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傀僮

跳傀僮

“跳傀僮”所表現的內容,基本上是根據當地人們的傳統習慣,天旱求雨,驅鬼逐疫,祈福消災,豐收酬神或超度亡靈。 除了曲調、唱腔之外,桂東南“跳傀僮”還有樂器伴奏,共同形成整體音樂效果。 但是,桂東南“跳傀僮”音樂,吸收本地民歌民謠作基調,地方音樂特色十分明顯,較之楚地和中原古典舞蹈又有其獨特鮮明的個性。

跳傀僮的場景跳傀僮的場景
“跳傀僮”是廣西桂東南地區的一種請神逐鬼、祈福免災的世俗活動,民間又叫“跳廟”、“跳元宵”、“跳嶺頭”、“太平歌”、“平安醮”,是華夏民族儺文化的活化石。
傀,指面具,民間藝人稱為 “神相”;僮,即跳舞之人,俗稱“傀僮佬”。從民間譜牒、方誌和古籍文獻提供的資料看,它與我國古代主體文化儺文化一脈相承,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仍在民間以古老的面貌頑強地流傳著。玉林市樟木鎮竹山村韋氏族譜康熙三年記載:韋寧遠公習跳傀僮。清乾隆版《興業縣誌·樂舞篇》記載:雍正三年,部頌樂器圖圖五,曰節、曰羽、曰龠、曰乾、曰戚,亦皆繪其形……故唯寧平、安平、景平之三舞也。清光緒年間所修的《鬱林州志·風俗篇》也記載:儺禮今為平安醮,以僧道為之,止行索室驅疫之禮,若黃金四目,執戈揚盾,則鄉村神廟用以娛神,畫衣翩躚,有迎神送神之詞。稱其人為童家,別於僧道,殆即倀子之名也。從這裡可知,早在清雍正年間(1723~1735),像“跳傀僮”一類的民俗活動在桂東南已經相當盛行。《周禮·夏官·司馬》上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事儺,以索室驅疫。大喪,先柩;及墓入塘以戈擊四隅,驅方良。這與桂東南“跳傀僮”在許多動作上,以及所戴的面具,所持的木劍、木棍等道具有不少相似之處,恰好又說明了它們之間傳承關係的密切。
“跳傀僮”所表現的內容,基本上是根據當地人們的傳統習慣,天旱求雨,驅鬼逐疫,祈福消災,豐收酬神或超度亡靈。如過去流行於玉林市的名山、南江、山心、蒲塘等16個鄉鎮的寒山廟誕節”中的鄉儺舞就屬於祈求風調雨順一類。傳說明代時,湖廣縣沙石洞高村有張氏三兄弟,屢考不中,懷疑是本家無風水寶地,遂攜亡父之骸骨到處尋覓。來到玉林城北25公里外的寒山,見地勢雄峻,大喜,決定葬父於此。三天后,兄弟三人突然失蹤,山上出現三塊石頭(《鬱林州志》曰“飛來石”)。到了清代,玉林州佩有一個進士奏本,請將寒山封為神仙地。皇上依奏。此後,當地人立廟叩拜,並以張氏三兄弟的生日(老大農曆二月十五,老二六月十五,老三九月十四)為寒山爺節日。屆時,上述16個鄉鎮之人從四面八方向寒山廟匯集,組成成千上萬人的遊行隊伍,裝飾中有龍、獅、竹馬以及孫悟空、豬八戒、金童玉女等。晚間跳傀僮舞,熱鬧非凡。而博白縣鳳山、江寧,福綿區樟木羅田、古陂一帶鄉民則把“跳傀僮”稱之為“跳嶺頭”、“跳廟”,每逢農曆九月十三和元宵節都有舉行“跳嶺頭”的習俗,民間把這些日子定為“喜神日。
“跳傀僮”保持著比較原始的祭祀儀式,這是由它所表現的內容決定的。“跳傀僮”編演的是神的生活,宣頌的是神的威德,祈求的是神的恩賜,故其表演的場地一般都在野外祠堂社廟旁邊的地坪、山坡,設神台,掛神像,擺香案,供祭品,把場地布置得肅穆、莊嚴,整個舞蹈顯得凝重、古樸,充滿神秘色彩。其表演程式是:立神位、迎神、頌神(唱皇爺、社王、果王、土地和二十四星宿以及十二生肖當年的行令神主)、訴苦、求神、納福、送神。表演人數1~10個不等,表演時都戴上各種形象的用黃楊木雕刻、彩繪的面具,這面具是人們想像的妖魔鬼怪,是斜眼歪嘴、誇張變形、形象嚇人的臉譜。舞蹈動作沉穩雄健,表情含蓄虔誠。膝部的屈伸和顫動貫穿於大部分動作之中,後來經過歷史的演變,逐漸形成一套基本動作。對此,清光緒版《興業縣誌》曾有詳細的記載:立之容五:朝上、向內、向外、相對、相背是也;首之容三:仰、偃、側是也;身之容五:平身、躬身、側身、回身、蹲身是也;手之容五: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是也;足之容七:蹺足、點足、出足、曲足、移足、交足、蹈足是也。又禮之容九:授受辭讓謙揖跪叩首是也。可見,當時的“跳傀僮”之類的舞蹈動作和祭祀儀式已十分完整、備細。
“跳傀僮”的音樂,桂東南北片類似廣東廉州山歌《南歌》,用它作基調,唱詞四句一節,開頭時,先由掌壇傀僮師傅喊唱一句喲啊呃……其他傀僮師演唱隨即開始,到第四句最末一字則由眾人幫唱,整段樂曲節奏既和諧又形成對比,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南片則以麒麟調和吆喝調為基礎,兩句為一節。唱腔抑揚頓挫,高亢響亮,與北片的音樂一樣,當唱到每句最末一個字時,也都要眾傀僮師合唱幫腔,最後以一個單倚音和三十二分音符及休止符結束。
除了曲調、唱腔之外,桂東南“跳傀僮”還有樂器伴奏,共同形成整體音樂效果。其伴奏的主要手段是擊樂。打擊樂器有蜂鼓、木魚、扁鼓、鑼、鈸等。蜂鼓作為主奏樂器,聲音渾厚深沉,藝人用其來掌握整個舞蹈的節奏。
桂東南是廣西開發較早和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的地區之一,有著悠久的社會史和文化史。作為華夏民族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桂東南“跳傀僮”源遠流長;同時,在世代相傳過程中,桂東南人民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對“跳傀僮”的語言、動作、音樂風格予以雕琢、鍊冶,使這種民間舞蹈和民俗活動除保持中原傳統古典舞蹈的某些特點外,又帶有自己獨特的風韻。與春秋戰國時期屈原《楚辭九歌》中所描繪的楚地祭祀舞蹈和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中記載的有關儺舞、儺戲相比較,可以看出它們在道具、舞規、舞姿、步法及伴樂諸方面都有一些近似之處,可以看到楚地儺文化、中原儺文化對桂東南儺文化的影響。但是,桂東南“跳傀僮”音樂,吸收本地民歌民謠作基調,地方音樂特色十分明顯,較之楚地和中原古典舞蹈又有其獨特鮮明的個性。因此,我們今天對“跳傀僮”這一儺文化活化石進行考察、研究,無疑將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我國古代傳統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認識中國整體文化的內在構成,並重新評價我們同自然、同萬物、同宇宙的基本關係,具有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宗教學、神話學以及文化交流史和戲劇史等重要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