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叢書

豫章叢書,屬於一本圖書作品,這本圖書的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2007年。

基本信息

中國古代文獻浩如煙海,而能流傳至今,歷代學人編纂的叢書起了重要的作用。前代學者搜求群書,匯為一編,而成叢書,刊刻面世,既便於學人查閱使用,又利於保存流傳,功德匪淺。宋代左圭輯刊的百川學海、元代陶宗儀輯的說郛、明代毛晉編輯出版的十三經、十七史等經史叢書及一批文學類叢書、清代鮑廷博編刊的知不足齋叢書、黃丕烈輯刊的士禮居叢書、盧文弓召輯刊的抱經堂叢書、張海鵬輯刊的學津討原,都是叢書中的傑出代表。叢書有各種編法。其中專收集了一地區人士的著述及有關這一地區的文獻的是地方文獻叢書,也稱郡邑文獻叢書或鄉邦文獻叢書。地方文獻叢書是叢書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產物,明清兩代,尤其是清代,鄉邦文獻叢書紛紛問世即是明證。地方文獻叢書對於了解該地區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有著其他文獻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同時它又是綜合性的文獻叢書,反映了中華歷史文化的諸多方面。
其中多有善本、孤本,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均足珍貴。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豫章叢書是在江西省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領導小組組織下,由江西師範大學萬萍段曉華教授主持的豫章叢書整理編輯委員會將過去的兩部豫章叢書合二為一,重新編排,經校勘、標點,並加校點說明(前言)和附錄,而成的一部新面目的豫章叢書。這是江西省教委、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領導小組、江西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和江西省廣大古籍整理研究學者,經過十餘年的充分準備和辛勤努力而完成的一部大型叢書,這是對全國古籍整理研究事業的一大貢獻。
在今天,編纂、整理一部大型叢書,至少需要三個方面的條件與合作。一是組織領導,二是整理研究,三是出版。江西省高校具備了這三方面的有利條件,豫章叢書才得以完成並出版。一個大項目的完成,需要堅強的組織領導。江西省教委,尤其是主管古籍整理工作的高教二處,多年來重視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建立了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領導小組,團結了全省一大批專家學者,制訂了全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規劃,包含大中小三類項目,組織實施得力,陸續出了一大批成果,豫章叢書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而作為主管部門具體領導這項工作的劉洪祥、胡新明二位的堅強有力和堅定不移是叢書完成的主要保證。重大項目的質量好壞在於整理研究的水平高低,豫章叢書的完成,不僅僅是整理工作,整理本身即含有研究,而整理豫章叢書若沒有深入的研究便無法很好地完成,這項工作之中,含有大量的、需要功力的學術研究。而以萬萍、段曉華二位為首的編委會,吸納了全省十餘所大學的學者參與其事,邊整理邊做深入的研究,不僅有嚴密精細的整理條例、細則,而且經常召開學術研討會和專家座談會。我從他們印發的豫章叢書整理工作簡報上,看到他們在研討會上對已經整理過的豫章叢書初稿是否標點有誤等問題展開了認真討論。這些得力措施使叢書的整理質量得到了保證。編纂大型叢書是為了出版,沒有出版家的支持,只有束之高閣,不能發揮作用。周榕芳社長主持的江西教育出版社近年來出了一批有影響、有分量的好書,聲譽鵲起,這次又出版豫章叢書,顯示出他們在學術上的眼光與膽識,體現出他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而不遺餘力的精神,也反映出他們為江西省的興盛所作出的努力。豫章叢書有這三方面的有利條件和通力合作,終於能夠面世,這也為全國的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範例。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豫章叢書的出版不僅會對當前的學術、文化乃至經濟建設有利,而且會流傳後世,世世代代發揮它的作用。(作者為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
《豫章叢書》的由來
●豫章叢書整理編輯委員會
豫章叢書是江西地方文獻資料中卷帙最多、內容最豐的大型叢書,共有兩套。一套為陶福履編,收書26種,48卷;一套為胡思敬編,收書103種,650卷(原書統計如此,附書和校勘記等未計)。兩套叢書雖然同名,收書卻無一重複,總計收刊自唐迄晚清著述129種,698卷。除廬山紀事、皇明西江詩選屬外省籍學人編撰外,其他都是江西先哲的著作。從其內容和價值考察,作者履歷各異,志趣不同,著述涉及中華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明人小史8種紀錄明代史實,理學類編反映宋明理學思潮等,這顯然表明豫章叢書具有超越區域、涵蓋深宏的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江西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尤其自宋以來,人文鼎盛,著作如林,在全國享有盛譽。然而,長期以來,江西的鄉邦文獻,無論是全集巨編,還是雜著短制,大抵以單行集子的面目出現,甚至只是家刻私藏,未曾流布,有的仍是手稿,不肯輕易示人。若論我國郡邑叢書之濫?,當數明代天啟3年(1623)黃岡人樊維城匯刻的鹽邑志林;至清代乾嘉時期,乍川文獻、浦城遺書、台州叢書等相繼刊行;嗣後,嶺南文叢、金華叢書、幾輔叢書、湖北叢書等又紛紛問世。而直到光緒中期,江西的鄉邦文獻尚無匯集和整理,這勢必影響江西文化遺產的承繼流傳,也與江西文化史的盛況殊不相稱。起而擔當大任,改變本土文獻匯刻滯後狀況的人物是陶福履與胡思敬。
陶福履(1853—1911),字稚箕,江西新建人。光緒18年(1892)進士,入翰林,後改戶部主事,歷任湖南慈利、沅江、益陽知縣,著有遠堂文集、稚箕遠堂詩錄等。所編豫章叢書分為三集,分別由歐陽熙、喻震孟、皮錫瑞作序。最後刊刻成書於光緒21年(1895年)。
胡思敬(1869—1922),字漱唐,晚號退廬居士,江西新昌(今宜豐)人。光緒20年(1894)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改吏部主事,後任遼瀋道監察御史、廣東道監察御史。一生著述較多,如退廬疏稿、驢背集、戊戌履霜記、九朝新語、王船山讀通鑑論辨正等,後人編為退廬全集。所編豫章叢書,基本上以經、史、子、集為序。最後成書於1923年。
陶福履“少以詩名”,“於學無所不窺,尤其留意鄉先生遺書”。他在入翰林院的第二年,因母病而請假回鄉,在侍親的同時即開始刊刻豫章叢書。母死,喪事百日完畢,則全力投入這一工作。守孝三年之期,完成了江西鄉邦文獻的第一次匯集和刊刻。關於他彙編和刊刻豫章叢書,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事情的緣起。據為豫章叢書第一集作序的歐陽熙說:他的老師樂平人石景芬(芸齋),感慨當年阮元刊刻皇清經解和撰十三經校勘記,實賴江西人之力,但皇清經解卻未收江西人的著作,於是發願要彙編江西人的經學著作,並叮囑歐陽熙留意,但此願未遂而石景芬已逝。歐陽熙與陶福履談及此事,才知陶福履也早有此願,於是合兩家之書一起編選刻印,並將經學擴大到經、史、子、集四部,名之為豫章叢書。二是編刻豫章叢書的深層目的。喻震孟在豫章叢書第二集的序言中說:當時“學者沉溺於帖括浮濫之中,無人讀書,而古籍之傳者亦日就湮沒。前之人莫由持餉乎後人,後之人無由乞靈於前人,人才之所以日衰,風氣之所以日壞,職是故也。”而皮錫瑞在豫章叢書第三集序言中也說:“君之意在表彰先哲,而津逮後學之功尤偉。”顯然,陶氏之所以編刻豫章叢書,是想借珍貴的先賢遺著的傳播,造就人才,改變風氣。
三是當時陶福履的經濟狀況。著手編刻豫章叢書在陶福履剛入翰林的第二年,後又經母喪,家境並不寬裕。歐陽熙在序言中說:“君甚貧,舊廬尚質於人,羔雁所入,乃以為表彰先哲之用,君為用非所謂賢豪而何耶?”就此三點來看,陶福履編刻豫章叢書的首創之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陶、胡二人彙編叢書,遴擇審慎精當,頗具特點。陶福履的豫章叢書,所收概屬四庫全書未收者,且集中於清代,多為私刻本或家藏抄本、手稿。陶氏在一些書中加了序或跋,述其得失,間或也作考辨。胡思敬的豫章叢書,搜羅廣泛,時代跨度大,而收書原則極嚴。總之,兩套豫章叢書的稀見性、精審性,決定了它們的珍貴性,其價值比之荊山之玉,毫不為過。
古籍叢書中的好顏色
陳定華
熟知中國圖書發展史的人都知道,中國近代是歷史上一次刻書的高峰期,圖書種類、數量日益增多。這個時期的刻書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那就是刊刻的叢書多,如《廣雅叢書》、《武林掌故叢編》、《嘉業堂叢書》等。這固然是由於技術的變革帶來的變化,而社會生活和文化的種種變化所帶來的社會需求乃是主要的原因。“清末民初之際,思想文化領域思潮迭起,鬥爭激烈,中體西用、中西調和、國粹論、全盤西化論等此起彼伏。”(《中國近代藏書文化》)促使了中國近代出版業繁榮一時。
清代光緒年間及民國初期編纂輯印的兩部《豫章叢書》正是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中先後完成的郡邑叢書。
一部《豫章叢書》為江西新建陶福履刊刻。叢書共三集,分別刊成於光緒十九年(1893)、光緒二十年(1894)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集總計收書26種48卷,有經部8種、史部5種、子部9種、集部4種,均為明清江西籍人士的著作。陶刻《豫章叢書》收書品種不多,也未明分經史子集四部,但所收均屬《四庫全書》未收之書,為當時的稀見之本。
另一部《豫章叢書》為江西新昌(今宜豐)胡思敬刊刻。全書刊成於1923年,總計收書103種672卷,有經部12種100卷、史部28種89卷、子部14種62卷、集部49種421卷。其中絕大部分為唐宋元明清民國江西籍人士著作,個別為外省籍人士著作。
胡刻《豫章叢書》不以斷代為限,收書品種多,在收書原則、體例編排、校勘要求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叢書的《原刻豫章叢書略例》就規定了11種書不收的原則,其中有經翻屢刻已通行的書不收、官書非出自一人之手不收、未經名人論定的書不收等條例。因此,所收著述流傳稀少、文獻價值極高便成了胡刻《豫章叢書》的一個特色。與陶刻《豫章叢書》相比較,胡刻的視野更為開闊。
有學人認為《豫章叢書》未收江西歷史上的著名大家,如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等人的著作,似不足以反映江西歷史文化的全貌。殊不知《豫章叢書》恰恰是對江西歷史文化全貌的一個重要補足。
《豫章叢書》是江西地方文獻中卷帙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古籍叢書。叢書集中了唐至清115人的著作,有詩文集(除別集外,有少量總集、選集)史學雜記隨筆;詩文批評著作;經學理學著作;文字訓詁著作;醫卜地理著作等六類古籍內容。叢書搜羅了較多的明清善本,囊括了辛亥革命以前江西籍人士的大部分典籍,絕大多數都未曾單本刊行,是極有研究價值的歷史資料和文獻資料。這些資料既有江西的地方特色,又具全方位的文化意義,是祖先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豫章叢書》沉默了100年,面對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如何發揮文化積澱的作用,讓古籍重放光彩,這是江西學人多年來一直考慮的問題。江西學人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了整理《豫章叢書》的重任,這也是對歷史文化的一種現代收藏。
整理工作是將兩部《豫章叢書》合而為一,然後根據傳統的四部法統一分類,文章編排大體以時間先後為順序。已經面市的《豫章叢書》史部全三冊便是這幾年的整理成果。
整理後的史部共收著述25種,計88卷,160萬字。為了保留《豫章叢書》的原貌和古籍傳統版式的特點,採用了繁體豎排,體系劃一。
1.斷句採用1996年6月1日國務院公布的新式標點,並用了專名號。
2.每種書前均加有“點校說明”,包括作者介紹、內容評價、版本源流及整理使用情況等。這是點校者的綜合性說明文字。
3.校勘以兩部《豫章叢書》為底本,儘可能選用現存最佳版本進行校勘,少量沒有其他版本的則適當採用了內校和理校。
4.每種書後都收集了一些相關的文獻資料作為附錄,包括正史、方誌、家譜中的作者生平資料和年譜,以資參考。
5.每卷都有校記,注有人物、事件、引文、年代考證;《辭海》、《辭源》等常見工具書未收的辭語或典故盡力出注。
《豫章叢書》整理出版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一是為江西文化積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工作。《豫章叢書》是江西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的整理,實質上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的重估。現代社會文化科學的發展總會與傳統的文化相碰撞、相融合,這也是中國現代社會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豫章叢書》的整理需要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去關注江西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
二是《豫章叢書》的整理是江西學者學術水平的一次展示。贛文化研究的熱潮,讓《豫章叢書》的整理成為很多學者關注的焦點。《豫章叢書》的整理作為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規劃的唯一重點課題,吸引了眾多的學人參加,現已列入“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規劃項目”,得到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豫章叢書》史部全三冊的整理,既體現了整理本的學術資料性,又體現了《叢書》的歷史文物性,還體現了《叢書》的藝術性,從《豫章叢書》史部全三冊的墨香里能透出整理者的自信。(作者為《豫章叢書》整理本責任編輯)
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規劃項目
《豫章叢書》整理本分經、史、子、集四部出版,計18冊,約900萬字。史部一、二、三冊現已出齊,經、子、集三部各冊將陸續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