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朴飲

連朴飲

連朴飲,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清熱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濕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腸傷寒、副傷寒等證屬濕熱並重者。〖病機〗皆由內傷飲食,外感濕濁,致使脾胃升降失常。┌黃連清熱燥濕大苦大寒,苦燥濕,寒勝熱┤中以治嘔│即清熱燥濕。此則以蠶沙為君,王士雄謂其“既引濁下趨,又能化濁使之歸清,……故余以為霍亂轉筋之主藥,頗奏膚功”。

基本信息

概況

〖方源〗《霍亂論》治濕熱蘊服而成霍亂,兼能行氣滌痰。

〖釋名〗因霍亂一病多發於春秋之間,發病急驟,有揮霍撩亂之勢,故命名為霍亂。

〖組成〗制厚朴二錢[6g] 、川連薑汁炒 、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錢[各3g]、香豉、 焦梔各三錢[各9g] ,蘆根二兩[60g]。

〖用法〗水煎溫服。

〖方歌〗連朴飲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梔,

蘆根厚朴黃連入,濕熱霍亂此方施。

〖主治〗濕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等。

〖功用〗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病機〗皆由內傷飲食,外感濕濁,致使脾胃升降失常。由於感邪有寒熱之別,所以臨床上有寒、熱霍亂之分,濕熱蘊伏,清濁相干,胃失和降,脾失升清,故而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

┌上能明目┐

│ │

┌黃連清熱燥濕大苦大寒,苦燥濕,寒勝熱┤中以治嘔│即清熱燥濕。

│ ││

君┤└下以通滯┘

└制厚樸重用三錢行氣化濕除胸膈痞悶。

┌石菖蒲芳香化濕而悅脾。

臣┤

└半夏燥濕降逆而和胃。

佐山梔、豆豉清宣胸脘之鬱熱。

使蘆根性涼能清肺熱;中空能理肺氣;而又味甘多液,故滋養肺陰。

〔本方特點〕具有辛開苦泄、升清降濁之特點,使濕熱一除,脾胃即和,則吐瀉立止。

臨床報導:用連朴飲加減治療腸傷寒與副傷寒35例,全部治癒。服藥4日熱退者19例,6日熱退者16例,平均退熱時間為5天。

〖附方〗蠶矢湯(《霍亂論》)

組成:晚蠶沙五錢 [15g]、生苡仁、大豆黃卷、各四錢 [12g]、陳木瓜三錢 [9g]、川連薑汁炒三錢 [9g]制、半夏、黃岑酒炒、通草各一錢 [3g]、焦梔一錢五分 [4.5g]、陳吳萸泡淡三分 [1g]。

用法:地漿或陰陽水煎,稍涼徐服。

功用:清熱利濕,升清降濁。

主治:濕熱霍亂,吐瀉轉筋,口渴煩躁,舌苔黃厚而乾,脈濡數。

〔比較〕

本方與連朴飲皆治濕熱霍亂之吐瀉。此則以蠶沙為君,王士雄謂其“既引濁下趨,又能化濁使之歸清,……故余以為霍亂轉筋之主藥,頗奏膚功”。配以薏苡仁、木瓜祛濕舒筋,故以治霍亂轉筋為主;連朴飲重用蘆根,伍以黃連,半夏,菖蒲,厚朴,偏於和胃止嘔,故以治霍亂嘔吐為主。

處方

制厚朴 6克;川連 3克(薑汁炒);石菖蒲 3克;制半夏 3克;香豉 9克(炒);焦山梔 9克;蘆根 60克

主治

濕熱蘊伏,霍亂吐利,胸脘痞悶,口渴心煩,小便短赤,舌苔黃膩。現用於腸傷寒,急性胃腸炎屬於濕熱並重者。

方義

本方為主治濕熱霍亂以嘔吐為主之常用方。其證因於濕熱蘊伏,清濁相干,屬濕熱並重之證。濕熱中阻,脾胃升降失職,濁氣不降則吐,清氣不升則瀉,氣機不暢則胸脘煩悶;濕熱下注則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乃濕熱內蘊之佐證。治療當清熱化濕,理氣和中。方中黃連清熱燥濕,厚朴行氣化濕,共為君藥。石菖蒲芳香化濕而悅脾,半夏燥濕降逆而和胃,增強君藥化濕和胃止嘔之力,是為臣藥。山梔、豆豉清宣胸脘之鬱熱;蘆根性甘寒質輕,清熱和胃,除煩止嘔,生津行水,皆為佐藥。

配伍特點

諸藥相合,清熱祛濕,理氣和中,清升濁降,則濕熱去、脾胃和而吐瀉止。

運用

1.此乃濕熱霍亂之主方。以吐瀉煩悶,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為證治要點。亦可用於濕溫病而見身熱心煩,胸悶嘔惡,溲赤苔黃者。

2.本方治證以嘔吐為主,若腹瀉較著者,宜加扁豆、薏苡仁以利濕止瀉。

3.適用於急性胃腸炎、腸傷寒、副傷寒等屬濕熱並重者。

加減化裁

本方主治濕熱霍亂以吐為主者,若腹瀉重者,可加白扁豆、薏苡仁以滲濕止瀉。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霍亂論》卷下:“濕熱蘊伏而成霍亂,兼能行食滌痰。”

2.方論選錄趙紹琴《溫病縱橫》:“本證屬濕熱並重,治療宜清熱與燥濕並行。方中黃連、梔子苦寒,清熱瀉火燥濕;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藥相配,苦溫與辛溫並用,辛開苦泄,燥濕化濁;半夏又有和胃降逆止嘔之功;豆豉宣郁透熱;蘆根清熱生津。諸藥配伍,為燥濕清熱之良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