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疥蟎病

豬疥蟎病

豬疥蟎病是一種由疥蟎蟲在豬皮膚上寄生,使皮膚發癢和發炎為特徵的體表寄生蟲病。由於病豬體表摩擦,皮膚肥厚粗糙且脫毛,在臉、耳、肩、腹等處形成外傷、出血、血液凝固並成痂皮。該病為慢性傳染病。豬疥蟎病對豬場的危害很大,尤其是對仔豬,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甚至死亡,給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豬疥蟎病(Sarcoptidosis)是由節肢動物蜘蛛綱、蟎目的疥蟎所引起的一種接觸傳染的寄生蟲病,主要是由於病豬與健康的直接接觸,或通過被蟎及其卵污染的圈舍、墊草和飼養管理用具間接接觸等而引起感染。

基本信息

疾病病原

豬疥蟎病豬疥蟎病

疥蟎(穿孔疥蟲)寄生在豬皮膚深層由蟲體挖鑿的隧道內。蟲體很小,肉眼不易看見,大小為0.2-0.5毫米,呈淡黃色龜狀,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腹面有4對短粗的圓錐形肢;蟲體前端有一鈍圓形口器。疥蟎的口器為咀嚼型,在宿主表皮挖鑿隧道,以皮膚組織和滲出的淋巴液為食,在隧道內發育和繁殖。疥蟎全部發育過程都在宿主體內度過,包括卵、幼蟲、若蟲、成蟲四個階段,離開宿主體後,一般僅能存活3周左右。

概述

斷奶仔豬全身皮膚疥蟎病變斷奶仔豬全身皮膚疥蟎病變

豬疥蟎病(Sarcoptidosis)是由節肢動物蜘蛛綱、蟎目的疥蟎所引起的一種接觸傳染的寄生蟲病,主要是由於病豬與健康的直接接觸,或通過被蟎及其卵污染的圈舍、墊草和飼養管理用具間接接觸等而引起感染。幼豬有擠壓成堆躺臥的習慣,這是造成本病迅速傳播的重要因素。此外,豬舍陰暗、潮濕、環境不衛生及營養不良等均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和發展。秋冬季節,特別是陰雨天氣本病蔓延最快。由於蟲體在皮膚內寄生,從而破壞皮膚的完整性,使豬瘙癢不安,導致生長發育不良,逐漸消瘦,甚至死亡。

豬疥蟎病對豬場的危害很大,尤其是對仔豬,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甚至死亡,給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病多發生於秋冬季節,主要在陰暗潮濕的條件下更容易發生。在出現了蟎蟲後,用一些普通驅蟲藥效果都不會太理想,出現此病養殖場都非常頭痛。種豬是豬場寄生蟲病的帶蟲者和重要的傳染源,公豬得了此病在交配時,可以通過精液傳播給所有與其交配的母豬,然後母豬在通過胎盤傳播給仔豬。如果小豬得了此病時非常不好治療。我們應該在種豬配種前15天對其進行投藥預防或治療,可以有效防止本病的發生。

發病部位

60公斤以上的肥豬眼睛和耳朵四周、頸部、胸腹部、內股部為發病較明顯的部位,仔豬多數遍及全身。

主要危害

1、豬疥蟎病,俗稱豬疥癬、癩,是由豬疥蟎蟲寄生在皮膚內而引起的豬最常見的外寄生蟲性皮膚病,對豬的危害極大。

2、在中國養豬場幾乎100%都有豬疥蟎感染,由於處於持續性的劇癢應激狀態,導致種豬消瘦,商品豬生長緩慢,飼料轉化率嚴重降低,豬光吃不長,逐漸消瘦,甚至死亡。

3、由於呈現一種慢性、消耗性的過程,沒有造成明顯的大量豬死亡,所以對其引起的損失往往容易忽視,從而使大多數豬場蒙受巨大損失,影響豬場效益。

病原

疥蟎蟲及蟲卵疥蟎蟲及蟲卵

疥蟎在宿主的皮膚內挖掘穴道並在其中寄生。發育過程分為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四個階段。蟲卵呈卵圓形,約長150µm,寬100µm。蟲體的頭、胸和腹融合在一起,呈背腹扁平,卵圓形。幼蟲體長為0.11~0.14mm,形態似成蟲,但只有3對腳。若蟲和成蟲皆為4對腳。雄蟲長0.22~0.33mm,寬0.16~0.24mm,雌蟲長0.33~0.5Omm,寬0.28~0.35mm。從卵發育到成蟲,約需8~15d。雄蟲在交配後不久即死亡,雌蟲可在穴道里活4~5周。

流行病學

本病流行十分廣泛,我國各地普遍發生,而且感染率和感染強度均較高,危害也十分嚴重。規模化養豬場的感染情況尤為來得。

陰濕寒冷的冬季,因豬被毛較厚,皮膚表面濕度大,有利於疥蟎的生長發育,病情較嚴重。

經產母豬過度角化(慢性蟎病)的耳部是豬場蟎蟲的主要傳染源。由於對公豬的防治強度弱於母豬,因而在種豬群公豬也是一個重要的傳染源。大多數豬只疥蟎主要集中於豬耳部,仔豬往往在哺乳時受到感染。

豬蟎病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規模化豬場的豬群密度較大,豬只間密切接觸,為蟎病的蔓延提供了最佳條件,因此豬群分群飼養,生長豬流水式管理,以及按個體大小對仔豬進行分圈飼養均有助於蟎病的傳播。

疾病症狀

幼豬多發。病初從眼周、頰部和耳根開始,以後蔓延到背部、體側和股內側。主要臨床表現為劇烈瘙癢,不安,消瘦,病豬到處摩擦或以肢蹄搔擦患部,甚至將患部擦破出血,以致患部脫毛、結痂,皮膚肥厚,形成皺褶和龜裂,發育不良。

豬疥蟎病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兩種類型:皮膚過敏反應型和皮膚角化過渡型。

皮膚過敏反應型

皮膚過敏反應型,最為常見,又最容易被忽視,主要容易感染主體常見於乳豬和保育豬;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以春夏交季、秋冬交季較為增多,主要臨床症狀如下:

1、乳豬、保育豬多容易感染,作為疥蟎感染的指征,瘙癢比發現蟎蟲更可靠。過度撓搔及擦癢使豬皮膚變紅;組織液滲出,乾涸後形成黑色痂皮。

2、乳豬、保育豬疥蟎病感染初期,從頭部、眼周、頰部和耳根開始,後蔓延到背部、後肢內側。

3、豬感染蟎蟲後,蟎蟲在豬皮膚內打隧道並產卵、吸吮淋巴液、分泌毒素;3周后皮膚出現病變,常起自頭部,特別是耳朵、眼、鼻周圍出現小痂皮(黑色),隨後蔓延至整個體表、尾部和四肢,出現紅斑、丘疹、黑色痂皮,並引起遲髮型和速髮型過敏反應,造成強烈癢感。由於發癢,影響病豬的正常採食和休息,並使消化、吸收機能降低;

4、病豬常在牆壁、豬欄、圈槽等處摩擦病變部位,造成局部脫毛。寒冷季節因脫毛裸露皮膚,體溫大量散發,體內蓄積脂肪被大量消耗,導致消瘦,有時繼發感染嚴重時,引起死亡。

5、豬疥蟎感染嚴重時,造成出血,結締組織增生和皮膚增厚,造成豬皮膚的損壞,容易引起金色葡萄球菌綜合感染,造成豬發生濕疹性滲出性皮炎,患部迅速向周圍擴展到全身,並具有高度傳染性,最終造成豬體質嚴重下降,衰竭而死亡。

皮膚角化過渡型

皮膚角化過度型,有時稱為豬慢性疥蟎病,主要常見於經產母豬、種公豬和成年豬。常見臨床症狀如下:

1、隨著豬感染疥蟎病程的發展和過敏反應的消退(一般是幾個月後),出現皮膚過度角質化和結締組織增生,可見豬皮膚變厚,形成大的皮膚皺褶、龜裂、脫毛,被毛粗糙多屑,常見於成年豬耳廓內側、頸部周圍、四肢下部,尤其是踝關節處形成灰色、鬆動的厚痂,經常用蹄子搔癢或在牆壁、欄柵上摩擦皮膚,造成脫毛和皮膚損壞開裂、出血。

2、經產母豬及種公豬皮膚過度角化的耳部,是豬場內蟎蟲的主要傳染源,仔豬常常在吃奶時受到母豬感染。

經產母豬身體、耳部皮膚過度角化 肥豬皮膚瘙癢,在牆壁上摩擦皮膚 肥豬皮膚瘙癢,用後蹄搔癢。

總之,劇癢、脫毛、結痂、皮膚皺褶或龜裂和金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後形成濕疹性滲出性皮炎、患部逐漸向周圍擴展和具有高度傳染性為該病特徵。

臨床診斷

在患部與健康部交界處採集病料,選擇患病皮膚與健康皮膚交界處刀刃與皮膚表面垂直刮取皮屑,痂皮,直到稍微出血。

症狀不明顯時,可檢查耳內側皮膚刮取物中有無蟲體。將刮到的病料裝入試管內,加入10%苛性鈉(或苛性鉀)溶液,煮沸,待毛、痂皮等固體物大部分被溶解後,靜置20分鐘,由管底吸取沉渣,滴在載玻片上,用低倍顯微鏡檢查,有時能發現疥蟎的幼蟲、若蟲和蟲卵。疥蟎幼蟲為3對肢,若蟲為4對肢。疥蟎卵呈橢圓形,黃色,較大(155微米×84微米),卵殼很薄,初產卵未完全發育、後期卵透過卵殼可見到已發育的幼蟲,由於患豬常啃咬患部,有時在用水洗沉澱法做糞便檢查時,可發現疥蟎蟲卵。

病症區別

1、臨床病狀區別:豬膚癬病臨床呈典型的圓形或不正圓形的皮損,常發於胸腹部、頸部、內股部等,偶見發於耳朵。無癢覺,精神食慾無明顯改變;豬疥蟎病的皮損不規則,首先由頭部、眼和耳朵周圍開始發病,漸次向背腹、四肢蔓延,甚至染遍全身。由於疥蟎蟲刺激皮膚神經末梢致使奇癢。病豬精神、食慾、生長發育都受到很大影響;豬濕疹,皮炎多發於耳根、下腹部、四肢內側等處。初紅腫發炎,後發生扁平丘疹,有的形成水皰或膿皰,形成麩糠樣黑痂。奇癢,病豬精神、食慾、生長發育都受很大影響。

2、病原體區別:取患豬受害的皮膚、被毛、痂、鱗屑病料鏡檢:豬膚癬病的病原體為皮膚真菌的大、小(型)分生孢子和菌絲體。豬疥蟎的病原體為寄生於皮膚組織的疥蟎蟲。濕疹、皮炎的病原因素則較為複雜,如生理機能障礙、維生素缺乏、化學藥品的刺激和某些中毒性因素都能引起濕疹與皮炎。

診斷鑑別

除進行臨診觀察外,尚可在患部與健康部交界處採集病料,用手術刀刮取痂皮,直到稍微出血為止。將刮下的皮屑,滴加少量的甘油水等量混合液或液體石蠟,放在載玻片上,用低倍顯微鏡檢查,可發現活蟎。此外,尚可將刮到的病料裝入試管內,加入5~10%苛性鈉(或苛性鉀)溶液,浸泡2小時,或煮沸數分鐘,由管底沉渣鏡檢蟲體。

預防指南

1、每年在春夏、秋冬交季過程中,對豬場全場進行至少2次以上的體內、體外的徹底驅蟲工作,每次驅蟲時間必須是連續5-7天。

2、加強防控與淨化相結合,重視殺滅環境中的蟎蟲:因為蟎病是一種具有高度接觸傳染性的外寄生蟲病,患病公豬通過交配傳給母豬,患病母豬又將其傳給哺乳仔豬,轉群後斷奶仔豬之間又互相接觸傳染。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永無休止。所以需要加強防控與淨化相結合,對全場豬群同時殺蟲。但在驅蟲過程中,大家往往忽視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環境驅蟲以及豬使用驅蟲藥後7~10d內對環境的殺蟲與淨化,才能達到徹底殺滅蟎蟲的效果。原因如下:

① 在給豬體內、體表驅蟲的過程中,蟎蟲感覺到有藥物時,有部分反應敏感的蟎蟲就快速掉到地上,爬到牆壁上、屋面上和豬場外面的雜草上,此外,被病豬搔癢脫落在地上、牆壁上的疥蟎蟲體、蟲卵和受污染的欄、用具、周圍環境等也是重要傳染源。如果不對這些環境同時進行殺蟲,過幾天蟎蟲就由爬回豬體上。

② 環境中的疥蟎蟲和蟲卵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傳染源。很多殺蟎藥能將豬體的寄生蟲殺滅,而不能殺滅蟲卵或幼蟲,原豬體上的蟲卵3-5天后又孵化成幼蟲,成長為具有致病作用的成蟲又回到豬體上和環境中,只有此時再對環境進行一次淨化,才能達到較好的驅蟲效果。

③ 另外,疥蟎病在多數豬場得不到很好控制的主要原因在於對其危害性認識不足。在某種程度上,由於對該病的隱性感染和流行病學缺乏了解,飼養人員又常把過敏性蟎病所致瘙癢這一主要症狀,當作一種正常現象而不以為然,既忽視治療,又忽視防控和環境淨化,所以難以控制本病的發生和流行。造成本不應該發生的損失!

所以必須重視蟎蟲的殺滅工作!加強對環境的殺蟲,可用1:300的殺滅菊酯溶液或2%液體敵百蟲稀釋溶液,徹底消毒豬舍、地面、牆壁、屋面、周圍環境、欄舍周圍雜草和用具,以徹底消滅散落的蟲體。同時注意對糞便和排泄物等採用堆積高溫發酵殺滅蟲體。殺滅環境中的蟎蟲,這也是預防豬疥蟎最有效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為防止豬圈、用具上的疥蟎蟲感染健康豬,在治療病豬的同時,應徹底清除糞便,堆積發酵。對牆壁地麵食槽、水槽等所有可能接觸豬的地方全面消毒,並定期堅持進行,保持豬圈乾燥。

治療方法

一旦確診豬已經感染疥蟎,可以選用以下的幾種方法對已經發生疥蟎的病豬進行治療處理:

1、藥浴或噴灑療法。20%殺滅菊酯(速滅殺丁)乳油,300倍稀釋,或2%敵百蟲稀釋液或雙甲脒稀釋液,全身藥浴或噴霧治療。務必全身都噴到;連續噴7-10天。並用該藥液噴灑圈舍地面、豬欄及附近地面、牆壁,以消滅散落的蟲體。藥浴或噴霧治療後,再在豬耳廓內側塗擦自配軟膏(殺滅菊酯與凡士林,1:100比例配製)。 因為藥物無殺滅蟲卵作用,根據疥蟎的生活史,在第1次用藥後7~10 天,用相同的方法進行第2次治療,以消滅孵化出的蟎蟲;伊維菌素、雙甲脒、蟎淨也可以。

2、飼料中添加“金維伊”(0.2%伊維菌素預混劑)或“鼎豐”(0.2%伊維菌素預混劑+5%芬苯達唑預混劑合劑)。具體添加說明如下:

①“金伊維”每噸飼料添加本品:肥育豬1-1.5公斤、種公豬和懷孕母豬4-5公斤、懷孕後期90天至哺乳結束的母豬3公斤,徹底混合均勻後,連用7 天。

②“鼎豐” 每噸飼料添加該品:肥育豬1公斤,連續使用7天,或0.5公斤,連續使用14天。種公豬和懷孕母豬4-5公斤、懷孕後期90天至哺乳結束的母豬3公斤,徹底混合均勻後,連用7 天。

3、皮下注射殺蟎製劑。可以選用1%伊維菌素注射液,或1%多拉菌素注射液,每10kg體重0.3 mL皮下注射。驅蟎蟲在皮下注射殺蟎劑應注意事項:

①妊娠母豬配種後30—90,分娩前20~25 天皮下注射1次,種公豬必須每年至少注射2次,或全場一年2次全面注射(種公、母豬春秋各1次)。

②後備母豬轉入種豬舍或配種前10~15 天注射1次。

③仔豬:斷奶後進入肥育舍前注射1次。

④生長肥育豬:轉欄前注射1次。

⑤外購的商品豬或種豬,當日注射1次。注射用藥見效快、效果好,但操作有一定難度,有注射應激。

4、對疥蟎和金色葡萄球菌綜合感染豬治療:按照上述1+2的方法同時治療外,還要同時配合用利巴韋林、青黴素類的藥物粉劑,與2%的水劑敵百蟲混合均勻後,進行全身外表患處的塗抹,每天塗抹1-2次,連續使用5-7天。

注意事項

①無論選用哪種藥物治療豬疥蟎病,治療前,都要在患部及其周圍剪毛,除去污垢和痂皮,用溫水洗刷後用藥;

②首次用藥後,間隔5-7天,應再用藥治療1次;

③在用藥治療病豬的同時,對豬舍、運動場地面、牆壁和飼槽、飲水槽及其他用具等,必須使用殺蟎藥同步殺滅外環境中的蟲體,防止豬只重複感染,才能收到較好的防制效果。

另外,防治豬血虱,可用殺昆蟲藥如敵殺死,敵百蟲、蠅毒磷、雙甲脒等噴灑豬體,或用伊維菌素皮下注射,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用法和用量參考豬疥蟎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