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夫回憶錄(選譯本)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著手寫回憶錄時,當局認真地提出為史達林恢復名譽的目標。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明白,經濟方面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無法與美國並駕齊驅。 在經濟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只有靠對於對方的任何舉措都作出強烈的反應。

內容介紹

本書是前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的回憶錄的選譯本,記述了赫魯雪夫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前後發生的重大事件和其政治生涯的重要經歷。全書35萬字左右,由赫魯雪夫的兒子整理出版,中央編譯局張祖武擔任翻譯。他也是戈巴契夫回憶錄的主要譯者。
讀者所看到的這本我父親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回憶錄節選本,僅僅是他於1967~1971年間口授的大量材料的一部分。我之所以成為手稿編輯者和保存者,完全是情況使然。當年幫助父親寫作回憶錄,有可能惹來大麻煩。當局千方百計不讓赫魯雪夫回憶錄問世,他們得逞了,至少是在我國。
如今一切都起了變化,出版卻遇到了新的障礙,首先是資金方面的障礙。何況.在淺薄的讀者看來,已故政治家關於一個已不存在的國家和並不存在的制度的議論,並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的回憶錄就其“陳舊過時”和無人需要而言,與俄國另一位改革家謝·尤·維特的回憶錄頗為相似。二者都是在秘密狀態和當局阻撓下寫成的。二者都是先在國外出版,而在祖國問世已是多年之後,也就是已經改朝換代,當否定前政府的經驗、否定自己歷史已成為大多數人的習慣的時候。二者都是時代的再現,都是關於時代的十分個人化的敘述,關於處於十字路口的國家的敘述。二者都是立足過去,展望將來。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著手寫回憶錄時,當局認真地提出為史達林恢復名譽的目標。他認為他們的決定極不明智,對國家極為不利,他以力所能及的手段儘量對此進行抵制,講述關於史達林和史達林主義的真相。這裡不僅是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大會講述了體制的罪行,使國家從戰爭之路轉向崎嶇不平的和平共處之路,使國家從軍備競賽轉向連續裁軍,裁軍既可保障國家的安全.又不致阻礙集約化的經濟發展。這裡也有關於試圖改革我國社會、探索合理的經濟結構的講述,這樣的經濟結構應能使我國實現我父親的理想——“趕上美國”.但不是在核飛彈的製造方面,而是在可使大家過上像樣生活的生產方面。他想首先讓全國人民“吃飽”,在肉、奶和黃油的生產方面與美國並駕齊驅。墾荒。引發了許多笑話的種玉米(除了玉米,還有大豆)。建立大畜牧綜合體的方針在當時曾受到毀滅性的批評,然而美國正是在這樣的畜牧綜合體、而不是個體農場中生產出雞肉(也就是俄國人已習以為常的“布希雞腿”)、豬肉和牛肉的。這些題目都有待進行認真的研究。儘管有錯誤.當時在不進口糧食的情況下提高了居民的消費水平(災難性的1963年除外)。遺憾的是並未做到一切都如願以償。無論有多少缺點和失誤,西方學者仍然認為,在20世紀的蘇聯領導人中,惟有赫魯雪夫在離任時交出的國家,其狀況比他從前任手中接過這個國家時要好。
住宅建設。五層小樓,混凝土預製板,一言以蔽之,是“赫魯雪夫式貧民窟”。為何選定了這條道路,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在書中詳加敘述。他認為,不這樣做,我國就永遠擺脫不了窩棚和擁擠不堪的公共住宅。
經濟改革。從部向國民經濟委員會、從縱向的統一管理向地區管理的轉變。轉變曾一度對經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這一步驟也暴露了國家所有者與地區精英的意向之間的矛盾。改革的最終結果,是不可逆轉地恢復了那條垂直線,只是如今已不是部的垂直線,而是國民經濟委員會權力金字塔的垂直線——跨地區國民經濟委員會,全聯盟的國民經濟委員會。
軍事改革。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明白,經濟方面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無法與美國並駕齊驅。在這種情況下,軍事戰略上的對稱、建立平衡的武裝力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後果——軍備競賽,必將導致我國的經濟崩潰。他認為出路在於軍事戰略的不對稱,也就是我國的安全靠數百枚(200~300枚)洲際核飛彈來保障,由一支人數不多(約50萬士兵)的訓練有素的軍隊來保衛這些飛彈。在海軍、空軍、坦克、戰術核力量等方面決不試圖與美國一爭高低。節省下來的巨額開支應當用於發展經濟。武裝力量改革在史達林去世之後立即開始。軍隊從550萬人裁減到250萬人。停止了勞民傷財的水面海軍的建設。裁減了空軍和炮兵。計畫大大減少坦克的產量。正是因此.軍界人士很不喜歡他。
外交政策。如何使我國免受外來的威脅呢?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認為只有一個辦法:迫使美國對蘇聯平等相待。在經濟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只有靠對於對方的任何舉措都作出強烈的反應。於是危機政治應運而生:從1956年的蘇伊士危機到1962年的古巴(加勒比海)危機。如果將它們排成一列,就一目了然:多虧既堅決又謹慎的對應,才使得美國承認我國的強國地位,可惜僅僅限于軍事方面。
我並不奢望人人都同意我的評價,有人會認為我帶有偏見。當然啦,我對那個時代、對我父親的看法是主觀的。它也只能如此。那么是否存在非主觀的看法呢?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然而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我們在汲取過去的教訓方面做得愈好,將來犯的錯誤就愈少。
在此,對列昂諾拉·尼基福羅夫娜·費諾根諾娃的忘我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她在極其艱難、充滿敵意的情況下將尼·謝·赫魯雪夫口授的磁帶全部打成文字。
十分感謝阿納托利·雅科夫列維奇·舍韋連科,他儘量對全部手稿進行了校正,做好付排的準備。
艾哈邁德’艾哈邁多維奇·伊斯坎德羅夫在《歷史問題》雜誌上刊載了回憶錄的全文。

作品目錄

兒子的話
引子
1 在工業學院
2 和史達林相識
3 又回到烏克蘭
4 從烏克蘭到莫斯科(30~40年代之交)
5 艱苦的1941年夏天
6 史達林格勒轉折
7 戰後的思考
8 重返莫斯科
……
附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