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維承

一向誠實的賈維承,毫無顧忌地說明了自己千里尋糖的來意。 賈維承在村外的一個破廟裡,度過他來閩越後的第一個年三十夜。 此後,燕里村民稱賈維承為糖公,在村西路口建了一座糖公廟。

由苦想甜

南出稠城10公里,義烏江與南江匯合處,有一個大樹環抱、草木蔥籠的小山丘,在背後高大的石牛山襯托下,極象一個屋檐下的小燕窩。明成化十年(1474),賈文泰攜妻帶子,遷來定居,取名為燕里村。萬曆三十二年(1604)九月初五,燕里村第五代孫賈維承呱呱墮地。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三。有一年,他父親賈一朋的背上生了一個毒癰,久治不愈。一位郎中說非得要用一味叫八角金盆的深山草藥調治不可。賈維承就毫不猶豫地背起鋤頭,進山採掘。一不小心,被一根滕蔓絆倒,樹樁戳破了他的屁股,頓時鮮血淋漓。他柱著樹枝當拐杖回家,顧不上自己的疼痛,馬上為父親煎藥。藥湯餵給父親喝前,他總是先用舌尖試一試涼熱,苦澀的藥味,使他直打寒顫。在他的精心調理下,父親的病日漸好轉。可是,賈維承自己屁股上的創傷,由於沒有及時包紮,越爛越凶。父親又給他買藥、煎藥,一碗碗苦得難咽的藥湯,雖然治癒了賈維承的創傷,但在嘗夠了苦藥味的賈維承的心中,卻萌生了對甜味的強烈渴望。

閩南尋蔗

燕里村邊的江灘上,長著一種叫野糖梗的小草。這種小草的嫩桿,放到嘴裡咀嚼,有一點點甜味。在賈維承喝苦藥湯治傷的日子裡,他家裡人常到野外拔一些來,給賈維承嚼嚼消除苦昧。賈維承是一個好木匠。有一次,他到洋灘市里修水車,作坊就設在洋灘市(今江東鎮洋灘村)街上。洋灘市商賈雲集,賈維承飯後休息時,習慣地拿出幾根路上采來的野糖梗,放在嘴裡咀嚼起來。這一舉動,被一個外地客商看見了,好奇地向賈維承要了幾根,放到嘴裡咀嚼,可是他卻什麼味道也嘗不出來。而賈維承卻說很甜。客商驚奇地說:“你們這種草桿怎能與我們那邊的糖蔗相比呢?”客商還說他們那邊的糖蔗,怎么粗,怎么長,咬上一口,滿口清香。將糖蔗榨出的糖水加以煎熬,還可以做成一年四季可以吃的糖。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賈維承連忙問他老家哪裡。這位客商毫不在意的告訴賈維承,他是閩越(今福建省)人。閩越客商的話,像磁鐵一樣,吸引賈維承要到閩越去看個究竟。怎樣才能去閩越學習種植糖蔗與製作食糖的技術,成了賈維承日思夜想的問題。經過了多天的籌劃與準備,清順治二年(1645),年屆不惑的賈維承,突然在他家的門口,貼出了“思婺溫帶地,去得利回歸”的門聯。鄉親們好奇的問賈維承這門聯里寫的是什麼意思?維承對大家說:“我想我們婺州地區,氣候溫濕宜人,土地疏鬆肥沃,我想去一趟閩越,學一套種蔗製糖的技術回來,開創一番新的事業。”賈維承這番話,對燕里鄉親來說,何嘗領會。賈維承的妻子金氏知道丈夫要出遠門,為丈夫準備了幾套換洗衣服,問:“你這一去要多少時間才能回來?”賈維承說:“學到種蔗製糖的本領就回來。”還叮嚀妻子好好服侍父母,帶好孩子。在一個春雨綿綿的早晨,他告別了父母和妻子兒女,背著木匠工具,帶了包裹,頭也不回地離開了燕里村。
義烏到閩越,崇山峻岭,千里迢迢。賈維承憑著他的木匠手藝,經過了幾個月的跋山涉水,仲秋季節終於來到閩南,找到夢寐以求的地方,看到桿形似竹、葉形如劍的蔗海。賈維承在一個村子裡住了下來,以給人家做木匠活過日子。時到立冬,村子裡開始收穫糖蔗,榨汁製糖,賈維承見他們缺少勞力,就主動去幫助收穫糖蔗和榨糖,又到糖灶邊燒火、撈渣,非常勤快。快到大年三十了,家家戶戶忙著清洗海鮮,準備過年。村裡有位老族長,見賈維承還沒有回家過年,奇怪地問其原因。一向誠實的賈維承,毫無顧忌地說明了自己千里尋糖的來意。萬萬沒想到閩南種蔗製糖的技術,傳子不傳女,更不傳教給外人。老族長立刻把賈維承趕出了村。賈維承在村外的一個破廟裡,度過他來閩越後的第一個年三十夜。

入贅學技

知道賈維承被老族長趕出村的訊息後,儘管村民都遵守村規民約,但還是有人偷偷地給賈維承送來吃的。大家認為這個木匠手藝好,做事勤快,紛紛向老族長求情,請求老族長把他留下來給村里人做木匠活。由於說情的人多,老族長答應今後只許賈維承給村民乾木匠活,不準幫助種糖蔗和榨糖。賈維承又回到種糖蔗的村里。該村有位寡婦王氏,與六十多歲的公公相依為命。寡婦因公公體弱多病,需人照顧而不願離開。公公也體貼媳婦,想找個合適的男人入贅,以解決家中生計。村里人見她賢德,也有把她留下來的想法。熱心的人就為她和賈維承說起媒來了。賈維承是有妻子兒女的,他為了學好種糖蔗製糖的技術,只得違心地答應了這門親事,與王氏、老公公三人組成一個家庭。從此,村裡的老族長也不再把他當作外人看待了。
賈維承與當地的糖農長年在一起春播秋收,終於掌握了植蔗製糖的每一道生產環節的技術。後來他與王氏生下了一個女兒,一家三代,日子倒也過得和睦。其實,有誰知道,賈維承每時每刻都在掛念著怎樣把自己已經學到的種蔗製糖技術,帶到燕里村去。斗轉星移,賈維承與王氏所生的女兒都快十歲了。在這一年糖蔗收穫季節來臨之前,村里又一次邀請賈維承去修理木製榨糖車。他想,光學會種蔗製糖技術,不能製作木榨糖車,回去還是不能把糖蔗榨汁熬糖。於是他把榨糖車的結構畫在肚兜上,並將榨糖車進行了修改,結果轉動輕了,飼糖蔗也方便多了,工效大大提高,受到了當地糖農們的一致稱讚。
順治十八年(1661)冬,王氏的公公病逝,使賈維承想起了燕里村老家的父母妻兒。儘管當時他與王氏及女兒已難分難捨,但他沒有忘記遠來閩越的初衷。如今種蔗、榨汁、熬糖和製作木質榨糖車的技術都已完全掌握,若再不回去,勢必老死他鄉,一切想法都成泡影,於是他做好了回燕里村的準備。這一年,他偷偷地選擇了幾根粗壯的糖蔗埋在蔗種堆的旁邊。製糖結束後,他乘去出售新糖的時候,把它挖出來用油紙包好,藏在雨傘里。售完紅糖,將籮筐托同伴帶回王氏家裡,自己藉口去聯繫木匠活,帶上藏有糖蔗的雨傘,踏上回燕里村的歸程。

燕里出糖

歸心似箭,賈維承趕在臘月三十前,回到了闊別了15年的燕里村。妻子原先的一頭黑髮現已增添了稀疏的銀絲,兒女們均已長大成人,父母因望子心切,憂思成疾已於前幾年先後去世。目睹這一情景,賈維承深感他閩越之行所付出代價的沉重。他手捧從閩越帶回來的一包紅糖,在父母靈前長跪不起。他是多么想讓父母能夠等著他回來,親口嘗一嘗這用糖蔗製成的紅糖的甜味啊!鄉親們聽說失蹤了多年的賈維承回來了,都來問長問短。賈維承雙手捧著那包紅糖,請鄉親們品嘗。又從雨傘里取出用油紙包著的糖蔗種,一五一十地向燕里鄉親們介紹糖蔗如何育苗、栽種、管理、收穫、製糖的過程。鄉親們聽了個個都激動得流下了熱淚。第二年開春,賈維承就將帶回來的糖蔗種精心地進行育苗,移苗培土,灌水抗旱,入冬收穫。頭年收穫的糖蔗,全部埋種,下年春季育苗時,才把切下來的糖梗節,每戶幾節,分給大家嘗嘗新。由於維承的精心管理,糖蔗獲得了大豐收。維承在留足了下年的糖蔗種後,將多餘的糖蔗,放在石臼里搗汁,再把糖蔗水放人家中鍋灶里煎熬。儘管工藝過於簡單,煎熬出來的糖又黑又硬,但是,燕里村的人們還是歡呼雀躍:“燕里出紅糖羅!”第三年,賈維承擴大了糖蔗的種植面積,並親自動手做成了第一台牛拉木榨糖車。在兄弟叔伯們的幫助下,製糖獲得了成功。燕里村,成了義烏紅糖的發祥地。新出產的燕里村紅糖,繁榮了洋灘市場。洋灘是個水陸碼頭,交通便利,很快就被販銷到金華、蘭溪等鄰縣市場上。義烏各地農友們都紛紛來到燕里村,向賈維承求教種蔗製糖的技術。賈維承則毫無保留地傳教給他們,燕里村一時成了義烏農民尋求種蔗製糖的“福地”。經過摸索,賈維承還試製成功了用紅糖製作糯米糖、粟米糖、芝麻糖、花生糖。從此,在燕里村附近一帶,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製作米糖來招待來客。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那時候,閩南還不會種芝麻和花生。賈維承又把種花生、芝麻的技術帶到閩南去。臨行,燕里的妻子金氏再三吩咐賈維承,把閩南的王氏母女倆一起接回來,免得她們在那邊受寂寞之苦。到了下半年糖蔗收穫季節,賈維承果然帶了他在閩南所娶的王氏與女兒,帶上了當時義烏還沒有的西瓜種子,回到了燕里村。第二年,賈維承在義烏試種西瓜又獲成功。
康熙九年(1670)十月十五日,正值收蔗榨糖的季節,67歲的賈維承,因積勞成疾去世,長眠於村南的一個小土坡上。此後,燕里村民稱賈維承為糖公,在村西路口建了一座糖公廟。每年收蔗製糖開始,糖農都要來到廟前祭拜糖公,以求紅糖豐收。如今糖公廟已不復存在,但糖公的故事仍流傳於佛堂一帶的民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