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雲青

一九二五年,北京工人,學生在“五卅”運動的感召下,反日浪潮洶湧澎湃。 一九二五年八月,詹雲青經由鄧和高、章馥耀介紹,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回皖後,詹雲青於一九四七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主持蕪湖市委工作。

身世與學歷

詹雲青原名詹先銓,一九0四年九月生於昆明縣中鄉嚴家堡詹家村(現為官渡區小板橋鎮四甲辦事處樓房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家裡除有六畝田外,還靠幫省城鋪家加工絲線以維持生活。
雲青少時,悟性聰穎,勤奮好學,在校在家學習都十分刻苦。在幫父親打線時,稍一有空他就拿起書本讀書,在幫親添火煮飯時,仍手不釋卷。在初小,高小或師範學習考試中成績每每名列前矛。他於1922年,在昆明縣立師範第六班未及畢業時就借別人的文憑考取了北京師範大學。那年“北師大”在雲南只取了三名學生,他考了第二名。
他考取大學後,為了籌措學費、旅費,家裡東挪西借,才勉強湊得銀洋壹佰伍拾元讓其入學。
當時,雲南入京學生必須繞道越南海防,渡船經香港然後北上進京。行前還要向法國駐滇領事館提出理由,領取護照,銀元也得換成法幣方能成行。辦完這一系列煩瑣手續,他於一九二二年底啟程赴京。因無人組織領導,初出遠門,人地生疏,到京時已延誤了“北師大”報到日期,未能入學,在雲南同鄉的幫助下,他只得邊幫人幹活,邊補習功課,經三個多月的努力,於一九二三年秋他又考入了北京法政大學。兩年後,他想,自己出身農民家庭,再繼續學下去,一是家庭無力負擔,二是無官宦作後台,即使學得再好,畢業後也無事可做,還不如學點科學技術實在一些,於是在一九二五年初他又考入瀋陽滿洲醫科大學學習。四個多月後,因學習成績特別優異,得到了日本校長的誇獎,勉勵他繼續努力,將來送他到東京帝國大學深造。同年“五卅”運動爆發,激於愛國熱情,他同中國學生一道,參加集會,示威遊行,聲援反日鬥爭。後遭到大軍閥張作霖押送出境的處置。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只好仍返“法大”繼續學習。

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一九二五年,北京工人,學生在“五卅”運動的感召下,反日浪潮洶湧澎湃。詹雲青返回“法大”後,一些進步的同學經常約他到“北大”三院的一個教室里,聽革命先驅李大釗、瞿秋白、趙世炎、肖子璋等同志作《工人運動》、《農民與土地問題》、《青年運動》、《國際形勢》等報告,初步獲得了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知識,尤如在長夜難明的境況中隱約地望到了啟明星的閃光。他與同學經常找《新青年》、《響導》等雜誌進行閱讀討論,邊學習革命理論,邊針砭時弊,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無畏的戰鬥著。一九二五年八月,詹雲青經由鄧和高、章馥耀介紹,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根據組織的部署,在“法大”組建支部,並擔任書記。在支部的領導下,他積極組織學生會出版《新社會》旬刊,並經常撰稿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堅定黨員的共產主義信念,並發展壯大黨的組織,如後來擔任中國工農紅第四師黨委書記的唐維烈士,就是在“法大”時經他介紹發展入黨的。在這一時期,他還組織“法大”的黨員和進步同學參加我黨和國民黨左派發動和組織的“反對關稅會議”的民眾大會,迫段祺瑞“還政於民”。在鬥爭中,他始終站在鬥爭的前列。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首都學生、工人兩千餘人到段祺瑞政府院內要求“反對八國通牒”,“廢除不平等條約”,進行請願,遭反動派血腥鎮壓,當場四十七人壯烈犧牲,百餘人受傷。一些同學就犧牲在他的身旁,他的長衫上,濺滿了烈土的鮮血。這就是現代史上著名的“三·一八慘案,詹雲青在此次運動中,在黨的領導下,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
“三·一八”他幸勉於難,黨組織立即通知他離開“法大”,安排他到長江中下游的一些大城市做地下工作。先參加國際支部軍事、政治調查五人小組,到武漢調查曹(焜)、吳(佩孚)的軍政情況。之後北伐戰鬥開始,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他受黨的派遣,到北伐軍第十五軍政治部工作。一九二七年又調第七軍政治部工作,隨軍由漢口經鄂東、皖西北上抵合肥。“四·一二”政變後他回到漢口。“七·一五”事變後,又調往南昌第三軍政治部工作。“八·一”南昌起義後,漢口領事館將其組織關係轉至廣西領事館。在短短的近一年時間,調動如此頻繁,他卻做到了黨指向哪裡就奔向哪裡,一切服從黨的安排。

參加廣州起義與東江游擊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日,他奉命由石龍到廣州執行任務。時值“廣州起義”前夕,凌晨三時許,市內槍聲大作,他知廣州起義已經爆發,無法去領事館完成任務,遂乘起義軍教導團戰士檢查旅館之時,主動請求參加起義。他拿出隨身攜帶的《紅旗》周刊(黨內刊物)作證,並說明現擔任教導團黨委書記唐維同志在“法大”時與自己是同學關係,指導員王侃予系好友。戰士們帶他見到了趙希傑連長(後任紅四軍團長),趙表示歡迎他參加戰鬥。立即發給他一支步槍,和戰土們一起在街壘下防守珠江南岸來犯之敵。經過數晝夜激戰,起義軍退出廣州到花縣進行整編,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經唐維、王侃予推薦,他擔任紅四師政治部秘書,系黨委辦公廳幹事,在東江地區他們進行了近一年時間的游擊戰爭。當時,敵眾我寡,上面又推行硬打硬拚的策略,部隊傷亡很大,許多同志壯烈犧牲,兵源給養都得不到補充,加之山區流行瘧疾,敵人又實行“三光”政策,只得分散活動。他和戰士們一樣,三人一群,五人一組,白天鑽荒野,夜晚宿山洞。戰鬥激烈時,山鄉農戶逃亡走光,無法覓食,只得在夜間到野地里尋些番薯,蘿蔔、野菜充飢。—次,在惠來與普寧交界的山區深坑宿營,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我軍傷亡很大,部隊且戰且走,他因腿部負傷而落伍。後經農民引到惠來縣委臨時辦公處養傷。在這一年裡,他們風餐露宿,忍飢挨餓,浴血奮戰,頑強拚搏,在奮鬥的人生歷程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一九二九年底,廣東省委陳郁同志到東江視察,了解到紅四師的艱難處境,認為剩下來的同志均系黨的骨幹,必須設法把他們送出去。於是,由廣東特委發放路費,請當地同志帶路,經潮陽、汕頭,然後乘船到上海,找到了黨中央。詹雲青被安排在馬浪新民路一姓“葉”的醫生處,邊養傷,邊從事科學書籍翻譯工作。

獄 中 斗 爭

一九三O年一月,詹雲青傷愈後,受黨中央派遣到四川成都私立西南大學任教,校長系張瀾先生(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詹雲青擔任該校秘書長。工作一學期未完,因組織學生集會,市民罷市,反對軍伐統治,參與創辦《錦江日報》,撰寫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等“罪名”,被四川反動當局抓捕,坐牢九個月。後經黨組織多方設法營救,才得請保釋放。詹雲青雖經磨難,但矢志不移,出獄後,依舊回到上海,參加新新支部搞工運工作。一九三二年八月,因組織上海法商公司和水電工人進行鬥爭,在法租界的一次秘密集會上被法國巡捕抓獲,移交上海反動當局,以組織“叛亂”罪,被叛刑五年。先關押在上海,後轉移至安徽蕪湖監獄,最後被移交至安慶牢房。在五年的獄中生活中,他受盡了敵人的種種嚴刑拷打和非人的折磨,但他始終沒有向敵人屈服過,並一直參加獄中黨組織領導的對敵鬥爭。同獄難友有曹荻秋(原上海市市長)羅髫漁(原中蘇友協會長)等同志。刑滿釋放後,受黨的委託,為了營救“罪行”較重的同志,詹雲青打入安徽反省院擔任教師,繼續堅持獄中鬥爭。在他和一些同志的不懈努力下、確實營救出了一些同志,羅髫漁就是其中的一員。

抗日時期的地下鬥爭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時值國共第二次合作時-期。詹雲青受黨的派遣,打入國民黨部隊,先在西安行署政訓處任少校科員,接著轉至保定行營政訓處工作。三八年二至六月調軍委政治部一廳任股長,當時政治部主任系陳誠,副主任周恩來同志,廳長郭沫若同志。三八年六月以後又轉調至第五戰區政治部任中校組員、上校組長等職。在政工訓練班兼任第八中隊隊長時,他積極支持教育長賀希明、曹荻秋同志工作。38年6月至41年10月期間,他奮筆疾書抗日文章,團結抗日力量,為黨的抗日統一戰線做了許多工作。
一九三九年五月,日寇加緊進攻,駐地襄樊失陷,李克農同志(上級黨代表)派來搞單線聯繫的聯絡員項乃光逃亡,從此詹雲青和黨失去了聯繫。一九四O年,詹雲青因公到重慶時,曾專門找過李克農同志,經多方打探得知,李早遷往桂林,未聯繫上。一九四一年秋,武漢失陷後,國民黨又一次掀起反共高潮,詹雲青憤然辭職,與一些知識界進步人士姚雪垠、臧克家等團結進步力量,反對頑固勢力。
皖南事變後,應周新民同志之邀,(周系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中共黨員)到安徽學院任教直至1949年蕪湖解放。在這段時間裡,詹雲青組織上雖與黨失去聯繫,但思想上並未背離馬列主義,他利用一切時機,向學生傳播進步思懇,並參與創辦《安徽日報》,宣傳抗日主張及黨的政策。他曾幾次組織進步師生,揭露、反對該院幾任院方負責人貪污及擴充反動勢力的行為,迫使這些後台很硬的人下了台。抗戰勝利後,他曾專程到南京請周新民同志幫助與黨取得聯繫。周講:“當前主要任務是開展反飢餓、反內戰的民主運動,希望在這次運動中,聯繫自己的工作,積極努力搞好這次運動,一定能找到黨。”
回皖後,詹雲青於一九四七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主持蕪湖市委工作。他利用CC派和桂系的矛盾,經常在《安徽報》上撰文宣傳民主運動和共產黨的方針政策。一九四八六月,詹雲青又加入農工民主黨並主持蕪湖市臨時工委工作,他發動盟員和農工黨員,策動國民黨軍政人員反正起義。為配合解放軍渡江南下,他親自調查了解蕪湖至當塗沿線國民黨軍事部署情況,繪製成圖,秘密送交江北解放軍,並親自接待,協助解放軍偵察員了解情況,為解放大軍勝利橫渡長江作出一定貢獻。

育人與統戰

解放初,即1949年8至10月,詹雲青曾一度被調民盟中央工作,後因要照顧家屬仍回皖工作。四九年底在北京京西賓館參加學習時,雲南同鄉周保中、曾澤生,楚圖南、張沖等同志聚首,相邀回雲南工作。詹雲青一再表示:解放前因入黨、坐牢,怕秧及家庭,連累親友,故未敢回鄉。現在回鄉,為雲南的社會主義建設儘自己綿薄之力,是多年的願望,並請周保中將軍為其解決調動問題。此後,周將軍多方幫助聯繫,並轉請在西南文教部工作的楚圖南同志負責解決。周將軍幾次與詹雲青書信聯繫然終未調成。主要原因是華東教育部不放詹雲青走,並要他參加籌建新的安徽大學,故回鄉愿望終未實現。
1949年至1962年期間,詹雲青先後在安徽大學任教授、總務長,在蕪湖師範學院任歷史系主任,在合肥師範學院任濟系主任並教授俄語。這一時期,他以更加飽滿的政治熱情,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一批批建設人才和人民教師。
1962年IO月,詹雲青調農工民主黨安徽省委員會,歷任駐會常委、秘書長、宣傳部長、顧問等職,並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一、三、四、五屆委員。
“文革”中,詹雲青曾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他始終堅信黨的領導,堅信共產主義,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始終不改報效黨和人民之心。 一九八六年,經安徽省委組織部調查、核實,研究決定確認了詹雲青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的身份。1991年4月1 3日,詹雲青因患腦溢血,搶救無效,在安徽合肥不幸逝世,終年八十七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