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前311年),名嬴駟,秦孝公之子。 公元前318年,韓、趙、燕、楚、魏五國“合縱”攻秦,被秦軍打敗。 前311年,惠文王死,年有46,太子贏盪即位。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前311年),名嬴駟,秦孝公之子。
惠文王為太子時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師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於是商鞅逃亡,被魏國趕回秦國內。商鞅於商地召集其黨人,北攻鄭縣,惠文王派兵將商鞅生擒殺死後“五馬分屍”於彤,滅商君之族。然而他並未廢除商鞅之法。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推行法制,並不斷向外拓展領土。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命大良造(戰國初秦國的最高官職,掌軍政大權)公孫衍在雕陰(今陝西甘泉縣南)打敗魏軍,不久,魏盡獻河西地於秦。秦以黃河、函谷關為界抵禦關東諸侯,進可攻,退可守,在戰略上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
公元前318年,韓、趙、燕、楚、魏五國“合縱”攻秦,被秦軍打敗。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稱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張儀又遊說拆散齊、楚聯盟,秦乘機打敗楚軍,占領漢中。在對關中六國作戰取勝後,秦惠文王採用大將司馬錯的建議,於公元前316年出兵滅蜀,隨後又滅掉苴(jū,今四川昭化東南)和巴(國都在今重慶市嘉陵江北岸),使得秦“擅巴蜀之饒”,為以後發展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水經注》卷二十七引來敏《本蜀論》的記載惠文王用計滅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
前311年,惠文王死,年有46,太子贏盪即位。秦惠文王在位27年。死後葬於陝西鹹陽市秦都區,陵墓呈覆斗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