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翰林張四學士垍

”註:“徽鯨,魚之有力者。 ”《兩京新記》:大福殿,在麟德殿北。 ①《詩》:“鳳凰鳴矣,於彼高岡。

作品概述

作品名稱:贈翰林張四學士垍 
創作年代:唐天寶九年(750年)
作者:杜工部子美公諱甫
作品題材:五言排律

作品原文

翰林逼華蓋,鯨力破滄溟。天上張公子,宮中漢客星。
賦詩拾翠殿,佐酒望雲亭紫誥仍兼綰,黃麻似六經。
內分金帶赤,恩與荔枝青。無復隨高鳳,空餘泣聚螢
此生任春草,垂老獨漂萍。倘憶山陽會,悲歌在一聽。

作品注釋

【鶴注】天寶十三載,垍貶盧溪郡司馬,旋召還,遷太常卿。題雲贈翰林張學士,則在夫貶司馬前。詩云“此生任春草,垂老獨漂萍”,意是天寶九載自河南歸時作。是時未獻賦,故詩不及之。梁權道編在十四載,非。《舊唐書·張說傳》:二子均、垍,皆能文。《唐會要》:玄宗始選朝官有詞藝學識者,入居翰林供奉,別旨制詔書敕,猶或分在集賢。開元二十六年,始以翰林供奉改稱學士,別建學士院,俾專內命。太常少卿張垍、起居舍人劉光謙等,首居之,而集賢所掌,由是罷息。
翰林逼華蓋①,鯨力破滄溟②。天上張公子③,宮中漢客星④。
(首敘翰林張增。逼華蓋,其位高。破滄溟,其勢大。宰相之子,故云公子。垍,尚公主,故比客星。)
①《唐會要》:翰林院在銀台門內,麟德殿西廂重廊之後,學士院在翰林院之南,別戶東向。《晉·天文志》:“大帝上九星曰華蓋,所以蔽覆大帝之座也,蓋下九星曰槓,蓋之柄也。”《蔡邕傳》:“擁華蓋而奉皇極。”洙曰:逼,言密邇帝座。②《海賦》:“魚則橫海之鯨,突兀孤游。”《吳都賦》:“徽鯨背中於群犗。”註:“徽鯨,魚之有力者。趙曰:破,如宗患所云“乘風破浪”之破。謝朓箋:“滄俱未運,波臣自盪。”③《漢書》:成帝時童謠曰:“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帝每微行出,常與張放俱,稱富平侯家,故曰張公子。④《蜀志》:《出師表》:宮中府中,皆為一體。《後漢書》:光武與嚴光共臥,太史奏:客星犯帝座,甚急。宗懍《荊楚歲時記》:漢武帝令張騫使大夏,尋河源,乘槎經月,而至一處,見一女織,一丈夭牽牛飲河,織女取支機石與騫而還。庾肩吾《江州》詩“漢使俱為客,星槎共逐流”,虞茂《賦昆明池織女石》詩“船疑海槎渡,珠似客星來”,徐陵詩“張星舊在天河上,山來張姓本連天”,俱用此事。【張遠注】此乃切張姓而用,舊引嚴光,與此不切。今按:公《贈太常卿張垍》詩“能事聞重譯,嘉謨及遠黎”,蓋嘗奉使於外,故有“宮中漢客星”句耳。《舊唐書》:垍尚寧親公主,玄宗特加恩寵,許于禁中置內宅,侍為文章。
賦詩拾翠殿①,佐酒望雲亭②。紫浩仍兼綰③,黃麻似六經④。內頒金帶赤⑤,恩與荔枝青⑥。
(次敘才華寵遇。賦詩二句,居禁地也。紫浩二句,優文翰也。內分二句,多恩眷也。)
①魏文帝詩:“賦詩以寫懷。”《兩京新記》:大福殿,在麟德殿北。拾翠殿,在大福殿東南。②《漢·高帝本紀》:上置酒沛宮,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應劭曰:“助行酒。”《長安志》:大福殿、拾翠殿、西內延嘉殿西北有景福台,台西有望雲亭。③【王沫注】紫浩,謂以紫泥封浩。黃麻,謂寫浩詞於黃麻紙上,《隴右記》:武都紫水有泥,其色紫而粘,用貢封璽書,故詔誥有紫泥之美。《西京雜記》:漢以武都紫泥為璽室,加綠綈其上。④《唐會要》:中書以黃、白二麻為綸命重、輕之辯。開元三年十月,始用黃麻紙寫詔。上元三年二月,制敕並用黃麻紙。李肇《翰林志》:故事,中書舍人專掌詔誥。開元間,始置學士,大事直出中禁,不由兩省。凡制用白麻紙,詔用白藤紙,書用黃麻紙。《東都賦》:“按六經而校德。”【鶴注】制誥本集賢學士領之,今翰林學士得分掌,故云兼綰。寫誥詞於黃麻,訓詞謹嚴如六經。薛蒼舒曰:自別置學士院以專掌內命,其後選用益重,而禮遇益親,至號為內相。凡充其職者無定員,自諸曹尚書,下至校書郎,皆得與選。人院一歲,則遷知制誥班矣。內宴則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⑤《唐書》緋為四品服,淺緋為五品服,並金帶,但■數別。⑥【朱注】《唐書》:貴妃嗜生荔枝,明皇置驛傳送。垍尚主,宅在禁中,得與此賜,所謂“恩與荔枝青”也。《海錄碎事》載,戎州出綠荔枝,肉熟而皮猶綠。曾子固《荔枝狀》云:江家綠,出福州。又色紅而有青斑者,名虎皮,亦出福州。荔枝青殆即此類乎。舊注引《楊文公談苑》“荔枝金帶”乃是宋制,且與上句復出。李肇《國史補》:張均兄弟俱在翰林,垍以尚主,獨賜珍玩,以夸於均。均曰:“此乃婦翁與女婿,固非天子賜學士也。”
無復隨高鳳①,空餘位聚螢②。此生任春草③,垂老獨漂萍④。儻憶山陽會⑤,悲歌在一聽⑥。
(末乃自敘,結出贈詩意。不能隨鳳高鶱,依然聚螢勵志耳。春草,嘆卑微。漂萍,傷流落。山陽會,望其念舊。聽悲歌,諷其汲引。此章四句起,下二段各六句。)
①《詩》:“鳳凰鳴矣,於彼高岡。”顏延之《秋胡》詩:“椅梧傾高鳳。”②《晉書》:車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以練囊盛數十螢火,照書讀。《顏氏家訓》:“古人勤學照雪聚螢。”③梁元帝詩:“既看春草歇。”④蔡邕《房楨碑》:“享年垂老。”鮑令暉詩:“流漂萍無根。”⑤《魏氏春秋》:嵇康寓居河內山陽,與王戎、向秀同游。秀後經康山陽舊居,作《思舊賦》。⑥《史記·項羽紀》:“悲歌慷慨。”《韓非子》:“一聽而公會。”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遊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於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後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後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死於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