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勞動

軟勞動

軟勞動,人腦所特有的機能--意識的活動。即人類勞動舍象掉物質運動和體力活動的純意識活動,這是特殊物質(人腦)處理和加工信息的獨特活動,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創造新價值並增加使用價值。

經濟學名詞
中文名稱:軟勞動
英文名稱:Soft Labour
定義:人腦所特有的機能--意識的活動。即人類勞動舍象掉物質運動和體力活動的純意識活動,這是特殊物質(人腦)處理和加工信息的獨特活動,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創造新價值並增加使用價值。
所屬學科:政治經濟學(一級學科)
勞動價值論(二級學科)

一、勞動的本質

勞動的本質是意識,並由此而定義:勞動是意識支配下的活動。
勞動是物質世界長期進化的結果;勞動是人腦特殊機能運動的表現;勞動是生物種群異化進程的產物。
研究勞動本質對於經濟學的意義,就象研究一棵大樹一樣,當考察完人類勞動大樹的樹幹、枝條、花葉、果實後,自然會想到要找樹根。人類勞動的本質就好像經濟學大樹的根。以人的本質——意識為出發點,從人類勞動的本質——意識著手,整體地、系統地、動態地把握勞動及其本質屬性,將之貫穿到經濟理論的各環節、各層次之中。沒有意識的動物不稱其為人,缺乏意識支配的活動不是人類勞動,離開勞動創新的經濟活動決非人類社會經濟活動。
因此,人的本質屬性是意識,人類勞動的本質是意識支配下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由勞動及其創新在生產中結成的人類社會關係的科學。強調意識在勞動中的作用,是這門科學的基礎面和根本點,全部社會經濟活動必須由此展開,整個經濟學大樹必須由此生根。

二、勞動要素軟硬劃分

用物質和意識對立統一的世界觀動態觀察世界,從縱觀社會生產和社會服務的經濟運動大系統來考察勞動(而不只是從物質系統來考察勞動),要深刻認識人類勞動要素的內在矛盾,進一步把握勞動及其創新規律,對勞動要素只作傳統的主、客體劃分劃分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更加深入解剖勞動二要素。
有必要對人類勞動要素作如下劃分:
一、硬要素,即物質要素:在勞動過程中勞動得以進行的物質條件和勞動凝結對象中物質之總和。包括勞動者人體本身、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中所包含的物質要素。
所謂的硬(物質)要素,既不是傳統經濟學中的“物化勞動”,也不是生產勞動的客體要素,而是活勞動或主體要素和物化勞動或客體要素中被舍像掉意識的純物質要素之總和。
二、軟要素,即意識要素:在勞動過程支配勞動活動和影響結果的所有意識要素及其智慧成果之和。包括勞動者在勞動過程從開始前到結束時的整個進程中的一系列認識、記憶、思維等意識活動及其用於與勞動目的相關的數據、信息、信號和認知等智慧成果。
所謂的軟(意識)要素,既不是傳統經濟學中的“活勞動”,也不是生產勞動的主體要素,而是活勞動或主體要素和物化勞動或客體要素中被舍象掉物質的純意識要素。
對人類勞動要素所作的軟硬劃分,與傳統經濟學將勞動要素分為主體和客體有著本質區別,是一種抽象的劃分,如果覺得不太習慣的話,那是暫時的,它的顯著特點是便於區分智慧資源和物質資源在人類勞動過程中乃至社會生產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由於這種劃分是理解軟勞動價值學說的樞紐,我們將運用這種勞動要素劃分法對人類勞動作進一步考察。
我們要研究的勞動軟要素,是指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與勞動成果密切相關的智慧資源要素,即作用於勞動過程並形成勞動成果的勞動軟要素。就一般人類勞動意義上理解軟要素作用,只停留在隱逸形態軟要素對當次勞動過程中作用是不夠的,實際上傳遞形態軟要素和實體形態軟要素不但能作用於當次勞動過程,而且通過模擬,能反覆作用於勞動過程。體現在勞動中軟要素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是世界多樣性在智慧資源屬性中的反映,也是勞動發展和人類進化必然結果。在手工生產勞動、機械化生產勞動和自動電氣化生產勞動中,勞動者分別能控制的物質資源的質和量不同,勞動體現在勞動成果中的質和量不同,不僅僅是因為勞動本身的軟要素增加,更重要的是由於勞動工具的軟化以及勞動對象的軟化。手工勞動主要依靠隱逸形態軟要素在當次勞動中,控制和驅動勞動器官運動技巧的發揮和對既往發揮技巧的記憶;機械化和自控化生產勞動則不然,除了勞動者器官運動技巧和記憶等隱逸形態軟要素外,還必須懂得勞動要素的相關科技知識、諳熟設備或裝置的原理及操作要領,並且還取決於該設備或裝置的自動化程度。不言而喻,隨著勞動的進步,人類勞動軟要素不僅是量的遞增,而且具有質的進化,並越來越表現為形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尤其在數位技術、網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電腦對人腦思維活動的模擬、機器代替人工勞動的現象,遠遠不是手工勞動時代的經典學說所能詮釋得通的,更不能請十八世紀的學者來演繹當今的高新科技原理。原始數碼和信息要素不提煉為知識就沒有學術價值,具有相當學術價值的知識特別是編碼型科技知識不結合於生產勞動、不轉化為生產力就更不可能有經濟價值,更不可能產生價值的增殖。

三、勞動軟硬劃分

一般人類勞動過程中勞動要素的發揮——即勞動進行劃分:
一方面是:舍象掉意識(軟)要素的人類勞動純粹的物質(硬)要素的機械、動物般活動,由於它是一種物質運動,我們將這種人類勞動過程中舍象意識的純物質要素之發揮和耗費稱為硬勞動(Hard Labour)。
另一方面是:人類勞動舍象掉物質(人腦細胞除外)運動和體力活動的純意識要素的智力、思維活動,我們將這種人腦所特有的舍象物質的純意識要素之發揮和耗費為稱為軟勞動(Soft Labour)。
並將一定勞動所發揮和耗費軟硬要素總和的全部價值與其中所含軟要素的價值之比,規定為該勞動的軟率(Soft Quotient)。
軟勞動和硬勞動是全新的經濟學範疇,它既不等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也不是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更不是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當然,就勞動的具體形態而言,純粹的軟勞動和硬勞動並不單獨存在,作為理論抽象,用以區別不同勞動要素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不乏其理論意義(這種意義將在以後陸續討論)。
由於軟勞動在勞動過程中的特殊作用,決定了它在勞動中的特殊地位。無論是人類社會生活還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歷史演化,其中最深刻、最本質的莫過於勞動的進化,勞動進化帶來的科技發展,已經使整個世界天翻地覆。勞動外延的擴大和內涵的深化、隨之而來的是勞動創造力的擴大、勞動的神秘性增加。如:一個人駕駛汽車可以拉著相當於幾百個挑夫所挑的物品跑得飛快,一個人通過控制電腦可以代替幾十個人操作一條生產線,人類通過勞動使物質的原子核發生裂變,可以利用核原料源源不斷的發出巨大的電能,也可以引發核爆炸在頃刻之間毀滅一個城市,凡此種種,如果仍停留在體力勞動和手工作坊時代對勞動的概括、認識和解析,不可能自圓其說。正是勞動自身的進化為勞動的軟硬劃分提出了客觀要求,具體體現在人類勞動的不斷軟化和軟勞動逐漸獨立化所具有的歷史和邏輯之必然。
(1)歷史必然。“正如在自然機體中頭和手組成一體一樣,勞動過程把腦力和體力結合在一起了,後來他們分離開來,直到處於敵對的對立狀態”。勞動始終是軟勞動和硬勞動的相互交織,只不過在不同歷史時期,勞動的軟率不同而已。在手工為主的生產條件下,勞動的軟率非常小,主要是肩挑手扛;進入大工業時代,勞動的軟率顯著增大,由於自動化機器的構成除物質外,還加入了大量信息和信號,以至能部份代替人的機械性勞動;特別是信息技術開創了電腦及其裝置能模擬編碼型軟勞動的新時代,由編碼型認知所控制的機械性軟勞動大部分由物中附著信息和信號來模擬完成,使勞動工具得以進一步“軟化”。由此,勞動過程對人腦信息載負量的增加提出了客觀要求,同時也創造了更好條件,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從而使勞動的軟度隨著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提高。社會生產的發展創造了人類勞動軟化的條件,而人類勞動的軟化又通過信息在勞動工具中的附著使勞動工具得以“軟化”,勞動的軟化和勞動工具的“相對軟化”相互促進,並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出現軟勞動和硬勞動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產生分離,從而使軟勞動在人類勞動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逐漸被相對獨立出來,直至與硬勞動相對立。
(2)邏輯必然性。就勞動本身而言,軟勞動和硬勞動都無非是勞動要素的不同,但軟勞動量的增加和積累必然導致人類勞動內涵和質的變化,人類硬勞動被機械所代替和編碼型軟勞動通過信息附著於物而被模擬,必然使創造性軟勞動相對獨立出來(與歷史必然性相一致),這種從量的漸增到質的變化是人類勞動軟化與軟勞動相對獨立的過程相統一的邏輯必然性。

四、勞動軟率

勞動軟率本應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指一定勞動所發揮和耗費的勞動軟要素價值量與其全部要素價值量的比率;另一方面可以是勞動過程軟要素與其全部構成要素的比率。由於前者始終是由後者決定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後者的變化,因而,凡是在沒有特別明確的地方,簡單稱勞動軟率都是指勞動要素的價值軟率。
簡單的個別勞動軟率一般由勞動力軟率通過具體勞動過程中與其他勞動要素特定的有機結合來體現,始終取決於全部勞動要素的軟率,反映勞動過程中物能交換與智慧型傳遞效果,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勞動者運用智力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
當然,很有必要對單個勞動或單個部門勞動的軟率進行加權平均,以求出社會勞動軟率,這也是考察勞動軟率的主要目的,我們下面主要探討社會勞動軟率。
社會勞動軟率,體現在人和自然的關係中,總體反映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力,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指示器。體現在人和人的關係中,綜合映射社會關係的進階,同時作為生產關係中主導要素的風向標。不同軟率的勞動,不僅僅表現其等量時間內所創勞動成果的價值量不等,還體現在其所創勞動成果價值內涵質的區別,更令人矚目地體現在其對生產關係的作用性質不同,最終決定著勞動者之於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地位。
農業經濟時代,人們認識自然物質世界的能力極低,勞動軟率非常小,科技和教育很不發達,勞動生產要素以土地和勞力的占有為主導,生產工具簡單,勞動以手工形式為主,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能力十分有限。管理粗放,商品率低,市場極不發達,勞動成果主要轉化為地租被地主擁有,分配方式以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的暴利配置為前提,極不公平,以基本滿足勞動者生存為條件。
工業經濟時代,勞動軟率提高,技術進步成為資本積累的主要途徑。以物質生產資料為主導的生產要素,以工業機器化、自動化技術為基礎的勞動手段,加之教育的普及使勞動進一步軟化,科學管理帶來產品成本下降,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加快了市場化進程。勞動者通過參與商品生產和交換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提高了勞動力在社會生產過程的地位,分配形式多樣化和市場競爭的結果,使勞動者得到多層次的需求滿足。
即將來臨的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軟率空前提高,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知本成為社會生產主導要素,高軟率勞動在網路化、虛擬化、信息化生產過程中扮演主要角色,因而勞動者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地位和作用也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綜上所述,勞動進化以勞動軟率提高為標誌,勞動軟率的提高使勞動者與自然及社會的關係得到改變,進而促使人類社會生產關係的進步,最終形成人類社會關係的變革。因此,勞動軟率不僅作為勞動創新價值的一個主要量化指標參數,也是人類勞動進化的指示器,同時還成為不同社會經濟形態的重要標誌。

五、商品的軟硬

按照勞動軟硬劃分原理,我們也將廣義商品抽象地分為硬商品和軟商品兩類:
1、硬商品是人們通過勞動而形成、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質商品。也就是人類勞動有用性以交換為目的的對象化物質。
2、軟商品是人們通過勞動而形成、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智慧商品。也就是人類勞動有用性以交換為目的的對象化智慧。
軟商品包括以下形態:
實體形態 由信息、知識(包括科技)在硬商品中的附著,能增加硬商品的原有使用價值的勞動成果。如商標、裝璜、電器裝置的集成程式、流程模組、控制系統和電腦作業系統及套用軟體等。
傳遞形態 由信息、知識載入於各種媒體之中,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成果,如專利、書籍、資料庫資料、套用軟體等。原有物質的使用價值作為載體僅僅是智慧產品有用性的承載部分,尚未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的科技成果大都屬於此類商品。
另外,隱逸形態智慧成果,即儲存於人腦中的意會性認知和知識,是特殊商品勞動力使用價值的重要部分,如技藝、訣竅、秘方、經驗和專有技術等。
硬商品是指狹義商品中的純物質資料的組成部分,是狹義商品被舍象智慧的僅僅體現物質屬性、具有物質特性的商品。商品的軟硬並不能從其外部形態和質地上來把握,只能從內在構成要素來把握,從要素在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的運動規則和內部動因來把握。區分軟硬要素對商品屬性的影響是把握商品軟硬的關鍵。正如前文所述,意識有著與物質運動迥然不同的規律,因此必需細心地對狹義商品中硬商品與其附著的實體形態軟商品加以區別。

六、商務的軟硬

經濟學範疇的商務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服務。其內涵即人類勞動服務的有用性的對象化即時存在;其外延包括可供交換的物能型服務和智慧型服務之和。
1、硬商務:是人們通過勞動而形成、能滿足人們某種物質需要的商務。也就是人類勞動服務有用性,以交換為目的的、即時存在的物質服務。
包括針對人們身體和其擁有的物品所從事的服務,前者如:醫療(精神科和心理醫療除外)、理療、直接作用於人體的護理、康樂服務;後者如家務、維修等。
2、軟商務:是人們通過勞動而形成、能滿足人們某種文化需求的商務。也就是人類勞動服務有用性,以交換為目的的、即時存在的文化服務。
軟商務包括以下形態:
傳遞形態 以便於傳遞形態的信息、知識為服務手段,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服務型勞動成果。如教育、諮詢、講座、中介、演出、導遊等。以滿足人們求知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服務大都屬於此類商務。
隱逸形態 以儲存於人腦中不便於傳遞的意會性信息和知識為手段,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服務型勞動成果。如憑藉技藝、訣竅、秘方、經驗等提供的商務服務。
一種商務包含著硬商務和軟商務都是很常見的,就象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體力也得到了增強,說明教育服務中包含著硬服務。凡以物質為主體對象,信息和知識為輔助對象的勞動服務即視為硬商務,相反即視為軟商務。

七、勞動價值

勞動價值是就人類勞動的經濟學意義而言,它應該也必須與人類勞動創新及其成果軟率有著內在的本質相聯繫。
正常生產條件下,一定社會勞動力生產某種商品或商務而耗費的勞動與該勞動軟率的函式值,是同種商品和商務個別勞動與勞動軟率函式的社會均值。為了便於在今後把一般人類勞動作為社會勞動來考察,還必須對廣義價值作進一步分析。為此我們把一般人類勞動物質化的廣義價值稱為硬成果廣義價值,簡稱硬價值;一般人類勞動智慧化的廣義價值稱為軟成果廣義價值,簡稱軟價值。並規定一定廣義價值與所含軟價值的比率為廣義價值的軟率。
由於勞動的軟率是對勞動本身內在的要素構成比率不同而言,而廣義價值的軟率用以體現勞動凝結或凝聚對象的不同,所以有一點必須引以高度注意,那就是勞動的軟率並不直接決定其所創廣義價值的軟率。
一定量的廣義價值要還原成一定的勞動,其必要條件是軟價值和硬價值具有質的同一性,並在一定條件下能進行轉換;一般人類勞動要表示成廣義價值,其充分條件是軟勞動和硬勞動通過廣義價值具有量的可比性。換句話說,一定量的軟價值能否與若干量的硬價值相比較而交換?軟度不同的勞動所創造的廣義價值量如何計量呢?於是有必要考察廣義價值的質和量。
質的規定價值不僅包括人類物質化勞動而形成的硬價值,也包括智慧化勞動形成的軟價值。由人類勞動智慧化而形成的軟價值,不如硬價值那么諳悉和直觀,軟價值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用來衡量軟勞動成果量的尺度,是軟商品和商務在以同質計量單位作為計量器進行比較的量化值,它與硬價值一樣是人類勞動在成果上的耗費,並與硬價值一同構成人類勞動成果價值的全部。軟價值畢竟不是硬價值的同卵孿生姐妹,它與硬價值有著完全不同的形態和特徵,我們將智慧資源對勞動成果價值形成的作用力特稱為“智慧型”,與“物能”相對應。為了便於表述,我們按照智慧資源在勞動要素中存在的三形態將軟價值的形態也作相應分類:
一、“氣相”軟價值 即形成隱逸形態的智慧型所耗費的一般人類勞動,存在於特殊載體——人腦之中,如包括記憶、觀念、技能和經驗等在內難以模擬的意會性智慧型的價值。
二“液相”軟價值 即形成通過媒體而傳遞的智慧型所花費的勞動時間,存在於某種專用載體——媒介之中,一般由於隱逸形態智慧型的積澱和累加,載入於各種媒體之中,如理論、程式、技術和科學等智慧型的價值。
三、“固相”軟價值 即形成附著在物質產品中的智慧型所花費的勞動時間,吸附於實用載體——物質產品中,一般通過隱逸和傳遞形態智慧型在勞動對象特別是勞動資料中的凝聚和附著,如機械裝置的參數配置、電器的集成模組和固化控制程式等智慧型的價值。
智慧型在以上三種載體間的傳遞和轉換,便引起軟價值形態上的相應變換。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軟勞動被物化而形成的硬價值和並未物化而只是附著於物的“固相”軟價值有必要加以區別。由於兩者都是人類勞動在物質商品(務)中的價值體現,通常被籠統地物化勞動價值(硬價值)。然而,同是物質產品和勞務,其中物質的量同它所包含的信息量的比值可以不相同,如原煤的信息——物質比低,而計算機的信息——物質比高。如用現代設備和先進技術採煤,那么採煤的軟勞動則被物化成原煤而形成硬價值;而計算機生產廠的工人的軟勞動則大都未被物化,而以信息的形式附著在物(計算機)中,是固相軟價值。
綜上所述,軟勞動的智慧型在價值生產中既創造硬價值,又創造軟價值,並且所創造的軟價值具有形態多樣性。當信息附著於物質產品時,軟勞動創造“固相”軟價值;當智慧型載入於物質產品和勞務作用於人腦及相關器官,軟勞動會創造“氣相”軟價值和“液相”軟價值。軟價值在傳統經濟學中不能稱之為價值。只有當智慧型直接作用於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才能創造硬價值。軟勞動能不能創造硬價值,取決於它是否直接結合於物質產品和勞務生產過程,以及智慧型是否被生產中物質生產資料所接受。
可見,軟勞動所創造的軟價值無論是什麼形態,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通過形態轉變而形成固化軟價值或物化在物質產品和勞務中形成硬價值。這說明軟價值和硬價值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同一性,即軟度不同的價值在質的規定性上是同一的,都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因而一定軟度的價值總可以還原成相應量的某軟率的人類勞動,而一定量某軟率的勞動又可以還原成相應量的社會必要一般勞動。
量的解析
在價值具有質的同一性的基礎上,要對價值的量進行分析,還必須就生產勞動力所消費的價值的軟硬構成加以討論,在下一章我們將運用智商、情商和意商對勞動力的軟度進行定量分析。在此之前,假設不同的勞動力通已過價值換算成為社會平均軟度的勞動力。在此假設基礎上,來考察一般軟率的勞動創造價值的量。
硬勞動創造價值的量 硬勞動是一種物質運動,如同引擎的運轉需要耗費油料等無機能源,動物活動需要消耗碳水化合物等有機能量一樣,作為硬勞動承擔者的人在生物學意義上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一般說來,排除非正常因素影響,硬勞動的發揮所創造的價值與生產和再生產硬勞動力所消費的能量物的價值是相等的,所以說硬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量等於硬勞動力的價值量。勞動過程的硬勞動要素創造價值Gh表示如下:
Gh=H
式中: H——硬勞動要素價值
軟勞動創造價值的量 軟勞動創造價值的能力即智慧型,有人稱之為“精神生產力”,指人類與自然以及人與人進行物質交換和信息傳遞過程中認識、調整、控制自然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型,包括參與勞動過程中的精神狀態和智慧資源兩方面,精神狀態是指人腦信息作用於人體本身而形成的勞動者的勞動態度、生產興趣、工作積極性、創造性、思維定式和思想覺悟等心理因素的功能;智慧資源是指直接影響勞動過程的知識、技術、技能、智慧及經驗等。
人類勞動過程的信息傳遞也就是勞動價值增值的一般過程,信息傳遞遵循信息的特徵特性,如當量共享特性能允許眾多使用者同時共用同一智慧資源,在不增加投入成本的情況下,實現多方同時產出效應,因而智慧資源的共享性帶來價值的多方增值。共享者越多價值增殖量越大。總量累積特性使人腦智慧型呈遞增趨勢,從而使價值增殖能力也呈遞增趨勢。智慧資源再生特性使得一定智慧型反覆在多次勞動過程中實現價值增殖效應,從而再生性能實現價值的多重增殖,反覆使用次數愈多價值增殖總量愈大。
不難說明軟勞動智慧型創造價值量的不確定性和可增特性是多因素的,並且可能是重複交叉的。由此看來,勞動創造價值的量大於勞動力本身的價值量的秘密,也就是人類勞動作為價值源泉的奧秘應該也必須從軟勞動的本質特性來理解。當我們理解了軟勞動智慧型在勞動過程中的特徵特性以後,對任何魔術性演繹都會不屑一顧。因此,我們把由勞動本質屬性——即軟勞動智慧型的特徵特性決定的,在勞動過程中表現出的,軟勞動所具有的價值不確定性和價值增值特性——即軟勞動創造的價值可能大於(或小於)軟勞動力的價值,也就是說除補償軟勞動力的價值外,還可能創造出一定量的新價值。我們把軟勞動這種能創造新價值的特性稱為創新(innovation),把軟勞動創造的價值超過軟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稱為創新價值,用I表示。於是勞動過程中軟勞動要素所創造的價值Gs表示如下:
Gs=S+I
式中:S——軟勞動要素價值
I——創新價值
綜上所述,硬勞動要素所創造的價值量等於硬勞動要素的價值量,軟勞動要素創造價值的量大於軟勞動要素的價值量,創造出一個超過軟勞動要素價值的創新價值。於是勞動過程創造的全部價值G的生產圖式可表示為:
G=Gh+Gs=H+S+I ………………(1)
式中: H——硬勞動要素價值
S——軟勞動要素價值
I——創新價值
或者 G=H+Sc+Sv+Sm+I ………………(2)
式中:H——硬勞動要素價值
Sc——勞動手段中的軟價值
Sv——勞動力中軟要素的價值
Sm——勞動管理軟要素的價值
I——創新價值

八、勞動力軟率

從單個勞動者來看,其勞動力軟率取決於勞動力再生產的消費軟率,勞動者消費軟率愈高,其勞動力價值構成軟率愈高;勞動力軟率愈高,其勞動愈富有創新能力;其所創財富量的增加在公平分配的原則下,為自己創造更高的生活質量及其勞動力軟化有利條件。這便是勞動力軟化的個體進程和良性循環軌道,其中勞動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的軟消費乃是全部進程和軌跡的中心樞紐。因此:教育是高軟率勞動者的第一食糧;教育是未來勞動者的第一生命。在知識經濟時代,離開教育的所謂勞動力充其量只相當於“畜力“,不成其為勞動者。
個人勞動力軟率一般由其消費軟率決定。而個人軟消費,最終形成勞動者勞動力要素中的智慧要素,或智慧型。由於構成智慧要素形態或知識結構不同,因而,即使剔除歷史和社會環境條件等差異性原因,同軟率的等量勞動要素所產生的創造力可能存在相當大的個體差異,這種由於智慧要素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同而導致的勞動創新能力因人而異的特性,便是勞動力軟率的個體特異性,這種差異特性涵蓋了勞動者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等三方面,即人們通常說的智商、情商和意商。
智商 主要由勞動者勞動力軟要素中事實知識(Know—what) 和原理知識(Know—why)的含量決定。這類“知道是什麼”和“知道為什麼”的知識,是關於事實、現象、原理和理論等方面的智慧。這類知識一般可以編碼,也便於在公共媒體傳播,在正常人體生理條件下,主要通過各種學習渠道積累而形成,表現為勞動者的學識和聰慧的才能,是勞動者創新的基本前提和知識構架。這類知識在勞動者勞動力軟要素中含量越高,勞動者表現出的智商越高。可以說,智商是勞動力軟率的主體構架。
情商 主要由勞動者勞動力軟要素中人際知識(Know—who)的含量決定。這一類“知道是誰”和“知道與何人相關”的知識,是關於社會關係資源和人際關係方面的智慧。這類知識包含特定社會關係和公共關係的形成,及其如何有效利用和調劑人際關係的知識,由勞動者個人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和開發形成,屬於內在程度較高的加密性智慧。表現為勞動者的交際、公關和與人協調的才能,是勞動者創新的重要智慧要素和知識構件。這一類知識在勞動者勞動力軟要素中含量越高,勞動者表現出的情商越高。可以說,情商是勞動力軟率的重要構件。
意商 主要由勞動者勞動力軟要素中技能知識(Know—how)的含量決定。這一類知道“我要如何行動”和“我應如何行動”的知識,是關於決定意志、行為方略、技能訣竅等方面的智慧,典型的Know—how知識是關於一定範圍和對象發展和存在的對應性專門技術和訣竅,難以編碼和傳播。受個人的性格特點影響由勞動者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屬於內在程度較高的難以度量性智慧要素。表現為勞動者的行為決策、組織管理和動手實施的才能,是勞動者創新的必要智慧要素和知識構成。這一類知識在勞動者勞動力軟要素中含量越高,勞動者表現出的意商越高。可以說,意商是勞動力軟率的必要構成。
從人類社會來看,勞動力軟率取決於社會科教水平、社會再生產消費軟率以及社會文化力。整個社會教育科技水平和消費軟率愈高,社會生產力軟率愈高,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愈快。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的相互促進和諧發展,是人類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總動力。由此可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不但顛撲不破,而且具有極大的理論內涵。因為科學技術實質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自然與人類的理論與實踐的結晶,它不但滲透至一定社會勞動生產過程,而且影響到一定的民主政治進程,貫穿於人類文明歷史始終。科學是人類軟勞動創造和提煉的智慧精華,是人類勞動成果累積和升華出來的靈通法寶,是勞動力的靈魂,是勞動者命脈。一切科學成果,都體現在勞動力與其他生產要素的發展上,任何生產力的解放和生產關係的變革也都無不依靠科學和技術。如果人類社會是一列不可逆行的火車,社會生產就是火車頭,勞動便是內燃機,勞動人民的智慧(軟勞動要素)就是燃油料,科技創新則是燃油添加劑
無論從單個勞動力還是從整個社會考察,勞動力軟化始終是社會生產要素軟化的前提,也是生產力軟化的前提,從而才是社會財富軟化和人類文明進化的保障,因此,勞動者為提高自身勞動力軟率應當崇尚學習、勵精圖創;企業為提高生產要素軟率也應當尊知納才、科技先導;國家為提高綜合國力必須科教優先、按創分配、把提高國民素質放到首位。

九、軟勞動宣言

一個幽靈知識經濟的幽靈在地球上徘徊。
世紀之交,風雨飄零智慧型革命,時代更新。也許是歷史的巧合,正當人們棘手地解決電腦千年蟲問題的時候,還不得不面對經濟千年蟲的挑戰:高新技術進步引發的勞動革命,由此而產生的以知識為主導的經濟時代叩擊著世紀大門,人類社會和經濟面臨著又一次空前的風暴般的變革和挑戰。
新經濟時代的來臨,重纂了勞動創製文明的史冊綱要;吹響了軟勞動主宰世界的進軍號角;啟動了向智慧型文明範式轉換的時代飛船。
知識經濟,初見端倪,正是兩個經濟時代轉型的陣痛帶給人們以美好的憧憬: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智慧和諧、崇尚勞動、民主文明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世紀。
勞動革命,開創世界歷史新紀元
人類社會歷史本質是一部勞動進化的文明史,而絕不是政治家和殖民者的統治史。政治史和帝王傳只不過是朝代更替的編年記錄,充其量只是人類文明長河中的漩渦和泡沫。人類文明的本質流是軟勞動及其創新。縱觀人類社會:無論是石器時代、鐵器時代、銅器時代和機器時代,乃至方興未艾的電腦時代;無論是蒙昧的原始社會、野蠻的奴隸社會、專制的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的工業社會;無論是遠古的農業文明,或是近代的工業文明,還是即將跨入的智慧型文明。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總是從相應的經濟基礎的進步開始,而經濟基礎的變革無不依賴於生產力發展,這一切都是從勞動的進化及其由此引發的勞動方式變化開始。近一個世紀的世界經濟格局的演進:市場經濟與計畫經濟的競爭,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對壘,資本和勞動在社會生產和分配關係中的糾葛等等,其演變的軌跡都絕不受任何主義的桎槁所左右,其最終結局只能雄辯地證明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勞動,只有勞動,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近半個世紀來的經濟發展,使得傳統經濟理論顯得越來越蒼白無力。他們大都有一個共同特徵:以牛頓力學為理論基礎,根植在物能體系上,忽視智慧型要素(知本)在經濟成長過程中的能動作用,不能解釋軟勞動為什麼能夠從從屬的生產要素羽化成為主導生產要素。歸根結底,由於他們無視勞動的本質屬性意識,截取靜態標本的切片,利用牛頓絕對時空的物能守恆的理念來考察勞動價值,並且局限於物質生產領域,“只見資本不見人”,重視物能,無視智慧型,過分強調“勞動者人格化工具”和“資本家人格化資本”的階級對抗,錯誤地認為社會進步根本動力就只是階級鬥爭,從而忽略軟勞動及科技創新,忽視智慧能量始終是社會文明進化的源動力。
傳統經濟學的矛盾在於:一方面認為科學是歷史進步的革命性力量;另一方面卻又忽視勞動創新和科技革命在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的變革及人類歷史進步的基礎作用。
早在西方資本原始積累後期,基於早期工業經濟時代的社會兩極分化、勞資衝突以及階級社會尖銳對抗的現實,馬克思以其驚人的洞察力和革命精神,把注意力集中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拜金與血腥,力圖揭露工業經濟時代初期私有制的罪惡與腐朽,這是難能可貴的。馬克思認為,私有制扭曲了人性,使人變得自私、貪婪、虛偽、骯髒。因此,要使人性復歸,人類解放,就必須消滅私有制和剝削者,埋葬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然而怎樣消滅?那就是實行暴力革命,剝奪者要被剝奪了,建立公有制和無產階級專政政權。當然,馬克思主義是經濟發展條件論與暴力革命推動論結合的產物,馬克思本人並不主張在一國、特別是落後的農業國家進行暴力革命。
然而,蘇聯率先進行暴力革命取得成功,並由此開創的社會經濟新紀元,其半個多世紀的社會實踐足以證明:暴力革命並不能創造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也不能直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階級鬥爭的目標不過是改變社會財富的占有方式和分配方式,它既不能直接創造財富,也不能提高生產勞動的軟率。因為暴力革命成功迫使在生產力落後的條件下建立起超前的生產關係,不但不能超越生產力的發展進程,更不能逾越商品經濟成長和繁榮鴻溝,相反,它必然阻礙生產力發展,甚至誘導其他社會經濟併發症。中國二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功,雄辯地證明:勞動軟化和生產力進步才是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與此同時,近幾十年來西方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們,面對物能文明的“金融危機”,難以自圓其說的經濟理論在智慧型文明的衝擊波里大尷其尬。新古典經濟成長理論為什麼不能圓滿地解釋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原因,為什麼無法預測長期經濟成長的趨勢。問題在於新古典學派理論,對生產的物質要素增長的線性函式關係和生產的智慧要素增長的非線性函式關係失之偏頗,甚至從根本上排斥智慧(軟)生產要素在生產函式中的地位,對知識貢獻率的計算,僅僅從傳統要素貢獻率之外的實際經濟成長率的剩餘部分中分割。然而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當智慧(軟)要素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或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情況下,再運用傳統經濟學理論的生產函式來解釋經濟成長難免有掩耳盜鈴之嫌。但他們又無論如何也不情願站在相對論量子理論的圍堰上,從勞動的本質入手,重構經濟成長要素理論。
二戰以後,世界經濟自由競爭促進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勞動者在生產中實現勞動力增值的同時,也為勞動自身軟化創造了條件。隨著社會經濟成長和繁榮,社會福利制度、社會保障體系乃至政治民主有了相適應的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勞動自身創新能力的提高,使資本向勞動力妥協與資本被勞動者僱傭發展成為現實,加上政府注重教育和科技的政策導向,有利於勞動軟率的提高,籍此協調生產要素中勞資雙方的利益關係,使階級衝突不斷淡化。毋庸諱言,這就是軟勞動革命取代暴力革命的徵兆。
可以預言,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轉變不必通過暴力重建財富體系,勞動者所有的智慧資源漸變為生產的主體要素,無需通過暴力奪取生產資料。其實質,是通過勞動革命方式將傳統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輪迴到新的生產要素所有制關係。
軟勞動創新、勞動價值的升華推動了社會理念和社會文化的進步,主觀上造就了生產力革命要素繁殖的培養基,客觀上調理和改善了生產關係內在器質性病灶。十月懷胎終分娩,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勞動軟率越高,軟勞動占生產要素的比重越大,勞動革命越是無可避免。
不言而喻,在未來的世界經濟競爭中,勞動者以“知識就是命根子!教育就是生命素!”作為座右銘,將操持著智慧型的法寶,冠冕登堂,賦知本予天命,還權益給勞動。開創智慧、和諧、民主、法制的文明新紀元。
在新世紀的殿堂里,任何個人、任何民族、任何企業、任何地區和國家的席位上,都刻有八個大字:崇尚勞動、尊重知識。總而言之,得知本者得天下,誰是智慧的勞動者,誰擁有知本優勢,誰就擁有財富與未來。
知本創新,跨入知識經濟新時代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即主要取決於勞動者智慧要素(軟勞動)或者以知識為主導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所謂知識經濟,就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等智慧要素的生產、分配和套用之上的新型經濟。近十年來,OECD主要成員國的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於知識的生產、擴張和套用,在諸如計算機、電子和航天技術等高技術產業中,產出和就業都獲得了快速增長。目前,主要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都來自於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這是人類自手工勞動到機械化勞動變革後,又一次深刻勞動革命,人類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偉大的飛躍。人類勞動隨人類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而逐漸軟化,勞動軟率隨勞動軟化進程而不斷提高,軟勞動的量變到質變帶來經濟和社會的變革。
即將到來的新經濟時代,即知識經濟時代的十大主要特徵:
第一、以相對論量子力學體系作為科學基礎理論。
第二、產業基礎技術體系是不斷強化的電子、信息和網路技術為主要體系。
第三、文化傳播依賴建立在電子數字信息基礎上的第三代傳媒。
第四、社會生產主導要素讓位於智慧型知本智慧資源要素;生產過程同時向前、向後擴展。
第五、以按創分配為原則的分配體制及其具體形式上升為生產關係的主體地位;從所有權決定分配體制過渡到分配體制決定所有權,傳統工資演變成為勞動要素所有權益。
第六、全球貿易自由化,加之網路通訊技術和交通運輸基礎產業的發展,市場需求平衡負熵增大,產消者出現。
第七、以軟為綱的消費理念成為消費的主鏇律;消費軟率空前提高。教育成為勞動者終身消費,知本成為企業主要消費。
第八、社會經濟運行主體過渡到智慧型網路經濟集團體系。
第九、社會經濟運行機制導入到全新的契約經濟調節體系。
第十、社會價值觀念以智慧和諧、高尚崇尊、民主文明和可持續性作為綜合目標,社會道德觀念追求智、貴、強、真、善、美。
總之,知識經濟時代,以教育科技創新文明為社會發展主線,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係進步駛入良性軌道,可持續經濟成長和勞動軟化互為目的,軟勞動創新在民主、和諧和法制化的社會條件下得以充分發揮,使潛在的生產力最大限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而將社會財富最大限度轉化為社會文明。從這種意義上說,傳統的階級鬥爭其實質是人類的生存鬥爭,最終在文明化進程中體現為勞動的競爭,也就是智慧的競爭。
縱觀人類社會文明史,農業經濟時代開發資源靠勞動;工業經濟時代資本增殖靠勞動;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更要靠勞動。所不同的是勞動軟要素遞增了,勞動的軟度提高了,勞動內質升華了。或者說:資源開發靠知識,資本增殖靠知識,科技創新更要靠知識,所不同的是知識的含量遞增了,知識的地位突變了,知本的歷史使命出現了!軟勞動及其創新是社會財富的唯一源泉,是社會文明的唯一動力,智慧創新是經濟成長的本質要素。因此,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至關重要的是提高勞動軟率。
於是,軟勞動是社會財富的唯一源泉,軟勞動及其創新是經濟成長和文明進化原動力的理論,即軟勞動價值理論經歷了十多年孕育終於降生了。該理論的要義是:軟勞動創造社會財富、知本創新科學技術、科技創製社會文明。這個三歸於一的理論昭示世人:沒有軟勞動創新就沒有知本的累積,沒有知本創新就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人類文明的進化。因此,無論是使用野蠻、暴力、壟斷還是集權的非勞動手段占有資源、剝削勞動和掠奪財富,都是對勞動的犯罪,是對分配的扭曲,對智慧的褻瀆,對文明的踐踏,都將被人類進步的歷史車輪碾碎。
範式轉換,指向智慧型文明新理念
任何具有時代特徵的價值觀念體系,都取決於人們當時的經濟水平、智慧水準、文化積累和歷史進化等多方面原因。由洛克和斯密為首確立的工業時代的價值觀念體系,是以物能體系為核心;標榜人類中心主義;認為自然物質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混同人與動物的本質特性;認為短期利益與長久利益總是一致的等等。
由此,工業經濟的產業,有理由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偉力,無顧忌地從事開發自然和社會資源的大規模生產,藉以雄霸地球和鰲占市場;相比之下,知識經濟產業卻可侍智慧創新和高效傳輸優勢,雄居地球村,網蓋世界市場。前者主要依靠生產線上的物質流量和高頻生產在市場競爭中取勝,而後者卻憑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流和勞動創新,在尚未上市時就已經判決勝負了。
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業,基於對實物產品重複生產的特點,客觀要求擴大生產規模以降低單位成本,於是追求規模的經濟模式伴生的“馬太效應”,似乎給世界經濟模式的集權和壟斷找到了籍口。知識經濟時代,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卻用創新的金戈對國家集權統治和恐龍式產業集團的壟斷統治地位提出了挑戰。
從馬爾薩斯揭示出傳統理論體系某些缺陷開始,當世紀鐘聲飄近疲憊的人們時,整個工業價值觀念體系已是風雨飄搖,唯一的出路在於建立新科學、新技術支持的新產業體系和新價值體系。這個新的體系就是建立在相對論量子力學基礎理論上的知識經濟時代智慧型價值體系,它提醒人們:人類不是上帝的目的,星星不是為人類而發光的。必須承認人只是自然存在的極小部分,贊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地球上的物質資源必然是有限的,像石油之類重要資源能夠繼續大量開採使用的時間已經不長了;人的本性不能歸結為動物本性,人類有別於動物是由意識屬性決定的文化本性;人類的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並不直接同一,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資源雖然能夠帶來眼前的繁榮,但是必然損害人類長久的利益。
知識經濟是繼採獵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後的一種新型社會經濟形態。而如何實現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的範式轉換,是一個深刻的、全面的、徹底的、伴隨著陣痛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革命過程,是通過勞動變革從一種範式向另一種範式的革命,即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範式轉換,當今世界就面臨著整個社會以科學技術創新為本質特徵的智慧型革命(或稱勞動革命) 的範式轉換。它對人類社會的深刻影響,絲毫不亞於十九世紀工業化的勞動革命,因此,我們面對知識經濟時期的到來必須清醒的意識到:這場革命,對整個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組織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經營理念乃至領導決策都將帶來深刻的變化和衝擊。這場革命給每個國家、每個地區、每個企業乃至每個勞動者既帶來了機遇,也造成了威脅和挑戰。這場勞動革命不同於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它不僅是一次勞動方式改變,更是一次頭腦的革命。邱吉爾曾經說:“未來的帝國是頭腦的帝國”,的確,未來的國家是頭腦的國家,未來的社會是頭腦的社會,未來的企業是頭腦的企業。未來社會,智者為王
蘇聯作為世界公認的超級大國,從三十年代開始,建立了強大的重工業和能源體系。由於森林資源、水電資源、石油儲量和鋼鐵產量等重要的實物生產指標都居於世界首位,但在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新時代起航時進錯了跑道,繼續依恃重工業和軍工優勢,輕視信息產業發展,在十幾年時間中,幾乎比西方落後了整整一個科學技術時代,由此相對國力迅速衰退,最後直至自行土崩瓦解。蘇聯解體是兩代文明體系轉變的國際政治經濟悲歌壯曲,它標誌著物能體系衰退和智慧型體系的新興,也標誌著集權制計畫經濟實驗的徹底失敗。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先天不足的島國日本的能源百分之八十以上來自國外,其中石油是幾乎百分之百,天然氣占百分之九十,煤炭百分之八十幾依賴進口,黑色金屬和稀有金屬自給率也極低。從物能體系衡量,根本不可能發展成為經濟大國。但是日本在二戰後,全力以赴地發展信息產業,開發智慧資源,搭乘了新技術革命的早班車,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巨人。
經歷十年浩劫的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和封建集權的價值觀念幾乎崩潰的中國,在不可逾越的商品經濟鴻溝前面,工業文明價值觀念體系乘虛而入,只經歷短時間的磨合,便被視為推進社會進步的法寶。然而,這列滿載物能文明的時代列車,整整晚點了一個世紀,不能不說是一個遲到的愛。站在工業社會物能文明向知識經濟智慧型文明時代轉變的十字通衢,沐浴著世紀之交的蕭瑟秋風,睡眼惺忪的東方雄獅,儘管略有幾分寒意,無論如何也不能被工業文明的餘溫所誘惑。今天的開發中國家再也不可能在21世紀踏進19世紀那條工業化的物能河流。唯一的選擇是建立以知識為基礎的信息產業體系和民主法制支撐的智慧型文明價值理念。
當今時代所面臨的經濟轉軌和文化變形的機遇和挑戰,必將導致整個經濟制度、社會制度和人類生存方式的重大變革。歷史將這個選擇的痛楚交給我們,在關係到能否保留球籍的點球決勝局裡,難道還有人膽敢放棄射門機會?當然要有破門的把握,只能憑藉科學的理性和民族的毅力。
智慧型文明時代,首先遵循以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為原則,全球一體、資源共享、勞資融合、階級淡亡。國家從建立知識基礎結構入手,發展社會福利制度和經濟保障體系,健全民主與法制,取締壟斷和集權,通過以生產要素資訊配置取代暴力和集權配置,漸改生產資料所有制為主體的生產關係為按創分配為主導的生產關係,使更多的無產者成為有產勞動者,以最終消滅赤貧。企業以開發智慧資源為先導,致力軟化生產要素,通過提高勞動軟率來追求經濟效益,物智並舉,引導勞資合作,按創分配,兼顧各方利益,促進社會崛起更多的勞動智產階層,為勞動者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勞動軟化機會。勞動者以崇尚知識為本,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終身學習,勵精圖創,深化民主與法制意識,正確維護勞動權益,積極繳納稅賦,在積累財富的前提下積累知本,爭當知識經濟王國的知本家。
知識經濟時代是軟勞動主宰社會經濟的新時代,是智慧型文明時代,新時代的價值理念是:論知排輩,造就創新知本家;按創分配,消除勞動無產者!
在新時代到來的暴風驟雨中,整個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的進行空前的歷史分化,在標有“創新”的獵獵旗幟下,簇擁著一群剛剛羽化出來的“新智貴”,這便是橫空出世、石破驚天的智產階級。崇尚勞動、尊重知識的朋友,你當成為其中一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