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索引

魯迅對周作人的影響很大,對他的感情之深,連周氏自己也承認的。 周作人研究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領域。 魯迅對周作人的影響很大,對他的感情之深,連周氏自己也承認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河南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4月1日)
叢書名: 回望周作人
平裝: 45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0開
ISBN: 7810912011
條形碼: 9787810912013
尺寸: 22.4 x 15 x 1.8 cm
重量: 499 g

內容簡介

周作人研究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領域。“五四”以後,人們談白話文創作,自然要寫到他。不過因好惡不同,價值觀有別,其形象忽高忽低,捧之者視若神明,貶之者棄若糞土。周作人一生以旁觀者身份冷視塵世,寫了諸多文字,文本的價值自不必言,而當他成為別人敘述的對象,變為“被看”的對象時,話題之多也許僅次於魯迅。所以周作人的看世與被看,是文學史的一道景觀,我們今天窺視這一漸漸遠去的風景,自然會有諸多感慨。
新文化運動初期,周作人名氣之大,有時在魯迅之上。那時二人被合稱為周氏兄弟,其思想狀態與文章風格,多有相似的一面。陳獨秀與胡適對周氏兄弟評價很高,以為白話文的魅力在二人筆下被呈現出來,是新文學真正實績的代表。看那時二人的著述,文字老到深沉,學識淵博,且又有深切的現實情懷,所以每有篇章問世,輒被人們爭閱,影響之大,現在看舊時文獻,依然可以感受到的。周氏兄弟雖不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和主帥,卻起到了別人起不到的作用。比如譯介弱小國家的富有反抗精神的作品,創造了新式小說與隨筆。其文激越沉著,深情遠致,為許多舊文學的信徒所不及。說白話文在二人手中誕生,又在其筆下成熟,並非誇大其詞。
周作人的豐富性、複雜性與難解性有時並不亞於魯迅。他同代的人與後輩,對其看法也五花八門。瀏覽形形色色描述周氏的文章,能窺測到現代文化接受史的側面。文人的心態與價值取捨亦歷歷在目。了解周作人,固然要看他的著述,那是一個駁雜的世界,走進其間並不容易。另一方面,又不能不了解人們對他的看法。這構成了他的形象的立體性。周氏的同代人中,像他那樣雜覽群書者不多,知識譜系裡有著後人難及之處,所以能與其精神真正對話者不是很多。後代人有必要努力去了解他。我們在這些文字里可以體味到現代意識流變的過程。周氏的
投影中有我們現代文人的隱痛,惟有了解其創傷者,才可說觸摸到了那個鮮活機體的一部分。
史家眼裡的周作人與批評家眼裡的形象不同,直面血色的熱血青年和書齋里的學人有各自的周作人觀。我們看廢名、曹聚仁、何其芳、胡風、郭沫若、俞平伯等人的文章,便知道個體閱讀的差異。這差異構成了現代批評史與學術史的斑駁的面容。一個不倦的書寫者和他的周圍世界,就構成了這樣一種複雜的關係。破譯它們,也並非一件易事。人在歷史中扮演的紅與黑的角色,有時是反邏輯的。周作人就是在這個反邏輯的敘述里,和千千萬萬個讀者相逢了。
晚年的時候,周作人曾在遺囑中說,自己一生所寫的文字不足為道,這並不是自謙的話。他對生命與人間有著無量的哀涼感。有時想想,理解這個人,不懂其內心的苦楚,大約總有點隔膜的。所以我們相信,看待周氏,當和理解魯迅一樣,不可以世俗的尺度簡單為之。他存活於中國,有時又不屬於中國。一個讀書人在深刻與茫然之間,有時是游移的。輝煌的背後也許恰是大的空虛。周作人的著述生涯,也未能逃脫這樣的命運。那是現代文化的一個漩渦。
魯迅對周作人的影響很大,對他的感情之深,連周氏自己也承認的。但自1923年二人分手之後,各奔東西。一個成了荒漠中走來走去的鬥士,一個躲在了“苦雨齋”里做了人間的看客。周作人由先前的朗然、明快,漸漸變得清冷、灰色。他以消極的方式人世,談古往今來軼事,言中外野史雜著,將思想內斂於生命體驗之中,走了一條不為外人輕易理解的道路。一邊翻譯介紹域外學術,一邊借當下經驗敘述歷史,和激進文人的走向街頭、濺血的吶喊漸漸遠離了。直至後來,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後,他出山做了偽華北教育督辦,晚節不保,落得罵名。以其學識之深,本可以成為學界的前導式的人物,但在歷史的錯位中,滑向魯迅的反面,其震動之大,在文壇是少見的。惋惜與詛咒,哀憐與批判,至今餘音未絕。

媒體評論

序言
周作人研究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領域。“五四”以後,人們談白話文創作,自然要寫到他。不過因好惡不同,價值觀有別,其形象忽高忽低,捧之者視若神明,貶之者棄若糞土。周作人一生以旁觀者身份冷視塵世,寫了諸多文字,文本的價值自不必言,而當他成為別人敘述的對象,變為“被看”的對象時,話題之多也許僅次於魯迅。所以周作人的看世與被看,是文學史的一道景觀,我們今天窺視這一漸漸遠去的風景,自然會有諸多感慨。
新文化運動初期,周作人名氣之大,有時在魯迅之上。那時二人被合稱為周氏兄弟,其思想狀態與文章風格,多有相似的一面。陳獨秀與胡適對周氏兄弟評價很高,以為白話文的魅力在二人筆下被呈現出來,是新文學真正實績的代表。看那時二人的著述,文字老到深沉,學識淵博,且又有深切的現實情懷,所以每有篇章問世,輒被人們爭閱,影響之大,現在看舊時文獻,依然可以感受到的。周氏兄弟雖不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和主帥,卻起到了別人起不到的作用。比如譯介弱小國家的富有反抗精神的作品,創造了新式小說與隨筆。其文激越沉著,深情遠致,為許多舊文學的信徒所不及。說白話文在二人手中誕生,又在其筆下成熟,並非誇大其詞。
周作人的豐富性、複雜性與難解性有時並不亞於魯迅。他同代的人與後輩,對其看法也五花八門。瀏覽形形色色描述周氏的文章,能窺測到現代文化接受史的側面。文人的心態與價值取捨亦歷歷在目。了解周作人,固然要看他的著述,那是一個駁雜的世界,走進其間並不容易。另一方面,又不能不了解人們對他的看法。這構成了他的形象的立體性。周氏的同代人中,像他那樣雜覽群書者不多,知識譜系裡有著後人難及之處,所以能與其精神真正對話者不是很多。後代人有必要努力去了解他。我們在這些文字里可以體味到現代意識流變的過程。周氏的
投影中有我們現代文人的隱痛,惟有了解其創傷者,才可說觸摸到了那個鮮活機體的一部分。
史家眼裡的周作人與批評家眼裡的形象不同,直面血色的熱血青年和書齋里的學人有各自的周作人觀。我們看廢名、曹聚仁、何其芳、胡風、郭沫若、俞平伯等人的文章,便知道個體閱讀的差異。這差異構成了現代批評史與學術史的斑駁的面容。一個不倦的書寫者和他的周圍世界,就構成了這樣一種複雜的關係。破譯它們,也並非一件易事。人在歷史中扮演的紅與黑的角色,有時是反邏輯的。周作人就是在這個反邏輯的敘述里,和千千萬萬個讀者相逢了。
晚年的時候,周作人曾在遺囑中說,自己一生所寫的文字不足為道,這並不是自謙的話。他對生命與人間有著無量的哀涼感。有時想想,理解這個人,不懂其內心的苦楚,大約總有點隔膜的。所以我們相信,看待周氏,當和理解魯迅一樣,不可以世俗的尺度簡單為之。他存活於中國,有時又不屬於中國。一個讀書人在深刻與茫然之間,有時是游移的。輝煌的背後也許恰是大的空虛。周作人的著述生涯,也未能逃脫這樣的命運。那是現代文化的一個漩渦。
魯迅對周作人的影響很大,對他的感情之深,連周氏自己也承認的。但自1923年二人分手之後,各奔東西。一個成了荒漠中走來走去的鬥士,一個躲在了“苦雨齋”里做了人間的看客。周作人由先前的朗然、明快,漸漸變得清冷、灰色。他以消極的方式人世,談古往今來軼事,言中外野史雜著,將思想內斂於生命體驗之中,走了一條不為外人輕易理解的道路。一邊翻譯介紹域外學術,一邊借當下經驗敘述歷史,和激進文人的走向街頭、濺血的吶喊漸漸遠離了。直至後來,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後,他出山做了偽華北教育督辦,晚節不保,落得罵名。以其學識之深,本可以成為學界的前導式的人物,但在歷史的錯位中,滑向魯迅的反面,其震動之大,在文壇是少見的。惋惜與詛咒,哀憐與批判,至今餘音未絕。
……

目錄

周作人生平簡表
周作人著譯篇目系年目錄
周作人著譯簡目
周作人研究專著和論文集目錄
編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