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中藥]

通草[中藥]
通草[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概述:通草,中藥名。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乾燥莖髓。秋季割取莖,截成段,趁鮮取出髓部,理直,曬乾。

基本信息

生理特性

品呈圓柱形,長20~1000px,直徑1~62.5px。表面白色或淡黃色,有淺縱溝紋。體輕,質鬆軟,稍有彈性,易折斷,斷面平坦,顯銀白色光澤,中部有直徑0.3~12.5px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縱剖面呈梯狀排列,實心者少見。氣微,味淡。

產 地

主產於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莖髓。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切厚片。

性 味

味甘、淡,性微寒。

歸 經

歸肺、胃經。

功 能

有清熱利尿,通氣下乳的功效。

主 治

用於濕熱淋證,水腫尿少,乳汁不下。

相關配伍

1、《外台秘要》:氣少血衰,脈澀不行,故乳少也。煉成鍾乳粉二錢,濃煎漏蘆湯調下。或與通草等分為末,米飲服方寸匕,日三次。用於乳汁不通。

2、《本草綱目》:木通、生地黃、炙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三錢,入竹葉七片,水煎服。用於心熱尿赤,面赤唇乾,切牙口渴。

用法用量

3~5g。

禁 忌

孕婦慎用。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去惡蟲。

2、《別錄》: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治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折, 鼻息肉,墮胎,去三蟲。

3、《本草綱目》:通草燒研酒服,治洗頭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