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年

躲年

一近年關,一些因各種不如意或者害怕過年的氛圍的人萌生躲年之意。如:沒有找到男(女)朋友的,怕過年無臉見父母;沒有賺到錢的或者欠著錢的,就怕過年來催債,等等,躲年是最好的選擇。

簡述

躲年族懼怕過年躲年族懼怕過年

又到年關,年底綜合徵紛紛來擾,過,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意味著一個檻。
微博里,“年終總結”、“年底焦慮症”早就進入到熱門話題榜:單身回家過年時向父母難以交差,部門年終評考核時評先的忐忑與焦慮,春節走親訪友應酬的無聊與花錢,年底時能不能多發一些獎金的期盼與失望……經初步統計,我們身邊還有不少人患上了“年終焦慮症”。
有網友更把他們歸結為主要為以下群體:大齡未婚女青年、失業男中年、失戀老頭兒、已婚半年盼離婚男女青年,甚至是雙失男女——事業與愛情、生活與健康,在這個年關分外擾人,讓人不得不產生了躲年的念頭。

原因

過年負擔

過年了,給孩子一些壓歲錢、給老人一些過年錢、走親訪友時提上一些禮品……這些維繫感情的人情消費,千百年來一直在春節期間延續著,甚至成為我國春節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卻感到人情消費逐漸成為自己過年的一項揮之不去的負擔。

一些城鄉居民對日益繁重的人情消費望而生畏,一些客居異鄉的人們甚至為了躲避人情消費而不敢回家過年,成為城市裡的“躲年”一族。

過年應酬煩

逢年過節,免不了迎來送往,原打算趁著假期休整一下,沒想到年越過越累。春節總有參加不完的聚會,喝不完的酒,身心疲憊,這種過節方式越來越不適應現代人的需要,外出旅遊過年將成為新風俗。人們選擇春節外出旅遊,除度假外,還有“躲年”的考慮。

案例

躲之1

躲年過年的美好卻成了躲年族之痛

銀行職員小c,女,26歲
小C供職於某四大國有銀行,對女孩子來說,這是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且也算光鮮。但光鮮背後,小C一肚子的苦水。作為基層員工,工作累、壓力大、收入也只是馬馬虎虎,特別是到年底,一堆的考核,完不成還要倒扣獎金。
舊愁未去,新愁又來,這365天,天天擔著個心事,特別是在這年關,像是一道無形的壓力,連線幾天,小C的睡眠都出問題,再這樣下去,沒到明年,小C都怕自己未老先衰,青春不在了。
微博里有一條自我安慰法,學做“慢羊羊”。既然工作那么煩惱,不如放一邊,過年了多花時間與家人和朋友一起度過,強大的社會關係是幸福的關鍵,對於對抗隔離你自己的衝量也是一樣。
躲之2
芋頭,男,34歲,事業單位職工
外來青年芋頭,人覺得就跟《媳婦的美好時代》的余好一樣,是個好男人,對老婆好,對孩子好,但也像余好一樣,最大的弱點是沒錢。在國企工作,一年三四萬,除去吃喝租房,就沒剩幾個錢,抱著房價總會降下來的夢想,蝸居在杭州。2010年年底,女兒出生了,芋頭再也沒有退路,在和妻子無數次角力後,終於在今年上半年新政前,買下城北的一套二手房。首付東挪西借,總計借款人數達到8人,眼看著年底將到,一部分借款就要還上,芋頭愁眉不展。今年芋頭換了個工作,考到事業單位,本來是春風得意收入見漲,沒想到年中時母親一場病,花去了原來承諾要還的幾萬塊錢,這錢,怎么還?怎么和朋友開口?芋頭覺得這個年關,實在太難過了。
微言大義:向下比
錢總是要還的,以芋頭這樣良好的信譽,拖個半年一年也無妨。有博友教了他一個可以沒那么焦慮的辦法:把情況與那些可能更糟些的人相比。試試這樣的想法,“也許現在工作不太順心,但我有非常好的感情”,或者“起碼我工作換了,收入見漲”,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告訴自己,你是幸運的,對吧?
躲之3

外出旅遊躲年外出旅遊躲年

對於年齡,Y從來沒有這么敏感過,她屬於70後,在1970年代的尾巴出生,“連可恥的80後都輪不到。” 一直到大學後半段才開始談戀愛,但經驗不足莽撞有餘花頭經不透,等到對方和第三者穩定了,Y才如夢初醒。不爭不吵不鬧,新時代女性連這點權力都丟棄了,消沉半年後驀然回首,發現自己已經過了25歲的黃金年齡,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默默收拾打扮,邁入相親大軍。
平時在外工作,和父母的交流也就是打個電話,一說到這個話題,Y立馬支支吾吾轉移目標。Y不是不努力,只是,大概緣分未到吧。眼看著又大了一歲,眼看著又要回家,Y心存恐懼,回家吧?怕父母親戚嘮叨責難,不回吧,孤零零一個人在這陌生的城市,Y也實在沒膽量一個人過年,她就想有個時間遙控器,可以一按跨過年底,惹不起,躲得起么。
微言大義:利用年假相親去
Y躲年,其實躲的是父母親戚的嘮叨和期待,躲不過,那只能坦然面對。微博里的建議是,反其道而行,不如保持平常心利用年假多接觸異性。有時間和父母作適當溝通,語氣誠懇,心胸坦蕩的面對他們的詢問,把他們當作關心你的人,既然這么關心,那就多介紹幾個咯,彌補工作忙碌時留下的空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