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玉民

賴玉民

賴玉民,男,永定區人,1965年9月出生,1988年8月參加作,198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福建龍巖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政治部主任。 2015年5月8日,因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 2015年9月,涉嫌受賄犯罪,立案偵查。賴玉民,永定縣虎崗鄉人,龍巖市知名作家,土生土長的土樓人。賴玉民用業餘時間創作發表的影視劇本作品有《土樓春早》、《羊角花開》、《我的2008》、《絕地逢生》、《土樓王》、《白雲下的日子》等,陸續發表長篇小說《大海深處》、《杜鵑紅》、《終結吞沒》及散文集《寬容是金》、長篇傳記文學《陳灼瑞》等,作品總數達600多萬字。

人物履歷

1999年4月任龍巖市委組織部知工科主任科員;

2002年11月任龍巖市委組織部乾教科主任科員;

2003年9月任龍巖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主任、乾教科主任科員;

2004年4月任龍巖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2006年8月任龍巖市國資委黨委委員、政治處主任;

2012年7月任龍巖市國資委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

2012年11月任龍巖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政治部主任。

人物事件

違紀被查

據福建省龍巖市紀委監察局網站訊息,在福建省委巡視一組的指導下,日前,龍巖市紀委對龍巖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政治部主任賴玉民及對連城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林家龍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立案調查。

立案偵查

2015年9月,根據龍巖市人民檢察院指定,龍巖新羅區人民檢察院決定,依法對龍巖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書記、政治部主任賴玉民(副處級)涉嫌受賄犯罪一案進行立案偵查。

獎項

創作至今,賴玉民發表作品總數達到了400多萬字。編劇的二十集電視連續劇本《絕地逢生》被稱為一部中國農民的心靈史詩,在CCTV1黃金強檔播出,榮獲全國最高文藝獎項——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並獲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優秀作品一等獎、國農村題材電視劇一等獎。創作了中國首部奧運題材二十集電視劇《我的2008》(在CCTV-5、CETV-1播出),榮獲全國優秀奧運題材電視劇一等獎;第四屆閩西文化獎文學藝術類二等獎。

其他作品

(1)中國首部當代南方鄉村愛情電視劇,中共十八大獻禮片30集大型電視劇《土樓春早》已完成拍攝,將在十八大期間在央視一套黃金強檔首播;

(2)《寬容是金》(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50多萬字);

(3)長篇小說《大海深處》、《杜鵑紅》(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共70多萬字);

(4)長篇小說《羊角花開》榮獲2004年新浪第二屆世界原創文學優秀長篇小說獎(合作);

(5)長篇小說《終結吞沒》榮獲2005年新浪第三屆世界原創文學優秀長篇小說獎(合作);

(6)發表長篇傳記文學《陳灼瑞》(中國當代文學出版社出版);

(7)52集電視連續劇《白雲下的日子》,劇本已經完成;

(8)《寬容與和諧》在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複評暨2007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中榮獲銅獎。

創作之路

他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三個月內完成了30集電視劇本《土樓春早》

他本是國家幹部,業務時間卻拿起筆桿,創作出多部影視精品,並曾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他當過農民、裁縫匠、煤礦工人,這些坎坷的經歷卻成為他日後創作的財富

2011年11月12日,電視劇《土樓春早》在福建土樓開拍,這是一部展示客家土樓文化生活的大型連續劇,編劇是我市知名作家賴玉民。

土樓里出生長大的作家

賴玉民,永定縣虎崗鄉人,龍巖市知名作家,土生土長的土樓人。他本職是國家幹部,業餘時間愛好寫作,是福建著名的簽約劇作家,龍巖市作協副主席、龍巖市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龍巖市首屆優秀人才獲得者。

談及這部電視劇的創作,賴玉民說:“一個大的土樓住了幾十家人,幾百個人在住,多的有四五百人在那邊住,他們怎么生活的?他們的愛情怎么樣?他們生老病死是怎么樣的?這是外界一直想了解的。市委市政府覺得拍這部電視劇很有意義,有關方面批示,點將要我來寫。”

賴玉民對於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已經爐火純青,他生在土樓,長在土樓,對土樓民居生活和民情風俗十分熟悉,對土樓文化有相當的積澱。

賴玉民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夜以繼日地完成了這部展現福建民風民俗的30集電視連續劇劇本,可謂是一氣呵成。

回憶起創作過程,賴玉民說:“我本來就是在土樓出生長大,構思的時候一個一個故事就這樣蹦蹦跳跳出來了。寫作的時候我全神貫注,忘乎所以,我就沉浸在故事當中,連人家拍我肩膀我都不懂得。”

創作道路上的碩果纍纍

賴玉民被點將完成這部作品還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他在創作上具有獨特的優勢。

賴玉民用業餘時間創作發表的影視劇本作品有《土樓春早》、《羊角花開》、《我的2008》、《絕地逢生》、《土樓王》、《白雲下的日子》等,陸續發表長篇小說《大海深處》、《杜鵑紅》、《終結吞沒》及散文集《寬容是金》、長篇傳記文學《陳灼瑞》等,作品總數達600多萬字。

1993年,選擇入仕從政的賴玉民並沒有放棄從小就喜愛的寫作,多年來,他文思如涌,筆耕不輟,一篇篇優秀的散文、隨筆、小說噴涌而出。一次偶然的機會,賴玉民走上了影視劇本創作的道路。

2006年北京奧組委策劃面向全國徵集表現奧運精神電視劇本,而賴玉民的《我的2008》輕而易舉就在三萬多部小說中獨占鰲頭。

賴玉民說:“(看到徵稿啟事後),我就想,那我們也去試一試,因為是奧運,寫這個體育你又不能很枯燥,單獨體育的宣傳人家不愛看。我就很巧妙地把愛情與運動都給他結合起來,我每一集都有一個運動的項目,都有一個主線鏈條串起來,而且包括你對奧運怎么理解,奧運來了健康生活要怎么來做好,小區怎么來宣傳奧運,這個我們都把它寫進去了。”

活躍的思路,獨特新穎的構思讓賴玉民的作品脫穎而出,在影視劇本的創作道路上愈走愈寬。

接下來,賴玉民憑藉《絕地逢生》這部電視劇就摘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農村題材電視劇一等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一等獎等諸多榮譽。

從紙質轉向影視,賴玉民並沒有感到不適應,反而這種轉變為他在創作上帶來更寬廣的天地。

他的創作來源於生活

著名作家張勝友曾經評論過賴玉民的寫作:玉民的小說像一條河流,你只要打開書,就身不由己地捲入他的激流中,他具有刻畫人物內心世界及講述故事的才能,因而他的小說也給人以變化感和豐富感。

豐富的“故事性”是寫小說與劇本的共通之處,賴玉民善於寫具有原型的故事,他劇本中的故事情節總是緊緊跟隨著人物發展而發展,又合乎生活的邏輯,貼近生活,真實而又感人。

賴玉民說:“我的電視劇本比較側重真實感人,我比較追求真實,不能胡編亂造,為了真實我會揣摩推敲,到底是不是這種可能,人家看了會不會誤解,真實的生活中是不是虛構的?”

創作來源於生活,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真實的故事為何能在賴玉民的筆下輕易地躍然於紙?這跟他平時善於觀察生活、過往的人生經歷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

賴玉民朋友告訴記者: “比如說我們朋友一起聊天的時候,或者我們聊到什麼內容的時候,他覺得很經典,他就很關注追問這個細節,回去就會深加工,成為他寫作的源泉。”

賴玉民出生於永定縣偏遠山區——虎崗。這裡群山環繞,綠水長流,賴玉民在散文《故鄉,讓我魂牽夢繞》中寫道:村邊山上青峰秀巒,小霧泛紫,翠岫蔥鬱,淡淡的雲氣繚繞其間,輕飄慢逸,因為山的秀美每到山間我都有一種享受大自然陶冶的感覺,而且這些勞動都是很有趣的。

賴玉民說:“我們就把羊牛趕到山上去,讓它們自由自在吃草,我們自己躺在這邊一空曠的地方,直望著藍天白雲遐想,充滿著幻想,很多作文都是這樣想像出來的。在田裡,用柴油燈的火照著插泥鰍、抓田雞,樂趣無窮……這些都是我以後創作的源泉。”

曾歷經坎坷的人生

如果說童年的樂趣是賴玉民創作的源泉,那么他以後坎坷的人生經歷則把源泉泉眼愈擴愈大。

1981年參加高考的賴玉民,因英語偏科,沒有考上大學,被迫回家當起了農民。在父母親的建議下,他學起了手藝,當起了裁縫。

賴玉民說:“我們父母親講單單種田也不好啊,當時學一門謀生的手藝,做徒弟煮飯吃,要挑水,什麼都要乾。”

聽著考上大學的同學描述象牙塔里的生活,賴玉民強烈地想走出農村,然而當時的虎崗村還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村民們認為這是風水作怪,不贊同賴玉民再去考試。

村民的勸阻,艱苦的讀書環境並沒有嚇退賴玉民,反而激發了他發憤圖強的本性,他白天學徒,晚上讀書。

賴玉民說:“我不相信這個風水,我一定會考上大學,那時候就偷偷晚上看書,白天學徒晚上看書,那年考大學又沒有考上。”

或許賴玉民字典里沒有失敗兩字,1985年,賴玉民以社會青年的身份再次參加高考,這一次幸運之神終於光顧到了這位執著的青年身上,他被閩西大學中文秘書專業錄取。

賴玉民回憶起大學生活:“當時我們讀書學到了不少東西,上面有一個圖書館,每天一放學我就在那邊看書,晚上也在那邊看書,學到了不少知識。我們大學比較獨立了,我們老師教給我們中文秘書學,我們經常做業餘記者去採訪專業戶,在閩西日報發表小豆腐塊。發表的時候真的是很高興,剛開始同學也很羨慕我們鋼筆寫的字會變成鉛字,是很不容易的,這個時候就激發了創作意識。”

大學不僅教給賴玉民知識,而且為他打開了今後仕途與創作之路的大門。

畢業後的賴玉民,一路坎坷,一路前行,他感謝過去,因為那些坎坷的經歷都是他日後創作取之不盡的素材。

對創作有熱愛與追求

如今的他,在事業和創作上都頗有成就,鮮花,掌聲、榮譽紛至而來,但是對於這些成果他都笑而置之。

早餐準時上班,傍晚散步,晚上寫稿,這便是賴玉民一天的生活縮影,他將自己定義為平凡的人,他說創作對於他而言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平常的事,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

賴玉民說:“沒有好的心態就創作不了好的作品,把什麼都看淡後就不會浮躁,不浮躁後就可以靜下心來寫,才會寫出好的作品。創作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要當作一種負擔,而要當作一種很快樂的事情來做。”

賴玉民的同事說:“他對創作有熱愛和追求,因為他作為一個公職人員,應該說,平時的工作也是非常繁忙的,他就利用深夜的時間堅持文學創作,我覺得這種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創作對賴玉民來說,是一個愛好,是一個追求。賴玉民說:“首先要做好本職工作,然後你要對個人愛好不斷地追求!”

賴玉民的創作之路繼續在前進,回望過去的創作作品,賴玉民表示他最喜歡的還是《土樓春早》,因為這部作品帶著他的夢想,一個向世界傳遞土樓文化,客家文化的夢想。

編劇作品

《永不褪色的家園》

題材:當代農村

《永不褪色的家園》劇照《永不褪色的家園》劇照

集數:30

出品: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

年份:2012年

主演﹕黃維德、楊雪、蓋克、賀丹丹、許敏等

導演:高偉寧

燈光:曹松

電視劇《永不褪色的家園》由國家廣電總局正式立項,一共30集,龍巖市委、市政府總投資3000萬元。

本部電視劇的拍攝單位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著名導演高偉寧將再度和賴玉民聯手。另外,該劇已列入龍巖市文化重點項目,申報省重點文化項目。

故事發生在中國閩西,長汀縣柳村貧瘠的土地上。農林大學剛畢業的邱木桂,帶著愛人謝慕萍滿懷信心回到柳村,希望能夠通過在家鄉的山上種植板栗,改變家鄉的面貌。雖然有一腔熱血,但是柳村非常惡劣的水土狀況讓邱的計畫步履維艱困難重重,經過外調專家和推行“以煤代薪”的保護植被策略,柳村的水土改善計畫終於邁出了第一步,但一場大暴雨使得剛剛栽種的板栗苗付之東流,此時邱的愛人也離他而去,計畫受阻和愛人的背叛讓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而在此時邱的技術顧問游老師不慎在勘察山體的過程中跌落山崖,彌留之際游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交給邱,並鼓勵他不要放棄,邱帶著游的遺願重新出發,在游留下的“高草灌帶”等治理新技術的幫助下完成了柳村水土治理目標,果樹種植成功,實現了他的理想。

《永不褪色的家園》藝術地再現了長汀人民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文明、護佑美麗家園的奮鬥歷程,展示了“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風貌。是一部富有厚重感和代表性的南方農村題材影視作品。劇本以農村水土流失治理的問題,反映環保和生態發展理念等宏大主題。它直面生活、透視人性,正視了當下農村的現實。

該劇的拍攝地點,就選在長汀縣,“屆時,滿山都將鋪滿金黃色的銀杏樹葉,一張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後美麗的南方山村畫卷,將通過這部電視劇,展現在廣大觀眾面前。”賴玉民說。永不褪色的家園》這部電視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賴玉民說,整部故事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像賴木生、沈騰香、馬雪梅等現實中水土保持治理的典型人物,在電視劇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整部電視劇,將分為五條線來講述故事。首先是各級領導對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關心和重視;第二條線則以劇中人物歷盡坎坷,不懈追求,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最後成功致富來告訴大家,做事要持之以恆,堪稱勵志的典型;當然,為了吸引觀眾眼球,三對年輕人的情感糾葛和事業愛情的衝突,也是吸引觀眾的賣點。

本劇重要的一條海峽線,講述一位老教授,為了研究防治病蟲害,說服海峽對岸的女兒放棄安逸生活,帶著先進的農業技術回鄉創業。

賴玉民說,他把該劇定位成一首悠揚的生態之歌,一部保護生態環境的中國農民的心靈史詩。

《土樓春早》

土樓春早電視劇海報土樓春早電視劇海報

中 文 名:土樓春早

出品公司: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主演:孫藝菲,李若嘉,邊原,李子雄

集數:25集

上映時間:2012年

改革開放初期,江健生一家開始期盼美好的生活,但事與願違。妹妹秋月背叛了與戀人彭天浩的愛情,嫁給鎮武裝部長范玉民。而同村女青年羅龍招未婚先孕後的不幸也使善良的健生不顧家庭的反對,萌生了假結婚的念頭,與龍招走到了一起。羅龍招與胡向陽的女兒阿蓮出生後,健生與龍招以客家人特有的韌性,開辦打米加工廠,失敗後又經營茶葉加工。但他們的努力卻付諸流水。健生因此負債,龍招流產,不可能再有他們自己的孩子。十年後,健生一家過著平靜的日子。但阿蓮的父親胡向陽回到土樓,再度擾亂了他們的生活。龍招面對昔日的戀人和患難的丈夫,陷入了情感煎熬。而阿蓮也面臨著在兩個父親之間的艱難選擇。最終,真情戰勝了所有,健生一家的生活重回平靜。

由邊原、孫藝菲、李子雄、午馬等明星聯合出演的《土樓春早》是我國首部當代南方鄉村愛情題材電視劇,這部電視劇以改革開放的三十年為背景,貫穿土樓申遺的過程,講述了兩對年輕人曲折感人的愛情故事。全方位反映了客家土樓文化、海峽文化,弘揚時代的主旋律。 該劇以客家土樓為主拍攝地,後期移至廈門拍攝都市鏡頭,直至最後殺青。

為了將電視劇《土樓春早》打造成一部精品,曾成功執導過《紅樹林》、《母親是條河》、《愛情海濱》等熱播劇的著名導演高偉寧應邀擔綱導演。對於高偉寧,很多觀眾並不陌生,他不僅是一位極具實力的導演,還是一位出色的編劇,而《土樓春早》劇組力邀高偉寧來擔任導演,也是看中了他對情感題材作品超強的把握能力和藝術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