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綠林起義

地皇二年﹐新莽太師羲仲景尚率兵鎮壓樊崇領導的起義軍。 莽軍主力被殲後﹐各地紛紛起兵﹐誅殺新莽官吏﹐用漢年號﹐以待更始詔命。 當劉玄進據洛陽時﹐赤眉軍正在潁川﹑濮陽一帶活動。

爆發於新莽末年的農民大起義。西漢後期﹐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有的成為地主豪強的佃農﹐更多的則完全被排擠出生產領域﹐成為輾轉溝壑的流民﹐甚至淪為奴婢(見兩漢奴婢)。成帝時﹐因饑饉而死於道路的貧民數以百萬計。哀帝即位後﹐大司馬師丹建議限田限奴婢﹐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等為此擬訂了方案﹐但因遭到權貴的反對而作罷。農民的處境日益惡化﹐諫大夫鮑宣上書說﹐由於貪官污吏與豪強大姓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加上水旱災害﹐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成帝時﹐山東﹑河南﹑四川﹑陝西等地相繼爆發農民和鐵官徒起義﹐哀帝元壽二年(前1)﹐長安附近的人民放火焚燒了武帝的陵邑﹐火光照見未央宮。
由於封建統治動盪不安﹐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認為漢祚已盡﹐外戚王莽藉機篡漢。王莽為緩和社會危機﹐實行托古改制。內容主要是﹕恢復古代的井田制度﹐禁止土地和奴婢買賣﹐推行五均六筦﹐改革幣制等等。由於這些措施損害了貴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會經濟的大混亂﹐不僅遭到權貴富人們的反對﹐也給人民增加了新的困難。加以王莽法禁煩苛﹐濫用刑罰﹐又對邊境各少數族無理用兵﹐結果民怨沸騰﹐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農民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天鳳二年(公元15)﹐五原﹑代郡民舉行暴動﹐數千人為群﹐轉入旁郡。兩年後﹐臨淮人瓜田儀在會稽長洲起義﹐呂母在海曲起義﹐殺海曲縣宰。各地分散的農民起義﹐最後醞釀成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新莽末年的農民大起義在三個地區爆發﹕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軍﹔在今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有樊崇等領導的赤眉軍﹔在今河北一帶則有大小數十支起義隊伍﹐其中最大一支稱為銅馬軍。
天鳳四年﹐荊州地區連年饑荒﹐民不聊生。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人王匡﹑王鳳常替人排難解紛﹐受到饑民擁護﹐被推舉為首領。他們聚集饑民﹐不時攻擊附近鄉聚。這支起義軍以綠林山為基地﹐被稱為綠林軍。地皇二年(公元21)﹐新莽荊州牧發兵兩萬人進攻綠林軍﹐綠林軍擊敗莽軍﹐攻拔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轉攻雲杜(今湖北京山)﹑安陸(今湖北安陸東南)等地﹐部眾增至數萬人。次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疫病﹐起義軍分兵轉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新市兵進攻隨縣時﹐平林人陳牧﹑廖湛率眾回響﹐又稱平林兵。
綠林軍起義爆發後﹐一些與新莽政權有矛盾的西漢宗室和地方豪強也紛紛起兵。宗室劉玄投奔平林義軍﹐為安集掾。南陽大地主劉演﹑劉秀(見漢光武帝劉秀)兄弟為了恢復劉姓統治﹐聯絡附近各縣地主豪強﹑部署宗族﹑賓客﹐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隊伍﹐稱為舂陵軍。舂陵軍與新市軍﹑平林軍聯合﹐準備進攻宛城(今河南南陽)﹐被王莽軍打敗﹐乃與向北折回的下江兵合縱。
綠林軍起義的第二年﹐山東琅邪人樊崇在莒縣率領百餘人起義﹐得到青﹑徐等州饑民回響﹐逄安﹑徐宣﹑謝祿﹑楊音等率部歸附﹐隊伍發展到幾萬人﹐活動於青州一帶。為在作戰時與敵軍相區別﹐他們將眉毛染紅﹐故稱“赤眉軍”。其基本隊伍是貧苦農民。他們隨處打擊地主豪富﹐沒收財物﹐沒有攻城略地的意圖。軍中沒有文書﹑旌旗﹑部曲﹑號令﹐僅相互約定:“殺人者死”,保持著淳樸的作風和良好的紀律。起義軍內地位最高的稱“三老”﹐其次稱“從事”﹐再次稱“卒史”﹐這些都是漢朝地方小吏的稱號。戰士相互之間則稱呼“巨人”。
地皇二年﹐新莽太師羲仲景尚率兵鎮壓樊崇領導的起義軍。結果全軍覆沒。次年﹐王莽再派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十餘萬大軍前往鎮壓。到處燒殺搶掠﹐殘害百姓﹐民間因而流傳歌謠說:“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赤眉軍在成昌(今山東東平東南)大敗莽軍﹐追至無鹽(今山東東平東)﹐廉丹戰死。此後赤眉軍活動於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諸省交界的廣大地區﹐聲勢日盛。
與此同時﹐綠林軍於公元23年正月重創新莽南陽守將甄阜﹑梁丘賜所部﹐隨即於淯陽擊敗嚴尤﹑陳茂﹐進圍宛城。起義隊伍發展到十幾萬人﹐南陽地主集團策劃立劉演為皇帝﹐遭到大多數農民軍將領的抵制。但起義農民也因受“劉氏復起”圖讖的影響﹐擁立比較懦弱的漢宗室劉玄為帝。同年二月﹐劉玄在宛城南面淯水的沙洲上設壇稱帝﹐恢復漢的國號﹐建元“更始”。
更始政權建立後﹐派王鳳﹑王常﹑劉秀等率兵攻占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東北)﹑郾縣(今河南郾城)等地﹐又派劉演率兵進攻宛城。王莽發州郡兵四十三萬﹐號稱百萬﹐由王邑﹑王尋率領﹐企圖一舉消滅綠林軍。莽軍南出潁川﹐前鋒約十萬人進圍昆陽。王鳳﹑王常率義軍八九千人堅守昆陽﹐以待援兵。劉秀﹑李軼等輕騎突圍﹐從郾﹑定陵等地召集一萬餘義軍星夜馳援。進抵昆陽時﹐劉秀率敢死士三千人從城西突襲王邑﹑王尋的中軍大營﹐殺王尋。昆陽守軍也乘機出擊﹐內外夾攻﹐莽軍大潰﹐王邑與殘部數千人逃歸洛陽。
莽軍主力被殲後﹐各地紛紛起兵﹐誅殺新莽官吏﹐用漢年號﹐以待更始詔命。新市﹑平林諸將看到劉演﹑劉秀的聲名日盛﹐勸劉玄除掉了劉演。綠林軍隨即兵分兩路﹕一路由王匡率領攻洛陽﹐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領攻武關。更始元年(公元23)九月﹐綠林軍在各種反莽力量的配合下﹐順利攻取長安。王莽逃至漸台﹐被商人杜吳砍死﹐從而結束了新莽政權的統治。十月﹐劉玄北都洛陽﹐次年又移都長安。
更始政權進入長安後﹐各級官吏中有不少人出身於庸客﹑商販或膳夫﹑奴僕。因此當時流傳:“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這雖是對農民政權的誣衊之詞﹐但也反映了更始政權保留著農民軍的某些樸素本色。不久﹐由於劉玄生活腐化﹐晝夜宴飲﹐其親信趙萌專權恣肆﹐起義軍將領因而離心離德﹐各謀出路。劉玄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殺害了申屠建﹑陳牧﹑成丹等起義將領。王匡﹑張卬等率眾歸附赤眉。
當劉玄進據洛陽時﹐赤眉軍正在潁川﹑濮陽一帶活動。樊崇曾前往洛陽聯絡﹐但劉玄不願與赤眉軍合作﹐只許以空頭官爵。隨後赤眉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領﹐攻拔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南擊宛城﹔另一路由徐宣﹑謝祿率領﹐拔陽翟(今河南禹縣)﹐進軍梁縣(今河南臨汝西南)。樊崇等人認為部眾東向必散﹐決定西攻長安。公元24年冬﹐樊崇﹑逄安等由武關進發﹐徐宣﹑楊祿等由陸渾關進發。次年正月﹐兩路大軍會師弘農後﹐繼續攻向長安。進至華陰時﹐立十五歲的西漢宗室劉盆子為帝﹔隨即順利攻占長安﹐劉玄投降﹐不久被絞死。由於關中豪強地主隱匿糧食﹐組織武裝﹐堅壁頑抗﹐赤眉軍在糧食斷絕的情況下﹐不得不退出長安﹐進入安定﹑北地一帶。又因隗囂等地主武裝的襲擊和大雪阻礙﹐被迫折回長安﹐引眾東歸﹐因而與劉秀的東漢政權發生了激烈的對抗。
劉秀在劉演被殺後﹐受劉玄派遣去安撫黃河以北地區。他得到信都﹑上谷﹑漁陽等地的地主官僚集團的支持﹐消滅了盤踞邯鄲稱帝的王郎﹐並鎮壓和收編了河北地區以銅馬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壯大了自己的勢力。以此﹐獲得了“銅馬帝”的稱號。公元25年﹐劉秀稱帝於鄗﹐不久定都洛陽。當赤眉軍引兵東歸時﹐劉秀在新安﹑宜陽屯駐重兵﹐預先切斷了赤眉軍的歸路。建武三年(公元27)初﹐赤眉軍被馮異打敗﹐折向東南﹐又在宜陽陷入重兵包圍﹐最後糧盡力竭﹐被迫投降劉秀。同年夏﹐樊崇﹑逄安再次起義﹐鏇即被鎮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