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濕地西區

西溪濕地西區

西溪濕地西區又稱為西溪濕地·洪園,位於杭州市餘杭區,東與西湖區接壤,西以繞城高速為界,北至文二西路,南達五常大道。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西溪濕地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澱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西區區域面積3.353平方公里,園區內港汊縱橫、河網密布,擁有多種水生、 濕生植物、國家保護動物以及基塘、河流灘渚等多樣性生態系統。 西區是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收官之作”,主打“洪氏”宗族文化,被譽為城市水鄉、洪昇故里,還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常龍舟勝會和五常十八般武藝。

歷史沿革

濕地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蓄洪水、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西溪濕地內蘆白柿紅、桑青水碧、竹翠梅香、鷺舞燕翔、蛙鳴魚躍,冷、野、淡、雅,皆成天趣。西溪濕地位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北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詩讚曰:“千頃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黃橙紅柿紫菱角,不羨人間萬戶侯”,便是描繪了西溪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奇妙美景。

對於西溪濕地的歷史,概括地說,歸納為遠古雛形、漢唐形成、宋元發展、明清昌盛、民國萎縮與現今新生的六個階段。 在四五千年前,西溪的低濕之地,如受天目山春夏洪水的沖流,此處被淹沒,便成了湖泊,而乾旱之時,濕地也就出現。濕地隨隱隨現的現象,因此可以把它稱為雛形階段。從東漢熹平元年(172年)建造南湖算起,到唐末五代為止,大約有一千多年時間,是西溪濕地形成期。

到了宋元時期,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朝廷正式在此建置西溪鎮,這是西溪進入新階段的開始,這也說明了西溪是個千年古鎮。明清時期,西溪兩岸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進展,養魚育蠶、種竹培筍與茶葉果蔬等農副業得到發展,成為郊區農業的特色。

但是民國後,濕地日漸萎縮。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西溪地域多個鄉鎮的建立,工廠企業的發展,使西溪濕地範圍逐漸縮小。

而如今杭州市對西溪濕地實施的綜合保護工程,終於讓西溪濕地迎來了新生。

西溪濕地地處杭州市西部低山丘陵區與杭嘉湖平原的過度地帶。歷史上的西溪濕地是指西溪河流經留下--古盪段兩岸的寬闊水網平原區域,面積約60k㎡,其南岸包括今日老和山--靈峰山--北高峰--龍門山--小和山山脊線北側的丘陵坡麓地帶,北岸包括餘杭塘河以南五常--蔣村鄉一帶,東起松木場、西至留下小和山一帶的水網平原。隨著工業化的城市化的推進,西溪濕地大量被侵占,濕地面積銳減至目前10餘平方千米。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杭州市中西部繞城公路界內,行政隸屬於西湖區蔣村鄉和餘杭區五常鄉。全區規劃總面積為10.08 k㎡,東至紫金港,西至五常港與餘杭區為界,南至沿山河,北至餘杭塘河。

西溪濕地屬亞熱帶北緣季風氣候,季風交替規律明顯,夏季多偏南風,冬季多偏北風。一年中,隨著冬、夏長,春秋短。年平均氣溫為16.2℃。年平均降雨量約1400mm。

西溪濕地屬河流兼沼澤型濕地,地勢略呈南高北低狀,區內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水面率高達70%,平均水深在1.15m左右。濕地南倚緩丘山巒、北毗水網平原,周圍村莊、桑田等高出水面1~1.5m。農地主要為池塘、柿林、桑地、茭白田等。目前西溪濕地已沒有原生濕地景觀,在千餘年人類漁耕經濟的作用下西溪濕地已逐漸演變成為漁塘為主,並由河港湖漾水網及狹窄的塘基和面積較大的河渚相間構成的次生濕地,它屬於“自然-人工複合型濕地”。西溪濕地水系歸屬於杭州市區運河水系的運西片,處於低山丘陵與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承山區性河流沿山河西段上游閒林港的部分山水和上埠河、東穆河。區域內的河道南北向的主要有五常港、蔣村港、紫金港等,東西向的主要有沿山河(部分)、嚴家港、餘杭塘河(部分)等。

總之,西溪濕地是杭州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清新大氣和維護生物多樣性重要生態動能,是杭州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景點介紹

有西溪“三堤十景”中的"一堤四景"。一堤是指"壽堤",四景為“洪園餘韻、龍舟勝會、火柿映波、蒹葭泛月”。

壽堤

西溪有三堤,取名福、祿、壽,壽堤在洪園,也是其中最長一條的堤道。由南至北,“志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六橋貫穿其中,兩岸縱橫交錯的水域,百年的樹木碼頭,形成自然天成的生態景色,車行堤上,可見群山疊翠,山影與河港遙相呼應,令人心曠神怡。

洪園餘韻

西溪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其中最大“亮點”是洪氏文化,洪氏家族自古聚居西溪五常一帶,歷來被稱為“錢塘望族”,歷史上官宦輩出。“洪園餘韻”,這是整個西溪濕地公園的“三堤十景”之一。是一個以江南園林為背景,涵蓋了洪氏宗祠、錢塘望族、洪園、清平山堂、洪昇紀念館以及在洪氏家族影響下所形成的民俗文化展示等人文景觀為主要內容的洪氏家族文化的核心景區。

龍舟勝會

每到端午,深潭口、五常河道兩岸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台上戲曲武術、舞龍舞獅,水上龍舟往來穿梭。如今,“五常龍舟勝會”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火柿映波

西溪濕地在保護過程中,對柿樹進行了很好的保護,這些柿子樹中,樹齡最長的有600多年。整個園區百年柿樹達4000多棵。初秋的西溪,條條塘堤上,火紅的柿子如同燈籠般掛在枝頭,惹人注目,蘆白柿紅,就是秋季的西溪了。每年九十月份,便會舉行火柿節,幸運的遊客除了可以欣賞到“火柿映波”的美景外,更可以享受美味的柿子,其樂無窮!

蒹葭泛月

在五常港東御田裡,四周一望沙汀水懶,蒹葭彌望,有黃橙、紅柿、紫菱、香茶之美,四時皆宜,宜秋更宜月。秋深蒹葭吐絮,遇風吹則漫天飛雪。月夜泛舟蘆港。四望茫無邊際,星光搖曳,皎潔炫目,月明溪動,光盪邊際。

洪氏宗祠

杭州洪氏家族是一個望族,幾百年來人才輩出,有“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之說,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很高的文化價值和影響。

作為一個望族,宗祠是一個標誌性建築,更是家族文化延續和家族成員凝聚團結的象徵,在家族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復原的洪氏宗祠占地面積1201平方米,格局為傳統的三進兩院式,包括大門門屋、享堂、寢殿等部分組成。記錄了洪氏家族的發展歷史。

錢塘望族

自南宋洪皓始由江西鄱陽遷居杭州開始,歷經宋、明、清三代,在政治學、軍事學、外交、金石學、錢幣學、志怪小說和戲曲等領域都取得巨大的成就。 “錢塘望族”作為洪氏家族文化陳列館,以現代目光闡述了洪氏家族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偉大建樹。內容詳實,表現形式多樣,同時還設有寓教於樂的互動遊戲可以參與其中,是一本立體的洪氏家族文化教科書。

荊源訪古

一個古村落——荊源訪古,西溪洪園景區的亮點之一。作為杭州江南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荊源”為當地的鄉土地名,“訪古”是追尋原生態之西溪。在此您就可以看見真正的古建築,它們是主要從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移建過來的近50橦的百年老宅子,目前對外開放的有30幾棟建築,屬於典型的明清時期江南徽派建築。通過當地原拆,異地復原的形式這些保留了這些古建,並積極進行了修繕,因此依舊保留了其古色古香的原貌和神韻。所以在這裡您可以不用走遍江南,卻可以盡覽江南建築的特色美景。

藏書樓

荷花、桃花、竹子,謂之連理三瑞,洪皓築堂,名之“三瑞堂”。洪鐘曾孫洪楩在西溪濕地構築藏書樓,亦以“三瑞堂”名之。

戲曲長廊

中國戲曲源自宋代在浙江溫州和杭州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南戲”。元明以後,中國戲曲進入繁盛時期。元代以雜劇為勝,史稱元曲。明朝中葉,傳奇成為戲曲舞台上的主角,舞台表演日趨完善,中國戲曲至此發展到了頂峰。在佳作輩出的戲曲長河中,洪昇劃時代的巨著《長生殿》是其中璀璨的明珠,它凝聚了中國古典戲曲最優秀的元素,為中國戲曲的壓卷之作。

紀念館

洪昇(1645-1704),字昉思,號稗畦,又號稗村、南屏樵者,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西溪費家埭,卒於烏鎮(今桐鄉)。洪昇是中國戲曲史上偉大的戲曲家,他一生創作了四十多部戲曲作品,最負盛名的為《長生殿》。其曲文優美典雅,音律講究,“愛文者喜其詞,知音者賞其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中國古典戲曲的壓卷之作。洪昇亦因《長生殿》而流芳千古。

洪氏文化

洪氏家族的源流

洪氏家族,相傳始於遠古時代的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裔,生活在河南輝縣一帶,後人奉為水神。約至東漢,後裔避仇居敦煌,改姓洪。後支系繁衍,多籍東南。

唐時洪家移居盱眙(今屬江蘇)、徽州、江西鄱陽等地。這幅圖中表明了盱眙今天的地理位置,這裡是鄱陽的地理位置圖。說到遷居鄱陽,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洪士良的先祖“世世業耕桑”,靠農耕為業。到了洪士良時,他則“志操不群”,立志於發家致富,要由農耕漸變為農商兼做。當年鄱陽城船桅林立,商賈雲集,有“長街十里,萬家燈火”之盛況。但是憑洪士良的實力還不能直接移居鄱陽城。於是他便選定了距離鄱陽城20公里昌江邊上的翁港村作為自己遷居地。當時的翁港村是雷姓家族聚居地,要想在這裡買地建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翁港村雷姓為晉代豐城縣令雷煥的後代,他們在翁港村已經生活了很多代,祖傳之地不會輕易賣給別人。洪氏良精心謀劃,先是與雷家的頭面人物搞好關係,以借地建倉庫為名購買土地,但卻遭到了雷氏家族中的一位長者的反對。洪士良經過了解,發現這位雷氏長者十分懼怕老婆,於是他用厚禮做通了那位長者的老婆工作,幾經波折終於的得到了土地。先建糧倉,再逐漸變為田莊,達到了買地建房,舉家遷居的目的,邁開了農商兼營的步子。

到了南宋,洪皓立功,封為魏國忠宣公,賜第杭州葛嶺,賜田西溪,稱為錢塘洪氏之始。洪皓三子,都官至宰執大臣,始成錢塘望族,明王守仁《謚襄惠兩峰洪公墓志銘》稱:“自宋太祖忠宣公皓賜第於錢塘西湖之葛嶺,三子景伯、景嚴、景廬皆以名德相承,遂為錢塘望族”。

到了元代,杭州洪氏遷居浙江上虞。

元末明初,洪氏家族回遷錢塘西溪,遷居人原名武昌,由明太祖賜名“有恆”,被後人稱為西溪始祖。今西溪洪氏後裔仍有五百多人,聚居五常。

明太祖賜名的故事。洪有恆,號芸軒。原名武昌,犯明洪武年號諱,被逮捕。明太祖詢問其來由,答以“以武昌盛天下”。太祖為其改名“有恆”,並授國子監丞,但其堅辭,歸隱西溪濕地,潛心理學。

歷史名人

洪氏家族,興於南宋,盛於明清,人才輩出,代有大家,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名門望族。這裡用甌塑為我們生動地展示了洪氏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形象。

洪皓(1088—1155)字光弼,宋饒州(今江西鄱陽)人。政和五年(1115)進士。建炎三年(1129),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被扣留達15年之久,備嘗艱苦,人稱“宋之蘇武”。後封魏國忠宣公。賜第錢塘西湖葛嶺。著有《鄱陽集》《松漠紀聞》等。

洪适(1117-1184)字景伯。洪皓長子。歷任嚴州錄事參軍、浙西提舉常平司幹辦公事,宋孝宗時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封魏國公。謚“文惠”。平時愛好金石拓本,以證史傳。著有《隸書》《盤洲集》等。

洪遵(1120—1174)字景嚴。洪皓次子。 紹興十二年(1142)中博學宏詞科。擢秘書省正字,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遷同知樞密院事。後封信國公。謚“文安”。平時好收藏曆代錢幣,通曉本朝翰苑故實。著有《泉志》《翰苑群書》等。

洪邁(1123—1202)字景盧,號容齋。洪皓三子。文學家、史學家。歷任翰林學士、吏部侍郎、中書舍人等,歷仕高、孝、光、寧四朝,後封和國公。謚“文敏”。學識博洽,著述宏富,有《容齋隨筆》《夷堅志》等。

洪榮甫:元代人,生卒不詳。精通經史。官光祿大夫,追贈太子太保、刑部尚書。

洪有恆:原名武昌,有恆為明太祖賜名。自有恆始把洪家從上虞遷回錢塘西溪洪家棣(今餘杭五常),為西溪洪氏始祖。後追贈刑部尚書、太子太保。

洪薪(1413—1463)字汝林。官曆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授徽州府街口批驗所大使、刑部福建清吏司員外郎、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後追封刑部尚書、太子太保。葬西溪濕地祖塋。

洪鐘(1443—1523)字宣之,號兩峰居士。杭州錢塘人。成化十一年(1475)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安撫使、按察使、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並受賜玉帶、白金麟服,後封太子太保。謚“襄惠”。

洪瞻祖:字詒孫,號清遠山人。杭州錢塘人,洪鐘曾孫。萬曆十六年(1588)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官兵科給事中、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等,後追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辭官歸家隱居四十餘年,熱心家鄉文化,著有《西溪志》等。

家族文化

洪氏家族幾百年生生不息、持續繁榮,又具有多樣性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名門望族呢,這與洪氏家族優良的文化傳統密不可分的。

讀書明志

洪氏家族自洪士良開始興起,即十分注重對子弟的教育。讀過洪鐘的《命子作》我們就能深刻的感受到這一點。洪鐘贈子詩云: 汝父慕清白,遺無金滿籝。 望汝成大賢,唯教以一經。 經書宜博學,無憚歷艱辛。才以博而堅,業出勤而精。後來,洪鐘的這首詩演化成“遺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成為明清以來流傳很廣的家訓。

積德重節

洪氏先祖“重德重義,以氣節聞”,洪氏家族歷代以名德相承,視節操為重,遂為錢塘望族。

洪皓拒婚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政和四年,朝中重臣王黼欲把妹妹許配給洪皓,朱靦想招其為婿。洪皓因王、朱是當時奸佞、人品不端,不願攀附權貴,“視之蔑如”,力辭婚事。高峻氣節被記入史冊。

孝賢為上

洪氏家族認為培養忠君愛國的品德應從培養孝子賢孫入手。

南宋的洪皓、明代的洪鐘祖孫,都是典型的孝子。這為他們以後行大業做了道德上的準備。在西區的壽堤上有個景點叫“橋亭思母”講的就是洪鐘感念母恩的故事。

洪鐘的家位於五常港與嚴家港交匯處的斷頭橋附近。西溪濕地河網交錯,母親每天搖船接送他上學,為洪鐘的成才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和堅持。母親的慈愛、關切,都深深刻在洪鐘的腦海里,激勵他勤奮好學。晚年回鄉,母親早已去世,不能盡孝膝下,恩情難以回報,洪鐘便修建斷橋,取名“思母橋”。在旁邊建“思母亭”。以感念母親深恩厚德。今天我們在五常港邊上仍然能夠看到明代的思母亭遺址。

平和謙淡

洪氏家族歷來重作為輕名利,大隱隱於朝,小隱隱於野,內心平和,追求隱逸人生。我們前面講的洪氏家族的西溪始遷祖洪有恆獲賜官,堅辭不就歸隱西溪,潛心理學的事例就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這裡我們展示了洪皓、洪鐘、洪詹祖三位的造像。

洪氏家族對西溪濕地的影響

西溪濕地的許多文化傳統、民間習俗,直接源於明代洪氏家族,現“五常”地名就是由洪氏明代“五尚書”通假轉化而來,並帶來士大夫精英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

首先是在改良民風上,洪鐘對西溪濕地文化的發展成熟影響尤深。洪鐘退居故里,為慶豐收、祈社安,於每年端午節發起“龍舟勝會”,沿襲至今。今天“龍舟勝會”已經成為“西溪十景”之一,更成為西溪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一大亮點。

交通指南

公交 K823:汽車西站~長橋,遊客在西溪西區訪溪路洪園出入口下

K506:武林門北~餘杭,遊客在五常路口下轉K823,沿訪溪路到達西溪洪園出入口

K311:蔣村~餘杭,遊客在西溪大華公園站下車轉

K823:沿訪溪路到達洪園出入口

K356:古盪~餘杭,遊客在西溪濕地西區龍舌嘴站下,進入濕地西區南入口

K306:黃龍公交站~留和路北口,遊客到留下站下車乘

K823:沿訪溪路到達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洪園出入口 B支2:筧橋~留和路北口,遊客到留下站下車乘K823:沿訪溪路到達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洪園出入口

預訂須知

1. 景區開放時間:8:30~17:30

2. 兒童票:身高1.2米—1.5米之間兒童,享受門票、電瓶船半價優惠,兒童需在家長監護下方能乘船遊玩景區,1.2米以下免票

3. 60歲以上老人持身份證享受門票半價優惠,70歲以上老人憑證免門票

4.現役軍人、殘疾人、杭州市離休幹部和浙江省三十年以上教齡的教師憑證享受門票免票政策

5. 景區門票:80元/位 ,電瓶船:60元/位, 電瓶車:10元/位。

6. 購買中小學生學生票時請出示學生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