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利馬丁基金會

貝利馬丁基金會是一個主要做慈善的基金會,由英國的馬丁·哥頓創建,“貝利馬丁獎”的創立對廣大慈善人員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貝利馬丁基金會簡介

貝利馬丁基金會(Barry & Martin's Trust),是由英國慈善家馬丁·哥頓(Martin Gordon)創辦的慈善機構。基金會每年頒發數額不等的獎金(“貝利馬丁獎”),以表彰在中國為愛滋病教育、預防、治療和關懷做出突出貢獻的醫務工作者或醫療機構。另外,基金會還通過邀請英國醫護人員到中國舉辦愛滋病專題研討會,以及資助中國的相關人員赴英國培訓等多種方式,建立一座連線英國和中國的橋樑,幫助中國的愛滋病防治工作。

貝利馬丁基金會歷史

1996年,英國銀行家、原瑞銀華寶(UBS Warburg)副主席、不列顛帝國勳章獲得者馬丁·哥頓先生(Mr Martin Gordon OBE),在倫敦晨曦醫院陪伴患有愛滋病的華裔愛人貝利·陳(Barry Chen)度過其人生最后里程。認識到貝利·陳對愛滋病不甚了解,不慎在香港感染了愛滋病導致英年早逝,馬丁·哥頓在萬分悲痛之餘決定拿出部分個人積蓄,在英國創辦一個以他倆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即貝利馬丁基金會(Barry & Martin's Trust,慈善註冊號碼為1062629),幫助中國對愛滋病的防治工作。
起初,基金會創辦人馬丁·哥頓擔心基金會也許很難得到中國政府的充分認可。但1997年的北京之行增強了他的信心,中國衛生部表示願意與基金會合作。同年5月,由基金會資助的首屆英中愛滋病專題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行,一批英國愛滋病醫護專家來到中國介紹歐美的臨床經驗。
1998年,馬丁·哥頓決定每年資助若干名中國醫護人員到英國的醫院學習培訓,並與其母校牛津大學的愛滋病研究室建立起緊密聯繫。
2000年,基金會決定每年在中國舉辦針對愛滋病治療與護理的學習班。同年,基金會設立了貝利馬丁獎(Barry & Martin's Prize)。
2005年,馬丁·哥頓決定在北京地壇醫院建立愛滋病模範診所。

貝利馬丁獎

2000年,貝利馬丁基金會決定每年向醫務工作者或醫療機構頒發貝利馬丁獎(Barry & Martin's Prize),以表彰其在中國為愛滋病教育、預防、治療和關懷做出的突出貢獻。
各屆貝利馬丁獎獲得者:
第一屆(2000年),張北川(青島大學醫學院教授、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生)。
第二屆(2001年),王春(雲南思茅地區疾病控制中心醫生)。
第三屆(2002年),徐連芝(北京佑安醫院醫生)。
第四屆(2003年),桂希恩(武漢大學醫學部傳染病學教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感染科醫生)。
第五屆(2004年),王克榮(北京地壇醫院護士長)。
第六屆(2005年),新疆伊犁州伊寧市針具交換項目志願者小組(領導人:木沙江·沙特爾江,努爾買買提·鉑力塔洪,阿地力·阿西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疾病控制中心傳染病醫院(領導人:楊成新主任醫師)。
第七屆(2006年),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八屆(2007年),張建波(雲南省大理市第二人民醫院醫生)。
第九屆(2008年),孟林(化名,北京“愛之方舟”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社區負責人);慕容楓(化名,河北“愛之光”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社區負責人)。
第十屆(2009年),尹祖鸞(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賽號鄉廣宋村村醫)。
第十一屆(2010年),福燕(北京佑安醫院護士長);關建萍(新疆自治區傳染病醫院愛滋病臨床救治中心護士長);阿瓦古·巴吐爾(新疆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傳染科護士)常燕玲(伊寧市人民醫院護士)。

貝利馬丁基金會影響

從1996年成立到2003年,儘管貝利馬丁基金會得到了中國政府的信任並進行了一系列交流合作,由於涉及面有限,宣傳不足,在中國的知名度一直較低。
2004年6月11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湖北省武漢市,登門看望了2003年度貝利馬丁獎獲得者、武漢大學醫學部傳染病學教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感染科醫生桂希恩,感謝和讚揚其積極參與愛滋病防治工作,得到了中國和世界媒體的廣泛報導。2005年2月17日,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三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揭曉,桂希恩成為2004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從此,貝利馬丁基金會及其頒發的貝利馬丁獎在中國知名度大幅上升,與中國更多機構進行了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
貝利馬丁基金會從創立起,一直與世界多家慈善機構進行愛滋病防治領域的合作,因此在世界範圍內有一定的影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