訒庵學術講論集

張舜徽先生,湖南沅江人,著名歷史學家、歷史文獻學家。 張舜徽先生一生勤奮治學,博涉四部,在傳統學術的諸多領域造詣精深,留下大量論著。 《張舜徽集:訒庵學術講論集》收錄了張舜徽先生的《訒庵學術講論集》。

內容介紹

《張舜徽集:訒庵學術講論集》為繁體版。張舜徽先生,湖南沅江人,著名歷史學家、歷史文獻學家。生前曾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張舜徽先生一生勤奮治學,博涉四部,在傳統學術的諸多領域造詣精深,留下大量論著。《張舜徽集:訒庵學術講論集》收錄了張舜徽先生的《訒庵學術講論集》。

作品目錄

談偏才與通才
左文襄公在湖南
學文科的要將範圍推廣 不可囿於一隅
如何重新評價孔子
我們要認真深入研究少數民族歷史
談談研究中國歷史的有關問題
學習揚州先輩的治學精神 走博通的路
談《說文解字》的研究及其疑義舉例
關於研究古漢語的問題
略論道家思想在中國政治史上的運用”
在史學領域內要重視方誌的研究和整理
我們提倡讀兩種書
學習中國文史首先要注意的問題
清代學術的流派和趨向
自學可以成才
我是怎樣研究、整理《說文解字》的
如何全面了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談讀文和寫作
關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若干問題(提綱)
怎樣研究中國文史(提綱)
向司馬光學習些什麼
發揚山西先哲治學的優良傳統
批判繼承河北先哲治學的精神
地方史志工作的兩大任務
古籍整理和文科改革
略談有關編寫江河志和水利志的問題
歡迎開展對《周易》的討論和研究
史學與傳記
關於中醫古籍的整理問題
緬懷當代卓越的文獻學家楊樹達先生
學習黃侃先生的治學精神
我們怎樣對待郭沫若先生的史學遣產
初學研究甲骨金文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從漢字發生髮展變化的史實說明今日實行字形簡化的必要與可能
《說文解字》在古文字研究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於研究中國古代史的材料問題
關於歷史材料運用中的若干問題
論兩宋農民起義的社會背景和英勇事跡
論宋代學者治學的廣闊規模及替後世學術界所開闢的新途徑
史學家李蟄傳
史學家柳誚征傳
學習王船山治學的求實精神和博大氣象
考古學者羅振玉對整理文化遺產的貢獻
考古學者王國維在研究工作中所具備的條件方法和態度
王國維與羅振玉在學術研究上的關係
獎掖後學循循善誘的前輩風規
懷念頡剛先生 學習頡剛先生
誠摯的仰慕 深切的懷念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崇高典範
好學深思 心知其意
關於歷史文獻的研究整理問題
與諸同志再論歷史文獻的整理工作
關於整理古籍的問題
羣書辨惑二十講
長江是否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答友人問
解釋帝字受義的根源答友人間
論不可單據個別事物的存在與否決定社會性質答友人間
怎樣從學者的角度去肯定孔子的成就答友人問
略論《孟子》一書在今天的作用答友人問
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歷史的重要答友人問
與友人論《禹貢》一篇的時代背景
答友人間《漢書·地理志》的讀法
與友人論今後歷史考證工作所應走的路
再與友人論今後歷史考證工作所應走的路
與友人論李卓吾
答友人問《廿二史割記》的作者
答友人間改修《清史·藝文志》的體例
再答友人問改修《清史·藝文志》是否應有解題
談撰著《說文解字約注》的經過答友人問
致友人論圖書館事業在國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談如何提高大學文科教學質量的問題答友人問
談整理法學古籍的具體方法
張居正集校注序
八十年代大學生社會科學畢業論文選評序
中國史學名著題解前言
中國古代學者百人傳題辭
湖北歷史人物辭典題辭
百年愛國思想錄題辭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自序
文獻學論著輯要序
努力自學是人才輩出的廣闊道路
毋慕虛名毋貪近功是有志自學成才之士的座右銘
自強不息 壯心未已
三十五年來我是怎樣把教學和科研結合在一起的
李審言文集序
羅雪堂學術論著集序
純常子枝語跋
吳王夫差矛銘文拓片跋
致楊樹達先生論漢碑書
致顧頡剛先生論《周官》《左傳》標題書
養怡堂答問
書畫鑑賞叢談
又次草堂記
八十自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