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阿諾阿:塔希提手記

諾阿諾阿:塔希提手記

高更說的那部書,就是他在塔希提寫的散記,整理後的書名叫《諾阿諾阿》,當地土話的意思是“香啊香”。 高更放棄了銀行工作,專心畫畫,妻子不贊成他的做法,離開了他。 在這裡推出的《諾阿諾阿》中譯本,是國內首次根據高更原始手稿影印本翻譯的,配上一八九五年手稿上的插圖。

內容簡介

高更是法國後印象派大師級的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與塞尚、凡·高合稱後印象派三傑。他先是毅然放棄收入豐厚的股票經紀人工作,專心畫畫,最後更是棄絕整個文明社會,隻身隱遁到塔希提島,鑄就了徹底脫去文明的外衣,赤裸裸地置身於偉大自然的高更傳說。塔希提島就是他的精神家園,他的靈魂歸宿。《諾阿諾阿》是高更在塔希提島書寫的散記,被認為是高更晚年的藝術文化宣言。

《諾阿諾阿》好像是高更唯一不用繪畫來表達的一段幸福時光。陰影與陽光,地獄與天堂,高更總是更接近前者,也許因此,《諾阿諾阿:塔希提手記》寫的既明快又粗糙,使我們深深感動。然而,長久流傳的版本卻是畫家的朋友詩人夏爾·莫里斯大肆修改過的。直到一九八七年,根據高更原始手稿和羅浮宮博物館圖畫室收藏的高更原始插圖,法國出版了《諾阿諾阿》手稿影印本,才恢復了本來面目——這時距離高更逝世已八十四年。

《諾阿諾阿:塔希提手記》是國內首次根據高更原始手稿影印本翻譯的,更是收入了高更所有的原始插圖以及高更本人全部的文稿手跡,全彩印刷,以期為讀者原汁原味地呈現偉大的藝術家高更繪畫與創作的真相。

作者簡介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1848年6月7日出生於巴黎。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現代藝術的奠基人之一。他創作了大量用線條和強烈色塊組成的畫幅,具有濃厚的裝飾風味和東方色彩。他的藝術對後來的象徵派和野獸派有頗大的影響,他的文學著作還有《現代精神與天主教》和《古往今來》。

序言

多年來,保爾·高更時乖運蹇,在一八九一年那個四月初,他像背運的人那樣陰鬱沮喪,站在船頭面對著海洋,船正把他帶往世界另一端的塔希提島。保爾·高更拋下了法國,他的繪畫在那裡缺少知音,家庭、經濟糾紛弄得他焦頭爛額。他形單影隻,沒有朋友陪伴。

一八九三年,保爾·高更給分開多年的妻子梅特·加德寫信說:“我正在整理一部關於塔希提的書,它對理解我的繪畫很有用。”

高更說的那部書,就是他在塔希提寫的散記,整理後的書名叫《諾阿諾阿》,當地土話的意思是“香啊香”。

高更一八四八年生於巴黎。三至八歲在秘魯度過,回到奧爾良後過得很不愉快,經常逃學躲入附近的林子裡。十七歲棄學,當了七年水手。後來進入巴黎一家銀行工作,娶了一名丹麥女子為妻。二十六歲開始畫畫,跟畢沙羅交了朋友。他的《維羅弗萊風景》一畫在沙龍展出,隨後幾年經常與奮鬥不懈的印象派朋友共辦畫展。

高更放棄了銀行工作,專心畫畫,妻子不贊成他的做法,離開了他。此後他為物質生活所困,一直很少有如意的事。由於志同道合而聚在布列塔尼蓬達旺作畫的畫家,不久也四處星散;高更與凡·高在阿爾“黃房子”(南方畫室)試圖創立新學派,才兩個多月就鬧得難以相容,他不辭而別,而凡·高當夜自割耳朵。

他雖然心高氣傲,充滿創意,但他的畫在巴黎很少有人問津。高更決定離開令他窒息的歐洲藝術氛圍,到“蠻荒之地”去尋找人的本真,最初目標是印度支那和馬達加斯加,後來選擇了太平洋中的法國屬地玻里尼西亞群島。

在接二連三的厄運中,《諾阿諾阿》好像是高更唯一不用繪畫來表達的一段幸福時光,“南緯十七度,夜夜都是美的……北緯四十七度,巴黎,我相信,椰子樹已不存在,聲音也不再悅耳動聽……”島上的湖泊顏色鮮艷,樹木鬱鬱蔥蔥,土地閃爍著“流金與陽光的歡樂”;土著居民性情溫和,他的塔希提少女熱情順從,激勵著他的創作……《諾阿諾阿》勾銷了孤獨、病體與貧困的煎熬。陰影與陽光,地獄與天堂,高更總是更接近前者,也由於這個原因,《諾阿諾阿》寫得既明快又粗糙,使我們深深感動。

但是宿命還是撲向作品和畫家本人——這部作品短小精悍,在今日的版本中終於恢復它原有的光澤。 《諾阿諾阿》為了走出陰影,重見天日,足足等待了六十三年。如果說高更的道路充滿坎坷是非,引人遐想,《諾阿諾阿》手稿也歷經曲折離奇。

高更最初懷疑自己的寫作才能,他請朋友詩人夏爾·莫里斯修改潤色。莫里斯個性執拗,文才平庸,加上許多華麗花哨的辭藻,使《諾阿諾阿》失去了原有的力與特色,添加了許多累贅與誇張。

一八九五年,高更第二次去塔希提,給文稿配上一系列水彩畫、木版雕刻和照片。這樣使作品改變了性質,一部普通的、還有點凌亂的散記,添加了這些精彩的視覺作品,可以看做是高更晚年的藝術文化宣言,“我願意創立一種敢做一切的權利”。他在島上尋求的是人的原始淳樸,不是宗教的神秘。

一八九七年,夏爾·莫里斯把高更文章的選段交給《白色雜誌》發表,插入了許多自己寫的詩歌,還把其他人筆記中的塔希提神話傳說,也作為高更的考察放在文內,把原本非常質樸的作品,做得不倫不類帶上了學究氣,竟還簽上自己的名字與高更並列。

高更在幾千公里外的太平洋小島上,風聞此事,給莫里斯寫信,提出自己的看法,否認這樣的作品,但是莫里斯我行我索,叫高更奈何不得。儘管如此,詩人還是原封不動地保留了高更的原始手稿,這也是我們的幸運。一九○八年,畫家去世五年後,手稿賣給了版畫商愛德蒙·薩戈。

一九○三年一月,塔希提島受龍捲風的蹂躪,高更勇敢正直,在島上維護土著的正當利益,不惜與法國殖民當局發生衝突。五月八日,他心臟病突發,猝死在馬克薩斯島阿圖阿那的一間小屋內,只有土著陪伴著他。

第二天,當地傳教士走進他的小屋,燒毀了留在室內被他認為不道德的二十幾幅裸體畫。三個月後,日後成為法國研究東方文化大學者的謝閣蘭,當時是個青年醫生,隨同醫療隊到塔希提救災,八月十日走進高更與世長辭的那間小屋,牆上還掛著不少畫,玻璃門上也塗滿了畫。高更遺物在帕皮提拍賣時,他買到一部冊子,裡面有高更零星的稿子和許多插圖。這部冊子後來輾轉回到法國,先由高更的好友達尼埃爾·德·蒙弗雷保存,後又歸羅浮宮圖畫室收藏。

長久以來,大家只知道一部被歪曲的《諾阿諾阿》。直到一九五四年,愛德蒙·薩戈的女兒在閣樓里發現了沉睡幾十年的高更手稿,出了少量影印本。然後又等到一九六六年,才由巴黎出版商安德烈·巴朗發表高更寫的(《諾阿諾阿》,附有寶貴的註解和評論。

事情還是沒有圓滿解決,還要等到一九八七年,塔希提帕皮提高更紀念館根據高更原始手稿和羅浮宮博物館圖畫室收藏的高更《諾阿諾阿》插圖,委託前後出版社出版了八開本的《諾阿諾阿》,圖文並茂,相得益彰,既恢復了本來面目,也更符合高更的原意。

這離高更逝世已八十四年。

在這裡推出的《諾阿諾阿》中譯本,是國內首次根據高更原始手稿影印本翻譯的,配上一八九五年手稿上的插圖。這些插圖最初的靈感都來自德瓦依烏塔湖,高更熱愛那個湖,在這些使他眼花繚亂的大自然與生靈之間,住了幾個月,那裡就像他在《諾阿諾阿》中寫的,一切都閃爍著“流金與陽光的歡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