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子墳

辮子墳

辮子墳是指當初抵抗英國鴉片戰爭的勇士埋葬的墳墓,當時的年代又必須留有長辮,所以叫做辮子墳。

地理概況

藏族遠征軍 藏族遠征軍

辮子墳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縣城南邊的三江鄉,但這座奇特的“辮子墳”墓穴中沒有任何遺骸,而是安葬了2000多名藏族人的辮子。

這2000多名藏族人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赴甬抗英的汶川藏族遠征軍,他們在保衛寧波的抗英戰爭中全部殉國,他們的遺骸埋葬在浙江慈谿縣城西門外1.5公里處“高節祠”(又稱朱貴將軍廟)祠後的“鴉片戰爭陣亡將士之墓”中,他們的辮子被剪下送回了故鄉 ——汶川縣的三江鄉。人們在那裡修建了一座“辮子墳”,讓他們的靈魂在故鄉親人的祝禱下超脫六道輪迴,升入極樂世界。

歷史背景

踏上保衛國家的征程

藏軍素以驍勇善戰聞名 藏軍素以驍勇善戰聞名

1841年8月,英軍攻陷福建廈門,10月又連續攻陷了浙江的定海、鎮海、寧波幾座重要城市,使外強中乾的大清朝野為之震動。道光皇帝得聞奏報後,一面急命奕經為“揚威將軍”負責浙東戰事,一面發出“六百里加急諭令”給四川總督寶興,命其 “迅速於四川建昌、松潘兩鎮屬內挑選精兵”,“共足兩千名之數,派委曾經出師之鎮將管帶,前赴浙江軍營聽候調遣。”

就在這樣的危難形勢下,四川懋功的大、小金川屯兵和維州左營瓦寺土兵及五屯屯兵共2000名來自邛崍山腳下的藏族子弟,奉朝廷徵調,由松潘鎮總兵裕恆統率管帶,踏上了他們為國赴難的悲壯旅途。據《清史稿》記載,這次奉調前往浙江馳援東南戰場的藏族士兵,由3部分組成,分別屬於小金川八角碉屯守備阿木穰、瓦寺土守備哈克里和瓦寺土舍索文茂統轄。1841年11月,2000名藏族遠征軍在松潘一帶集結完畢,將士們跨在高頭戰馬上,頭戴虎皮帽,精神抖擻地踏上了保衛國家的征程。

冷兵器最後的英勇

阿木穰、哈克里等所率的藏族遠征軍千里迢迢趕到浙江後,被奕經安排去打頭陣。

當時投入作戰的清軍有文蔚所率領的4000兵勇,一半駐紮在慈谿10公里以外的長溪嶺,一半由朱貴率領駐紮在寧波西門外的大寶山。段永福率領的4000 兵勇駐紮在大隱山,策應寧波 ,謝天貴另外率領1000兵勇駐紮在駱駝橋,扼守鎮海、寧波之間的交通要道。阿木穰的藏族士兵被編入段永福部,索文茂和哈克里率領的藏族士兵分別屬於朱貴和劉天保統轄。按照奕經的部署,第一路清軍自大隱山反攻寧波,由阿木穰和黃泰率軍,分別攻打西門和南門;第二路從大寶山進攻鎮海,由劉天保和哈克里分別攻打鎮海和招寶山威遠城;第三路召募水勇從岱山潛渡進擊定海。

反攻寧波是這次戰役的主攻方向,戰鬥也最激烈。按照計畫,總兵段永福率師以阿木穰所率領的400名藏族士兵為先鋒,負責攻打寧波城的西門。據《浙江鴉片戰爭史料》記載:“金川八角碉屯土司阿木穰,在寧波西門拒敵,其部下最為驍勇,善用鳥槍,擊人於百步之外,無不中者。乃自軍中有不許輕易用炮之令,並鳥槍亦不攜帶,只以短兵器接戰。”進攻寧波前,阿木穰曾與屯兵誓言“不戰勝即戰死”。戰鬥打響後,在城裡內應的配合下,藏兵擒殺了城門口的英軍哨兵,打開城門。阿木穰“驕捷奮勇,戰輒爭先”,“冠虎形奕徑,古有虎頭之兆,今赴前敵”,“因縣城邊火起,又聞槍炮喊殺之聲,屯兵即爭先爬城,攻門而入”。

大寶山戰役陣亡將士墓 大寶山戰役陣亡將士墓

攻入寧波城後,清軍大隊人馬即直奔英軍指揮部。然而攻入城內的藏族士兵左執盾、右握刀,直抵鼓樓,卻未遇到英軍的攔截。據史料記載,由於戰前的保密不嚴,英軍偵知了清軍進攻的確切時間,遂在城內預作了埋伏。待到士兵們攻進寧波城,個個肩插竹竿燈,似猛虎下山直撲鼓樓時,卻被英軍引入埋伏圈。英軍指揮部的所在地“門堅牆高”,進攻士兵無法攀登。英軍用優勢火力射擊,將裝備上處於絕對劣勢的清軍擊退到寧波城狹窄的街道里。隨即,英軍又爬上臨街的屋頂,對準擁擠在街心的清軍進行射擊。在密集的炮火中,阿木穰率軍左衝右突,但是由於街道狹窄,進不能攻,退不能守,完全暴露在英軍炮火之下。英勇的屯兵首領阿木穰及其部屬數百人壯烈殉國。

在阿木穰率軍攻打寧波城時,另一支藏族屯兵由瓦寺土守備哈克里率領,正在攻奪鎮海城東側的英軍據點——招寶山威遠城要塞。

指揮鎮海作戰的參將劉天保偵察到英軍在城中街道設有埋伏,於是命令部將300人回去運炮,又親自率領200名士兵撞開城門。藏族屯兵在哈克里的率領下利用敵人炮火俯射的死角,發揮屯兵登山矯捷的優勢,冒著英軍炮火機智勇敢地“揉升而上”,敏若猿猴,強入威遠城。就在英軍抵擋不住,準備四散逃命時,停泊在江中的英國軍艦從背後向藏軍開炮,使哈克里率領的藏族士兵腹背受敵,遭受重大傷亡,只能且戰且退,途中遇到運來的大炮,於是開炮還擊,在殺死英軍20餘人後撤出了威遠城。

撤退途中的哈克里與前來策應的清軍會合,又重新布陣投入了戰鬥。經過10多個小時的激烈戰鬥,清軍已彈盡糧絕。眼見英軍衝上了陣地,哈克里從腰間抽出戰刀,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在亂戰中,哈克里寡不敵眾,身中數槍,倒在了陣地上,與部下數百人戰死於大寶山。哈克里和藏族士兵的英勇抵抗,重創了侵略者。據《寧波市志》記載:“次日,英軍裝屍5船退往寧波、運屍定海。”英人自己也承認“自入中國來,此創最深”,使他們在一個月後做出撤出寧波的決定。藏族勇士用原始的武器抵抗著炮利船堅的英國侵略者,用鮮血和勇氣書寫了冷兵器最後的英勇。

寧鎮之戰失利後,另一支由瓦寺土舍索文茂率領下的藏族士兵在陝甘軍著名抗英將領朱貴麾下,繼續在大寶山抗擊英軍的瘋狂進攻。

大寶山位於慈谿城西門之外,是守衛慈谿的戰略要衝。3月15日,英軍從寧波出動近2000人,前後夾擊駐守在大寶山的清軍。朱貴率領包括藏軍在內的清兵英勇抵抗,“我士兵無不以一當百,自辰至申,飢不得食,誓死格鬥。”戰鬥中,朱貴手舞戰旗,指揮部隊作戰,不幸被英軍的炮彈炸斷了右臂,他忍著劇痛改用左手指揮戰鬥,最後被英軍子彈擊中,壯烈殉國。他的兒子朱昭南“以身障父,格死數夷,被創無完膚”,也在戰鬥中英勇犧牲。

瓦寺土舍索文茂率領的藏族屯兵,在朱貴的指揮下利用有利地形,以槓炮(火銃)猛烈轟擊敵人,打退敵人數次進攻。在同英軍的一次遭遇戰中,索文茂率領藏族士兵將英軍引入湖沼之地,英軍雖有先進的槍炮,但因施展不開,被藏族屯兵斬獲百餘人。然而,整個戰役的副總指揮文蔚在大寶山戰役最關鍵的時刻猶疑不決,坐視不救,致使朱貴父子、索文茂以及部下數百名士兵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

青山處處埋忠骨

朱貴祠 朱貴祠

收復浙東三城,對扭轉當時整個戰局至關重要。所以,當初道光帝對奕經曾寄以“一鼓作氣,揚我國威”厚望,再三叮囑“朕惟卿等是望,亦惟卿等是賴也。”而奕經反攻三城之役失敗,“遂致全局損失,軍威大挫,亡國之由,基於此役。”時人憤慨譏諷奕經:“生長深宮,不知世事,膏粱紈絝,何足與謀大事哉?”但是奕經、文蔚之流的顢頇誤國,並不能掩蓋各族抗英將士的英雄光輝。戰後,對浙東前線英勇捐軀的阿木穰、哈克里等愛國將士,清朝政府給予了賜恤。阿木穰加副將銜,獲“巴圖魯”稱號,瓦寺土舍索文茂被授以花翎頂戴功加一級。

寧鎮戰役和大寶山戰役是鴉片戰爭中浙東的兩次重要戰役,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軍的氣焰。由於在大寶山之戰中傷亡慘重,英軍不敢再次進攻,慈谿縣城才得以保全。《慈谿縣誌》記載,當地百姓為紀念清軍的功績,募捐在慈谿縣城西門外1.5公里處建立了“高節祠”,又稱朱貴將軍廟,祭奠為國捐軀的清軍官兵。當地士紳民眾追思藏族將士保衛慈谿免遭塗炭的功勳,獲朝廷奏準,將阿木穰、哈克里等英雄供奉於“高節祠”內,歲歲祭祀,以表達對他們的哀思和敬意。在這座祠廟的右殿壁上,阿木穰、哈克里的英名至今依然赫然在目。祠後的“鴉片戰爭陣亡將士之墓”中,安葬著哈克里、阿木穰等藏族遠征軍和其他陣亡將士們,他們的英雄事跡代代流傳至今。青山處處埋忠骨,然而,江南秀麗的山水,留不住勇士靈魂對故鄉的眷戀。他們的辮子被剪下送回了故鄉 ——汶川縣的三江鄉。人們在那裡修建了一座“辮子墳”,讓他們的靈魂在故鄉親人的祝禱下超脫六道輪迴,升入極樂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