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死海

運城死海

運城死海,即運城鹽湖,形成於距今約5億年前的新生紀第四代,由於山出海走,大量含鹽類的礦物質匯集在這裡,經過長期的沉澱蒸發,形成了天然的鹽湖。運城鹽湖可同聞名於世的以色列死海相媲美,湖中的黑泥蘊含七種常量和十六種微量元素。湖水中可以人體泛舟,湖中黑泥可以美肌活膚,所以運城鹽湖被譽為——中國死海。

簡介

鹽池又名鹽湖、銀湖,位於山西運城市南1公里,中條山下,涑水河畔。由鴨子池、鹽池、硝池、鎂池等組成。鹽池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2.5公里,總面積約130平方公里。它是中國著名的內陸鹽湖 。

運城死海與著稱於世的以色列死海一樣,同屬內陸鹹水湖。以色列死海黑泥以氯化物為主,運城鹽湖黑泥以硫酸鹽為主,兩者都富含有益於人體的礦物質元素,且均在同一數量級上。對人體的健康

作用“異湖同功”。

運城鹽湖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鈉型內陸湖泊,面積為132平方公里,已有四千多年的開發歷史。鹽湖南依蒼翠高峻的中條山,北靠峨嵋鳴條崗,東連涑水瑤台,西接黃河古渡。湖內銀泊萬頃,浩淼廣闊,蘆葦濕地環繞,水禽候鳥族聚。

運城鹽湖曾以其4000年的產鹽史聞名全國。封建社會,運城鹽湖的鹽稅曾占全國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過重大貢獻。

運城鹽湖

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南端,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5公里,總面積132平方公里,大小相當於六個澳門.他以其含量高及微量元素豐富而被譽為“中國死海”。運城鹽湖有文字記載的產鹽史達5000多年,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清朝末年,庚子賠款協定也用運城鹽池的鹽稅作為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賠款抵押。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專家都紛紛來鹽湖考察鹽產、鹽運,研究厚重的鹽文化,探索財富的來源。南風集團又深度開發運城鹽湖,進軍旅遊產業,打造了堪與以色列死海相媲美的中國死海,目前,已初步建成了觀賞、體驗、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旅遊名地,“神奇死海――健康之旅”的品牌形象已在國內外市場形成影響。

成因

鹽池是由於造山運動和地殼變化,中條山北麓造成斷裂,出現了一個狹長的凹陷地帶,逐漸形成湖泊。天長日久,水中的鉀鹽石灰石、鎂鹽、硫酸鹽以及食鹽慢慢與早期淤積層結合,經過長期自然蒸發作用,鹽類沉澱,結成了很厚的礦石層,形成了鹽湖。

鹽池傳說

神牛造池

民間流傳著神牛造池的傳說。很早以前,天宮裡的神牛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鹽,而被趕到下界,它流落到江南水鄉,塞外草原,想為人們造個鹽池,但那裡的人沒有收留他。後來,它到黃河之濱的中條山下,受到這一帶人民的熱情款待。為了報恩,它就臥下,身軀化成了寬闊的鹽湖。這個傳說中的主角為牛,人們用自己最為熟悉的牲畜解釋了鹽池的起源。同時,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耕社會裡牛的重要,以及人類與牛至為密切的關係。

蚩尤之血

還有個傳說是,南方部族首領蚩尤,到中原和黃帝爭天下,黃帝在天女幫助下,斬殺蚩尤和他的頭領鮮血流入解池,因血是鹹的,便化為鹽池的滷水,供人食用。因為在這裡屍解蚩尤,故名解池。在鹽池附近的蚩尤村,相傳是當年蚩尤葬身的地方,現在這個村改名為從善村,即改邪歸正,棄惡從善之意。相傳蚩尤死去數千年後又復活,到了宋朝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年~1012年)化作一個青面獠牙的怪物為害百姓,人們禱告關公神靈,讓關公伏魔降妖,經過一場鏖戰,關公借用當地田野里許多農夫的魂,戰勝了蚩尤。但因沒按時歸還農夫魂靈,農夫身體經烈日暴曬而腐爛,無法回生,只好把屍體掩埋,墳址就是現在的原王莊,諧音為怨枉莊。在鹽池附近的蚩尤村和原王莊有個奇異的風俗:從來不敬關公,從來不上演關公戲。

歷史沿革

封建統治者認為鹽池歲收豐稔,“悉為神靈所賦”,很早就建廟祀典。宋羅泌《路史?後紀四》注云:“今安邑東南十里有鹽宗廟,呂忱雲,宿沙氏煮鹽之神,謂之鹽宗,尊之也。”可見早期的鹽宗祠是祭祀黃帝之臣宿沙氏的。據傳該祠建於三家莊鄉廟村,可惜早已沒有遺蹟。唐大曆十二年(777)十月,唐代宗詔賜池神為“寶應靈慶公”,列入祀典,永遠奉祀。不久,禮部尚書崔縱在運城市南門外的臥雲崗建靈慶祠(今池神廟)。宋崇寧四年(1105)鹽業大豐,宋徽宗為謝池神佑護,詔封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大觀二年(1108)又進爵為王,並對池神廟整修奉祀。明代不再亂加封號,且正號為“鹽池之神”,並開始了大規模的修葺擴建。清代雖也多次重修,但廟之規模仍然保留有明代形制。 池神廟總面積2.6萬平方米,依據地形建在一個30°的斜坡上。殿宇錯落有致,規模壯觀,建築宏偉。臥雲崗最下端臨鹽池原建歌薰樓,往北即為舜帝彈琴木牌坊,相傳舜帝當年曾在此彈琴歌唱。《南風歌》流傳至今,成為千古絕唱。過木牌坊,繞過日月井,穿過“地寶天成”牌坊,直達“海光樓”。置身此地,萬頃銀海盡收眼底,“縱大觀於奇幻兮,川原亥其矚望”,過海光樓,是規模宏大的連三戲台,戲台建在3米高的台基上,座南朝北,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台下開圓拱過道,既可供行人來往,又可擴大音響效果,可謂匠心獨運。 過了戲台,是建於2米台基上的獻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四周有石雕護欄。它不僅是官吏祭祀三殿諸神的場所,也是達官貴人看戲的地方。

獻殿後面是池神廟的主體建築,一字排列著三座大殿,規模相近,形制基本相同,均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為正方形,重檐九脊歇山頂,琉璃瓦脊獸構件。建築工藝高超,氣勢恢宏。據廟內碑刻載,明萬曆間,中殿奉東西鹽池之神,左殿奉條山、風洞之神,右殿奉忠義武安王之神。萬曆十五年(1591)御史蔣春芬修廟時,改左殿奉中條山之神,右殿奉風洞之神。在池神廟東另建武安王神廟。 過三大殿,東北角為雨神廟,西北角為甘泉廟。 池神廟屢遭天災兵禍,大部分建築已蕩然無存,僅遺存三大殿和連三戲台及東西廂房等建築。自1986年始,占用單位運城鹽化局自籌資金130萬元,已將三大殿修葺一新,並計畫將其餘古建築逐一修復原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