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改革

語文教育改革

語文教育改革是現代詞,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教育名詞。

簡介

《一個都不能少》被編入語文教材《一個都不能少》被編入語文教材

2002年國家教育部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拉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語文教育課程改革高潮。在教學要求上進一步突出了語文學科的性質和本身功能,在學習方式上廢除了蘇聯時代傳入中國的“四步曲”教法,更有在教學內容上有很大突破。側重關注當代文化的變革,吸納人類進步文化營養,所選文章具有時代性、實用性、廣泛性。在歷屆版本中所占近三分之一篇幅的一些領袖人物題材、戰爭年代英雄人物題材大部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能開啟學生感性認識,重視人類生存條件,教育愛護生態環境的具有語文功能的鮮活題材,與生活有關的知識性、哲理性的文章也有的放矢地進行補充。

“紅色課文被刪”,對於傳授者的老師和受傳者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解放。這些“紅色經典課文”雖然很想讓學生學英雄、學偉人,但說教的成分大了一些,讓常人的思維和情感難以接近。而且課文似乎還有一些偏見:五六年級每冊都有一篇寫外國兒童的課文,感覺好像外國兒童的命運都很慘——《凡卡》說凡卡快活不下去了, 《賣火柴的小女孩》凍死街頭,《小音樂家揚科》被管家打死, 《小珊迪》被馬車撞死……而中國的孩子卻有一個《幸福的回憶》——只因為和鄧爺爺有一次合影。
《一個都不能少》、《鐵達尼號》、金庸的小說等編進語文教材,從紅色政治教育過度到性格教育,不再強制意識形態的教育,而是講述網際網路的套用,講述貼近生活的內容,鼓勵自己尋找答案,逐漸回歸到了人性第一、以人為本。

改革背景

1952年高級國小語文第三冊1952年高級國小語文第三冊

語言文字是人們工作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工具,語文能力是人勞動能力的一項基本素質,其重要性與普遍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卻陷入了極大的誤區,嚴重地阻礙了國民語文素質的提高。

五十年代出生的這一群體,受戰爭年代戰鬥英雄事跡所感染,他們在領袖的教導下,在紅旗的指引下,沿著英雄的足跡成長。他們對《羅盛教》《黃繼光》《劉胡蘭》等英雄十分崇敬,對《我的戰友邱少雲》、《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狼牙山上五壯士》、《十八勇士》等英雄事跡十分感人,他們把英雄人物作楷模,以英雄事跡為動力,激勵自己奮發自強。
“50”後是艱辛、堅強的一代,這代人長在紅旗下,生活是苦澀的,家裡一窮二白,父輩無經濟家底,自然災害的日子,文革浩劫的年月,使好吃零食的童年連野菜都沒有,渴望知識的少年連教材都沒有,進入各種技術崗位的黃金年華卻成為上山下鄉的知青。這代人對身體成長的生活物資和身心成長的精神物質都是貧瘠的。他們受到的真正教育也就是國小。但是憑著堅定的信念,憑著對英雄們的敬仰,他們在困境中挺起腰桿,自強自信。他們覺得:比父輩的黑暗社會有天壤之別,可以說紅色題材為這代人自強不息,遵紀守法,艱苦創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動力。他們深切感受到教科書的作用。今天,他們看到孫輩們教材里英雄“少了”,天安門“不愛了”,不竟產生傷感,於是對當前青少年身心健康產生了懷疑。

改革原因

吉林省50年代中學語文封面吉林省50年代中學語文封面

首先,將對漢語之國文的學習命名為“語文”就是非常不科學的。且不說從學科本身的含義講,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舉措,就是從一般個人的語文素質需要講,也是非常片面的,已經給人們的行動以誤導。對一個人而言,其語文素質教育應包括對方言,國語和外語三類語言文字的學習。

其次,崇“白話”貶“文言”陷入國語教育的時代偏見。長期以來在價值功用上對白話文的推崇和對文言文的貶低,認為“五四”以來的白話文是對文言文的革命,從而根本上將文言文打入社會生活的冷宮——歷史,這是有失偏頗的。應該說,五四新文學運動所產生的白話文,只是在中國文學審美表現形式的百花園中產生的一朵新花。

第三、語文教材模式單一僵化。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材模式純乎一種範文體系:從國小到高中及至大學語文基本上是一套範文的彙編。誠然,語文教育需要學習範文,但是這種從小到大單一的學習範文模式的科學性卻是值得懷疑的。

第四、就目前的範文體系本身而言,所發範文內容風格單調。不必要的形式和思想標準化束縛了人的頭腦,有人稱之為比八股文還要八股文。人類豐富生動充滿魅力的語言在學校里變成了單調乏味而恐怖的殭屍!新的範文教育是不這樣的,它以宇宙的廣博胸懷,兼收古今中外各種內容體裁,各種風格流派的文字作品,一方面引導人們如何使用人類的語言文字去表達大千世界各種事物的萬千情態,另一方面又教人如何發掘這些音符自身組合的魅力,論辯的力量。

實施意見

《鐵達尼號》被編入語文教材《鐵達尼號》被編入語文教材

當今的語文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新課標的推進和實施,看似轟轟烈烈,但語文課堂的改變並不大,仍然以聯考為指向,以題海戰術為秘訣,以老師授課為“主導”,以成績為“考標”。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確實像一潭死水,缺乏生氣,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特色課堂之路,才能使課堂重新煥發生機,盪起迷人的漣漪。

一、激勵推進,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

想像是人類思維活動的特殊形式。人們藉助想像,可以“精婺八極,心游萬仞”,正如劉勰所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疑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說想像是人類學習和智力活動的翅膀一點也不假。然而,當今的課堂卻無法給學生提供多少想像的空間和時間,大部都被老師的苦口婆心占據了。老師只注重學生知識的接受和記憶,而忽視了學生想像能力的開發。學生只能做接納知識的容器。久而久之學生智力得不到很好的開發,創新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養。

二、互換角色,讓學生體念教師的滋味

《狼牙山上五壯士》插圖《狼牙山上五壯士》插圖

角色互換的方法運用到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當作老師,自己備課,自己學習,自己講課,自己批改作業。我們只要把做老師(查資料、備課、講課、批改作業)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就可以了。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得好:“如果使學生習慣於簡單地接受或被動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我認為這種角色互換法就是這樣一種“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的好方法。它可以把學生由學習的客體轉變成學習的主體,改變那種學生只會被動學習的無奈局面,生字老師給查了,段落老師給劃了,中心老師給歸納了,寫作技巧老師給分析了,作業老師給改了,錯誤老師給歸納分析了……。再說,讓學生“講課”比讓學生“聽課”好,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容易讓學生更投入,更有成就感,學習興趣更濃。最後達到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達到將來不需要教”的目的。

三、課堂沙龍,讓學生接受藝術的薰陶

有些知識本身就枯燥無味,如果我們還採用中規中矩的方式,呆板高深的學術講座式授課,未免會造成“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的後果。

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故事如同“興奮劑”,讓課堂一下充滿了輕鬆的愉悅的氛圍,使我們的課堂充滿人性的生機與智慧的力量。學生願意和教師配合,改正自己的錯誤。我的講課也如魚得水。這也應證了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的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我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書生 “每堂課都應充滿學生的笑聲。”的主張。達到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四、開門授課,讓學生暢遊知識的海洋

開放促發展,中國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語文老師不應該把自己封閉起來,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應該有計畫地把其他科目老師請進來,讓我們的課堂不斷豐富和精彩,成為知識的海洋。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吸取到更多的知識營養。

學科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就像藤纏樹,樹纏藤。就拿語文歷史來說吧。兩者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甚至有的課文如不藉助歷史知識的幫助,學生是無法弄清楚的。比如對於文言文和文言詩詞的理解,如果對文章的中有關背景的歷史知識不了解的話,學生是沒有辦法真正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五、走出課堂,讓學生享受活動的快樂

《八角樓上》插圖朱德的扁擔》插圖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二三件事。我們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可見,教學做的統一,有利於學生在動口,動腦,動手中獲得真知灼見。所以我們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中學習,是對“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極好詮釋。也符合“既教書又育人,既管課內又課外”的“大教學觀”。“生活中教,遊戲中學;教在有心,學在無意”的教育理念也講的同一道理。同時也更容易激發起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喜歡語文,樂學語文,擴大知識視野,陶冶美好情操。

六、鼓勵賞識,讓學生品味人生的價值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小時候,孩子們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在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那個階段,孩子進步最快。原因是父母這個時期的心態最好,家中總是充滿了歡樂。 父母總是用最得意、最欣賞的目光,關注著孩子從零開始的每一點進步。也就是這種賞識,成就了每一個孩子在毫不費力的情況下掌握了口語這種最難的語言形式。

《淮南子.說林訓》中有一語:“行一棋不足以見智,彈一弦不足以見悲。”這只是我們現在一時覺得比較好的做法,但我們更應相信“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一定會有更多的老師探索出更高效、更科學的做法。

意義

一、語文新課程正確把握了語文教育的基本特點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插圖《董存瑞捨身炸碉堡》插圖

新課程理念是新課程改革的靈魂,是新課程標準的基石。《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迄今為止對語文基本性質的最為科學的表達。與以往教學大綱顯著不同的是新課程在確認語文工具性的同時,首先強調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這一新的定性結束了長期以來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論爭,也體現我們觀念的發展與進步。

教學實踐中,教育工作者堅持語文教學辨證法,正確把握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平衡,在憑藉字、詞、句、篇培養各項語文能力的同時注重了人文性,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新課程在教材編排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

新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整個基礎教育和核心。為了更好地開展新課程改革,語文新課程對語文教材的編寫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眾多單位和團體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開發了實驗教材。這些教材改變了以往語文教材內容比較陳舊,人文含量不高,體系比較繁瑣的現狀。

實驗教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現代意識,教材的編排、裝幀力圖體現現代感。題材、體裁豐富多樣,教材選文貼近時代,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時代精神,反映了先進的文化。教材的組織和編排試圖突破學科中心和單一的文選式。教材還設計了精美的畫面,有趣的活動,生動的情境,充分注意了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學習方式,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獲取信息,有意識蒐集信息,有主見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驗教材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語文教學內容的精彩。

三、新課程注重了對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教育

語文新課程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規定了全面的課程目標,體現了課程功能的轉變,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程目標是一個整體,三維目標相互聯繫,融於一體。但新課程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卻有別於傳統課程的“雙基”。

四、新課程是綜合、開放的課程

《小珊迪》插圖《八角樓上》插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新課程改革把語文綜合學習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作為教學改革的一個亮點,它是對語文學習的一個改進完善。語文綜合學習溝通了聽、說、讀、寫,溝通了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溝通了書本知識與實踐,溝通了課內課外,使語文課程從封閉的課堂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綜合性與開放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一書中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積極倡導”。

五、新課程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

新課程認為,教學是以師生為主體對課程內容開發、生成、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個性化創造過程;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多角度進行不同性質的交往,不同類型的互動過程;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通整合,反思體驗,領悟建構的過程。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課程與教學是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的現狀。對很多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似乎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育新理念》一書中說“學生髮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習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徑”。而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探究、創新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好地促進了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六、新課程評價觀推進了新課程改革的進程

《語文課程標準》“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
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新課程要求淡化評價的甄別、選拔功能,反對單純用考分評價學生,反對單純用學生學業成績來衡量評價教師。評價改革是新課改的一個“瓶頸”問題,一個關鍵環節。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新課程評價觀和新課程評價基本原則的指導下,注重了評價的多樣化和靈活性,注重了多種評價手段相結合,注重了評價的多元化、互動性,不但促進了被評價者的發展,更加推進了新課程改革的進程。

新課程改革中的語文課程是開放的、變化的、發展的、有活力的課程,是“以人為本”的課程。語文新課程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肯定與讚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好評,深受廣大教師與學生的歡迎,它是改革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奇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