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中國先秦時期的諸侯國]

越國[中國先秦時期的諸侯國]

越國(公元前2032—公元前110年),處東南揚州之地,是中國夏朝、商朝、周朝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大禹的直系後裔。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越即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揚州,《爾雅·釋言》越,揚也《注》越,揚也。越非民族之稱,乃東南揚州之地名也。吳越春秋中有大禹“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的記載,由此可見在禹之時,上古就將東南江南的大揚州地區叫做越,吳越春秋還記載大禹在會稽誅殺防風氏,以示威信(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觀示中州諸侯,防風后至,斬以示眾,示天下悉屬禹也。)越國封地處歐余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姒姓是堯賜於大禹的(堯曰:"俞!以固冀於此。"乃號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賜姓姒氏,領統州伯,以巡十二部。)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越國著名君主勾踐消滅吳國,勢力範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而勾踐本人也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但越國仍存。無疆死後,他的次子蹄在浙江地區建立了東越國。長子玉在福建地區建立了閩越國。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降越君,置會稽郡。 越國從夏代無餘建國開始,到漢武帝時期,余善被滅國遷眾結束,總共持續一千九百二十二年。是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也是強盛時間最長的東方大國。

基本信息

地理

越國前期的核心統治區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紹興、金華周邊地區,其早期都城即在該區域內遷移,定都 會稽(紹興)。前473年,倍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

戰國時永﹑郴﹑衡﹑潭﹑岳﹑鄂﹑江﹑洪﹑饒並是東南境,屬楚也。袁﹑吉﹑虔﹑撫﹑歙﹑宣並越西境,屬越也。越國最少在勾踐稱霸到戰國時期,都統轄江西大部分地區。

歷史

起源

春秋五霸地圖春秋五霸地圖

越國,國君為姒姓。姒為堯帝賜於大禹王的氏。

越國在夏商周分別被稱為甌越、漚越、歐越,此類記載見於《逸周書》等記載。

漚越:《逸周書》作“越漚”。“夏為甌、殷為漚、周為歐”。夏時從瓦,可見他們已開始製作陶器;商時從水,標誌著他們居於“歧海”邊緣;周時從欠,曾有越王次子歐余山封地。

上古、古代也長江中下游流域稱揚越。

上古、先秦、魏晉南北朝以來,人們用“揚越”來稱呼長江中下游地區。如:

“禹三年服畢,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三載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歸還大越。”《吳越春秋》;“王睿南征……兵無血刃,揚越為墟。”《晉書·武帝紀》;

“晉室播遷,來宅揚越。”《宋書》;

“晉室播遷,南據揚越。”《史通·表歷篇》;

“(秦王苻堅詔:)朕方委以征伐之事,北平匈奴,南盪揚越。” 《資治通鑑》

呂思勉則指出上古,自江以南則曰越。也就是說古代的越人先秦的越人不等同於南方畲瑤壯侗等民族,也不等同於東南亞越南人等。越跟齊、楚、燕、晉、秦一樣,都是諸夏之一,非民族概念。越人是上古一萬年前生活在長江以南的華夏稻作先民。

越國在先秦對日本、越南有一定的影響,在文化甚至血統方面。

約公元前21世紀,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舜將首領之位禪讓給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會稽山朝見四方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後就葬在這裡。大禹死後,其子夏啟破壞”禪讓制“,建立夏朝,傳至帝少康時,為延續禹王陵的守護與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無餘於會稽,號曰“禹越”。

早期

《商書·伊尹朝獻》記載:“伊殷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剪髮文身,請令以魚皮之鞞,烏鰂之醬,鮫鼥利劍為獻。”

《逸周書王會》中有“區陽以鱉封,鱉封者,若彘,前後有首。”(譯文:區陽,貢鱉封。鱉封像貉,前後都有頭。),從這一系列甌、漚、歐辭彙中可以明顯看出,當今歐陽家族跟越國的淵源,也就是說歐陽氏是越國、越王族獨一無二的直系後裔。

《史記》記載“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正義輿地誌》記載:“越侯傳國三十餘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譚,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春秋貶為子,號為于越。”

甌與越之關係:

“甌”名源於“鷗”嗎?“甌越”專指溫州嗎?經考證,“甌”名當源於“區(ōu)”;“甌人”當源於“漚人”;水邊人之稱謂也。因而東甌之“甌”的本字,應為“漚”。“甌越”有廣義、中義、狹義三指:廣義指百越;中義指《史記·東越列傳》範圍;狹義指西漢初期的東甌國,即今台州、溫州、麗水三地。只有部分在溫州為官者和部分溫州人才自稱“甌越”。

(一)“甌”名起源考

甌之本義,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甌,小盆也。從瓦,區(ōu)聲。”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甌,小盆也。從瓦,區(ōu)聲。(揚雄)《方言》:自關而西或謂之‘盆’,或謂之‘盎’;其小者謂之‘升甌’…… 《荀子·大略》:流丸止於甌臾(按:甌臾,比喻地面凹陷不平之處)。”

“甌”名當源於“區(ōu)”。“區“之本義,據《說文解字》:“區,踦區;藏匿也。”此處“區”,雖讀為“qu”,而不讀為“ōu”。但同樣具有“踦區、藏匿”義。早在春秋時期,“區(ōu)”就作為四種量器之一。《左傳·昭公三年》:“齊舊有四量:豆、區(ōu)、釜、鍾。”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春秋左氏音義之四》(卷18,四部叢刊本):“四豆為區,四區為釜。”即齊國舊量制是四進制,四升為豆,四豆為區,四區為釜。此處“區(ōu)”,即是《說文解字》所說“藏匿”義。

石聲漢先生認為:“區(ōu)”之本義,“即為掊成的坎窞”。西漢著名農書《氾勝之書·區(ōu)田法》中所載“湯有旱災,伊尹作為區(ōu)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種稻,區(ōu)不欲大,大則水深,淺不遍;冬至後百一十日,可種稻”;即是此意(見所著《氾勝之書今釋》,《太平御覽》卷821《田》,卷839《稻》引同)。

古代農民播種時所開的穴或溝稱為“區(ōu)”,“區(ōu)田”是指在田裡按一定距離開挖穴,將種子播入其間,便於深耕細作,集中施肥灌水,分“溝狀區田法”和“窩狀區田法”兩種,為當時先進的耕作方式。

現存最早古越文化兩大專史之一,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吳太伯傳第一》(卷一,下同四部叢刊本者,不出注)載:“堯遇洪水,人民泛濫,遂高而居之。堯聘棄,使教民山居,隨地造區(ōu),研營種之術。三年余,行人無飢乏之色。”此處“隨地造區(ōu),研營種之術”;即是《氾勝之書》中的“區(ōu)田法”。

正因為“區(ōu)”亦有“踦區、藏匿”義,後引申為“低洼之處”。《周禮·夏官·職方氏》(卷第八,四部叢刊本):“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太湖別稱),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谷宜稻。”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道安傳》(卷五,大正藏本)中“東南區(ōu)地,地卑氣厲”等記載的“區(ōu)”,即指“低洼之處”。“東區”亦指星名。

(結論:漚通歐、通甌,原本指長江以南濕地之意;漚通歐、甌、水、南方,歐陽很可能本意並非歐余山之南,而極有可能本意是指長江以南的意思。)

呂思勉先生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

爭霸

越國在整個東周一直比較強大。

在春秋時期曾威脅到了齊國的安全。

齊桓公和管仲曾經害怕越國攻打襲擊齊國。

桓公曰:“天下之國,莫強於越。今寡人慾北舉事孤竹、離枝,恐越人之至,為此有道乎?” (管子 輕重甲 第八十)

在戰國初期,越國是當時四強之一。

今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 四分天下而有之 墨子非攻 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 (墨子節葬下篇)

曾經對魏國進行過軍事援助。

魏襄王七年,越王使公孫隅來獻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 象齒。 (古本竹書紀年)

讓田齊數度感到恐懼,齊國不敢與越國進行軍事交鋒。

完子請率士大夫以逆越師,請必戰,戰請必敗,敗請必死。(呂覽似順論五)

畏越如虎,認為越國就是一隻猛虎,並儘量避免與其交鋒。

齊國齊莊子請攻越,問於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遺令曰:‘無攻越。越,猛虎 也。’”

與吳國的衝突

允常時,才與吳國發生了矛盾,並相互攻伐。此時,已是春秋末年了。

前496年,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興兵伐越,越王勾踐用死士在陣前自殺的戰術,敗吳於檇(zuì)李,闔閭被射傷,死後夫差即位。

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勾踐於夫椒,並把他圍困在會稽山上,勾踐派遣文種賄賂吳國宰噽,向吳國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困中被吳王赦免回國後,任用文種和范蠡富國強兵。范蠡持縱橫之術煽動吳國與晉國、齊國中原爭霸,無暇顧及越國。而勾踐則臥薪嘗膽、親自耕作,委曲求全、禮賢下士,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同甘共苦,終於使得國力大增。

前482年,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會盟之際,征伐吳國,俘獲吳國太子友。而吳王夫差中原與晉定公爭奪霸主失敗,被迫歸國。由於吳軍疲憊,國力空虛,吳國遣使攜重禮與越國媾和。前478年,越國再度攻打吳國,在笠澤大敗吳軍。吳國自此一蹶不振。前473年,越軍圍困吳國都城,吳王夫差自盡殉國,越軍破城,吳國滅亡。

勾踐平定了吳國後,就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賞賜祭祀肉給勾踐,稱他為“伯”。勾踐離開徐州,渡過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占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當時,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號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後的一個霸主了。

勾踐成為霸主之後,勤政之心逐漸怠惰,而猜忌之心日漸增長。范蠡是越王勾踐的重要謀臣,輔佐勾踐成就霸業。在越國最困難的時刻,他侍奉越王勤奮不懈、為越王運籌謀劃二十餘年,終於輔佐越王報仇雪恨、榮登霸主權位。越王表示要與范蠡平分越國,但范蠡目光敏銳,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只宜與之共患難,不宜與之同享樂,終於離開越國、隱姓埋名。相比之下,大夫文種的遭遇就悲慘多了,竟被越王安上“作亂”罪名,賜劍而亡。

沒落

越國戰艦模型越國戰艦模型

勾踐去世後,兒子王鼫(shí,石)與即位。王鼫與逝世,兒子王不壽即位。王不壽逝世,兒子王翁即位。王翁

逝世,兒子王翳即位。王翳逝世,兒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逝世,兒子王無疆即位。在這一時期,春秋時代已經結束,列國征伐的戰國時代已經到來。越國的鄰國齊國、楚國都進行了變法,國力強盛;而越國則少與中原往來,沒有變法,國力逐漸低落。

前333年,越王無疆欲效法列國征伐中原,於是發兵向北攻打齊國。時齊威王在位,於是派遣使者勸說越王西征楚國。齊使以楚國分兵在列國爭勝,國內空虛為藉口誘引越國伐楚。越王無疆聽從齊使計策,轉頭討伐楚國。然而,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調查了5年,準備充分。於是楚威王領軍進攻越國,大敗越軍,殺死無疆,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錢塘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邊在徐州大敗齊軍。由於越王無疆生前未曾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導致他的長子次子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自此,越國從此分為東越、閩越,直到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前,諸侯國不能制服。

滅亡

前307年,秦武王舉鼎絕臏而死,不久,秦國爆發季君之亂,在這時,一時無暇對外兼併,楚就趁這個時機攻滅越國。前306年(楚懷王二十三年),楚國乘越內亂的時候,聯合齊國把越國滅亡了,設江東為郡。

無疆的族子們立東越與閩越,東越國後來收復了被楚國占領的江東、江北之地,勢力再度到達淮水。王翦滅楚後繼續南下,降越君,置會稽郡,和山東六國不同的是,越國君主和政權仍然保留,只是暫時去除王號。

秦始皇因攻打東越、閩越異常艱難,遠過六國,特賜越國君(搖、無諸、織)為騶姓(意為馴服的良駒)。

陳涉起義之後,東越、閩君搖,輔佐諸侯推翻了秦朝。漢高帝又恢復搖做了越王,繼續越國的奉祀。後再次復國,直到前110年時被漢武帝最終滅亡。

越國從夏朝無餘奉禹王之祀建國到漢武帝滅亡,經歷1922年,是國祚最長的諸侯國。

歐陽氏與越國之淵源關係

唐太宗敕定《歐陽氏譜序》:歐陽氏者,越王之胤(裔),姚(搖)王之始也。越王無疆之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因以為氏。

北宋歐陽修撰《歐陽氏譜圖序》:歐陽氏之先,本出於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於會稽,使守禹祀。傳二十餘世,至於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踐,是為越王。越王勾踐卒,子王鼠與立。自鼠與傳五世,至王無疆,為楚威王所滅,其諸族子,分散爭立。濱於江南海上,皆受封於楚。有封於歐陽亭者,為歐陽亭侯。歐陽亭,在今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其後,子孫遂以為氏。漢高祖滅秦,得無疆之七世孫搖,復以為越王,使奉越後。

民國十三年(1924)甲子歲姚星吾撰《歐陽氏族譜原委序》:嘗讀《史記·世家》按:歐陽氏,本顓頊之後,夏禹王之苗裔也。傳五世,至帝少康,封庶子無餘於會稽,使守禹祀。歷夏、商、周,傳二十餘世,至無疆,為楚威王所滅。無疆子蹄復受楚封。居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侯,子孫遂以為氏,此歐陽氏因封受姓之所由來也。然其後,最顯而可考者,在漢則有東越王搖,在晉則有馮翊太守建,在南齊則有屯騎校尉寶,在梁則有徵南大將軍、穆國公頠,在唐則有弘文館學士、銀青光祿大夫、開國公詢,刑部侍郎、金紫光祿大夫通,在宋則有觀文殿大學士、兵部尚書知青州軍事、文忠公修。

《路史》“歐條”上記載說:“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

《唐書·宰相世系表》云:“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強,為楚所滅,無強子蹄,更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

《元和姓纂》載“甌:東甌王之後”。

歐陽六宗世次總歌選段: 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無餘封會稽,二十餘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 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余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

晉江龍湖歐陽氏尋根

一代無壬——二代夫譚——三代允常——四代勾踐——五代鹿程——六代不壽——七代州句——八代翳——九代諸咎——十代無顓——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恆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無諸——十六代搖公——十七代涿公——十八代郢公——十九代攀公——二十代跡公——廿一代高——廿二代天支——廿三代地余——廿四代政公——廿五代襄公——廿六代翕公——廿七代復公——廿八代建公——廿九代質公——卅十代成公——卅一代晉公——卅二代啟明——卅三代乾公——卅四代煥公——卅五代睿公——卅六代景達——卅七代僧寶子三危盛邃——卅八代危公子二紇約、盛子護、邃子二憲直——卅九代紇公子四詢亮德器、直子三員哲真——四十代詢公子四卿肅倫通、員子韶——四十一代通公子三幼明幼主幼鹹

註:上述福建歐陽氏譜中, 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恆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無諸,是閩越系的,而搖本為東甌國君,為何放到閩越系中去,原來搖是三越首領,史書也稱閩君搖,應是抗秦戰爭從東甌退入閩地的結果。由此可見閩越國也是歐陽氏。

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餘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裡,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歐陽氏絕對是早於蹄之前就有的。

君主世系

越國

歷代國君姒姓。

爵位 名字 在位 出身 大事
1 越侯 無餘 夏王 少康的 庶子 始封諸侯,建都 秦余望 南
2 越侯 丕誠
3 越侯 宗元
4 越侯 紹聖
5 越侯 毅正
6 越侯 子誠
7 越侯 婁玉
8 越侯 商 時期
9 越侯
10 越侯
11 越侯
12 越侯
13 越侯
14 越侯
15 越侯
16 越侯 渾淳
17 越侯 仲庚
18 越侯 太辛
19 越侯 鹹享
20 越侯
21 越侯
22 越侯 天表
23 越子 西周時期
24 越子 加佑
25 越子 子升
26 越子
27 越子 汝稷
28 越子
29 越子
30 越子 少連 春秋時期
31 越子
32 越子
33 越子
34 越子 必高
35 越侯 無壬 前621年-前591年
36 越侯 無瞫 前591年-前565年 無壬之子
37 越侯 夫譚 前565年-前538年
38 越王允常 允常 前538年—前497年 始稱王
39 越王勾踐 勾踐 前496年 - 前465年 滅吳稱霸,遷都琅琊,號令中原。
40 越王鹿郢 鹿郢 前464年—前459年
41 越王不壽 不壽 前458年—前449年
42 越王朱勾 朱勾 前448年—前412年 滅滕,越國向北發展
43 越王翳 前411年—前376年 被殺,越國內亂開始
44 越王諸咎 諸咎 前375年—前363年
45 越王錯枝 錯枝 前363年—前362年
46 越王無餘 無餘 前362年—前351年 平定內亂,又稱無餘之、之侯
47 越王無顓 無顓 前350年—前343年
48 越王 無疆 無疆 前342年-前306年 為楚所敗

閩越國

歷代國君姒姓歐陽氏。

稱號 在位起訖 在位年數 備註
閩越王玉 前333年—前306年 28 南退 閩江
閩越王尊 前306年—前267年 40
閩越王親 前266年—前259年 8
閩越王恆 前259年—前251年 9
閩越王朝 前251年—前243年 9
閩越王睦 前243年—前232年 11
閩越王 無諸 無諸 前232年—前214年 17 前214年,秦滅閩越
前202年—前192年 10 前202年,閩越復國
閩越王獏 前192年—前176年 15
閩越王 前176年—前163年 12
閩越王甲 前163年—前155年 7
閩越王郢 前155年—前135年 19 前135年,閩越分裂為繇和東越

甌越國

無疆次子蹄建甌越國,其後以歐陽為氏,甌越國又稱甌越國、東甌國、東越國。

歷代國君姒姓歐陽氏。

稱號 在位起訖 在位年數 備註
甌越王宰勛 蹄(宰勛) 前333年—前316年 21 越國敗於楚國後,原吳故地被楚所占,蹄後世稱歐陽氏,為國姓。見於路史、歐陽氏譜等。
甌越王偉 歐陽偉 前316年—前301年 15
甌越王鴻業 歐陽鴻業 前301年—前291年 11
甌越王海宇 海宇 前291年—前261年 31
甌越王 伯歷 伯歷 前261年—前246年 15
甌越王安朱 安朱 前246年—前232年 16
甌越王搖 歐陽搖 前232年—前214年 17 前214年,秦滅甌越
前192年—前185年 7 前192年,甌越復國
甌越王昭襄 昭襄 前185年—前176年 9
甌越王建 前176年—前163年 12
甌越王貞復 貞復 前163年—前138年 24
甌越王望 前138年 1 前138年,甌越降漢

繇國

歷代國君姒姓。

稱號 在位起訖 在位年數 備註
繇王醜 前135年—前120年 14
繇王 居股 居股 前120年—前110年 9 前110年,繇降漢

東越國

歷代國君姒姓歐陽氏。

稱號 在位起訖 在位年數 備註
東越武帝 歐陽餘善 前135年—前110年 24 前110年,漢滅東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