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鏇毛蟲病

豬鏇毛蟲病

豬鏇毛蟲病(Trichinella spiralis)是由鏇毛蟲成蟲寄生於豬的小腸,幼蟲寄生於橫紋肌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基本信息

病症簡介

該病是人畜重要的寄生蟲病,人感染可引起死亡。有吃生豬肉或未煮熟豬肉的習慣,因而易發生該病。該病在公共衛生上極為重要,各地肉品要加強對該病的檢驗。

病症病原

鏇毛蟲成蟲寄生於宿主的小腸,幼蟲寄生於同一宿主體的肌肉。當人或動物吃了含有鏇毛蟲幼蟲包囊的肉後,包囊被消化,幼蟲逸出鑽入十二指腸和空腸的黏膜內,經1.5~3.0天即發育成成蟲。成蟲為白色、前細後粗的小線蟲,肉眼勉強可以看到。雄蟲長1.4~1.6毫米,雌蟲長3~4毫米。雌雄交配後,雄蟲死亡,雌蟲鑽入腸腺或黏膜下淋巴間隙中產出幼蟲。大部分幼蟲經腸系膜淋巴結到達胸導管,人前腔靜脈流入心臟,然後隨血流散布到全身。橫紋肌是鏇毛蟲幼蟲最適宜的寄生部位,其他如心肌、肌肉表面的脂肪,甚至腦、脊髓中也曾發現過蟲體,剛進入肌纖維的幼蟲是直的,隨後迅速發育增大,逐漸捲曲並形成包囊,包囊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為0.25~0.30毫米×0.40~0.70毫米,眼觀呈白色針尖狀,包囊壁由緊貼在一起的兩層構成,外層薄、內層厚;包囊內含有囊液和1~2條捲曲的幼蟲,個別可達6~7條。一般認為感染後3周開始形成包囊,5~6周甚至9周才完成。包囊在數月至1~2年內開始鈣化,鈣化包囊的幼蟲仍能存活數年。

流行特點

已知有100多種動物在自然條件下可以感染鏇毛蟲病,包括肉食獸、雜食獸、嚙齒類和人,其中哺乳動物至少有65種,家畜中主要見於豬和犬。中國雲南、西藏、河南、湖北、黑龍江、吉林、遼寧、福建、貴州、甘肅等省(自治區)都有該病流行的報導。鏇毛蟲幼蟲的壽命很長,在人體中有經31年還保持感染力的報導。在豬體中,經11年還保持有感染力。

對鏇毛蟲易感的動物包括豬、犬、貓、鼠類、狐狸、狼、野豬等100多種,人也易感,並且可以引起嚴重的疾病。豬感染鏇毛蟲主要是吃了未經煮熟的含有鏇毛蟲的泔水、廢棄肉渣及下腳料,主要見於放牧的豬。

臨床症狀

病豬輕微感染多不顯症狀而帶蟲,或出現輕微腸炎。嚴重感染,體溫升高,下痢,便血;有時嘔吐,食欲不振,迅速消瘦,半個月左右死亡,或者轉為慢性。感染後,由於幼蟲進入肌肉引起肌肉急性發炎、疼痛和發熱,有時吞咽、咀嚼、運步困難和眼瞼水腫,1個月後症狀消失,耐過豬成為長期帶蟲者。

鑑別診斷

豬鏇毛蟲病 豬鏇毛蟲病

根據臨床資料很難做出診斷,鏇毛蟲所產幼蟲不隨糞便排出;宿主糞便中雖然偶爾有鏇毛蟲包囊或幼蟲,但是極難查到,故糞便檢查法不適用於該病。如果懷疑有該病時,只能通過實驗檢查肌肉中的蟲體而診斷。剪一小塊舌肌,壓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寄生於橫紋肌中的包囊外有兩層結構,幼蟲蟲體如折刀狀捲曲於包囊中,包囊的寬度大約0.3毫米,長度大約0.4毫米,眼觀白色針尖狀。還可套用血清學檢查,採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血凝抑制實驗、皮內實驗和沉澱實驗等,檢驗血清中鏇毛蟲特異性抗體是否增加,如有增加,則可判定為該病。

病理變化

幼蟲侵入肌肉時,肌肉急性發炎,表現為心肌細胞變性,組織充血和出血。後期,採取肌肉做活組織檢查或死後肌肉檢查發現肌肉表現為蒼白色,切面上有針尖大小的白色結節,顯微鏡檢查可以發現蟲體包囊,包囊內有彎曲成折刀形的幼蟲,外圍有結締組織形成的包囊。成蟲侵入小腸上皮時,引起腸黏膜發炎,表現黏膜肥厚、水腫,炎性細胞侵潤,滲出增加,腸腔內容物充滿黏液,黏膜有出血斑,偶見潰瘍出現。

治療方法

治療該病尚無特效療法。可試用丙硫咪唑、噻苯咪唑或甲苯咪唑治療,每日每千克體重25-40毫克,分2-3次口服,5-7天1個療程,能驅殺成蟲和肌肉中幼蟲。

預防措施

預防該病的前提是提高公民的安全衛生意識,這是預防的關鍵,在此基礎上,搞好公共衛生,加強飼養管理,動物屍體焚燒或深埋。養豬者禁止用洗肉水餵豬,以預防該病發生;為了人身安全,養豬者應該定期檢查、驅蟲,並注意個人衛生;衛生檢疫部門應加強檢疫,一旦發現病豬、病肉嚴格按照(食品衛生檢疫法規)和《動物衛生檢疫法規》對其進行處理;豬舍、豬場應儘量消滅老鼠,防止豬吞食死亡的老鼠等動物屍體,以減少感染和傳播的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