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和蒙古為什麼都以送哈達做為最高禮節

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 ”可見,獻哈達有吉祥之意。 獻哈達有一定的禮儀。

西藏和蒙古為什麼都以送哈達做為最高禮節?
獻哈達是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據說,藏民進了寺廟大門,得先獻一條哈達,然後參拜佛像,到各殿參觀、隨坐,到離別時,還得在自己坐過的座位後邊放一條哈達,以表示人雖離去,但心還留在這裡。 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處於遊牧經濟形態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攜帶奶食品,奶酒或其他乾糧,遇有路人,不管相識與否,都要主動攀談,問候,並互相交換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就發展成一套易物的習俗。發展到後來,就有了交換鼻煙壺和哈達的習俗。 哈達,為藏語音譯。就是一種“禮巾”。方誌《蒙古·二卷》中雲“所謂哈達者,帛也。或以綢、或以白、或藍、長短不一,長約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兩端有拔絲,約半寸許,其長短視受者分級而定。”哈達長度不等,上繡“八寶”“雲林”等圖案,圖案象徵幸福、吉祥。 關於哈達的來源,現有多種考證。但習俗為藏傳禮儀為人們所公認。十六世紀中葉,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鄂爾多斯接受了藏傳佛教僧侶手中的哈達,作為日常禮儀不可缺少的物品,並世代相傳。據《馬可波羅遊記》載:“在元旦這一天,大汗統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國中,擁有領地或掌有管轄權的要員,都紛紛給大汗進貢金、銀河寶石等貴重禮品,並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萬壽無疆,財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見,獻哈達有吉祥之意。 哈達用絲、棉布做成。長度通常為5尺左右,寬度不等。有數尺寬、丈把長的大哈達,一般在特殊的場合下使用,顏色以青色為多,因為這是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顏色,這是與西藏哈達禮儀的不同之處,西藏哈達多為白色,受藏傳佛教的影響,鄂爾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銀灰、白、黃、藍等顏色的哈達,哈達以絲綢為料,一般為白色、淺藍色和黃色。獻哈達有一定的禮儀。對長輩,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對平輩,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接受哈達者如果是長輩,則可以就坐受禮;如果不是長輩,則一定要站著接受,一般情況下,接受哈達的人要將接到的哈達調轉摺疊口還給主人。 按蒙古族的禮俗,凡初次相見,必先交換哈達。其長度、質料及敬獻的方法,要看受者的身份和自己關係的遠近。舊時給王公和佛像獻哈達,要雙腿跪下,兩手高舉,舉過頭頂;對尊者和長輩獻哈達,身體略向前傾,兩手舉過頭頂,放到接受者的座前和足下,在敬獻的時候,哈達必須對摺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否則,為失禮;對平輩,則將哈達送到對方的手中或腕上;對小輩及下屬,則將哈達系在他們的脖子上。 敬獻哈達是蒙古人迎來送往、饋贈的禮品,逢年過節和日常往來中必不可少的禮節,獻哈達這表情莊重、大方、真誠,他們用這一方式來表達著自己對賓朋的歡迎和愛戴。有的時候獻哈達還要吟誦各種吉祥的祝讚詞,以渲染敬重的氣氛。現在內蒙古的一些旅遊區,大都用獻哈達的方式來歡迎客人,但是在獻法上往往有些出入,比如,把哈達直接套在遊客的脖子上,這是不對的,因為與藏俗不同,蒙古族在敬獻哈達時一定不掛在脖子上。這種做法是過去宗教界的習俗,不過那也只能給孩童系掛。所以,如果你作為一名遊客,一定不要被這種錯誤的做法所誤導,正確地接受蒙古族禮儀,你才會真正領會到它的文化底蘊。

出處:蒙古·二卷。馬可波羅遊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