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祥

1951年6月,趙勝祥所在的志願軍某部開赴朝鮮戰場。 在朝鮮的幾年裡,趙勝祥學會了很多朝鮮話。 因為經常在敵機轟炸的環境中奔波,後來,趙勝祥的聽力開始下降。

1950年,韓戰爆發。此時,趙勝祥所在的部隊駐紮在陝西,開始徵集志願軍,已經習慣了軍旅生活的趙勝祥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1951年6月,趙勝祥所在的志願軍某部開赴朝鮮戰場。趙勝祥被安排在後勤部門,負責物資運送工作。雖然沒在前線打仗,但趙勝祥和所有物資運輸員一樣,每天在美軍飛機的轟炸下爭分奪秒地運送物資。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物資倉庫距前線有兩百多公里,若沒有障礙,需要大半天的時間才能運到。那時,美軍的火力只在晚上6點以後到次日早上6點以前稍微減弱一點,所以這段時間是運輸隊伍最繁忙的時間。“一路上,美國飛機一直在我們頭頂上嗡嗡地飛,因為敵軍主要靠路面上的燈光來判斷車輛的位置,所以我們一聽到飛機的聲音,就趕緊熄燈然後以最快的速度往前猛衝,隨後幾秒就聽到剛剛熄燈的位置傳來一陣狂轟濫炸的聲音。”趙勝祥回憶當年的危險狀況時說。
敵機沿途不斷地轟炸,很多運輸車在路上被炸毀。後來為了減少損失,部隊在運輸途中每公里設一個防空哨,只要發現敵機,防空哨的守衛就開槍警告路上的運輸車,這樣損失降低了很多。“後來美國人說,他們老遠看到車燈的亮光,飛到附近卻發現什麼也沒有,中國軍隊的車上好像都裝有雷達!”回憶起當年的情形,趙勝祥顯得很興奮。
在朝鮮的幾年裡,趙勝祥學會了很多朝鮮話。採訪中,他還高興地教我們朝鮮話“吃飯”怎么說,“媽媽”怎么說。他告訴我們,那時候,朝鮮的老百姓日子過得很苦,土地被炸得亂七八糟,沒有糧食吃,高粱米和醃蘿蔔是家家戶戶最主要的食物。那時,志願軍戰士不管駐在哪裡,都要救助當地的老百姓,他們經常把自己的糧食拿出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送給當地老百姓吃。戰士們長期住防空洞、坑道里,經常是一把炒麵就一把雪水填飽肚子,大冷天裡,炒麵硬得咬不動,吃得人牙齦出血,但為了保持體力,戰士們只能堅持吃下去。由於長時間吃不到青菜,很多人得了夜盲症,一到晚上就看不見任何東西,後來部隊從國內調運了一些牛肝、羊肝給戰士們吃,這才有所緩解。
因為經常在敵機轟炸的環境中奔波,後來,趙勝祥的聽力開始下降。現在,他已是兒孫滿堂,“現在的人根本體會不到當時的艱苦程度,那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趙勝祥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