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的辨證運動

認識的辨證運動

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充分地具體地體現在認識的辯證運動中列寧說::“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的途徑。”毛澤東進一步闡明了認識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能動的發展到理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辯證運動過程。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運動

由實踐到認識的運動,就是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能動的發展到理性認識的運動。

一、認識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認識包括感性和理性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的認識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都是對於客觀世界的反映。

感性認識是人們的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於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繫的認識。它具有直接性、具體性特點。感性認識有感覺、知覺、表象(觀念)。感覺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特徵,是大腦通過眼、耳、鼻、舌、身五個官能與外界事物直接接觸而產生的認識,它是意識對外部世界的反映,是意識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聯繫,是感性認識的起點,當然也是整個認識的起點。知覺是在大腦中把有關事物的感覺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體的感性形象,它是比感覺高一級的認識形式。表象(觀念)是大腦對於過去的感覺和知覺的回憶,是感性形象的再現,但仍是對於客觀對象的形象化的認識,仍是感性認識的形式,只不過是它的最高形式。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已經體現出由部分到全體、由低級到高級、由直接到間接的發展趨勢,但無論那一種形式都沒有超出對事物現象認識的範圍。感性認識的特點是它直接性即直接感受性。這既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優點在於它是對事物的直接反映,這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之所以成為認識過程的起點、成為理性認識的基礎的原因所在。缺點在於它只是對事物外部現象的反映,這是它的局限性所在,也是它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原因所在。

理性認識是藉助於抽象思維所把握到的關於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內部聯繫的認識。它具有間接性、抽象性特點。理性認識的形式有概念、判斷、推理。概念是對同類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徵的反映。任何概念都是在概括,都是超出感性的直觀,因此,概念的形成標誌著認識上的質的飛躍。判斷是對於事物之間的聯繫功關係的反映,在邏輯形式上表現為概念之間的聯繫或關係。推理是從事物的聯繫中由已知合乎規律的推理出來未知的反映形式。理性認識的這幾種形式是相互聯繫的,是綜合的起作用的。理性認識的特點是它的間接性即抽象,這也即是它的缺點又是它的優點。缺點在於它是對事物的間接反映,要以感性認識為中介,靠抽象概括而完成,這就比較地內容脫離現實,離開事物的本來面貌。優點就在於它是對事物的本質、增添事物的內部聯繫的反映,能夠更深刻的反映事物。理性認識的抽象性就其反映的形式來說的。從內容上說,它也是對於事物客觀存在的反映,無論概念、判斷、推理都有它們的客觀原型。同類事物中客觀存在著的共同的東西是概念的原型,事物之間客觀存在著的聯繫或關係是判斷的原理,客觀過程之間的聯繫、過渡和推移則是推理的原型。

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兩個不同質的階段,但它們又是辯證的統一的。

第一,感性認識有待於深化、發展為理性認識。

認識必須有感性上升到理性。這是有認識的目的和任務決定的。A從感性認識自身來看,它所認識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現象,未深入到事物內部去,這種認識是膚淺的,因而有待於深化。B認識的任務來看,認識是為了揭示事物的本質,為了完成認識的任務,就必須使感性認識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必須否定感性認識的直接性、表面性,提取抽象其中一般性本質性的東西,形成從個別到一般,從感性經驗到理性的飛躍。C、認識是為了指導實踐,這就要能夠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因而必須獲得對於事物的規律性的認識即理性認識。單憑感性的認識是不能指導實踐的。

毛澤東說:“認識有待深化,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於發展到理性階段——這就是認識論的辯證法。”之所以這就認識論的辯證法,因為這裡解決的是認識的發展的問題。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質變,是認識有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飛躍。既然是認識的質變、飛躍,就不是一個平滑的、漸進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能動的過程,體現著人的認識過程的辯證性質。

第二,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是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的認識,但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獲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的抽象思維而形成的,沒有感性認識就不會有理性認識。從認識發展的階段性上看,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是低級階段。高級階段是建立在低級階段基 礎上的,因而理性認識要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理性認識的形成來看,理性認識是要通過對感性認識進行加工製作來形成,沒有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沒有加工製作的材料,因而無法形成。從理性認識的內容來看,本質存在於現象之中,必須從現象中發現本質,感性認識所包含的現象中有本質存在,理性認識正是從感性認識中或者說透過感性認識而發現事 物的本質的。因此,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離開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主觀自生的東西了。、

感性認識是同實踐直接聯繫的,是人在實踐中直接接觸客觀事物所得到的認識,因此,理性認識對於感性認識的依賴,實際上表現著認識對於實踐的依賴。毛澤東說:“從認識過程的順序來說,感覺經驗是第一的東西,我們強調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意義,就在於只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生,開始從客觀外界得到感覺經驗。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認識開始於經驗——這就是認識論的唯物論。”說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因為這裡解決的是認識的來源問題,是認識如何發生的問題。否認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出就否認了認識依賴於實踐,就會導致唯心論。

第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既然是統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那么它們就是不能然分開的。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既沒有純粹的感性認識,也沒有純粹的理性認識。二者是相互包含、互相滲透的。

首先,感性中滲透著理性。人的一切活動包括認識活動本身都是有目的的,有理性指導的,所以,人的感覺不同於動物的感覺,它是有理性滲透於其中的感覺。任何一種作為認識過程的一個環節的感性認識,都是在理性的指導下進行的。其表現是:人的理性的價值觀念、目的要求影響和制約著感知的方向;主體已有的理性知識影響和制約著感性認識的深度和水平。毛澤東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63頁)“理解”就是理性認識,它影響著感覺的深淺和水平。感性認識的結果要運用語詞,運用理性形式來表述。這就是感性認識中所滲透的理性認識。

同時,理性中也滲透著感性。理性認識是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以感性材料為基礎的,因此,不論它具有怎樣抽象的形式都擺脫不了感性的東西,而且它總是要以語言文字等感性形式作為物質內衣的。其表現是:理性認識中包含著感性認識的內容;理性認識要以具有聲音和文字的語言、符號形式為手段。理性思維活動表現為一種語言、符號的操作過程。思考就是運用語言。人們在說、寫的過程中進行理性思考活動。理性的指導越自覺,或者說,理性滲透越強烈,感性也就越深刻。所謂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誠然,對於認識論的研究來說,區分這兩種認識形式、兩個認識階段是必要的、重要的,了解它們的實際的認識過程中的互相滲透的情形,是為了防止把它們的區分絕對化。

三、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和方法

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使認識超出對事物的感性直觀而深入到事物的內在本質,是向不同質的認識階段過渡,是認識過程中的飛躍。同在其他領域裡實現的任何一種飛躍一樣,實現有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也是有條件的。同時,這種認識上的飛躍,作為主體自覺實現的過程,又是依賴於一定的必要的方法的。

首先,實現這個飛躍要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為基礎。毛澤東在《實踐論》里指出,作為理性認識的基礎的感性材料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十分豐富而不是零碎不全。理性認識是要進行抽象,概括,必須有可靠概括的足夠材料。依據零星的感覺、印象,依據鱗半爪 的感性材料,不足以形成理性的認識。二是合於實際而不是錯覺。依據道聽途說的東西是作不出正確的結論的。顯然,要獲得十分豐富併合於實際的感性材料,就要深入實踐,深入調查。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是說的沒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基礎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理論結論。

同時,實現這個飛躍要有科學的思維方法。由感性到理性,就是通過大腦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處理,就是毛澤東說的“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世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製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這個“改造製作”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是一個對感性材料進行矛盾分析的過程,這就必須有科學的辯證思維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運用的邏輯方法主要有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由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體的方法等。更具體的思維方法有:比較、分類、類比、統計、理想化等邏輯思維方法。不會運用這些方法而是要從感性認識上達於理性認識,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實驗和邏輯是認識科學發展的兩大基本因素。實驗提供材料,邏輯加工材料。西方科學近代以來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實驗和邏輯兩大因素的結合。伽利略開重實驗之風氣,笛卡爾等人重邏輯;二者的結合推動了西方科學的飛速發展。我們強調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實質上就是強調實驗和邏輯的結合。當然,在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中除了邏輯思維方法外,還有非邏輯思維方法,如想像、直覺、靈感等。

總之實現有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就是在獲得十分豐富和合於實際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經過一系列邏輯的思考和創造性的想像,形成有概念、判斷、推理所構成的理論的體系。顯然,這是一個能動的飛躍過程,它充分體現了認識過程的能動的性質,也要求認識的主體充分地發揮自覺的能動性。只有勤於實踐和善於實踐,才能在實踐中獲得十分豐富和合於實際的感性材料;只有勤于思索和善於思索,才能對已經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正確的“改造製作”。古今中外,一切在科學上有成就、有建樹的人,都是充分發揮了自覺的能動性,既勤於和善於思索的人。

聯繫實際:在西方哲學史上,曾出現過割裂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辯證關係的“經驗論”和“唯理論”錯誤。

經驗論只重視感性認識,輕視理性認識。經驗論有唯心主義的經驗論和唯物主義的經驗論。唯心主義的經驗論不僅否認理性認識,而且否認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否認感性經驗的客觀內容,認為經驗只是主觀的內省體驗。唯物主義的經驗論承認感性經驗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但認為感性經驗是唯一可靠的,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或者認為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沒有質的區別,理性認識只是對感性認識的分類整理,還會增添新的內容。例如經驗主義的著名代表洛克斷言:“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無不在感性之中”,認為對於事物的普遍性、本質的認識只是理性的產物,是空洞的抽象。這是子牛頓以來在科學領域中的傳統觀點。這種狹隘經驗論的觀點同現代科學和發展越來越不調和。現代科學研究的領域越來越遠離感覺經驗所能達到的層次和範圍,抽象思維在科學在科學認識中的作用和意義越來越突出,因而越來越尖銳地暴露出著種經驗論的片面性。我們黨的歷史上犯過的實際工作中的經驗主義的錯誤,也是類似於哲學史上的唯物主義經驗論的錯誤。它把一時一地的局部經驗絕對化,拒絕理論的指導,就是否認感性認識有待於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的道理。

唯理論只重視理性認識,貶低感性認識。唯理論也有唯心主義唯理論也有唯物主義唯理論的區別。唯心主義唯理論不僅否認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而且否認理性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例如笛卡爾就是持這種觀點,他認為一種所謂“天賦觀念”,這些觀念不是從感覺中得來的,而是生來就有的。唯物主義唯理論承認人的知識是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但認為感性認識是靠不住的,甚至是造成認識上的混亂和錯誤的原因,只有理性認識是可靠的,理性認識不領帶於感性認識,人憑藉“直覺”就可以把握客觀事物。例如,斯賓諾莎就是持的這種觀點,他斷言只有憑理性的能力從定義、公理中推論出來的知識才是真實可靠的。所謂先驗論就是唯理論。它和經驗論是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統一的兩種不同的形式。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曾犯過的教條主義的錯誤,就是類似哲學史上的唯理論或先驗論的錯誤,它奉行本本主義,把一般的理論原則絕對化,把理論當作僵死的教條,拒絕對於具體經驗的研究,就是否認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的道理。

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多次出現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在認識論上就犯了類似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錯誤。教條主義一切從本本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當作萬古不變的教條,輕視感性經驗,拒絕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經驗主義則滿足於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見,把局部經驗當成普遍真理,拒絕科學理論的指導。這兩種錯誤傾向各執一端。都違背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法,曾給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造成巨大損失。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運動

在實踐的基礎上有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只是認識過程的一個階段,而且對於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來說還不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毛澤東說:“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於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於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完成對於一個具體事物的認識,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一、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必要性

對於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的必要性即這一飛躍在整個認識運動中的重要性,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說明。

從實踐的角度說,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認識指導實踐的過程。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又需要認識的指導。所以在實現了有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之後,還必須也必然要實現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第一個飛躍只是第二個飛躍的準備,第二個飛躍則是第一個飛躍的目的和歸宿。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理論必須指導實踐。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並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可見,第一個飛躍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正是要由第二個飛躍的必要性、必然性去說明。正是因為認識要指導實踐要求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才需要去認識事物的記憶體本質和規律性,才需要使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如果認識不是為了指導實踐。如果從認識到實踐的飛躍不是必要的、必然的,那么,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也就不是必要的,而是可有可無的。這就說明,認識過程中的這兩個飛躍是內在聯繫著的。從對於一個具體事物的認識運動來說,第一個飛躍是在實踐中形成思想的階段,第二個飛躍則是在實踐中實現思想的階段。

從認識的角度說,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的過程,是一個經過實踐的檢驗而修正、補充、豐富和發展認識的過程。在實踐的過程中由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還必須把這種理性的認識放回到實踐中去檢驗。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使其中正確的部分被證實了,錯誤的部分被糾正了,不完善的部分被充實了,並且用從新的實踐經驗中所概括的新的理論結論去豐富了,這時候,對於一個具體事物的認識才算完成了

二、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條件和途徑

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是使認識超出對事物的感性直觀而深入到事物的內在本質,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則是使認識超出思想意識的主觀範疇而化為客觀的實踐,這後一個飛躍更是認識過程中的能動的飛躍。實現這一個飛躍,也是依賴於一定的必要的條件,並且要遵循必要的途徑的。歸納起來,主要地應做到一下幾個方面才能正確地實現這個飛躍。

第一,要儘可能正確地實現第一個飛躍,形成相對正確的理性認識、。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的階段,同從理性認識發展到實踐的階段,作為同一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是內在地街接在一起的,是互相依賴的。從實踐中來的東西,都能夠回到實踐中去。但是,從實踐中來的東西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不正確的。不正確的東西,錯誤的思想,也會在實踐中產生影響,它會轉化為一種破壞的力量。因此,首先必須正確地形成理性認識,並注意排除和克服錯誤思想的干擾,這是正確的實現這一個飛躍的前提條件。當然,所謂正確只是相對的,只是從總體上要求的。

第二,要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把一般的理論原則具體化。雖然理性的認識也是從實踐中來的,但實踐是不斷變化的。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在認識運動中的統一不是在形成了某種理性的認識,形成了某種理論、政策、計畫、辦法等等以後,就可以一成不變地、千篇一律地在實踐中到處硬套,用既成的理論去裁剪實踐。在實踐中形成了一般的理論原則,當它再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的時候,又要充分注意傾聽實踐的乎聲,研究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要把已經形成的理論原則具體化,使之更適合於具體的複雜多變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切實地、有效地指導實踐,正確地實現從理性認識①①①①到實踐的飛躍。

第三,要使理論掌握民眾。這是實現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根本途徑。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麼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①人民民眾就是使用實踐力量的人。因此,要實現思想,就要使思想掌握民眾。而要使思想掌握民眾,就要在民眾中宣傳思想,同時批判錯誤的思想,在階級鬥爭中,在社會問題上,還往往要開展批判以至摧毀支持錯誤思想的舊的社會勢力的鬥爭。

第四,要有正確的思想方法即工作方法。沒有正確的實踐方法,也是不能實現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的。這裡,特別要強調採取“一切經過試驗”的方法。這是在把理論化為大規模的民眾實踐之前必須經過的一個中間階段。採取這個方法,可以說是上述幾條要求的綜合體現。經過試驗,可以檢驗和修正已經獲得的理性認識;經過試驗,首先使理論在一定範圍內見諸實踐,有助於把一般的理論具體化;經過試驗,通過事實教育民眾,可以使民眾逐步地理解理論原則的正確性;經過試驗,可以探索和創造一些實現理論的合於實際的實踐方法。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鮮明地體現了認識過程的能動性質。實現這個飛躍,同樣要求認識的主體充分的發揚自覺的能動性。

認識運動過程的反覆性和無限性

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只完成了一次循環,而認識辯證運動的全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73頁) 也就是說認識運動過程具有反覆性和無限性。

一、認識運動的反覆性。

認識運動的反覆性:是指對於一個具體的事物的認識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的循環進行多次才能完成。這是因為人們的認識不能不受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對象看,事物的各個方面及其本質有一個暴露的過程。事物的方面,只有在事物的多種多樣的聯繫中即與不同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逐步的暴露;事物的本質,只有從事物多方面表現出來的現象中,從這些現象的聯繫中,才能夠逐步揭示出來。而事物的各個方面、各種現象只能隨著人們變革事物的實踐過程在深度和廣度上的發展而不斷暴露。從認識的主體看,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個提高的過程。人的認識受著知識水平的限制。人的知識水平是通過實踐和學習而提高的,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是通過實踐而逐步打破的。因此,認識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對於某一自然現象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實驗、認識、再實驗、再認識的多次反覆,一次實驗即使成功了,也往往只是發現和認識了一些方面,卻同時又暴露出新的方面通過新的實驗去認識。認識社會生活更是如此。例如我們黨制定一項政策或辦法,在多數情況下是一草案的形式下達,經過一些試驗,經過多次反覆的修訂才作為正式檔案下達。認識可以一次完成的論點,是把認識過程中主觀和客觀、認識與實踐的複雜的矛盾運動簡單化的論點,是不符合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的。譬如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在從1808年至今的180多年裡就經歷了由實驗到認識,從再實驗到再認識的多次循環,才形成了比較正確深刻的認識。當然還不能說這個認識現在完成了,還要進行循環。

二、認識的無限性

認識發展的無限性:人們的認識經過有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達到了主觀認識和客觀過程的規律性符合,並且在實踐中達到了預想的結果,這時候,對於某一具體事物、具體過程的認識來說,算是完成了。但是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說,則並沒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整個世界是無限發展著的,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沒有盡頭,這一點決定了人的認識的無限性,就是說上述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會無限的進行下去,人類認識世界的任務永遠不會完結,人對世界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化全面。“任何過程,不論是屬於自然界還是屬於社會的,由於內部的矛盾和鬥爭,都是向前推移和向前發展的,人們的認識運動也應跟著推移和發展。(①《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71頁”)客觀過程的推移是沒有終點的,人們的認識運動也是沒有止境。人的認識的發展是無限的,它表現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表現為有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推移的永無止境的前進運動。人只能無窮地接近對整個世界的認識,但不能完成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對於整個世界人永遠有尚未認識的東西存在。世界就像一個無限美好的東西在永遠吸引著人去追求它,但永遠也追不到。這使人想起《詩經·蒹葭》中的詩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哲學的“愛智慧”之意亦與追求無限的目標相關。“愛”的特徵是不為某一已達到的具體目標所封限,而一直撲向那無限的對象。“智慧”的內容也是無限。康德引用賀拉斯的詩喻說哲學對絕對的東西的無限追求:

鄉下佬等候在河邊,

企望著河水流乾;

而河水流啊,流啊,

永遠流個不完。

三、總結:認識運動的總規律

認識運動的反覆性和無限性發展表明,它既不是封閉式的循環,也不是直線式的前進,而是螺旋式的上升運動。對此,毛澤東作了如下科學地概括:“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人類認識發展的總過程和總規律。

四、掌握認識運動總規律具有重要的認識論意義。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無限發展的認識運動,體現著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發展的過程就是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展開的過程,但是,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只有通過認識和實踐的矛盾運動才能夠具體化,才能夠表現出來,才能夠真正展開。這也就是說,主觀和客觀的矛盾是在實踐中產生和解決的。客觀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因而主觀對客觀的認識也是具體的、歷史的。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都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所謂“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就是說,人們的認識和客觀過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符合,是在社會實踐發展的一定的具體歷史階段上的符合。人們的認識超越於客觀實踐的發展階段或落後於客觀實踐的發展階段,都是離開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當著客觀過程向前推移,具體條件發生重大變化,實踐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的時候,如果認識仍然停留在原來的階段上,那么,認識就脫離了客觀實踐在新階段上的具體的歷史特點,就會使思想落後於實際,這常常是保守主義錯誤、右傾主義的認識根源;而當著客觀事物發展的某一具體過程尚未結束,人們硬要超越必經的歷史階段,這同樣脫離了客觀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特點,就會陷入無謂的空想,這常常是冒險主義錯誤、“左”傾錯誤的認識根源。毛澤東說:“我們的結論的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這是辯證唯物論研究認識的辯證運動所得出的最基本的結論。

五、認識論與黨的民眾路線是一致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揭示的認識辯證運動總過程原理,是黨的“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民眾路線的理論基礎。首先,“從民眾中來”,就是深入到民眾中去,集中民眾的智慧和經驗,形成領導的意見、政策和辦法,這也就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其次,“到民眾中去”,就是把形成的意見、政策、辦法再回到民眾中去,指導民眾的實踐,並得到檢驗、補充、修正和發展。這也就是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再次,“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同“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一樣,也是一個無限循環、永無止境的過程。客觀事物和實踐都是變化發展著的,即使正確的領導意見,也要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去加以豐富和發展,用適合新情況的認識代替已經過時了的舊認識,不斷提出新的任務、方針、辦法,把我們的事業不斷地推向前進。

六、堅持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具體歷史的統一,實現於思想和實際的結合過程中。這個過程,是一個以實踐為基礎的不斷“符合”與“結合”的動態過程。這一特徵,決定了理論要始終紮根於實踐,時刻關注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與時俱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使思想和理論不斷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使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符合在動態實踐中不斷得到實現。

堅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就是通過對發展變化的實踐不斷進行創見性的思索,對根源於實踐的已有理論成果不斷進行審視與思考,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概念,作出新概括,建立新理論。它具體表現為以更具體的認識豐富原來一般性的認識,以更深刻的認識深化原有的較膚淺的認識,以更全面的認識補充原來的不夠全面的認識,以正確的認識取代原來錯誤的認識。

堅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必須尊重實踐,從實踐中汲取理論創新的源泉,在實踐中不斷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理論創新曆來有兩條不同的思想路線:一條是唯心主義的思想路線,即坐在書齋里“閉門造車”,靠苦思冥想、邏輯演繹提出一些“新說法”、“新理論”、“新成果”。這是一條從書齋到書齋,從頭腦到頭腦,從理論到理論的路線。另一條是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即深入實踐中去,從實踐經驗中總結提升理論,以實踐檢驗理論、發展理論。這是一條從理論到實踐,又從實踐到理論,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理論的路線。因此,堅持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是理論創新的正確道路。唯心主義的思想路線也能夠有很多的“理論創新”,但這種“理論創新”往往經不起實踐的檢驗,也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更不可能有長久的生命力。

堅持理論創新,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首先,理論創新必須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理論創新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和全部科學發展史證明,科學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理論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無不是大膽探索、銳意創新的結果。理論創新就是要使我們的思想認識及時地適應社會實踐發展的步伐和要求,這就必須擺脫陳舊觀念束縛,衝破舊的思想牢籠,不能停留在對原有理論觀點教條式的理解上,不能停留在對學術權威的盲目崇拜上,不能停留在已被實踐證明為過時或錯誤的思想觀念上。沒有思想上的解放,不敢突破舊的教條和框框的束縛,沒有勇於挑戰、勇於超越的理論創新勇氣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就不可能有理論創新。

其次,理論創新必須實事求是。理論創新需要用一種審視批判態度對現實理論和實踐作出評價,敢於對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東西進行追問,向理所當然的前提提出挑戰。但決不能脫離實際地胡思亂想,不能毫無根據地懷疑一切,不能為了沽名釣譽而標新立異。它需要在深厚的文化知識積累、實踐經驗積累和必要理論準備的基礎上,用科學的思路和方法,矢志不移地進行潛心研究,探索和把握事物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理論創新必須尊重規律,探索和把握規律,堅持實事求是,力求實現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再次,理論創新必須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是自覺把握“時代性——規律性——創造性”統一的一種思想境界,它要求在全部理論和工作中,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提高創造性。與時俱進的本質要求是創新性。因此,堅持與時俱進,就必然會使思想認識與時代的發展保持同步,就必然積極回應時代提出的各種挑戰,研究發展著的實踐中不斷湧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作出新概括,勇於和善於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開拓進取。

立足於實踐基礎的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正如十六大報告指出的:“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