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子巴氏桿菌病

慢性型病程1周左右,病初精神不振、食慾減退、體溫升高、眼球塌陷、迅速消瘦、被毛蓬亂、飲欲增強。 急性型多表現為無任何症狀突然死亡,病程1-2天的病例,主要是病初精神濃郁,臥於小室內,不喜活動,被毛焦燥無光澤,體溫升高,食慾減退或廢絕。 呼吸困難、鼻鏡乾燥、頻繁,喜飲涼水,少數病貉下瀉,有時頭頸發生水腫,後期卻步不靈活,常呈痙攣性抽搐而死。

傳染源

飼餵患巴氏桿菌病的動物性飼料,以及飼餵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當由飼料經消化道感染時,常突然發病,並很快波及全群,有時本病也經呼吸道、皮膚黏膜感染。

症狀

本病潛伏期3-5天,一般多呈急性,死亡率很高。

慢性型

病程1周左右,病初精神不振、食慾減退、體溫升高、眼球塌陷、迅速消瘦、被毛蓬亂、飲欲增強。腹瀉、稀便惡臭並混有血液和粘液、心跳加快、呼吸音強,常發大葉性肺炎症狀,呼吸困難,氣喘。最後食慾廢絕、運步蹣跚、共濟失調、臥地不起、麻痹衰竭、全身痙攣而死。

急性型

多表現為無任何症狀突然死亡,病程1-2天的病例,主要是病初精神濃郁,臥於小室內,不喜活動,被毛焦燥無光澤,體溫升高,食慾減退或廢絕。呼吸困難、鼻鏡乾燥、頻繁,喜飲涼水,少數病貉下瀉,有時頭頸發生水腫,後期卻步不靈活,常呈痙攣性抽搐而死。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初步診斷,確診必須做學生物學試驗或細菌學檢查可採用塗片鏡檢,即取心血、肺、肝、淋巴等組織作塗片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兩極濃染中間透明的革氏染色陰性小球桿菌,也可進行細菌分離培養鑑定。

預防

措施主要是定期進行巴氏桿菌菌苗接種,加強獸醫衛生管理和飼養管理,尤其是在本病流行季節,更要注意環境衛生以及飼料和水的清潔,秋冬交替時做好防寒工作,應嚴格檢查飼料,特別是肉屍及副產品,禁餵污染飼料,可疑飼料應煮熟後再喂,動物場要定期消毒,防止其他易感動物進入。

治療

未發病貉或患病早期,套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能收到較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對本病的特效療法是使用多價高免血清,一般皮下注射20毫升左右,幼貉減半,病初效果顯著,對心衰和食欲不振的病貉。可皮下注射10%葡萄糖加維生素C等藥物,對症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