逡巡於雅俗之間:明末清初擬話本研究

——擬話本角色的文化闡釋 ——擬話本的審美品位 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月1日)
平裝: 314頁
開本: 32開
ISBN: 7500453809
條形碼: 9787500453802
尺寸: 20.4 x 14 x 1.2 cm
重量: 340 g

作者簡介

宋若雲,女,2000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發表古典文學、對外漢語教學等方面學術研究論文二十餘篇及散文若干,主編《中學生古文鑑賞辭典》和《中學生古詩鑑賞辭典》(中國大百科出版社出版),參編、翻譯、校點著作十餘部。現供職於中國國家漢辦。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以明清之際,即天啟元年(1621)至康熙六十年(1721)時期約一百年間產生,刊刻的擬話本小說集作為研究對象.由於"擬話本"名稱的晚出與歧義,為擬話本研究帶來許多困難.本書在文獻基礎上,首先就擬話本的界定問題進行了討論,力圖通過對擬話本的歷時性描述,客觀地把握幾個基本的文本特徵,並在第一章對擬話本數百年來的研究狀況作了一個掃描。第二章討論了擬活話本小說興起的歷史氛圍,認為擬話本之所以在明末迅速達到興盛,除了文學語境及物質條件(如紙張、印刷、出版等的發達)第三章則開始了對歷史狀態下的衍變進行較為詳細的討論,在概述擬話本的基本體制特徵後,將擬話本小說分為三個時期,研究各個時期卷目,入話頭回,篇尾的衍變情況,指出擬話本在其體制形成伊始,就一直處於逐漸的衍變進行較為詳細的討論,在概述擬話本的基本體制特徵後,將擬話本小說分為三個時期,研究各個時期卷目,入話頭回,篇尾的衍變之中,其體制變化極為靈活。第四章是一個敘一學方面的分析,重點討論了擬話本的敘述主體與敘事特點。第五章嘗試引入社會學理論中“卡里斯馬”形象的概念來分析人物色色的文化意義。就擬話本中大量湧現的理想范型,主要是商人、女性角色的卡里斯馬形象群作了分析,力圖闡釋這種理想人格的特點、成因及其背後的文化意味。第六章就擬話本的價值主體、價值客體及價值中介進行的分析,求證擬話本批評的價值取向與讀者接受的審美趣味的契合,應是通俗文學的一個標準。餘論部分指出,鑒於擬話本是介於高雅文學(以詩文為主要文類,以受過較高教育的文人為接受對象)與大眾俗文學(民間講唱文學,以文盲或農村粗識文字者為主要接受對象)之間的一種文學類型,有其特殊的文化特點,如能作進一步研究,當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文化蘊涵。

目錄

導言
一 “擬話本”概念的由來與困惑
二 對“擬話本”概念的種種詮釋
三 擬話本的流變與界定
四 研究對象
第一章 擬話本研究回顧
第一節 古、近代對擬話本的研究(1911年以前)
第二節 現代對擬話本的研究(1911一1949年)
第三節 當代對擬話本的研究(1949一1999年)
第一個階段:“文革”前十七年
第二個階段:“文革”時期十年
第三個階段: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年
第二章 擬話本繁興的歷史氛圍
第一節 商業經濟下的文化語境
一 明代社會的商業文化
二 明代社會的哲學文化精神
第二節 擬話本繁興的文學氛圍
一 小說批評理論的成熟
二 前代的積累與當代的影響
第三節 擬話本繁興的物質基礎
第三章 建構與解構:擬話本的體制構成及其衍變
第一節 擬話本體制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擬話本小說體制的衍變
一 卷目的衍變
二 “入話”和“頭回”的衍變
三 篇尾的衍變
第三節擬話本體制衍變的文化意味
一 擬話本文體建構與解構的內在規律
二 擬話本文體變易的原因
第四章 擬話本的敘事研究
第一節 誰在講述——擬話本的敘述主體
一 敘述者、說書人與作者
二 說書人:公開的敘述者
第二節 如何講述——擬話本的敘事特點
虛擬情境的修辭策略
二 敘述干預:敘述聲音主觀化的突出表現
三 程式化的敘事格局
四 理念先行與主題提前定位
五 靈動的敘事角度
第五章 卡里斯馬形象類型
——擬話本角色的文化闡釋
第一節 符碼化的道德范型
第二節 擬話本角色的卡里斯馬類型
一 商人形象的卡里斯馬類型
二 女性形象的卡里斯馬類型
第三節 卡里斯馬形象類型的成因
一 卡里斯馬形象類型產生的文化語境
二 作家焦慮的審美置換
三 程朱理學與古代美學的審美慣例
四 主流文化的垂範
第六章 擬話本的價值評價
第一節 擬話本的價值依據
一 作為價值主體的作者
二 作為價值客體的文本
三 擬話本的價值中介
第二節 擬話本接受主體的價值取向
一 讀者群與接受主體層面
二 擬話本接受主體的審美趣味
第三節 擬話本的價值評價
一 價值與評價
二 擬話本批評的標準及價值取向
餘論逡巡於雅俗之間
——擬話本的審美品位
一 以雅為正的傳統
二 第三種文化:雅俗的交融
三 雅化的努力
四 回俗的必然
五 擬話本:逡巡於雅俗之間
附錄擬話本集敘錄
參考書目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