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宮變

平心而論,有點不像,至多能稱“宮變”。 依我看,慈禧和八大臣矛盾初起,問題主要還是出在肅順等人身上。 於是,肅順與慈禧在承德鬥法,一直採用的是“攻勢”,全無防範之心。

辛酉宮變
當初鹹豐歸天之際,究竟把大清政權權柄給了誰?是給了他兒子、老婆,還是給了肅順等“贊襄政務八大臣”?仔細看了再作些分析,就得承認,他還是給了兒子和老婆。因為,他把體現最高權力的載體——兩枚刻有“御賞”、“同道堂”的印章交給了皇后和小皇帝(由其母慈禧代管),且明確顧命大臣擬旨後需蓋這兩方印。換句話說,不蓋這兩個“戳”,肅順他們起草的檔案就不生效。也正因為這兩枚印章,最終導致肅順一黨的失敗,成全了兩宮“垂簾”,保證了皇權沒有旁落權臣之手。這也是看似無能的鹹豐高明之處。至於後來慈禧一人攬政專權,那則是另一話題。
這么一來,就必然接著問:既然政權所屬從本質上沒有更替,只是這期間宮廷內發生了太后與大臣的權力之爭,最終是拿印把子的女人把負責起草詔書的男人打敗了,那么,還算得上是發生了“政變”嗎?平心而論,有點不像,至多能稱“宮變”。有些新書,就用“辛酉宮變,太后垂簾”這樣的文字作標題。顯然,這是對“辛酉政變”有了新思考。
觀前朝叔、侄皇權之爭,有朱棣與建文帝,結果是叔叔把皇位奪去了。看清朝親王攝政,有多爾袞的反面典型。加之鹹豐素與兄弟恭親王奕訢不和,所以他絕不敢將身後朝政交給奕訢。而用大臣輔政,又有鰲拜的教訓,故此也不敢草率託孤。但皇帝年齡尚小,朝廷里的事總得有人去乾呀。思前想後,親王乃皇家血脈,無非是根紅苗不正,對皇位最有野心者,莫過皇上他親叔;而大臣呢,即便功高蓋主,卻也輕易不敢承擔篡位罵名。當年連曹操都不敢,兩者相比,看來還得起用大臣。
於是鹹豐就用大臣,但他用心良苦,一用用八位,讓你們互相監督著幹活,並冠以“贊襄”加以限制。“贊襄”,即幫助、協助的意思。從權力分量上,與“攝政”根本無法比,比“輔政”也輕去許多。
依我看,慈禧和八大臣矛盾初起,問題主要還是出在肅順等人身上。肅順為人傲氣心狠,曾勸鹹豐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殺慈禧。而那一時鹹豐猝然歸天,且不在京城,隨行大臣只以顧命八大臣為首。面對兩個年輕寡婦,還有個不懂事的小皇帝,肅順他們不可能將孤兒寡母放在眼裡,於是自己就飄飄然了。全然沒體會鹹豐留下那兩方印的分量,更想不到慈禧是何等厲害的女人。於是,肅順與慈禧在承德鬥法,一直採用的是“攻勢”,全無防範之心。而慈禧則主要用“守勢”,麻痹對方,最終在京城完成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宮廷一變。
關於政權並未掌在肅順等人手中,還有兩點可以佐證:正當慈禧與奕訢準備行動時,肅順等人犯了個致命的錯誤,為表示盡心贊襄,他等辭去了幾個重要的軍隊職務(類似京城衛戍司令、皇宮衛隊長等)。而批准者,即兩宮皇太后。這一點也說明慈安慈禧才是老闆,他們八位不過是高級雇員而已。
再有一點,慈禧先行回京後,即與慈安在宮中召見奕訢等大臣,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斥罵肅順等八大臣大逆不道。眾大臣憤慨無比,周祖培說:“何不重治其罪?”慈禧順水推舟:“彼為贊襄王大臣,可徑予治罪乎?”周祖培答道:“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問。”慈禧見眾大臣態度明確,遂拿出早已擬好的諭旨,交恭親王奕訢宣讀。
待到捉拿八大臣時,都是先宣旨再動手走了“程式”的,並沒一般政變常有的打冷槍施暗箭先把人殺了再說。要說當初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才叫政變:事先帶人埋伏好,一箭先把他哥李建成射死了,尉遲敬德又一箭射死李元吉。然後逼老皇上下詔立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又讓位。就因為李世民當政後把唐朝治理得挺好,後人不忍心讓他擔政變者的惡名,於是就用“玄武門之變”以掩飾。而慈禧一是女人,和武則天一樣,無論在當時還是日後,多認定她們為政有悖於皇位傳承禮統;二是慈禧後來幹得不好,名聲狼藉,於是,即便她本來就手握權柄,一番爭鬥只為除去政敵,至多是弄出一場“宮變”,世人也寧願說她是政變上台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