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築

農村建築

農村建築是農村居民點的房屋和附屬設施的總稱。主要包括居住建築、公共建築和生產性建築 3大類。它們是農村居民組織家庭生活、開展公共活動、從事農、工、副業生產等的場所。由於社會制度、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民族習慣的不同,農村建築的內容和形式也有差異。

基本信息

概述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農村建築主要包括住宅、店鋪、祠廟、作坊、衙署以及娛樂設施等,一般居民的建築都較簡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生產關係的變化和生產力的發展,農村建築的內容除住宅外,行政、文教、衛生、商業、服務性建築,以及飼養、加工、貯藏、修理等生產性建築日益增多。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又出現了溫室、塑膠棚、養禽場、養豬場、養牛場以及各類倉庫、廠房等較大型的生產性建築。各種建築的設計和結構也有很大進步。這對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具有積極意義。

居住建築

農村居民組織家庭生活和從事家庭副業生產的場所。它的形式和內容,一方面隨自然條件、建設材料、經濟水平和風俗習慣等的不同而千差萬別;另一方面又因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基本要求的一致性而具有共同的特點。一般而言,中國農村住宅的功能要適應家庭生活和進行農副業生產的雙重需要。除生活用房──臥室、堂屋(家庭共同活動的房間)、廚房、貯藏間和衛生間等外,還應包括生產房間和輔助設施──飼養間、工副業加工間、倉庫、暖房、能源和取水裝置等。在不同民族居住和從事不同專業生產的地區,對住宅的輔助設施常有不同的要求。

建築布局

建築布局 中國北方農村的傳統住宅多為平房,平面多採用對稱布置,以房間組成“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形式。新建的住宅平面多採用非對稱布置,或以正房(北房),配以東(或西)房,或只建一排正房的形式。宅基多為矩形,院落一般可分為前院、後院或前、後兩院兼有。南方農村的傳統住宅既有平房,也有樓房,平面有對稱和非對稱兩種布置形式,宅基多為不規則形,常以房間圍成天井。院落有前、後、側院之分。新建住宅逐漸採用樓房形式,宅基趨於規整。地處丘陵、山區、水鄉的農村住宅,則依山傍水,採用平房、樓房結合,富於變化的布局形式。其他如黃土高原地區的窯洞住宅,西南山區的“乾闌”住宅、西北地區利用地面上、下構築的土木結構住宅等,在結合地形、地貌,適應自然條件和利用地方材料等方面各具特色,為中國農村住宅建設增添了異彩。

造型和裝飾

造型和裝飾 北方天高氣爽、寒冷乾燥、環境開闊。住宅布局嚴緊規整,造型渾厚莊重,建築物線角平直,多在屋檐、門窗局部加以裝飾,色彩常以材料的原色為主,少加或不加裝飾。南方氣候炎熱、潮濕,環境富於變化,住宅布局自由,配以挑台、外廊,造型輕盈、曲折而富於變化,裝飾色彩對比鮮明。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住宅都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其中尤以藏族的硐房、傣族的竹樓、蒙族的氈包,以及帶有西亞風格的維吾爾族住宅更為突出。由於這些民族或處於邊陲,或處於古代交通要道,因此,住宅的造型和裝飾,大都融合了外來的影響。

材料和構造

農村建築 農村建築

材料和構造 農村住宅的建造主要以就地取材為主,採用傳統的構造方法。主要形式有:①木結構。分布面廣,易於加工、運輸和安裝,既可做承重構件,又可做圍護構件。有北方農村常見的梁、柱(梁架式)構造和南方農村常見的檁、柱(穿斗式)構造等。②土結構。分布較廣,施工方便,造價低廉,利於隔熱保溫。有天然土拱(窯洞)、土坯疊拱、土坯牆和夯土牆等。③混合結構。材料以粘土磚和混凝土製品為主,以具有堅固耐用、節省木材等優點,成為近年來農村住宅逐步推廣的建房材料。此外,在盛產竹子和易於取石的地區,也常用竹材和石材建造住宅。

公共建築

農村居民開展公共活動的場所,在組織、宣傳、教育和服務民眾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一般可分 6類:①行政管理建築,如黨、政、民眾團體、企事業單位的辦公建築;②教育福利建築,如各類學校、幼稚園、託兒所、敬老院等;③文化科學建築,如影劇院、書場、展覽館、圖書館、科技站、文化站(文化中心)、體育設施等;④醫療衛生建築,如衛生院、醫療站、防治站等;⑤商業服務建築,如供銷社、百貨商店、收購站、集貿市場以及郵電所、儲蓄所、旅館、飯店和綜合服務店等;⑥公用事業設施,如火車站、汽車站、水運站、變電站、加油站、消防站、供水設施、污水和污物處理站,以及殯葬建築等。此外尚有紀念性和旅遊性建築等。

公共建築特點

公共建築的項目、規模和內容,常根據農村居民點的性質和分級標準加以配套,並且隨生產的發展和民眾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完善。因此,它的建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建築的現代化程度。一般具有以下特點:①綜合性。農村公共建築一般規模較小,而建設項目又要求比較齊全。為方便農村居民的使用,有利於組織管理,並使之充分發揮效益,通常把性質相近、聯繫密切的用房成組建造或設在一幢建築物內。如集鎮文化中心將文化、科技、宣傳教育、體育等活動的用房和有關設施集中成組建設;綜合服務中心將商業、加工、修理等各種服務項目修建在一起,成為綜合服務樓等。②多功能性。為充分發揮建設項目的使用率,提高其經濟效益,以適應農村居民活動的季節性和集中性特點,農村中的一些公共建築應具有一房多用或便於靈活分隔的可能。如集鎮影劇院除演出、放映外還可兼作集會場所,宣傳、展覽用房的空間在使用上有較大的靈活性等。③基地性。農村公共建築由於其規模、設施和經營項目等的不同,其服務半徑常具有明顯的差異。如鄉鎮政府所在地的公共建築既要為當地居民服務,又要發揮所屬範圍內經濟活動的基地作用。又如集鎮文化中心的規模和設施既要考慮為全鄉範圍內居民服務,又要發揮其在更大範圍內組織、普及和提高科學文化的職能。

生產建築

農村個體和集體勞動者從事農、工、副業生產活動的場所。按其生產特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為發展現代化農、牧、漁業生產而建立的各種廠房設施,主要有育種廠房、溫室、塑膠棚、畜禽舍、養殖場、種子庫、糧庫、果蔬貯藏庫、農副產品加工廠、農機具修配廠等生產性建築;另一類是為城市工、商、外貿等服務的加工廠,主要包括機具修配廠、手工業工廠、城市某些工業的加工廠和輕工業工廠以及建築材料廠等。

這類建築一般具有以下特點:①分散性。由於農村經濟核算單位和產品批量一般較小、經營分散等原因,常使生產用房散布在各村鎮而不宜集中建廠,甚至有的需要在農戶宅院內進行生產。②多功能性。由於農、牧、漁業產品的收穫、加工等具有時間性、季節性,廠房應能滿足多種生產用途的需要,以便充分發揮廠房的綜合效益。如農產品和經濟作物的初加工用房、貯藏用房,就具有這一特點。③小型化。農村中的農、工、副業生產因受技術條件、服務範圍和原料來源的限制,多數規模較小,設備輕便,因此一般只需小型廠房即可滿足生產需要

發展歷程

繞著村子走上一圈,基本上所有的房子都是坐西朝東的,有悖於中國經典的坐北朝南的朝向。究其原因推測大致有二,其一是南方不比北方,終年陽光充裕,夏季炎熱,故不需刻意追求採光;其二應該也是最重要的,自古房子的建造很重視風水,鄉下尤甚,根據“枕山環水”的原則故而與坐北朝南有了出入。遠景設計研究院發現整個村子的民居風格分層很明顯,大致可分為四種時期建造:明清、民國、40--70年代,70年代—現今。

(一)明清居

在建築方面,明清到達了中國傳統建築最後一個高峰,呈現出形體簡練、細節繁瑣的形象。官式建築由於斗拱比例縮小,出檐深度減少,柱比例細長,生起、側腳、卷殺不再採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頂柔和的線條消失,因而呈現出拘束但穩重嚴謹的風格,建築形式精煉化,符號性增強。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下並經過戰火和破四舊的洗禮下而倖存下來的明清居並不多,大多是鐘鳴鼎食之家。

村子裡僅存下來3座。一座司馬第一座大夫第一座民居。其中大夫第損毀,三面坍塌,僅剩正面,精緻大氣的大門依稀可辨但年的繁榮。大夫第精緻的大門被裝飾得大氣磅礴,左右各有兩幅對聯及飾以梅蘭竹菊,拱形大門上繪有五個孩童以及誥命字樣,屋檐伸出很低。進去是一個巨大的天井,整個樓房分兩層,二樓迴廊有精緻雕刻繁複的欄桿,裡面房間基本以杉木板分隔製造。司馬第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現在仍有人居住。司馬第里大門有別於大夫第的精緻秀氣,司馬第大門以很高的青石板築成,只用黑色雲紋石頭裝飾屋檐,顯得古樸大氣磅礴而又一種內斂沉穩的氣質。走進司馬第裡面,前部是一溜帶有迴廊的木板房,原來是用作廚房以及會客室的。然後是一條排水溝,生活污水以及屋檐水都是由此排除,長方形的院子也許也可以叫做天井,地面整齊的鋪上了長形鵝卵石,就像現在有些公園鋪的供人按摩腳的石子路。這種路設計合理,雨天也不至於出現泥濘還有保健腳的功效。後面是供人起居的正房,是兩座三聯房,司馬第外部不加繁飾,但裡面居室的布置卻費盡心思,尤其是廳堂,可謂稱得上雕樑畫棟。從門檔開始,有雕刻“乾坤”二字的,也有飾以太極八卦圖樣。天花板上有木刻,大多飾以龍鳳牡丹,高堂之上還有春夏秋冬雕花板。上面還專門修建給“神”居住的小閣。

經過這么多年的風雨飄搖,院子裡也留下了很多代人得居住痕跡。老房子是時間的重視記錄者,但這次回去看看卻發現院子裡雜草叢生,大門上滿是青苔邊緣已經開始腐朽,門檔也掉了一隻,聽家人說春夏秋冬的雕花板在一個晚上被人撬走了。這更讓我覺得老宅的保護刻不容緩。還有一座民居更是慘不忍睹,大門被主人用亂木條草草的封起來,上面爬滿了蒿草,只有大門上一塊快認不清的“毛主席萬壽無疆”的牌匾在寒風中搖搖欲墜。

(二)民國民居

在村頭南北走向的小馬路上望去可以看到有幾幢房子的很像徽州建築中的馬頭牆形狀,一般是三疊式樣。那一般是民國時期的民居,採用馬頭牆式樣既美觀又防火。大門有兩道,一道是大致一人高的輕便木門,後面的則封閉而厚重,這大概與當時動盪的局勢也有關係。這時期的房子較之明清時期的更要低調許多。窗開的比較少而小,大多是長方形和半圓形的組合而成的形狀,偶爾也能看到青石雕花鏤空窗鑲嵌牆體中。由於窗子比較少,通常在側面牆垣快基金房頂的位置會發現有幾個3、4磚塊寬度的窟窿,用於採光和通風。故而可以說民國時期的民居相對封閉保守。

(三)40—70年代民居

40—70年代,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人民剛從水深火熱的戰爭之苦中解放出來,大家經濟水平都不高,做房子並不像今天那樣全是請工匠,屬於一家建房百家幫的狀況。而且很多原材料都是自備,比如磚頭都是自家練的泥磚或者燒制的青磚,沙子都是江邊挑的,房梁是山上砍的。這倒是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房子的質量。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很多當時用泥磚建造,半個世紀仍然很結實。那個年代人們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以貧下中農的身份為榮,所以那時候的房子都做得很樸素,基本都是很樸素的人子房,基本不綴以任何飾物,這也與當時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和經濟條件有很大關係。但也有比較大規模的工程,生產大隊的禮堂就是那時起的產物,理他不敢正面方方正正,正義凜然,門前的那兩根兩人合抱粗的杉木柱子更顯磅礴大氣,窗戶也變成了寬大的方形,顯示出時政的清明前途的光明。屋頂四面導水,還可透氣,設計合理而大氣。

(四)70年代至今

70年代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的增長,建造棲身之所的人也不覺多了起來,在70年代-80年代的,民居還是大部分繼承了人字梁架構的三聯房,裡面大多還是就地取材用木材裝潢,只有外牆是用青磚,而房檐也開始被裝飾起來,不過大多以勞動致富、歌頌毛主席為素材,後期多飾以花草風景為主。居室裝修也已簡潔為主,主要以家具,年畫為主罷了。80年代後,經過改革開放的衝擊與影響,人們發現廚房做在正房居室容易把整棟房子都燻黑,加速老化,於是廚房開始與正房分離並逐漸形成帶有陽台(不再局限於吊樓)與院子的房子樣式出現了。

還有寫在外經商的商人回家把洋氣的地磚、琉璃瓦裝進了自己的房子。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外出務工,經濟的寬裕眼界的開闊,大家紛紛設計出自己的滿意的小洋房。原來套用的都是青磚,在市場的帶動下也大都換成了粗糙的紅磚,這也使得原來的只需內裝修變成內外雙面裝修。原來的木材基本不再成為建材的選擇,青瓦也完全被鋼筋水泥和琉璃瓦所取代。窗明几淨鋥亮的不像話的小洋樓常常令我覺得陌生得不知所措,唯有看著那日漸破敗的青磚黑瓦發獃。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也許也是一個時代更替的悲哀。歷史總是要向前,總有新事物出現,但也總有被遺忘的。我們不能阻止時代的進步,只能儘量給它們一個好的歸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