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管理理論

資產管理理論

資產管理理論是最傳統的商業銀行管理理論。早期商業銀行家認為銀行的負債主要取決於客戶的存款,銀行對此沒有決定權,是被動的。

經歷階段

隨著經濟發展,經歷了商業貸款理論、可轉換理論、預期收入理論、超貨幣供給理論四個階段。

資產管理理論資產管理理論

商業貸款理論認為,銀行的資金來源於客戶的存款,而這些存款是要經常提取的。如果存款人在需要資金時無法從銀行提出所需的自己的存款,那么就會造成擠兌,銀行倒閉。因此,為了應付存款人難以預料的存款,銀行只能將資金短期使用,而不能發放長期貸款或者進行長期投資。銀行一般採用票據貼現的方式,或者票據抵押貸款,因為票據本身是購買商品和流通商品的證據,具有自償性。

可轉換理論於20世紀初提出,認為了應付提存所需保持的流動性,商業銀行可以將其資金的一部分投資於具備轉讓條件的證券上。由於這些盈利資產能夠隨時出售,轉換為現金,所以貸款不一定非要局限於短期和自償性投放範圍。顯然,這種理論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為背景的。

可轉換理論的產生,使商業銀行資產的範圍擴大,業務經營更加靈活多樣。但在人們競相拋售證券的時候,銀行也很難不受損失地將所持證券順利轉讓以達到保持流動性的預期目的。

預期收入理論指稱現代銀行承作多种放款,且借款人以分期付款方式償還貸款也相當普遍,故銀行以借款人未來收入為基礎而估算其還債計畫,並據以安排其放款的期限結構,便能維持銀行的流動性。

超貨幣供給理論認為銀行信貸提供貨幣只是其經營目標手段之一,銀行資產管理應提供更多的服務。但該理論容易誘使銀行涉足於寬泛的業務範圍,加大銀行在未知領域遭受損失的風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