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景區

貴州景區

貴州省位於中國西南的東南部,省會貴陽。簡稱“黔”或“貴”。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接湖南省,北鄰重慶市、四川省,西連雲南省,南界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12個省(區、市)之一。貴州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的省份,是迷人的“天然公園”。境內自然風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態,溶洞景觀絢麗多彩,野生動物奇妙無窮,文化和革命遺蹟聞名遐邇;山、水、洞、林、石交相輝映,渾然一體。

基本信息

景區分布

貴陽市——相寶山、簸籮農場、六廣河峽谷、扎佐森林野生動物園、百花湖花溪公園、森林公園、地下公園、紅楓湖、情人谷、香紙溝、紫江地縫、漁洞峽、天邑森林溫泉、十里畫廊等。
黔東南——從江鼓樓生態廣場、台江翁密河漂流、玉龍潭景區、百里原始闊葉林畫廊、紅陽萬畝草場景區、黎平天生橋、巫沙苗寨、占里侗寨、紅陽苗寨、鄧蒙苗寨、季刀苗寨、南花苗寨、寨蒿晚寨、施秉諸葛洞、筆架山杉木河等。
黔西南——何應欽故居、安龍仙鶴坪、雙乳峰、馬嶺河峽谷、安龍招堤、萬峰林、奇香園、銅鼓山遺址、觀音洞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貓貓洞古文化遺址、三岔河風景名勝區等。
黔南——荔波觀音峰、小七孔、大七孔、六硐景區、朱家山森林公園、紫林山國家森林公園、惠水九龍禪寺、福泉古城垣、葛鏡橋、付家院岩畫、猴場會議會址、深河橋抗日文化園等。
安順——夜郎湖、九龍山森林公園、關嶺地質公園平壩斯拉河、夜郎洞風景名勝區、黃果樹瀑布、安順府文廟、紅崖古蹟、王若飛故居、關嶺古生物化石群、平壩恐龍化石群等。
六盤水——盤縣保基腳踩洞、荷城花園、麒麟洞、龍鳳地宮、筆架山公園、洗馬河溫泉景區、水城硝灰洞遺址、六枝桃花洞遺址、六枝老坡底遺址、盤縣大洞遺址、新民古生物化石群遺址等。
畢節——野角蕎花俏烏蒙、七星關、靈湖、烈士陵園、大南山、西南苗王城遺址、赫章可樂遺址、威寧抗日陣亡將士紀念標、石門文化遺址、輔處懸棺葬遺址等。
遵義——丹霞遺產、茅台美酒河、寬闊水自然保護區、雙河洞、湘山寺、桃溪寺、四渡赤水紀念館、茅台國酒文化城、丙安古鎮、魯班烈士陵園、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塔、婁山關等。
銅仁——梵淨山世界自然遺產、錦江、周逸群烈士故居、石阡鴛鴦湖、石阡佛頂山、石阡溫泉群、石阡府文廟、石阡成氏墓群、石阡萬壽宮、思南石林、四野屯、岑頭蓋白號軍遺址等。

國家級景點

1、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
2、織金洞風景名勝區;
3、萬峰林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
4、舞陽河風景名勝區;
5、紅楓湖風景名勝區;
6、龍宮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
7、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
8、赤水風景名勝區
9、馬嶺河風景名勝區;
10、九洞天風景名勝區;
11、都勻斗篷山——劍江風景名勝區;
12、九龍洞風景名勝區;
13、黎平侗鄉風景名勝區;
14、紫雲格凸河風景名勝區;
15、平塘風景名勝區;
16、榕江苗山侗水風景名勝區;
17、石阡濕泉群風景名勝區;
18、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
19、甕安江界河風景名勝區;
20、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

黃果樹瀑布

貴州黃果樹瀑布貴州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是珠江水系打邦河的支流白水河九級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因當地一種常見的植物“黃果樹”而得名,瀑布高度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寬101米,其中主瀑頂寬83.3米。黃果樹瀑布屬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蝕裂典型瀑布。黃果樹瀑布不只一個瀑布的存在,以它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險、秀風格各異的瀑布18個。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總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瀑布成因
對於黃果樹瀑布的成因問題,可謂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是喀斯特瀑布的典型,是由河床斷陷而成的;有人則認為是喀斯特侵蝕斷裂——落水洞式形成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黃果樹瀑布前的箱形峽谷,原為一落水溶洞,後來隨著洞穴的發育,水流的侵蝕,使洞頂坍落,而形成瀑布。因此是由落水洞坍塌形成了黃果樹瀑布。由於一個瀑布的形成過程是與瀑布所在的河流的發育過程緊密相關的,故黃果樹瀑布的形成過程須與白水河的演化發育歷史結合起來考慮。這樣,黃果樹瀑布的發育過程大致可分成七個階段:即前者斗期、者斗期、老龍洞期、白水河期、黃果樹伏流期、黃果樹瀑布期和近代切割期。其形成時代大約從距今2700萬年至1000萬年的第三紀中新世開始,一直延續至今,經歷了一個從地表到底下再回到地表的循環演變過程。
主要景區
天星景區

天星景區是黃果樹風景名勝區新開發的一個富有特色的景區,位於黃果樹瀑布下游六公里處。包括天然盆景區、天星洞區景和水上石林區。
天然盆景區
天然盆景區也就是天星景區較大的一片天生橋上石林。這裡有大大小小的水盆和漫水壩以及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天然的山石、水石盆景。彎彎曲曲的石板小道,穿行於石壁、石壕、石縫中,透迄於盆景邊石之上。沿小道遊覽,抬頭是景,低頭是景,前後左右處處皆成景,仿佛到了天上的仙境,地下的迷宮。其著名的景觀有:數生步、響水洞、天水一線、空靈、仙鷹回巢、八面景、天星照影、長青峽、大肚難過、歪梳石、尋根岩、鴛鴦藤、美女榕、人生百態、天星湖等。
天星洞景區
天星洞景區在天星景區中段,主要景觀天星洞位於冒水潭旁的河岸上。洞內形成若干大廳和側廳,各廳自有特色。最大一廳高50米,直徑150米,面積約1.8萬平方米。在五光十色、變幻無窮的奇峰異石之中,4根雕花大柱直抵天穹,每根石柱高度都在20米以上。柱上石花叢生,如雕龍刻鳳,色澤艷麗。洞中的許多奇景是在別的溶洞中無法看到的。其它主要景觀還有:天星亭、天星橋、一線天、冒水潭、回望石等。水上石林區在景區的下段,沿天星洞景區往下走1公里的石板石梯小路,即可到達。小路沿河而建,有棧道和跌水可欣賞。小路兩旁假蘋婆樹很多,所以叫蘋婆小道。有許多天然的榕樹盆景,盆景邊有石條、石凳供遊人休息。石林間也長著大片的仙人掌和小灌木叢以及各種花草,終年點綴著綠蔭。所謂"石上流水,水上有石,石上又長樹",若不是親眼所見,是難以置信的。主要景觀有:藤條奇觀、三樹一身、群榕聚會、根王、天星橋石芽林、水上石林等,其中一處景觀是遊客必到之處,那就是"美女榕","美女榕"乃一棵榕樹的分枝纏繞而成,乍一看,就像一個倒立著的裸女剛剛出浴,為了躲避遊人的目光,害羞地用手遮住臉,不讓別人看到她的真面目。
銀鏈墜潭瀑布區
銀鏈墜潭瀑布和星峽飛瀑也分別處在水上石林的左右二側。在黃果樹瀑布群中,它既不是以高取勝,也不是以闊大驚人,但我卻認為銀鏈墜潭是最動人心弦的。從冒水潭躍出地面的白水河,似蛟龍般翻滾,一路沖樹擊石奮勇向前,卻突然遇到了一個巨大的消水洞,巨大的水流以萬馬歸槽之勢,爭先恐後的墜入溶潭,永遠的消失在地下。這瀑布上面成漏斗形,底部是槽狀溶潭。在潭沿面上隆起的石包,象一張張下覆的蓮葉,交錯搭連,河水在每一張葉面上均勻鋪開,縱情漫流,象千萬條大大小小的銀鏈,向中心收縮,有時沉於地下,有時又沖向大川。水的結尾處是一個叫珍珠泉的地方,白水河從這裡潛入地下,平軟的水波化滑過整石,在岩石表面滾成一顆顆晶瑩的珍珠。
關腳峽區
在黃果樹下游打邦河上,與黃果樹瀑布相距四十多公里。山勢在此陡然升高,峭壁對出,直插雲霄,地勢強烈深切七百餘米,河水驟然跌落,形成總落差達一百二十米的三級瀑布。打邦河將白水河、王二河、灞陵河、斷橋河等納入關腳峽瀑布,是黃果樹瀑布群中水量最大的瀑布。
龍潭暗湖區
龍潭暗湖區(安順龍宮)的龍門飛瀑,高三十四米,聲如雷鳴,氣勢磅礴,堪稱地下瀑布之冠。它和龍宮的天池、暗湖三位一體,組成龍宮的絕好景觀。
水簾洞
水簾洞位於黃果樹瀑布四十米至四十七米的高度上,全長一百三十四米,有六個洞窗、五個洞廳、三股洞泉和六個通道。走進大瀑布本身就已驚心動魄,神移魂飛了,而要在大瀑布裡面穿行,確感不免神悚,但到了黃果樹瀑布,而不進水簾洞,就不會真正領略到黃果樹瀑布的雄奇和壯觀,那將是人生一大憾事。
穿越水簾洞,還有一個絕妙奇景,從各個洞窗中觀賞到犀牛潭上的彩虹,這裡的彩虹不僅是七彩俱全的雙道而且是動態的,只要天晴,從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都能看到,並隨你的走動而變化和移動。

萬峰林風景

萬峰林風景萬峰林風景
萬峰林景區位於貴州省興義市東南部,氣勢宏大壯闊,山峰形態奇特,整體造型秀美,是國內最大、最具典型性的喀斯特峰林。
在三百六十多年前,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就曾到過萬峰林,讚嘆:“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處峰成林”。根據峰林的形態,分為列陣峰林、寶劍峰林、群龍峰林、羅漢峰林、疊帽峰林等五大類型。每一類都各具特色,既獨立成趣,又與其他類型的峰林相輔相成,組成雄奇浩瀚的景觀。萬峰林旅遊景區先後獲得“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最美的五大峰林”等稱號。
地理環境
萬峰林,氣勢磅礴,景觀奇特。峰、龍、坑、縫、林、湖、泉、洞八景分布廣泛,其間天然明河暗流、天然湖泊、天然溶洞、天然林木、奇花異草、飛禽走獸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使峰林壯如千軍萬馬,奇如海洋波濤,美如水墨畫卷。根據峰林的形態,分為列陣峰林、寶劍峰林、群龍峰林、羅漢峰林、疊帽峰林等五大類型,是中國喀斯特地質地貌中發育最成熟的錐狀峰林典型代表,猶如海洋波濤似的萬峰林大觀,南端與廣西交界,西到滇、桂、黔三省(區)交界處的三江口,北接烏蒙山主峰,總面積2000平方公里。如此浩瀚、氣派、壯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峰林大觀,猶如一條美不勝收的風彩玉帶,把高原江山裝點得妖嬈可愛。
從地質學的角度看,北部為峰林盆地,中南部為峰林窪地和峰叢山地,峰林、峰叢大多為呈錐形,部分為鍾狀、平頂狀和馬鞍狀,堪稱一座“中國錐狀喀斯特博物館”。南北兩段峰林也各具特色,北部峰林如同一道屏風,護佑著耳寨、魚隴、雙生、樂立一帶的村寨田園。這裡奇峰如林,田壩似錦,河水如帶,村寨如雲,充滿詩情畫意,恰似一幅樸素、清麗的布依族織錦。
而中南部納灰村一帶,只見一座座奇峰從錦繡田園中拔地而起,瑰奇挺秀,姿態萬千,峰與峰之間若連若斷,錯落有致具有極強的透空感。萬峰林生態良好,民族風情濃郁。座座奇美的山巒,與碧綠的田野、彎曲的河流、古樸的村寨、蔥鬱的樹林融為一體,構成大自然中最佳的生態環境,形成罕見的峰林田園風光。人們都說:要觀天下最美的風光,到萬峰林;要觀天下最美的田園,到萬峰林。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專家林鈞樞評價:“興義萬峰林從高原向斜坡地帶分異清晰、發育完美,早被明朝徐霞客所重視,布依族和苗族風情更增添其情趣。”世界著名旅遊專家戴斯蒙先生稱讚為:“人類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美麗畫卷。”
主要景點
萬峰林

萬峰林景區由成千上萬座奇峰秀石組成,綿延數百公里,以氣勢宏大壯闊,整體造型完美,山峰密集奇特而倍受中外遊客的青眯。它分為東、西峰林兩大景區,景致各異,相映成趣,分別被稱為大自然的水畫、天然大盆景。國民政府前軍政部長何應欽故居、北伐軍護法軍總司令王電輪將軍故居皆坐落於峰林之中。
從海拔2000多米的興義七捧高原邊沿和萬峰湖北岸,黃泥河東岸成扇形展開,逶迤連綿至安龍、貞豐等地。西北高,東南低,向萬峰湖、黃泥河傾斜。上線以海拔1600米左右的高寒土山為界,下線至海拔800米左右的亞熱帶紅壤土山,形成一個環形山帶。長200多公里,寬30—50公里,僅興義市境內就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占興義市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根據峰林的形態,分為列陣峰林、寶劍峰林、群龍峰林、羅漢峰林、疊帽峰林等五大類型。每一類都各具特色,既獨立成趣,又與其他類型的峰林相輔相成,組成雄奇浩瀚的岩溶景觀。
萬峰林包括東峰林和西峰林兩大片。對外開放的主要是西峰林。西峰林是一座座奇美的山巒,與碧綠的田野、彎曲的河流、古樸的村寨、蔥鬱的樹林融為一體,構成大自然中最佳的生態環境,形成天底下罕見的峰林田園風光。
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旅遊家徐霞客曾兩進興義對萬峰林進行考察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賦詩云:“天下名山何其多,唯有此處成峰林;峭峰離立分寬穎,參差森列撥筍岫。”景區內山峰、田園、河流、村寨、溶洞交織成一幅清麗的布依族織錦,是一處不可多得的人間淨土。是您鄉村旅遊、騎馬旅遊、帳篷野營、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國際風景學家孫筱祥在興義考察時評價:"發育最完善最完美的峰叢峰林和石林是興義萬峰林、興義泥凼石林和雲南路南石林。"得到這樣的評價很不容易,在不被外人所知的時候,萬峰林還蒙受過委屈。在1991年申報馬嶺河峽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時,中央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觀看圖片、錄像帶時都異口同聲地說"像桂林山水"。沒想到,會後不久,有人竟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寫信反映:"興義的錄像帶是用了桂林山水的畫面,注意防假。"國務院經辦部門重看了錄像帶,又派員到興義實地考察,才認定桂林山水沒有仙女峰、將軍峰這樣的獨特山峰。"兩峰"便成了萬峰林的重要標誌。

甲秀樓

甲秀樓甲秀樓
甲秀樓,中國古代名樓,坐落在中國貴州省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始建於明,後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多次重修,並恢復原名。甲秀樓建在城南涵碧潭鰲磯石上。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年)巡撫江東之於此築堤聯結南岸,並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從古到今,甲秀樓歷經六次大規模的修葺和400年的風吹雨打,依然矗立不倒,見證了築城400年歷史。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樓高約20米,飛檐翹角,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桿。樓外浮玉橋如白龍臥波,全長90餘米,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整個甲秀樓倒映在南明河中,猶如一幅絕美畫卷。
自明代以來,無數文人墨客爭相詠嘆抒懷,在甲秀樓里留下了墨寶無數。樓內古代真跡石刻、木皿、名家書畫作品收藏甚多。清人劉玉山所撰長聯,概括了山城貴陽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大氣開合,值得細細品味。

景點介紹
翠微園

南明河南岸,有一組與甲秀樓比鄰而居、樓站下,依山臨水的建築群,名曰“翠微園”。翠微園依山逐層而建,山門、拱南閣、大士殿構成了建築群的中軸線。山門西側有假山水池,可通向高處的龍門書院;山門東側為水上曲廊,直通澹花空翠園。拱南閣是翠微園內僅存的一座明末建築,相傳是南明時期永曆王朝修建。閣內陳列著貴州的各種民族工藝品,如蠟染、苗銀等。在它的右側,翠竹清幽,從前在此建有“龍門書院”。澹花空翠園位於拱南閣的東側,園內有花牆、洞門、長廊、水榭、樓閣,是典型的江南庭園,展出各種奇石,有2億多年前的恐龍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種形狀怪異、能引人遐想的石頭,四圍是長廊花牆。園中還立有一座兩層的木樓,名為翠微閣,閣內開闢了貴陽人引以為傲的中國當代著名的女書法家蕭嫻書法作品陳列館。澹花空翠園以西還有一座小亭,名為桂舫亭,一派江南園林的精緻風光。
甲秀樓石獅
走近甲秀樓,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樓的石牌坊,上面題詞“黔南勝跡”,牌坊前後有8個石獅子,有趣的是,它們不是通常見到的坐獅或臥獅,而從高處俯衝下來的雄獅。在貴州的古建築中,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下山獅,顯得虎虎生氣,好不威風,也是貴州山地文化的一種體現。
浮玉橋
浮玉橋橫跨在明淨的南明河上,是與頤和園玉帶橋齊名的國內著名風景橋。它的橋面並不是平直的,而是有起伏,像一條浮在水上的玉帶,因此得名。橋上建有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從橋上悠然走過,從遠處觀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真是“水從碧玉環中流,人在青蓮瓣里行”。
劉玉山所撰甲秀樓長聯
“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衢;迢遞關河,喜雄跨兩游,支持岩疆半壁。卻好把豬拱箐掃,烏蒙箐掃,艱難締造,龍番險扼,勞勞締造,裝構成笙歌閭,錦繡山川。漫雲築國偏荒,莫與神州爭勝概。
數千仞高踞牛渚,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頹波挽住。想秦通棘道,漢置戕河,唐定矩州,宋封羅甸,淒迷風雨。嘆名流幾輩,留得舊跡多端。對此象嶺霞生,螺峰雲涌,緩步登臨,領略些畫閣煙景。恍覺蓬瀛咫尺,擬邀仙侶話遊蹤。”

梵淨山

梵淨山梵淨山
梵淨山(MountFanjing),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得名於“梵天淨土”,原來的正名為“三山谷”,國務院於1978年將其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6年將梵淨山接納為全球“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的成員單位(中國只有五個成員單位)。梵淨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先後榮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梵淨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景點
銅仁九龍洞風景名勝區

九龍洞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地處貴州省銅仁市城東17公里漾頭鎮觀音山上。觀音山:山勢險峻、峭壁嶙峋、漫山翠竹、綠意盎然,她背靠六龍山,面臨彩麗的錦江畫廊。九龍洞:在其山腰處,洞內遍布鍾乳、石筍、石柱、石簾、石曼、石花、石針等。有的似雲海奔涌,有的似飛禽走獸,有的似奇花異石,千姿百態,巧奪天工,神奇媚麗。洞長約2284米,寬100多米,已開發出四廳八室。
九龍洞景區主要包括九龍洞、九龍洞峽谷、錦江庫區等景點。其中,九龍洞是該景區的主體景點,位於景區中部,洞內空曠寬敞,氣勢磅礴,景物眾多。(主)洞長2284米,寬100多米,高75~80米,面積7萬多平方米。全洞分為8廳和一道暗河,廳又分為兩層,上層6廳,下層2廳,上下廳及洞洞之間均有小洞相連,深不可測。洞內有青龍、龍蝦、海螺、海龜、開屏孔雀、獅子、駝隊、猴群、古剎、神佛、仙女以及簇擁依偎的童翁人群等等,惟妙惟肖;洞內遍布鐘乳石筍、石柱、石簾、石瀑、石幔、石花、石針等,有的似雲海奔涌,有的似飛禽走獸,有的似奇花異草,千姿百態,巧奪天工,神奇瑰麗。第三廳的三根擎天巨柱高大雄奇,其中最突出的是“九龍盤柱”,高達39.88米,周長13.5米。該洞美景之一的“洞中望月”,神秘幽思,令人留連忘返,遐想不斷。2004年,九龍洞風景區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冷熱二風洞位於九龍洞外側大約1.5千米的地方。兩個天然小洞一個出冷風,一個出熱風,溫差約為10攝氏度。一個在炎熱盛夏涼風徐徐,一個在三九寒冬暖氣融融,因此稱“冷熱二風洞”。咫尺之間,同一時間,兩個洞口出風冷熱相存,陰陽交錯,實為世間罕有。
蓮台峰位於九龍洞所在的山頂上。其周皆懸崖絕壁,百丈深淵,只有一石階獨徑,從九龍洞洞口蜿蜒曲折而上。登上蓮台峰頂,鳥瞰如詩如畫錦江,眺望連綿起伏的群山,但見千溝萬壑,層巒疊嶂,峰叢林立,溪谷幽深,竹海茫茫,百里不絕,融雄奇、險峻、幽深、清秀為一體,令人心曠神怡。
蓮台峰建原有蓮華庵(又名蓮花寺)、玉帝閣、觀音閣等佛教建築。由蓮花寺遺址拾級而上,經兩道山門,至“一線天”再攀“通幽峽”進“天洞”,過“奈何橋”至“望鄉台”(又名捨生崖)等3處絕境,更顯鬼斧神工,天造地設,險峻危奇。
護國寺
護國寺位於梵淨山西北麓,距金頂約11公里。護國寺原名天池院,始建於宋代建炎年間,清初更名為護國寺。該寺背靠獅子崖,面對肖家河。山勢幽峻,放眼空闊。寺廟占地40餘畝。萬曆46年,欽敕為皇庵寺名。護國寺內題詠、楹聯頗多。其中尤以書題“頤和園”匾額榮獲慈禧嘉賞的著名書法家嚴寅亮所書正殿長聯及匾額最為珍貴。如今殿宇雄峙,飛閣流丹,佛神璀燦,梵音繞樑,為梵淨佛山當世第一大寺。
蘑菇石
“蘑菇石”的名字就如它的形象一樣,上大下小,形似蘑菇。
它高約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觸即傾,其實巋然不動--它已經在風霜雨雪中飄搖10億年以上,是造物主舉世無雙的一座魔幻現實主義經典雕塑。現在,許多畫家、攝影家都以它為題材,創作出了數不勝數的藝術傑作。它如今作為梵淨山的形象大使身份,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還走進了富麗堂皇的人民大會堂!
拜佛台
拜佛台原來也被人們稱為捨身岩。人站在這裡,若蹈空御風。因為這裡太過危險,當年朝山香客都要對佛祈拜,因此叫做拜佛台。
當年是朝山路上最險要的去處。這裡形如一座巨大石台。左邊是肖家河,右邊是牛尾河,而且金頂雙佛清晰可見。梵淨之水東面的匯成辰水、白河,流入湖南沅江,西邊之水匯入烏江。
千年紫薇王保護園
千年紫薇王保護園座落在貴州省印江縣永義鄉政府所在地,西線上梵淨山必經之路。距離印江縣城30公里,距離梵淨山自然保護區西線山門5公里。
園內有一株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紫薇樹”,樹齡1380多年,樹高34米,冠徑15米,胸徑1.9米。1998年被選入貴州省古、大、珍、稀樹名錄。因屬第三紀殘遺植物,科學界視為活化石。此樹目前在國內沒有發現第二株,世界上也只在日本福岡發現比此稍小的另一株。
千年神樹,可覽性為四字:稀、奇、神、靈。
稀:第三紀殘遺植物,絕無僅有。
奇:樹一年開花三次,脫皮一次。
神:種子落地不生,枝條嫁接不活,樹幹、樹葉均可入藥。
靈:當地百姓和過往遊客常拜祭該樹,神樹也盡蔭庇眾生。
樹神山也奇,紫薇樹正對面的山形酷似人的“心臟”,名“紫薇心”,保神樹千年常青。以神樹為中心建成了保護園,園內種植了大量紫薇科植物。更立有二塊采於梵淨山區的寶石於園內,一石上有天然龍形花紋,一石上有自然鳳形圖案。
當地土家山民自發在這裡進行歌舞表演,可以看到土家擺手舞、敬酒歌等。
紫薇園12字的祝福:紫微高照、龍鳳呈祥、心心相印、吉祥如意!
保護園左角有印江籍書法家重慶書法協會主席魏宇平先生書王者香教授(西南政法大學)《詠永義貴州紫薇》摩岩石刻:“奇峰天植自洪荒,梵淨鍾靈毓秀長,莽莽千柯濃蔭碧,昂昂十丈勁凌蒼,花開紅白年三復,皮蛻新陳歲一常,應許中華為國寶。”
棉絮嶺
西上梵淨山的汽車終點站、西線徒步起點,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頂、老金頂、鳳凰山一覽無餘。
在此可以看到梵淨山一大奇觀--萬米睡佛、又為佛中佛,佛頭三個、座佛兩尊,寓意“五福臨門”,且長達萬米,為世界之最,極像大肚彌勒,千百年來當地百姓把梵淨山稱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紅雲金頂
山峰直立高達百米,上半部一分為二,由天橋連線兩端。兩邊各建有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紅雲瑞氣常繞四周,人稱紅雲金頂,諧“鴻運金頂”。狀若飛天游龍,又似佛手二指禪,更像人類的生命圖騰。根據其形而又稱“天下第一峰”。
攀鐵索而上,四面懸崖峭壁、一路古廟摩崖,主要有明萬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橋功德碑》等。中途經過靈官殿、龍頭石,到達觀音洞。觀音洞是絕壁上的一處石穴,依山懸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萬丈深谷,供奉觀音菩薩。觀音洞又叫做“打兒洞”,傳說長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頂磕三個響頭,再帶一小石頭丟入金頂半腰這個洞中,必得佛賜子女並健康成長。觀音洞外面憑空伸出一塊石頭-報恩石,上刻有“無德不報”四個大字。從觀音洞往上為“金刀峽”“一線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
九皇洞
位於梵淨老山之下,洞口石牆依石壁而建的九皇洞由石門入門,見一方整齊的在天井,爾後伸入洞內。扉崖的石牆上,刻有“洞天福地”四個大字,筆鋒雋秀。據說這裡是明朝萬曆皇帝的李皇娘修行的地方。
金頂的金刀峽上共建有三座飛橋相連,其中頂上的一座稱為“天仙橋”,為明代所建,長4米,寬1米,是從50千米以外運來的塊塊巨石砌成的拱橋。在金刀峽左右兩側的金頂絕頂,曾建有廟宇,分別為“釋迦殿”和“彌勒殿”。佛殿後的巨石,有的稱之為“曬金台”,有的稱之為“說法台”;金頂左側有“拜佛台”;金頂半山便是“捨身岩”;金頂半山還有觀音洞,洞內有石雕佛像。
金刀峽
兩側壁立的石壁上,曾開鑿有石梯,並有數十處凹穴和鐵索鏈條,便利於登峰者依附攀登。在老金頂下現存有兩塊禁山碑。碑高1米,寬0.5米,清代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二月由巡撫部院、按察使兼管驛傳事麟慶、貴州布政司按察使李文耕為嚴禁砍伐山林、開窯燒炭以培護風水而立。碑文曰:“銅仁府屬之梵淨山,層巒聳翠,林木蔭薈,為大小兩江發源,思銅數郡保障,其四(周)附近山場林木,自應永遠培護,不容擅自傷毀……該處山場及附近四周一切山林木石,務須隨時檢查,妥為蓄護……毋許砍樹燒炭,以培地方而護風水……”這可能是我國較早的環境保護法之一。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km,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60km。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遠近聞明的銀匠村,苗族銀飾全為手工製作,其工藝具有極高水平。西江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的首選之地。西江牯藏節、苗年,聞名四海,西江千戶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著一部苗族發展的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台。
這裡世代和睦相處,躬耕林泉,歷經風雨滄桑,在生活積澱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在演繹歷史過程中依然留存著魏晉歌舞、唐宋服飾、明清建築的遠古遺風。折射出時光悠久、特色濃郁、底蘊深厚的文化光芒。作為世界最大的苗寨,苗都----西江,是苗族歷史文化中民居建築、宗教禮儀、信仰禁忌、飲食著裝、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
“自古苗人住高山”。西江1200多戶民居中絕大多數修建在70多度左右的陡坡上。能工巧匠們用智慧的雙手在這苗嶺,深處建造了一座氣勢雄偉、宏大磅礴,讓人驚嘆的天上樓閣————每一幢木樓的房基,都用石塊堆砌而成,坡度越陡,所砌的房基也就越高,為穩固起見,房基還分兩級甚至三級。依山就勢,西江的“吊腳樓”實際為“吊腳半邊樓”。在苗語中意為“把平房抬起來的樓”。即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齊二樓樓板處栽下,成懸在半空狀。這些房屋全以榫頭銜接,可歷百年風雨不傾斜,造就這些房屋均為無圖作業。全憑一把尺子,一根墨線,一把銼子,一把斧頭來完成,造型結構全在師傅的記憶西江房屋的屋面依山勢而定朝向,一般為坐西朝東,坐南朝北,層頂全蓋以小青瓦。戶與戶之間有小青石鋪砌的小道連線,整濟衛生、舒適清爽,吊腳木樓櫛比相連,次第升高。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對偌大的鉚,為山區坡地房屋建築的典範,被建築界贊為“民族建築之瑰寶”。
銀飾、刺繡是苗族婦女不可缺少的飾物。西江的苗族銀飾工匠製作的,銀飾品工藝精巧,造型獨特,飛針走線,把生產生活,人的靈氣,圖騰崇拜融為一體,繡活一方山水的苗族刺繡。想像豐富,創作誇張,色彩鮮艷,繡制的珍禽走獸,奇花異草詡詡如生,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的奇葩。
“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這是流傳於雷山的民謠。也是雷山少數民族同胞生活習俗的體現。而西江這塊苗族聚集地又是節日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其中最莊嚴、最講規矩、持續時間最長也最神秘的是13年一次的鼓藏節。即祭祀祖宗的大典。過節時,三親六戚紛至沓來,客人們抬著糯米飯、鮮魚、活鴨、滿載殷切情感來一同祭祖慶豐收。為準備這十三年一遇的節日,家家豬滿圈,糧滿倉,戶戶殺豬過年。西江苗族兒女是最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當地民歌“西江是個好地方,綠樹蔭蔭繞寨旁。農閒時節更衣裝。蘆笙場上歌舞忙”,可見西江歌舞的形式和熱衷程度。
中國苗都一一雷山西江,讓你流連忘返的桃源聖地……

樟江風景名勝

國家級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境內,位於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處於桂林—貴陽—昆明的三角旅遊空白區內。它由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和樟江沿河風光帶組成,面積271.3平方公里。風景名勝區喀斯特地貌十分發育,喀斯特形態多種多樣,錐峰尖削而密集,窪地深邃而陡峭,錐峰窪地層層疊疊,呈現出峰巒疊嶂的喀斯特峰叢奇特景觀。
主要景點
小七孔風景區

小七孔風景區名字源於清朝道光年間修建的一座七孔古橋,古橋橫跨在美麗的響水河上,是古代黔南通往廣西的交通要道。整個小七孔風景區融山、水、林、洞、湖泊和瀑布為一體,有柔美恬靜的涵碧潭、飛流狂瀉的拉雅瀑布、潭瀑交錯的六十八級瀑布、盤根錯節的龜背山、林溪穿插的水上森林、密林鑲嵌的鴛鴦湖、悠藍深邃的臥龍潭,嫵媚而迷人的響水河貫穿了整個風景區,它靜如嫻花照水,動似蛟龍出海。其中,這裡的六十八級瀑布,水面時寬時窄,水流時而急促狂瀉時而平坦舒緩,水的顏色也隨著不同的狀態而變化,在這樣的極端感受到一種矛盾的和諧。
大七孔
大七孔氣勢恢宏,雄奇險峻。妖風洞暗河陰森,傳說使人膽戰心驚,激流躍進洞口,形成層層疊水,景致邊人;天生橋(又名仙人橋)屹立於河上,橋高雄峻,氣勢非凡。人稱“東方凱鏇門”;地峨宮神秘莫測,宮中有河、有瀑、有湖,幽深絕妙,實為貴州高原最大的地下“宮殿”;危岩峭壁的山神峽、橫溪高大的雙溪橋(大七孔橋)終年滾滾噴涌的清水塘,銀浪滔滔,兩岸樹木參天的笑天河,原始森林覆蓋的清澈透底的二層湖,均為世上少見的景致。
水上森林
水上森林是荔波小七孔景區的一個著名的景觀,其屬於罕見的岩溶地貌水上森林區,這裡的千百株樹木,包括珍奇樹木十多種,全都植根於水中的頑石上,又透過頑石紮根於水底的河床。水中有石,石上有樹,樹植水中,這種水、石、樹相偎相依的奇景令人嘆為觀止,遠遠望去宛如漂在水上。
拉雅瀑布
過小孔橋,曲行百米許,即見拉雅瀑布。瀑寬10米,落差30米,逼近觀看,但見瀑首懸藍天,旁綴白雲,幾疑天河自空而降,瀑勢如山倒,吼聲似雷,頗為壯觀。拉雅瀑布騰空噴瀉,橫向墜落,同響水河縱向錯落的68級瀑布構成一幅絕妙的立體交叉瀑布群景觀。瀑在路側,人在瀑下,倍覺酣暢和親爽。
天鍾洞
天鍾洞位於一座山峰的腰部。由山下攀到百米多高的山崖上,過南天門入洞,洞中美景宛若仙宮。天鍾洞洞中有一種乳如銅鐘倒扣於地,故名“天鍾”。天鍾洞內鐘乳石每一百五十年長一公分,日積月累,經過幾百年才能長成一跟石筍。
水春河峽谷
水春河峽谷位於樟江上游,兩岸險峰對峙,濃蔭蔽日,峭石突兀,江流如練。河的上游水平如鏡,河的下游,卻像一頭狂怒的猛獸在高山峽谷間橫衝直闖。目前,水春河已成為貴州著名的漂流景點之一。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荔波縣的東南部,它由東南部的喀斯特森林區、甲良鎮洞庭五針松保護點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學遊覽區三部分組成,總面積211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7.54%。茂蘭喀斯特森林的原始和神秘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吸引了一些國內外的探險者和旅行者。穿越它充滿挑戰。

遵義會議舊址

遵義會議會址,在遵義市老城子尹路(原名琵琶橋)東側,原為黔軍25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修建於20世紀30年代初。整個建築分主樓、跨院兩個部份。主樓為中西合璧,臨街有八間鋪面房,當年為房主經營醬醋及顏料紙張。鋪面居中有一小牌樓,檐下懸掛著毛澤東1964年11月題寫的“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字的黑漆金匾(此為毛澤東為全國革命紀念地唯一的題字)。街面房連線主樓與跨院之間有一座青磚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藍瓷鑲嵌著“慰廬”二字。牌坊的另一面有“慎篤”二字。遵義會議會址主樓坐北朝南,一樓一底,為曲尺形,磚木結構,歇山式屋頂,上蓋小青瓦。樓房有抱廈一圈,樓頂有一老虎窗。樓層有走廊上,可以憑眺四圍蒼翠挺拔的群山,指點昔日紅軍二占遵義時與敵軍鏖戰地紅花崗,插旗山、玉屏山、鳳凰山諸峰。會址主樓上下的門窗,漆板粟色,所有窗牖均鑲嵌彩色玻璃。緊挨主樓的跨院純為木結構四合院,仍漆板粟色。
1935年1月上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遵義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司令部與一局即駐在這幢樓房裡。從1954年到現在,會址主樓的房間逐步復原了遵義會議會議室、軍委總參謀部辦公室、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辦公室兼住室、紅軍總司令朱德與軍委直屬隊指導員康克清的辦公室兼住室以及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的辦公室兼住室、軍委總部參謀人員和工作人員的住室等。
從外地趕來參加遵義會議的劉少奇、李卓然、彭德懷、楊尚昆,在會址樓下的房間用木板臨時搭鋪歇宿,現在也按原狀陳列。當年在軍委總司令部工作的作戰局長彭雪楓的辦公室兼住室以及作戰局的參謀人員孔石泉、羅舜初、黃鵠顯、曾美等的住室,也一一按原貌復原。
1993年,遵義會議會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十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1995年,共青團中央又授予由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題寫的“全國青少年社會教育基地”;1996年9月,國家教育委員會、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6個單位,又聯合授予“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6月11日,中宣部又授予“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旅遊貼士

旅遊路線:貴州對外交通日益方便,航空、高鐵、高速發展迅速,公路網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貴州至香港自航旅遊包機通航,通往廣西、昆明的電氣化旅遊列車及貴黃高等級公路,更為到貴州旅遊的朋友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最佳旅遊時間:在貴州高原旅行需備雨具。3~8月是雨季,9月入秋後至次年3月仍然有雨。
貴州之行領略原始而完整的民族風情自然是首選,所以最好是在民族節日來。若要選節日,以春節、春耕前的三月三、夏收後的六月六、秋收後的十月端節最具民族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