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熱鎮痛抗炎藥

解熱鎮痛抗炎藥

解熱鎮痛抗炎藥有好多種類啊,不種藥物之間有哪些區別?能從臨床運用,副作用,抗炎解熱鎮痛效果。解熱鎮痛抗炎藥(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而且大多數還有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藥物。它們在化學結構上雖屬不同類別,但都可抑制體內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的生物合成,目前認為這是它們共同作用的基礎(圖20-1)。由於其特殊的抗炎作用,故本類藥物又稱為非甾體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乙醯水楊酸是這類藥物的代表,因此有人將這類藥物稱為乙醯水楊酸類藥物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它們有以下三項共同作用。

基本信息

簡介

解熱鎮痛抗炎藥(antipyretic,analgesics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而且大多數還有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藥物,由於其特殊的抗炎作用,1974年在義大利米蘭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將本類藥物又稱為非甾體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阿司匹林是這類藥物的代表,故又將這類藥物稱為阿司匹林類藥物(aspirin-like drugs)。
柳樹皮(willow bark)的提取物水楊苷(salicin)經水解形成的水楊酸的鈉鹽,是最早用於治療風濕和痛風的藥物。1899年,水楊酸的酯化物阿司匹林開始廣泛用於解熱鎮痛抗炎,已愈百年,至今仍廣泛套用。雖然非那西丁(phenacetin)是最早人工合成的解熱鎮痛藥,但因不良反應嚴重,已被其活性代謝產物對乙醯氨基酚取代。另外,吡唑酮類、滅酸類、吲哚類及丙酸類解熱鎮痛藥的相繼問世,增加了解熱鎮痛藥的藥物品種,但這些藥物作用大同小異,各有一定特點和不良反應,其中丙酸類不良反應較少,臨床套用較廣。

藥理作用

NSAIDs主要具有三方面的。
1.解熱作用:此類藥物通過抑制中樞PG合成而發揮解熱作用,因而僅降低發熱者的體溫,對正常體溫幾無影響。
2.鎮痛作用:有中等程度鎮痛作用,常用於治療慢性鈍痛,其鎮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通過抑制炎症時PG的合成,減輕PG的致痛作用及痛覺增敏作用。
3.抗炎作用:除苯胺類外,大多數解熱鎮痛藥都有抗炎抗風濕作用,抑制炎症反應時PG合成,而緩解炎症反應,對控制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症狀有肯定療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發展及合併症的發生。

藥理

【藥理作用與機制】儘管本類藥物種類多,但都具有解熱鎮痛抗炎和抗風濕等共同的藥理作用,僅作用強度各異,而作用機制相似。

NSAIDs共同的作用機制是抑制環氧酶(cyclooxygenase,COX),干擾體內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COX有COX-1和COX-2兩種同工酶。COX-1為結構型,主要存在於血管、胃、腎等組織中,參與血管舒縮、血小板聚集、胃黏膜血流、胃粘液分泌及腎功能等的調節。COX-2為誘導型,多種損傷因子和細胞因子可誘導其表達,參與發熱、疼痛、炎症等病理過程。NSAIDs對COX-2的抑制作用為其治療作用的物質基礎,對COX-1的作用則成為其不良反應的原因。
解熱鎮痛藥的作用機制是抑制機體內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PG是一族含有一個五碳環和兩條側鏈的二十碳不飽和脂肪酸,廣泛存在於人和哺乳動物的各種重要組織和體液中,多種細胞都可合成PG。細胞膜的磷脂中以脂化方式結合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AA可從磷脂中釋放出來。游離的AA轉化途徑有二:一是經細胞微粒體內PG合成酶 (環氧酶,cyclo-oxygenase,COX)的催化生成各種PG,如PGE2、PGF2α、PGI2及血栓素A2 (TXA2)等。它們參與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的調節,如炎症、發熱、疼痛凝血、胃酸分泌,以及血管、支氣管和子宮平滑肌的舒縮;AA的另一代謝途徑為經細胞質中的脂氧酶的催化生成白三烯類 (leukotrienes,LTs),參與過敏反應、誘發炎症、增強白細胞和巨噬細胞的趨化以及支氣管、胃腸平滑肌收縮等活動。AA這兩條代謝途徑的產物有相互調節和制約作用 (圖19-1)。近來發現了環氧酶 (COX)的兩種同工酶,簡稱COX-1與COX-2(表19-1)。 COX-1多參與血管緊張度的調節等一些生理反應,各種損傷性因子也誘導多種細胞因子,如IL-1、IL-6、IL-8、TNF等的合成,這些因子又能誘導COX-2表達,增加PGs合成,參與機體的炎症反應等病理過程。近年的研究發現,白細胞、血小板等在炎症區域的黏附分子表達有關,如來自內皮細胞的E-selectin、P-selectin和L-selectin,細胞內 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細胞 粘附分子-1(VCAM-1)和細胞整合素(integrins)等。後者能把循環中的白細胞導向炎症區域。NSAIDs的解熱鎮痛抗炎作用可能與抑制COX-2有關;而抗血栓作用及多數不良反應則可能與抑制COX-1有關,藥物對兩種COX的選擇性不同。現已明確這兩種COX的異構形式基因編碼不同。選擇性COX-2抑制劑的研製提高了NSAIDs對胃的安全性。臨床上還將COX抑制藥用於結腸癌和阿茨海默氏病的治療,這表明COX抑制劑的作用機制可能不只局限於抑制PG系統。然而兩種COX的各種作用尚未完全闡明,COX-2抑制劑對腎臟有無毒性尚有爭論。

NSAIDs分類

按化學結構分為水楊酸類、苯胺類、吡唑酮類及其他有機酸等四類,常用藥物有: 阿司匹林(aspirin),又稱乙醯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

乙醯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

藥理作用及套用
(1)有較強的解熱鎮痛抗風濕作用,常用於各種慢性鈍痛及感冒發熱。對於急性風濕熱患者能迅速改善其臨床症狀,並可用作鑑別診斷。是目前治療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藥物,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
(2)能使PG合成酶活性中心的絲氨酸乙醯化而失活,減少血栓素(TXA2)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小劑量套用可較好的抑制TXA2合成,而不致影響前列環素(PGI2)合成。因而,防治缺血性心臟病建議日服75mg~100mg;防止腦血栓形成可日服30~50mg。
藥動學特點
(1)口服小劑量(1g以下)乙醯水楊酸時,其代謝按一級動力學進行,半衰期約2~3小時。當用量≥1g時,其代謝方式變為零級動力學,半衰期延長至15~30小時,如劑量再增大,可出現水楊酸中毒。因而長期大量套用治療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時,最好進行血藥濃度監測,據此以確定給藥劑量及間隔時間。 (2)乙醯水楊酸為弱酸性藥物,當套用過量時,可採用鹼化尿液的方式加速其排泄,降低其血藥濃度。
主要不良反應
(1)胃腸道反應 較大劑量口服可引起胃潰瘍及不易察覺的胃出血,與它抑制胃黏膜合成PG,減少了內源性的黏膜保護因子有關。
(2)凝血障礙 由於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時間延長,大劑量還能抑制凝血酶原形成,造成出血傾向。可用維生素K預防。
(3)過敏反應 除常見的過敏反應外,某些哮喘患者用藥後可誘發“阿司匹林哮喘”。其發生機理為此類藥抑制環氧酶,PG合成受阻,但不影響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氣管收縮的白三烯增多,而誘發哮喘。
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撲熱息痛)是非那西汀的體內代謝產物。其解熱鎮痛作用緩和持久,強度類似乙醯水楊酸,但無明顯抗炎抗風濕作用。常用於感冒發熱及慢性鈍痛。

保泰松

抗炎抗風濕作用強而解熱鎮痛作用較弱。主要用於治療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保泰松有促進尿酸排泄的作用,可用於急性痛風。其不良反應多且嚴重,已少用。

吲哚美辛

(indomethacin,消炎痛) 是最強的環氧酶抑制劑之一,有顯著的抗炎及解熱鎮痛作用。由於不良反應多,僅用於其它藥物療效不顯著的病例。主要治療各類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對癌性發熱及其他不易控制的發熱常能見效。主要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頭痛、眩暈、精神失常、血細胞減少及過敏反應,也可引起“阿司匹林哮喘”。

甲芬那酸(甲滅酸)、雙氯芬酸(雙氯滅酸)

都具有解熱鎮痛抗炎作用。主要用於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雙氯芬酸抗炎作用較強而不良反應較小。

布洛芬(ibuprofen)

抗炎、解熱鎮痛作用與乙醯水楊酸近似,主要特點是胃腸道反應輕,病人易耐受。常用於治療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

解熱鎮痛抗炎藥解熱鎮痛抗炎藥

吡羅昔康(炎痛喜康)

為強效、長效解熱鎮痛抗炎藥。每日服藥一次。劑量過大或長期服用可致消化道潰瘍、出血。

尼美舒利(Nimesulide)

選擇性抑制COX-2,抗炎作用強而副作用較小,用於治療各類關節炎及組織炎症。長期套用,胃黏膜損傷及胃腸出血發生率低。

作用反應

1.解熱鎮痛和抗風濕作用
(1)解熱鎮痛療效明顯可靠,可用於感冒發熱、頭痛牙痛、神經痛、關節痛、肌肉痛等。
(2)抗風濕作用強,較大劑量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迅速確實,亦可作為鑑別診斷。
2.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小劑量可用於預防腦血栓及心肌梗塞。

不良反應

1.胃腸道反應噁心嘔吐、上腹不適,大劑量可誘發和加重潰瘍及無痛性出血.故潰瘍病患者應禁用。
2.凝血障礙延長出血時間,對嚴重肝損害,凝血酶原過低,維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人可引起出血,手術前一周的患者也應停用,以防出血,產婦臨產不宜使用,以免延長產程和增加產後出血。
3.過敏反應以蕁麻疹和哮喘最常見。哮喘的發生與抑制PG合成有關。腎上腺素對“阿斯匹林哮喘”無效,可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哮喘,鼻息肉和慢性蕁麻疹患者禁用。
4.水楊酸反應大劑量服用可出現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嚴重者可以導致過度換氣,酸鹼平衡失調,高熱,精神錯亂,昏迷。處理:立即停藥。並靜滴碳酸氫鈉,以促進藥物排泄。
5.瑞夷綜合徵。水痘或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者慎用阿司匹林可用撲熱息痛代替。
6.腎損害

相互作用

(1)阿司匹林與香豆素類抗凝藥,磺醯脲類降糖藥,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和糖皮質激素等合用,由於血漿蛋白結合的相互置換,能增加上述藥物作用,如延長出血時間,低血糖反應,誘發潰瘍等
(2)阿司匹林妨礙甲氨蝶呤從腎小管分泌而增加後者毒性,與呋塞米合用,因競爭腎小管分泌系統從而使水楊酸排泄減少導致累計中毒
(3)氨茶鹼或其他鹼性藥物如碳酸氫鈉可降低阿司匹林療效,酸性藥物可使水楊酸血液濃度增加
(4)阿司匹林與布洛芬等非甾體等抗炎藥物合用時,可使後者的血藥水平明顯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增加。
解熱鎮痛抗炎藥解熱鎮痛抗炎藥

16274 生物
16275 混合性皮膚
16276 太古遮天
16277 力帆720
16278 3GPP
16279 領主之塔
16280 顧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