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的智慧

讀史的智慧

本書系知名學者姚大力教授多年來閱讀有關史學著述的各類隨筆,計三十餘篇,內容涉及如何讀書,歷史學家的人文思索,書籍、學問與社會人生以及書評,取名“讀史的智慧”,大體反映出他寫作這些文章的用意和重心所在。通過閱讀,讀者大體可以看到一個歷史學家如何用樸素而張力十足的文字構織起嚴謹、朴茂的思想世界,看到一個以“極高遠底於平實”作為人生和學問之境的長者是如何在讀史和治史的學術生涯馳騁個人的思想智慧。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為他的史學文集,主要內容包括:談古論今第一人——司馬遷和他的《史記》,漫談讀書,二十世紀中國的元史研究,二十世紀中國的元史研究,顛撲不破的老生常談——讀弗拉埃寫給青年學生的一封信等。

作者簡介

姚大力,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1975年畢業於昆明師範學院(今名雲南師範大學)史地系。198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研究生院,並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7年至1997年任教於南京大學歷史系,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1987年至1991年)。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和東亞語言文學系當訪問學者。1997年調至復旦大學王作。先後發表專題論文三十餘篇,著有《北方民族史十論》,並參加了韓儒林主編的《元朝史》、由陳得芝擔任分卷主編的《中國通史》 “中古時代·元時期”的寫作。

目錄

談古論今第一人——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一、 被下獄的太史令

二、 艱難的抉擇

三、 從耕讀龍門到走進長安

四、 壯遊萬里,觀想古今

五、 做郎中官的十年

六、 從封泰山

七、 痛訴辛酸報任安

八、 “無韻之《離騷》”

九、 “史家之絕唱”

十、 身死之謎

漫談讀書

一、 前言:書貴熟讀

二、 “讀書須成誦”的啟示

三、 “不動筆墨不翻書”

四、 專一與善疑

五、 入味而貴自得

“安答”心目中的一代天驕——《蒙古蒼狼》大陸版漢譯本後跋

另一種視角的蒙古史——《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漢譯本代序

“成吉思汗”,還是“成吉思合罕”?——兼論《元朝秘史》的編寫年代問題

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

雅各是另一個馬可·波羅嗎?——《光明之城》札記

《光明之城》訂疑錄——對英國學者見解的述評

重新講述“長城內外”——評《遊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遊牧部族》

二十世紀中國的元史研究

西方中國研究的“邊疆範式”——一篇書目式述評

“族裔認同”與中國民族史研究

重現古代中國漢字書寫的歷史——讀《書於竹帛》

誰更體現了“普遍性”?——讀《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

寫出一種感覺——讀葛著譚其驤傳《悠悠長水》

以拒絕“一貫正確”的名義——讀約翰·密爾《論自由》

挑戰“火器ˉ病菌制勝”論——讀《十六至十八世紀的技術、疾疫與殖民征服》

假如海瑞不罷官

良心照察下的國際政治——《中國的世界精神》導讀

漂流異邦的古代中國人

《四郎探母》隨想

傲慢的憐憫——《無法撫慰的歲月》讀後

顛撲不破的老生常談——讀弗拉埃寫給青年學生的一封信

走調的“終戰”紀念——讀兩篇敦促日本堅持戰爭反省的外論

回溯與展望——從《萬曆十五年》談起

超越縱橫家言——讀《近東危機與柏林會議》

一樁錯案能告訴我們什麼?——讀《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潤物細無聲——讀呂著《中國民族史》

極高遠而底於平實——讀《張廣達文集》

火藥的套用

變化中的國家認同——對中國國家觀念史的研究述評

歷史學失去魅力了嗎?

一、“史學危機”及其回應

二、他山之石

三、前世業障

四、“灰色”歷史與新實證研究

瑣憶韓師儒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