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蓮節

觀蓮節

觀荷節又稱荷花生日、觀蓮節,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由於荷花要到夏季才開放,因此,古時人們將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定為荷花生日。每逢這一天,男女老少都紛紛到荷塘欣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熙熙攘攘、熱熱鬧鬧,場面很是壯觀,所以又把這一天稱為“觀蓮節”。這種漢族民俗主要流行於江南水鄉、荷塘連片的地區。宋代已有此節,明代俗稱“荷花生日”。這一天有划船、觀蓮等活動。凡有池塘種荷花的人,用紙作燈,內放蠟燭,點亮後放在水面,任其飄去,表示慶祝。

基本信息

簡介

夏曆每年六月二十四是觀蓮節(2006.07.19),民間以此日為荷誕,即荷花生日。水鄉澤國的江南一帶,此日是舉家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日,泛舟賞荷,笙歌如沸,流傳數代,遍染荷香,成為漢民族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一,觀蓮節。
觀蓮節觀蓮節
荷花在華夏文化中,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花卉。荷集花、葉、香三美於一體,出泥不染,婷婷玉立,是歷代詩人騷客吟詠的對象。李白贊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楊萬里筆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蘇東坡詠之,“荷背風翻白,蓮腮雨褪紅”。荷花獨具風姿神韻,更被賦予了內在獨有的君子特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氣質,通透、潔淨、澄明如水,是華夏理想人格品質的象徵。在漢方醫藥和漢族飲食文化中,荷花也占有特殊地位。唐代已有“荷包飯”美食。荷葉可清熱解暑,荷花活血化痰,蓮須清心固腎,蓮子心清心安神,蓮子養心補腎,可生可熟可藥,被李時珍稱為“靈根”,詩人贊之:“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蓮花也是佛教的象徵物,喻沸法的清淨無染。蓮花也有愛情和繁衍後代之意。由於荷花所特有的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和諧統一,以及荷花與人們的生活聯繫之緊密,才形成了情趣盎然、美輪美奐的華夏“荷文化”。
江南夏日,荷花盛開,賞荷、採蓮成為自然的民俗活動,經過傳說的比附,逐漸演繹成荷之誕辰日。最多的一個傳說是,在唐朝大曆年間江南吳郡有個才女,名叫晁采,在二十四日這天,與她的丈夫,各以蓮子互相饋贈。有人問晁采,此舉為何由?她引詩以答:“閒說芙蕖初度日,不知降種在何年?”

節日活動

觀蓮花

早在宋代,每逢六月廿四,民間便至荷塘泛舟賞荷、消夏納涼。蕩舟輕波,採蓮弄藕,享受浩月遮雲的夏夜風情,好不愜意。

放荷燈

是日夜,以天然長柄荷葉為盛器,燃燭於內,讓小兒持以玩耍。或將蓮蓬挖空,點燭作燈。或以百千盞荷燈沿河施放,隨波逐流,閃閃爍爍,十分好看。

綠荷包飯

蓮的花、葉、藕、籽都是製作美味佳肴的上品。唐時就有於觀蓮節吃“綠荷包飯”的習俗。柳宗元《柳州峒民》:“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墟人。”明末屈大均記載荷包飯的製作方法時說:“以香梗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里透香,名曰荷包飯。”荷葉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因而被廣泛用於製作食品,蓮花、蓮籽自古就是製作食品的原料。宋人喜歡用蓮花花瓣搗爛摻入米粉和白糖蒸成蓮糕食用;明時則將其製成荷花酒,宋朝的玉井飯和元朝的蓮籽粥,則都是以蓮籽為主要原料製作的美食。 
觀蓮節時,青年男女有了親密接觸的機會,便藉此來表白心中的愛情,詩云,“荷花風前暑氣收,荷花盪口碧波流。荷花今日是生日,郎與妾船開並頭。”附:蓮之詩詞

蓮花詩詞

古詩十九首(其六)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西洲曲(南朝樂府)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桕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江南可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西湖(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採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採蓮曲(李白)
若耶溪傍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詠同心芙蓉(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越女(王昌齡)
越女作桂舟,還將桂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葉。將歸問夫婿,顏色何如妾。
子夜四時歌(夏歌)
青荷蓋淥水,芙蓉葩紅鮮。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
生查子(晏幾道)
長恨涉江遙,移近溪頭住。閒蕩木蘭舟,誤入雙鴛浦。無端輕薄雲,暗作廉纖雨。翠袖不勝寒,欲向荷花語。

水鄉勝事

在古代,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江南水鄉都有一次盛大的賞荷勝會,謂之“觀蓮節”,又稱之為“荷花生日”,每逢這一天,人們都紛紛歡聚在各處的荷塘邊、小河旁,觀看那一片片碧葉鋪蓋水面,紅花映日,香氣襲人,不由得流連忘返。尤其當夏雨淋灑的時日,玉琢一般的花苞顯得越發晶瑩可愛,珍珠一般的水滴在濃綠的荷葉上閃爍滾動,更是別有一番情趣。揚州的荷花池,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賞荷勝地。
荷花古稱芙蕖,或稱水芙蓉,俗稱蓮花或藕花。種植荷花,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1973年,在河南省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經出土了兩枚古蓮子,從而證實早在五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荷花了。經過數千年的培育,產生了許多珍貴的品種。就其用途而言,可分為籽用荷、藕用荷和觀賞荷三大類。僅就觀賞荷而言,就有品字荷(一蒂三花)、並蒂蓮(雙生花)、重台蓮(兩次開花)等珍品,又有單瓣與重瓣之別。單瓣荷花初開時為淡紅色,盛開時便呈白色。重瓣荷花的瓣數可達千片之多,其雌蕊、雄蕊全都變成了花瓣,頗為珍貴。揚州瘦西湖風景區內的徐園、蓮性寺、鐵佛寺以及大明寺腳下,都有不同觀賞類荷花的種植地,將秀美的瘦西湖裝扮得分外秀美。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盆栽荷花,唐代詩人韓愈《盆栽詩》寫道:“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種已齊生。從今有雨君須記,來聽蕭蕭打葉聲。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數瓶。且待夜際明月去,試看涵泳幾多星。”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農曆六月時分,盆栽荷花的俊秀、靈巧之美,其婀娜多姿的形態,仿佛是神話中的紅衣仙子置身於碧玉盤上不停地輕歌曼舞,給人以無窮的享受和樂趣。揚州大明寺內有一盆被稱為“中日友好蓮”的盆栽荷花,常使遊人在此流連止步,不捨離去。
在古代的觀蓮節里,人們或以漫步在荷塘邊賞荷為樂趣,或以靜坐在庭院,陽台上的盆栽花旁為雅興,同時還有品嘗佳肴的習俗。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人們視荷花的全身都是寶,並將荷花的花、果、葉、根作為製作美味的食材佳品。早在唐代時,人們就在觀蓮節期間吃“綠荷包飯”,至今,“荷包飯”仍舊是廣州、福州一帶的名特優食品。所謂“荷包飯”,就是以香粳和雜魚、肉諸味,用新鮮的荷葉包起來下籠蒸,從表及里,都透出荷葉的清香。此外,人們還以類似方法製作出荷葉粉蒸肉、香荷粥等食品。
蓮花也是製作食品的上好原料。宋代人就喜歡用蓮花花瓣搗爛,摻入米粉和白糖蒸成蓮糕食用。明清時代,還以白蓮花釀製成荷酒花品嘗。慈禧太后就曾以荷花酒稱為玉液瓊漿,作為賞賜給親信大臣的珍品。
蓮子是宋朝的玉井飯和元朝的蓮子粥這兩種古典美食的主要原料。至今仍是揚州名產“八寶粥”的主要原料之一。據說,在全國各地所產的“八寶粥”之中,揚州八寶粥之所以能長期暢銷不衰的原因與其用料的蓮子比例充足是分不開的。
藕,是人們食用蓮製品的主要成份。藕有池藕、田藕之分,以白嫩、汁多的花香池藕為最佳。在食用時,以多節、嫩尖處作拌食;中段可炒食;老的藕用來塞糯米或煮成糖藕食用。製作方法多種多樣,具有代表性的有冰糖雪藕、油炸藕夾、江米藕片粥等。此外,將藕曬乾研末,便成了藕粉,是人們滋補身體的美味食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