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抓病

貓抓病

貓抓病,最早由Parinaud於1889年首次報,是由漢塞巴爾通體引起的一種感染,它是一種多形性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通過顯微鏡可觀察到細菌。患者發病時,可出現淋巴結腫大及發熱症狀,貓抓病在全球每年都有流行,發病人數超過4萬例,以青少年和兒童居多,男女無差別,溫暖季節較寒冷季節多見。本病屬良性自限性疾病,在2~3個月可自行緩解,絕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病人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可表現較為嚴重的併發症。

基本信息

概述

家庭寵物貓家庭寵物貓

貓抓病是一種亞急性,細菌性疾病韓瑟勒巴通氏菌(學名:Bartonellahenselae),至1950年代則發現此病多經貓抓傷或咬傷而造成感染,主要傳播媒介是家貓,主要病發在小孩及年輕人身上。

貓抓病屬罕見個案,美國每年的貓抓病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四,台灣則約百萬分之一,其病徵包括倦怠、淋巴結腫脹、持續發燒、頭痛等症狀,因此又被稱為貓抓熱。

患者嚴重時,可能導致敗血症或不同程度的永久視力受損,25%貓抓病患者出現視神經受損、腦病、肝脾感染、骨髓炎心內膜炎等簡單問題。

“貓抓病”大多發生在被貓抓傷、咬傷、舔過之後,貓身上的細菌通過皮膚上的傷口感染人體,引起淋巴結腫脹,一般在手部或腋窩,最大的可有雞蛋那么大。此病經過兩三個月,可能自己緩解,但遇到免疫功能低下的狀況,則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病原學

貓抓病貓抓病

貓抓病最早於1889年首次報導。

1913年,Verhoeff從貓抓病患者的結膜切片中發現一種絲樣微生物,當時認為其病原體立克次體

1983年Wear等從貓抓病患者的病變淋巴結、皮膚組織或結膜組織中分離到病原體,並命名為羅卡利馬體(Rochalimaea),後又重新命名為巴爾通體,其儲存宿主是貓。迄今發現導致貓抓病的巴爾通體有二種亞型,即B.henselae和B.quintana。

它是一類革蘭陰性、氧化酶陰性、營養條件要求苛刻的需氧桿菌。鏡下觀察可看到一群微小的、彎曲狀的革蘭陰性棒狀小體。

種類

(截止2012年)證實對人類有致病性的巴爾通體有:

1、漢賽巴爾通體(Bartonella henselae)

2、五日熱巴爾通體(Bartonella quintana)

3、桿菌樣巴爾通體(Bartonella bacilliformis)及Bartonella clarridgeiae, Bartonella elizabethae, Bartonella tribocomm。

貓抓病主要是由henselae菌和clarridgeiae菌感染所致。

流行病學

感染過程感染過程
傳染源 主要是帶菌的貓(通常在1歲以下)。病原體存在於貓的口咽部,貓受染後可形成菌血症,並可通過貓身上的跳蚤在貓群中傳播,故貓的帶菌率相當高,有報導寵物貓的感染率達40%。傳播途徑 人通常是在被貓抓傷、咬傷或與貓密切接觸後而感染。易感人群 養寵物者以青少年和兒童居多。

症狀體徵

症狀

注意貓(犬)抓傷處有無微痛、發紅、起皰;有無發熱和周身不適,肌肉、關節酸痛;有無嗜睡、抽搐、昏迷及其他神經症狀;頸部、腋下、頜下等處有無包塊。

體檢

注意貓(犬)抓處有無紅斑樣硬性丘疹或水皰或膿皰;有無局部及遠處淺表淋巴結腫大、疼痛、壓痛、化膿;有無脾臟腫大。注意有無神經功能障礙。

臨床表現

全身表現

貓抓病貓抓病
典型原發損傷為一紅斑性,有痂丘疹(少見膿性),直徑2至6mm。2周內產生局部淋巴腺病,常為單側性,為抓傷側(影響腋窩、上滑車、下頜下、頸或腹股溝淋巴結)。淋巴結起初結實而柔軟,後來變得有波動感,可有液體流出並形成瘺管。患者發熱、乏力、頭痛、厭食的症狀與淋巴腺病可同時出現。

眼部病變

Leber視神經視網膜炎:Leber於1916年首先描述這類眼部病變,表現為視力下降、視盤水腫和黃斑部星芒狀滲出,並將其命名為視神經視網膜炎。Dreyer1984年報告27例此類患者,並命名為L

視網膜病變視網膜病變
eber特發性星芒狀(idiopathicstellate)視神經視網膜炎,現已證明其病因多為巴爾通體感染。

Parinaud眼腺綜合徵

主要表現為單側濾泡性結膜炎、同側耳前或頜下淋巴結腫大和低熱三聯症。主要症狀有結膜紅腫、充血和有分泌物。此綜合徵可由多種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其中貓抓病是最常見的病因。

葡萄膜炎

Soheilian等報告1例中間部葡萄膜炎患者,眼部表現為眼底中周邊部的視網膜血管周圍滲出並蔓延至睫狀體扁平部、玻璃體出現細胞,視盤和黃斑部均無異常。Rothova等測定138例各種葡萄膜炎患者血清,結果9例陽性,其中8例為全葡萄膜炎。

視網膜病變

主要表現為視網膜血管炎性病變,眼底表現為單灶多灶性視網膜血管炎症,可伴發或不伴發於視神經視網膜炎症。還可出現視網膜下灰白色的限局性浸潤性病灶,伴有散在性點狀出血。其他少見表現還有視網膜結節、漿液性視網膜脫離、視網膜分支動脈(或靜脈)阻塞等。

黃斑部漿液性脫離

Zacchei等報告1例黃斑部漿液性脫離患者,並不伴有視神經視網膜病變,提示當患者有接觸貓的病史或出現貓抓病的全身症狀時,黃斑部視網膜神經上皮的漿液性脫離有可能。

其他症狀

歸因於貓抓還有部分病人出現一些不常見的症狀:如眼腺綜合徵(結膜炎伴可觸及的耳前淋巴結)、神經症狀(腦病變、急性發作、神經視網膜炎、髓炎、下身麻痹、腦動脈炎及肝、脾肉芽腫病。其他少見症狀包括紅斑性結節、骨髓溶解損傷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診斷檢查

檢驗

血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血小板計數;淋巴結穿刺或活檢,作細菌培養成、塗片染色鏡檢;或制超薄切片後染色鏡檢,觀察有無革蘭陰性小桿菌,呈分散、短鏈或簇狀分布。

貓抓病菌全抗原皮內試驗

鏈續兩面三刀次(間隔一周)是否出現遲髮型過敏反應。

治療

1、一般治療:有發熱者應臥床休息,補充營養和水分。有急性腦病表現者按神經科有關常規處理。

2、抗菌治療:選用阿米卡星慶大黴素妥布黴素等抗菌藥物,靜脈或肌內注射,療程5~7d。

3、局部傷口:作消毒處理。

4、護理:

(1)按一般內科護理常規,患者不必隔離。

(2)高熱或淋巴結腫痛較重者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補充高熱量,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飲食,多飲水。

(3)抓傷處保持清潔乾燥。

預後

該病屬良性自限性疾病,在2~3個月可自行緩解,絕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免疫功能正常者患貓抓病未見有死亡的報告,但免疫功能障礙者(例如愛滋病)患播散性貓抓病有個別死亡的報告。文獻資料中復發性貓抓病極為罕見。

安全提示

注意寵物衛生注意寵物衛生

1、要特別注意寵物衛生。不要和寵物過分親密接觸,尤其在春季等動物發情季節,要特別注意與流浪貓狗保持距離。

2、需避免被動物咬、抓傷,尤其在春季動物發情時,儘量少刺激動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萬一不幸被咬、抓傷後,可局部塗抹碘酒及酒精,並及時上醫院注射狂犬疫苗。

3、年輕的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要玩貓、狗等寵物。

4、有幼兒的家庭最好不要養寵物,以免孩子染上貓抓病及體癬等寵物病。

案例

2012年10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收治了5例因被貓抓傷後造成感染的患兒,最嚴重的引起了顱內症狀。9月初,男孩俊傑的臂彎內無故長了2個瓶蓋大小的包,一個多月都沒消退。國慶節後,俊傑的2個包發紅並化膿,父母把他送到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治療,被確診為“貓抓病”。

醫生提醒到,貓抓病的預防措施主要是不要與陌生或不熟悉的貓接觸,並要教育兒童不要隨意與貓耍逗,特別是不要與在外見到的貓玩。

2017年,家住杭州的趙先生就患上了貓抓病,腋下的淋巴結又腫又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