚聲國際的匯佳習慣/46
IB的十個習慣如同十個成功密碼/47
練就探究世界的本領/50
告訴孩子,有些挑戰必須面對/52
讓孩子成為有原則的人/54
播種愛的種子/55
匯佳習慣的先行者/57
課堂之外也是求知的領地/57
闖出來的青春/60
第四章 老師要革自己的命/63
好老師不是好演員 /64
別讓分數指揮一切 /64
不做“演員”,做“導演”/66
快樂學習的課堂/67
讓孩子從苦學到樂學/69
讓興趣擊退畏懼/70
把知識放在孩子身邊/72
環境是孩子的第三個老師/73
把課堂搬到社會上/74
不讓青春再迷茫/76
“你們正在做一件中國學校都想做的事”/77
這兒給你實現教育理想的舞台/77
培養一個合適的老師需要一輩子/78
走進更寬廣的認知領域/79
放下你的師道尊嚴/81
足球場邊補英語/81
為了不讓孩子摔倒/82
不會生氣的老師/83
一群教育理想的追夢人/84
路疆:在這兒燃燒/85
田之麥:匯佳給了我回國的勇氣/86
田豐:從金融才俊到教育機構高管的蛻變/89
李晴:三甲醫院不值得留戀/91
劉曉華:我的家在匯佳/92
李艷麗:連升三級的華麗轉身/94
王主任:80歲正年輕/96
第五章 一對“奇怪”的父子,兩個與眾不同的教育家/99
他是傳奇/100
下海,奔赴高科技/100
科技青年的實業情懷/101
1991年是個多事之秋/103
鄭州送貨,九死一生 /105
吃速食麵過大年,苦中有樂/107
夫唱婦隨辦教育/108
一份報紙的啟示/109
為孩子們提供另一種選擇/110
辦學,一刻也不能等/111
非典封校,築起生命的防線/119
十八載牛郎織女成就匯佳國際學校/122
永不退休的“老校長”/135
“他的加盟讓學校至少提速十年”/136
事必躬親——每個學生宿舍都一一視察/137
81歲的他,自稱為學校“敲邊鼓”是他的職責/138
除了學生,老校長還有一份沉甸甸的愛/139
第六章 中國第一所走向世界的國際學校/141
輸出中國文化從輸出基礎教育做起/142
來自新加坡政府的辦學邀請/142
中國國外辦學的首次嘗試/146
真正的中國教育的國際化/149
有根的中文教學/150
把高考沒希望的孩子送進世界頂尖大學/153
歸國飛機上的師生奇遇記/154
讓清華教授愛不釋手的“差生”/155
“在匯佳的一個實驗讓我進了劍橋”/156
一部40萬字的英文著作敲開了世界名校的大門/157
第七章 辦學理念中的匠心獨運/159
新型——抓住機遇,按雙規律辦學/160
按教育規律辦事是個大難題/160
按市場規律辦事是大勢所趨/167
教育的未來/175
高品位——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意識/176
細節里的真知灼見/176
格調,需要從小培養/183
國際化——培養國際人才的搖籃/187
遊學,讓孩子打開國際視野/187
帶著國際情懷走向世界/189
讓孩子懂得國際規則/189
教育應有的新格局/191
有格局,才有發展/192
匯佳20年就是創新型教育20年/193
擇校難:我們離教育的公平公正還有多遠?/194
創新型學校,從今天擁有的新選擇/196
第八章 成長必須更精彩:識破似是而非的教育觀念/199
教育無須隨波逐流/200
要成才,上名校?/200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201
年齡越小,出國越好?/202
“我的孩子就上哈佛,耶魯?”/203
“你看人家誰誰誰”/205
被淘汰的,就是失敗者?/205
選擇教育關係孩子未來/207
你真的會做家長嗎?/208
選準學校,是家長不可或缺的功課/210
擇校,也要聽聽孩子的意見/211
出國留學,不選最好的,只選對口的/212
手把手教孩子選擇的藝術/214
邁對坎,進對門/216
擇校三要素:投資人、管理者與教育理念/217
讓孩子從這裡走向世界/218
以愛之名/2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