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孤山大孤山

過小孤山大孤山

寫山川景物形象,並再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趣。作者舟行長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見所游,非止一處,但作者能用精彩的筆墨,抓住各處景物特徵進行描述。寫烽火磯“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寫峭石“傑然特起”,“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寫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乾雲霄”,寫澎浪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寫大孤山“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幾筆就描繪獨特的形象。作者在記述山川景物、名勝過程古蹟中,隨時融合抒情和議論,並將有關的傳聞軼事、前人詩句都信手拈來,還隨筆寫出郡縣沿革、地形防戍等情況,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時亦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詩的靈氣,文的雅致,神話的氣氛,歷史的積澱,詩文傳說與勝景相互映發,更為引人入勝。這篇文章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慢慢咀嚼。讓我們在反覆誦讀中讀出它的韻味。

基本信息

原文

過小孤山大孤山》陸游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
過小孤山大孤山
過小孤山大孤山
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乾雲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於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雲,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雲騰湧,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上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赬”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雲。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父陸宰,是很有民族氣節的官員和學者,朝廷南渡後,他便回到家鄉箸書了。陸游自幼就受到愛國的親職教育,立下了抗戰復仇的壯志。29歲參加進士考試,名在前列,因觸犯殲臣秦檜而被除名。孝宗時,被賜給進士出身,歷任夔州通判,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等地方官,還參贊王炎、范成大幕符軍事,後來做過朝議大夫,禮部郎中。65歲那年罷官,即回老家山陰閒居,死時年八十六。
過小孤山大孤山過小孤山大孤山

陸游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

題解

《過小孤山大孤山》選自《入蜀記》,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兩則日記。是時,陸游被起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因作《入蜀記》以記其勝。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東長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東南。

小孤山簡介

在安徽宿松縣和江西彭澤縣煙波浩淼的長江上,孑然兀立著一座風姿秀逸的山,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獨立,山高一百餘米,最稱著的為龍耳洞,洞內風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頂亭、塔、樓、閣錯落有致、古樹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小孤山雖屬彈丸之地,名聲卻很大。被稱為山水詩鼻祖的謝靈運,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嶼》,據說就是為小孤山而作。至於蘇東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陸遊說:“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游小孤山記》)。小孤山被詩人們所青眯,最初有謝靈運,既而有顧況、盧仝、王安石、王十朋、陸游、王守仁、袁枚……連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來附庸風雅。畫家們則紛紛將小孤山入畫,唐代李思訓的《長江絕島圖》,畫的就是小孤山與鄱陽湖上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稱,區別於鄱陽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東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秀峰獨立,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障百川於千里,納群山於足下”。“海門石柱”、“長江絕獨”、“江上第一景”均為世人對小孤山之讚譽。此山高八十六米,圍僅一里許,因形如古代婦女頭上髮髻,舊稱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動,山貌漸變。鄉人云:“南望一枝筆,西看似懸鐘,東看太師椅,北望嘯天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贊曰:“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與彭浪磯相對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門第一關”之稱,為橫鎖長江的“楚塞吳關”。小孤山主要建築是始建於唐代的啟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紅牆,寺內祀奉著小姑娘娘像,民稱“小姑廟”。小姑,乃民間傳說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於是投江殉情,死後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於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於江邊,即“彭浪磯”,亦名“彭郎磯”。山頂“梳妝亭”,傳為小姑梳妝處。亭台甚雅,六角兩層,且可憑窗眺雲山沃野。亭後“長生樹”,又稱“梭羅樹”,從石罅中生出,高壯蔥茂。老者云:“此樹酷似月亮里的神樹。天上織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這棵樹剜的”。小姑廟歷來香客眾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奇;廟宇亭台,層次分明。山旁有龍角石,臨江陡峭;山中有龍耳洞,冬暖夏涼,深不可測;山頂有龍口,勢若仰天長嘯。還有一天門、龍眼石、瓊崖滴翠、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海神龕、天妃殿、界潮祠、碧雲梯、臥羊石、觀濤石、御詩碑和廟藏文物以及眾名士題詠的海門石刻等。這些諸多古蹟勝景為神話般的小孤山籠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光環。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謝縉有詩讚曰:“半空岩石架高台,過客登臨此處來。佩玉尚聞仙子去,乘鸞疑見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妝鏡,絕頂雲鬢綰髻堆。動人的傳說與奇秀的風光使小孤山充滿浪漫情調。
然而一旦戰雲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被稱為“海門第一關”。古時山上建有烽火台與炮台,駐有戍兵。每逢戰事,這一帶江面便戰火紛飛,樓船衝撞,濤聲伴著殺聲,震天動地。朱元璋與陳友諒、太平天國軍與曾國藩的湘軍、王陽明與朱宸濠……都曾在這一帶江上血戰。小孤山斜對岸的馬當,更是長江上的雄關要塞。抗日戰爭中,為了阻擋日軍軍艦溯江而上,中國軍民實施了馬當封江工程。千萬軍民不顧敵機的轟炸掃射,夜以繼日,在馬當江段上,鑿沉了滿載石塊的20艘大輪、駁船、躉船,600多艘帆船,滯緩了日軍的進攻。
當你泊船小孤山下,沿著那364級石階,躡磴捫蘿,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頂,立刻會有一股磅礴之氣衝撞著你。登高縱目,看上下天光,檣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闊天高。你可許會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傳說,或許會浮現出昔日江上干戈錚錚的鏖戰。大江與雄關相連,詩情與戰火交織,你會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譯文

八月一日,(船)經過烽火磯。南朝以來,從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設定了很多(報警的)烽火台,這座山應該是其中之一。從船上看山,只是見到高聳的山峰罷了。等到拋錨停船後,(我)走過山下,(看到)岩石鑲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狀,色彩光亮潤澤,也和別的石頭不大一樣。又有一塊巨石,與烽火磯不相連。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像寶石鑲嵌的屏風。這一天,風平浪靜,船走得很慢,又因為深秋,江水較淺,所以能看到這裡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說的“幸有舟楫遲,得遲所歷妙”。
經過澎浪磯、小孤山,這兩座山東西相望.小孤山屬於舒州宿松縣,山上有兵戍守著。所有江中的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類,都是名聞天下的,但從峭拔秀麗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從幾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綠的山峰高高聳立著,直插雲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麗,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態變化萬千,確實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廟宇太荒涼殘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樓台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自然會比金山更漂亮了。廟在西邊山腳下,匾額上寫著“惠濟”二字,(裡面供奉的)神叫“安濟夫人”。紹興初年,魏國公張浚從湖南回來,曾經修繕過,有座碑記載了這件事。又有另一座廟在澎浪磯,在江州彭澤縣境內,三面臨著長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處名山勝景。船過澎浪磯,即使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詩:“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傳說的人說小孤山的廟裡有彭郎像,澎浪磯廟裡有小姑像,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夾,距小孤山大約一里遠。天下著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廟中瀏覽。向南遠望,彭澤、都昌一帶山巒,煙雨迷茫,沙鷗和白鷺時隱時現。登山臨水瀏覽名勝可算登峰造極了,徘徊了很長時間才回去。剛到廟門口站著,有一隻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方向飛去,非常壯觀。守廟的人說,山上棲息著很多老鷹。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風起雲湧,(於是)急忙繫上纜繩。不一會兒,天又轉晴,(船又)繼續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沒有邊際,這時我才領會李白“開帆入天鏡”這句詩的妙處。這時才看到廬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樣子像西梁山,雖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麗,但是小孤山的旁邊,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四周卻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奇觀呀!長江從湖口分出一支成為南江,是江西路一帶水域。(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澄清,過一個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像用繩尺劃分過一樣,不相混淆。晚上到達江州,州府設在德化縣,就是唐代的潯陽縣。柴桑、栗里,都屬於江州地面;南唐時由奉化軍管轄,現在是定江軍。岸上的土是紅色的,像牆一樣起直立著,東坡先生所說的“舟人指點岸如赬”,說的就是這個。(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從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後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為風阻(船)不能行,實際用了四天半的時間,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