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里的經典作家:樹上的星星

課本里的經典作家:樹上的星星

《課本里的經典作家:樹上的星星》講述了:在兒童文學作家中,金波先生的作品入選國小課本篇目最多。兒歌、童詩、散文詩、散文、童話,幾乎他能涉獵的文學體裁,課本裡面都有選的。而這些作品,在我看來,都是優秀的典範之作,並非純粹教育的或者說教化的文學之作。就如我們文學的基本功能所詮釋的那樣,寓教於樂,這條標準非常適合金波先生的作品,對於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金波先生和我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交情甚篤,所以耳提面命的機會比別人多些。而我在閱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往往會和現實中的他相聯繫。尤其是讀到他詼諧而又幽默的作品的時候,忍不住發笑,告訴他,他也大笑。其實,想完全了解一個作家,就必須通讀他所有的作品。否則,就不能算是完全了解一個作家。這種啟示,也是得力於和他的交往,事實教育了我。我開玩笑說:“金老師從來沒有寫過小說。”金波先生笑笑說:“武林,不好意思,我只寫過一篇,過幾天發給你看。”在另一個場合,我又說:“金老師從來不寫成人詩。”

內容簡介

《課本里的經典作家:樹上的星星》:那歌聲飄得很遠很遠,一直飄到星星上。
星星向地上張望著,看見了山頂上的這棵黑橡樹。
黑橡樹/追蹤小綠人/蘋果小人兒/胭脂湖畔的暖石/柿子燈和相思鳥/月影/和樹談心/兩隻黃雀和一棵杉樹/倒下的樹/一棵蠟梅/潔白的雲/不結凍的湖。

作者簡介

金波,1935年7月生於北京。大學時代開始文學創作。出版詩集、童話集、散文集、評論集等多部。作品多次獲獎。1992年獲國際安徒生獎提名
其他責任者簡介
安武林,經歷富有傳奇色彩,做過農民、廚師、教師、秘書、編輯。出版過二十餘本個人作品,主編過四十多本書,點評過三十多本書
曾經榮獲過張天翼童話金獎、冰心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文化部蒲公英兒童文學獎

圖書目錄

蘋果里的小人兒
黑橡樹
追蹤小綠人(節選)
蘋果小人兒
胭脂湖畔的暖石
樹上的黃雀
柿子燈和相思鳥
月影
和樹談心
兩隻黃雀和一棵杉樹
倒下的樹
雲上的花朵
一棵蠟梅
潔白的雲
爆米花
樹林裡的小鹿
葉的輪迴
願生命活在風裡
白花樹
不結凍的湖
雕塑家的夢
尋找泉水的鹿

後記

金波是個徹底的詩人。雖然是詩歌之外他也創作了很多優秀的散文和童
話,但是這些散文和童話都有明顯的詩的特質,是他的詩心和詩人氣質的另
一種表現。詩歌已經成為金波的生命訴求和思維方式。他最新的童話《又見
小綠人》同樣是一首純美、清澈的詩。
當然,很多作家的童話都是有詩意的,但是這種詩意往往是用來評價作
品的語言意蘊和作品比較突出的抒情性。而金波童話的詩性則不同,他的語
言很簡潔,故事性也很明顯,並不刻意追求濃烈的抒情色彩和語言的繁複。
他的詩性來自他對生命的理解,來自對這個世界最美好的期待。在他的童話
中,幾乎不描摹日常瑣事,總是在一個詩意世界中展開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
故事。對應於詩歌,他的童話形象和背景仿若詩歌的意象,而整個故事則如
同詩歌一樣具有隱喻特徵。“小綠人”顯然是金波近期傾心凝鑄的一個童話
意象,關於小綠人的故事則包蘊了他對自然、生命、倫理、價值的思考與闡
發。
《追蹤小綠人》的故事發生在“人類社會”——“我”家的綠園,對小
綠人來說,這是一個異常的生活環境。而第二部《又見小綠人》的故事則從
“我”和爺爺來到小綠人的家園開始,這個家園是金波的一個理想世界:這
里的環境是沒有被破壞的最自然狀態,這裡的人們(小綠人)是沒有被薰染的
最純潔本真的人。這個理想世界的象徵意味比之綠園更加明顯,它象徵著自
然界各種生命形式的和諧共存、對各種生命形式的尊重,它是對人類霸權的
反思。這裡所擁有的,正是我們的生活中漸漸失去的。
金波選擇童話,以詩意的、活潑的、簡潔的文字把一些重大的命題傳達
給孩子,而這一切都在美的語言和有趣的故事中完成。同時,金波是個樂觀
的人,他憂而不憤,他不去怒斥,而是去塑造一個好的世界——真實世界裡
失落了的,金波在這裡重塑,給我們希望。
在美好的小綠人家園的經歷對“我”(小葉子)來說,是一次蛻變。雖然
小葉子是小綠人的朋友,愛他們,幫助他們,但是在小葉子的心裡,他還是
會認為小綠人是一種異常的生命形式,所以他對好朋友小曉變成小綠人非常
不理解,認為這是對兩個人友誼的阻礙;當爺爺決定變成小綠人,以便繼續
好朋友宮爺爺未完成的小綠人歷史的研究時,小葉子出於本能向父母呼救,
來阻止爺爺變成小綠人。在與小曉的交談中,特別是在爺爺和宮爺爺牢固的
友誼的影響之下,小葉子對生命和友誼的內涵有了真正理解。生命永恆存在
,只是表現形式有別。無論生命形式如何變化,在爺爺和小曉眼裡,宮爺爺
始終是宮爺爺,他們之間的情感不會有任何的變化。宮爺爺結束了作為一個
普通人的生命後,變為小綠人;作為小綠人的生命形式結束之後,他變成一
棵樹,一棵有心跳的樹,而只有小綠人能夠聽見這些有靈魂的大樹的心跳。
而宮爺爺寄放靈魂的楓樹,正是他挽救過的那棵快要枯死的楓樹。這讓我們
想到,當初也是宮爺爺把被放在家門口的小曉抱回家,他也因此獲得了一年
作為小綠人的生命。宮爺爺對一切生命的善待,得到的是靈魂的有所安放。
他不求回報,但對生命的大愛卻讓他得到了最高的回報。
這是一個純淨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想化的,包括小叔都是理想化
的——一個能知錯就改的形象。這種理想化不是虛假,而是我們內心對世界
、對人的希望,它有著打動人的力量。這種理想化也不是簡單化,因為運用
了象徵性的手法,整個故事就是一個有別於世俗世界的隱喻,因此這些人物
身上沒有人性善與惡的分裂。
但是,就算是這個理想世界,也會有所失落。所以童話的結尾,是大家
跟隨年長的小綠人老奶奶重新尋找、體驗小綠人被忘的遊戲,而這個遊戲的
秘訣就是“學會傾聽”:“很簡單,就是用心去聽。這天地之間,千聲萬籟
,都是在和我們對話。”好在,小綠人找回了這個秘密。
(劉秀娟)

序言

成人作家最大的夢想,就是什麼時候弄個諾貝爾文學獎;而兒童文學作
家最大的願望,就是什麼時候自己的作品能上課本。這是成人作家和兒童文
學作家最大的區別。唯一一致的地方在於:無論是獲諾貝爾文學獎,還是上
課本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雖然二者相提並論有點不太合適,但這是客觀
存在的事實。
給兒童灌輸文學概念和文學理論是愚蠢的,猶如你要讓他們對諾貝爾文
學獎產生敬畏之情一樣,對他們而言,課本是最權威的東西,最親近的東西
,雖然他們的天性並不喜歡作業什麼的。所以,作品能被選進課本是一件非
常榮耀的事。而作家的知名度隨之也可以大大提高。許多兒童文學作家的名
字,兒童都是先從課本中認識的。
在兒童文學作家中,金波先生的作品人選國小課本篇目最多。兒歌、童
詩、散文詩、散文、童話,幾乎他能涉獵的文學體裁,課本裡面都有選的。
而這些作品,在我看來,都是優秀的典範之作,並非純粹教育的或者說教化
的文學之作。就如我們文學的基本功能所詮釋的那樣,寓教於樂,這條標準
非常適合金波先生的作品,對於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來說——
這一點尤其重要。
金波先生和我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交情甚篤,所以耳提面命的機會比別
人多些。而我在閱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往往會和現實中的他相聯繫。尤其是
讀到他詼諧而又幽默的作品的時候,忍不住發笑,告訴他,他也大笑。其實
,想完全了解一個作家,就必須通讀他所有的作品。否則,就不能算是完全
了解一個作家。這種啟示,也是得力於和他的交往,事實教育了我。我開玩
笑說:“金老師從來沒有寫過小說。”金波先生笑笑說:“武林,不好意思
,我只寫過一篇,過幾天發給你看。”在另一個場合,我又說:“金老師從
來不寫成人詩。”他笑笑說:“武林,我寫過愛情詩,你有興趣,我發賞玩
。”就這樣一二三四地教育和改變了我。
我稱金波先生為課本里的經典作家,是基於他人和我個人對“經典”二
字的理解以及對他作品認真閱讀的基礎之上。我是用卡爾維諾的《為什麼要
讀經典》的標準來衡量其作品是否經典。目前,市場上莫名奇妙的經典和大
師層出不窮,而稱金老師的作品為經典卻是一種很嚴謹的做法了。
金波先生的文學修養很深,寫作上又嚴謹認真,他用心用情去寫作,所
以,作品質量相對來說整齊劃一。而多種文體的創作實踐,多種文體的特點
相互滲透,讓他的作品整體上都具有詩意的美,音樂的美(他早年是搞歌詞
創作的)。他的作品,精緻、典雅、優美,堪稱我國兒童文學作品中的經典
之作。他的作品之所以多次被選人課本,我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規範
。他本人做過教師,是師範大學的教授,又擔任教育部教材委員會審定委員
,所以他深知“規範”二字的重要性。正因為如此,教師和家長們都非常願
意向學生和自己的孩子推薦金波先生的作品。
我做過賞析本的作家,如果按照時間先後排序,依次是:楊紅櫻,鄭淵
潔,曹文軒,張天翼,葛翠琳,洪汛濤,伍美珍。現在是金波先生的作品,
和其他作家不同的是,我的思維不斷地跳躍,當剛剛習慣童話的時候,馬上
又跳到詩歌,剛剛習慣詩歌的時候,馬上又跳到散文上來。在金波先生’的
作品中: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跳來跳去的人。很疲憊,但那是一種幸福的疲憊
,甜蜜的憂愁。自做伍美珍的賞析開始,我就下意識地邀請一些朋友也來做
點評,金波先生的也不例外。但,我是主評人。這種權力,與人分享的幸福
以及參與者的感恩,旁觀者不一定知情。
我和金波先生合作,是他對我的信任,欣賞,也是我們友誼的見證。更
重要的是,他給了我一次系統而又全面了解他的機會。我想,這也算文壇上
的佳話。時光雖然可以沖淡一切,但兩顆心靈的碰撞所產生的力量卻會綿延
不斷……
(安武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