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四大移民潮

而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等是從清朝開始的。 陝商最早走的路線是“儻駱古道”和“褒斜古道”,到達漢中,走向巴蜀(主要是康定,也有商人走向西亞、印度和東南亞。 而最繁忙的是儻駱古道和褒斜道,儻駱古道是關中以東的商人常走的路線,褒斜道是關中以西的商人常走的路線。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四次大的移民潮,共同的特點是謀生的非官方行為,分別是蹚古道、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明朝時為了解決大批軍隊的軍需問題,在陝西等地實行“食鹽開中”政策,茶葉、鹽等國家統管和物品得以流動,陝西商人充分利用大好政策,在康定一帶與藏族同胞做生意,民間稱為蹚古道,形成了以鍋莊為主要市場的交易場所。 蹚古道最早,因各種原因,大家熟知的卻最遲。而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等是從清朝開始的。
1、蹚古道:陝西商人主要有三大歷史貢獻,一是“絲綢之路”,與中外商人開闢通往世界的商業大道;二是康定茶馬古道之行,民間稱為“蹚古道”;三是去蒙古做生意稱為“走西口”。除此之外,陝西商人還去揚州、雲南、安徽、寧夏、甘肅、新疆、河南等地做生意,河南做生意的陝西商人以党姓最為有名。
關陝商賈“蹚古道”的歷史無人提起,幾至擠進歷史的夾縫被人們淡忘,慶幸的是近年來引進了學術界的重視。
陝商最早走的路線是“儻駱古道”和“褒斜古道”,到達漢中,走向巴蜀(主要是康定,也有商人走向西亞、印度和東南亞。),因是在古道之間來回走,稱為“趟古道”,“趟 ”的異體字是“蹚”,“趟”是次數之意,而 “蹚”還包含有踩山踩水路、試探、隨大家一起之意,所以書面上寫為“蹚古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用詞的巧妙。
陝商“蹚古道”康定茶馬交易之行常走的有六條道,分別從長安子午峪,戶縣澇峪、周至黑峪口、周至辛口、駱峪口的儻駱古道、眉縣的褒斜道出發,到達漢中購買茶葉,走向康定等地或國外。而最繁忙的是儻駱古道和褒斜道,儻駱古道是關中以東的商人常走的路線,褒斜道是關中以西的商人常走的路線。清未後由於國家動盪、匪患不斷,從戶縣澇峪出發的路線成了古道主幹線。
2、闖關東:關東指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指越過山海關以東到東三省。舊中國,山東人口稠密,災害頻發;關東則地廣人稀,沃野千里,而清政府禁止漢人入山海關。是逃荒農民闖關東成為主流。
3、走西口:“西口”指通過長城沿線關隘。去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帶謀求生計。走西口商人來自陝西、山西、河北,我們不能因為電視劇是山西的,而評斷山西人是主流、認為陝北民歌是山西民歌。
4、下南洋:南洋包括東南亞各國。指廣東、福建等地民眾漂洋過海到東南亞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