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攪團

農家攪團

攪團是西北地區的農家飯。 攪團要得好,360度攪。 攪團,在60-70年代可以說是農家的救命飯。

攪團為西北一特色吃食,定義為“用雜麵攪成的漿糊”,陝甘寧青尤好吃。在水滾時,一手握一棍子攪動,另一手均勻撒各樣雜麵,否則雜麵會結塊,不能和水分充分結合,以至於結塊部分久煮不熟,既影響視覺,又影響味覺,也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棍子順時針攪幾下,逆時針攪幾下。攪團是西北地區的農家飯。攪團要得好,360度攪。做攪團不難,只是很費勁,一手端麵粉,一手拿擀麵杖,把麵粉均勻地倒入開水鍋里,同時不停地攪拌,攪至沒有乾麵粉為至,然後注入一定量的開水,用擀麵杖劃成一團一團的,待燒開冒泡時,用力攪拌,直至均勻無小顆粒。第二次注入開水加熱,待熟後,最後一次攪勻,一鍋攪團就做成了。醋水好,攪團香,吃攪團做醋水也挺講究的,醋水要有香油、辣椒、蒜泥、姜沫、芝麻等。攪團,在60-70年代可以說是農家的救命飯。那時,農民的口糧標準低、粗糧多。農家幾乎每頓飯不離攪團。原因是攪團含水量大,少量的麵粉可以做出大體積的食物,用以充飢;攪團是用高梁面、玉米面做的,與醋水一塊吃,掩蓋了粗糧的缺陷,口感好,又增強食慾。攪攪團大都是由家中主婦來攪,攪一陣小歇時,舀一勺向空中一提,欻地,在氣霧中就會看到一條溜滑溜滑的蛇線穿霧直下,在旁觀者的感覺中,那“蛇線”好似一種
勞動成果的展示,而實際上呢,那只是婦人在試看攪團的“軟硬”。只要軟硬稀稠合適,這攪團嘛,才越攪越光越攪越筯道。所以,在那時,有一種說法,即:誰家娶的媳婦兒賢不賢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攪團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