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霧

輻射霧

輻射霧(Radiation fog)指由於地表輻射冷卻作用使地面氣層水汽凝結而形成的霧,並不是指這種霧具有輻射性。輻射霧在北方冬季、初春和秋末等季節比較常見。主要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的夜間或早晨。隨著太陽的升高,地面溫度上升,輻射霧也會立即蒸發消散。所以,早晨出現輻射霧,常預示著當天有個好天氣。民間“早晨地罩霧,儘管曬穀物”、“十霧九晴”的說法就是指輻射霧。城市及其附近,煙粒、塵埃多,凝結核充沛,因此特別容易形成濃霧,故常稱作都市霧。

基本信息

形成

形成原理

輻射霧主要是因為夜間地面輻射冷卻,從而靠近地表的空氣溫度低,當氣溫降低到露點或露點以下是達到飽和凝結,並形成逆溫現象,經過長時間,水汽與凝結核下沉至地表附近,使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所致,因此霧多發生在夜最長、氣溫最低的冬季或比較寒冷的冬半年。
另外,風速對輻射霧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如果沒有風,就不會使上下層空氣發生交換,輻射冷卻效應只發生在貼近地面的氣層中,只能生成一層薄薄的淺霧。如風太大,上下層空氣交換很快,流動也大,氣溫不易降低很多,則難於達到過飽和狀態。只有在l一3米/秒的微風時,有適當強度的交流,既能使冷卻作用伸展到一定高度,又不影響下層空氣的充分冷卻,因而最利於輻射霧的形成。

形成條件

輻射霧輻射霧
冷卻條件:晴朗少雲的夜間或清晨,地面散熱迅速,使近地面氣層降溫多,有利於水汽凝結。當低空有輻射逆溫形成時,有利於近地面層大量霧滴聚積於逆溫層下而形成輻射霧。
水汽條件:近地面層水汽充沛時,氣溫稍有下降就會使水汽凝結。濕度越大、濕層越厚,就越有利於形成霧。當空氣被雨和潮濕的地面增濕以後,對形成此類霧特別有利。
層結條件:近地面氣層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時,就有利於水汽和塵埃雜質的聚集,如又有輻射冷卻作用便易於水汽凝結形成霧。當氣層不穩定時,就有利於上下層熱量的交換和水汽擴散,而不利於霧的形成。
風力條件:靜風有利於形成露、霜或淺霧,但不利於形成霧;微風(1-3米/秒)對霧的形成最有利。要形成一定強度及一定厚度的輻射霧,僅有輻射冷卻還不夠,還必須有適度的垂直混合作用相配合,以便形成較厚的冷卻層。空氣靜穩時,垂直混合太弱,不利於形成輻射霧,而風速過大(>3米/秒)及溫度層結不很穩定時,垂直混合又太強,也不利於形成輻射霧。

特徵

輻射霧輻射霧
河南安陽出現輻射霧
1、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日變化:秋冬季居多;多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後最濃,白天輻射升溫逐漸消散。
2、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潮濕的山谷、窪地、盆地。
3、輻射霧的垂直、水平尺度:厚度幾十米到幾百米,平均150米左右,水平範圍不大,分布不均,常零星分布,在平原上也可連成一片。

區別

輻射霧與平流霧
輻射霧主要是因為夜間地面輻射冷卻,使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所致,因此霧多發生在夜最長、氣溫最低的冬季。只要滿足條件,在大部分地區均可形成。
平流霧是暖濕空氣移到較冷的陸地或水面時,因下部冷卻而形成的霧。通常發生在冬季。一般出現在海邊。

危害

輻射霧輻射霧
輻射霧致使路面能見度下降
一、造成能見度下降,對交通(城市交通、高速公路、機場航班起降、水陸航運等)影響較大。
二、輻射霧是在冬季最常見的一種霧,但對人體不具有輻射性傷害。但當大霧瀰漫時,空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可能會與大氣污染物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從而產生新物質。如二氧化硫在大氣中被氧化後,與霧滴結合成硫酸氣溶膠,這一新物質的毒性要比原來的物質提高數倍以上。而且大霧時往往存在逆溫層,空氣無法對流,空氣中的污染物很難擴散,所以對人體危害也很大。

大霧案例

輻射霧輻射霧
東北大霧
2013年10月20日至21日,東北三省出現霧霾天氣,能見度不足50米,最嚴重的地區能見度不足十米。因天氣原因導致部分公交線路暫時停運,高速公路暫時封閉,中國小校全部停課。
受大霧影響,瀋陽PM2.5每立方米高達289微克,屬於五級重度污染。而哈爾濱市中國小,2013年10月21日緊急停課一天。瀋陽桃仙國際機場13個航班停飛,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超過十個航班取消或晚點。長春機場達不到起降標準,10月21日早所有航班都不能起降,機場啟動大面積航班延誤預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