襌衣

襌衣

語出:唐 元稹 《智度師》詩:“四十年前馬上飛,功名藏盡擁禪衣。” 宋 梅堯臣 《客鄭遇曇穎自洛中東歸》詩:“禪衣本壞色,不化 洛陽 塵。” 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下:“僧知不免,佯謂眾曰:‘吾死固不可逃,但禪衣新受人賜,不欲滅其德,脫下就死如何?’”

襌衣是單層的長衣。《說文》載: 襌衣不重。 《大戴禮記》載: 襌,單也。 襌衣又稱為單衣,《後漢書?馬援傳》載: 公孫述更為援制都布單衣。 襌衣往往作為上層人士平日所穿的常服,假設進宮時要穿須經過特許,如《漢書?江充傳》載:江充被召入宮, 自請願以所常被服冠見上。上許之。充衣紗縠衣,曲裾後垂交輸,冠步搖冠飛翮之纓。 也有人認為衣常作為一般官吏所穿的公服,並認為文人穿的衣長,武人穿的衣短。衣的衣襟掩腋下,系以帶條,腰中束革帶②。漢武祠石刻畫像中 荊軻刺秦王一圖(圖16)上的荊軻身穿短
衣,秦王所穿者也應為衣,因為據《燕太子》卷下,荊軻刺秦王時,秦王要求聽琴聲後再死,於是召姬人鼓琴,琴聲說:羅縠單衣,可掣而絕 ③。長沙馬堆漢墓曾出土一件輕薄透明的素紗衣(圖17),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僅重49克,還不到一兩,如除去衣領和袖上較厚重的緣邊僅重半兩多。據計算,每平方米衣料才不過12- 13克重,真是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因為這件衣的衣料是紗,又沒有顏色,所以稱作素紗衣。衣與深衣比較接近,但又有區別。《急就篇》:衣蔽布母僔.顏師古註:衣似深衣而褒大,亦以其無里,故呼為衣。 任大椿《深衣釋例》認為, 布單衣上下通直,不別衣裳,故得通裁之名。後世單衣與通裁同制,若深衣則猶別衣裳,特縫之不使殊耳。此布單衣與深衣又大同而小異耳。 可見,古人服裝原本是上衣而下裳,後為方便起見,衣與裳相縫接而成為深衣;再後來則衣與裳上下相通,不再裁斷,成立完整的長,這就是衣。所以,衣與深衣與其說是服裝標準的不同,還不如說是在服裝的設計中為了便於裁製和穿用的一種自然的演進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