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寶增

褚寶增

褚寶增,男,1965出生,北京大興人,一九八二年考入南京大學數學系,從桐城許永璋先生學詩。一九八六年畢業即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從事數學與文學教學工作。代表作品。《褚寶增詩文選集》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褚寶增褚寶增

已出版《褚寶增詩文選集(1985—2005)》[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史綱要》[詩聯文化出版社]《許永璋詩集初編箋注》[詩聯文化出版社]《許永璋詩集續編箋注》[詩聯文化出版社]《高等數學解題評註》[學苑出版社]《高等數學(上)(下)》[北京大學出版社]《線性代數》[北京大學出版社]《機率統計》[北京大學出版社]《線性代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圖論算法及其MATLAB實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GCT語文考前輔導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GCT備考指南》[清華大學出版社]等論著十三部。

現為中華對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數學與套用數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會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區第十四、十五屆人大代表。曾獲“新中國德藝雙臻藝術家”稱號,全國“寅虎詠春”詩書畫印四絕大賽詩詞類唯一金質獎,全國“玉兔迎春”詩書畫印四絕大賽詩詞類一等獎等。

於古詩、近體詩、詞與新詩皆善。自曾有論詩絕句云:因異插瓶賣色花,根深昂首斗飛沙,十年探古裁今後,逼做詩中第一家。平生最仰慕者八:至聖孔仲尼、詩宗屈原、武侯諸葛孔明、文心劉彥和、詩仙李太白、詩聖杜子美、詞帥辛幼安、詩霸黃仲則。為人貪酒嗜煙,尋山慕水;衣皺髭荒,聲高嗓裂。經謀定策,可令國勢而中興;玩陣鬥法,可率足球而折桂。思政精遠,且摻梁甫吟中;體民微細,但落月光杯底。拒炒股購獎,不屑機巧偶運之財;雖臨市面城,甘守晏嬰潘岳之態。詩文數千,惡與時尚標榜;妻女各一,幸已天倫足慰。

研究方向:1數值方法 2詩詞創作 3古典文論

招生方向:1數學模型分析 2多維數據處理 3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 4計算機套用技術

講座題目:1論以人存文的中國傳統標準 2褚詩的自我解讀 3由詩論藝 4學韻律做詩詞 5走進詩詞深處 6辯論綱要 7讀書方略 8國學概論 9中國歷代女子詩詞評析 10說硯 11如何學好高等數學 12數學的變通 13諸霸並存下的中國戰略

《褚寶增詩文選集(1985—2005)》自序

子曰“四十而不惑”,我於此四十之期,將所作之詩文重新刪定,結集發布,可抑主觀而揚客觀,進而可下定留千尺新松斬萬竿“惡竹”之決心。

學詩先從律絕句起,後古體,後詞,後新詩。二十年來,諸體研練備精,隨心游刃,蓋今古詩壇皆鳳毛麟角,常引以為豪。並非為顯示我如觀音千手,其妙處是便於創作。讀者應知,內容與風格協,風格與體裁協,情感如流水,體裁如器具。持諸器而待情來,為適情而備適器,可令情最大之舒展,終達有器而覺無器之自然。

作品內容稍嫌廣泛。有歷史之反思,見古蹟而起興。有時事之針砭,對政策而直評。有塊磊之傾瀉,遇不平而開鳴。有私情之舒斂,度相思而展卷。有山川之遊歷,逢奇景而嘔贊。有友朋之唱酬,敞胸懷而明朗。有登樓之望月,遣幽思而飄渺。有下鄉之採風,查農桑而焦慮。有生計之艱辛,感冬冰而夏履。有家國之關注,望殘疆而統一。主豪放而不棄婉約,忘風格而隨心所欲,法中而無定法,無囿而時常所囿。

在四千餘首詩中選出千餘,所錄者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復割捨已然不忍。所幸者每翻閱古人詩集,即使如李杜蘇辛,亦非首首美輪美奐。字字如珠如璣,能十有二三為後人常誦稱讚,便偉大之甚。思及此,心裡釋然了許多。

集中非新詩之比例極高,並非為復古。古近體詩並不等於文言詩,其文字仍用今意,文字簡約是我始終追求之目標。除詩詞之外,於文章亦是如此,不善“展開”,令寫文章成短技。再者我之生計,本無需稿費維持,誨人不倦便薪酬不斷,可免向“主流”獻媚換取出版量。

所有文學作品都應有其社會功效,我不迴避我作品中本欲隱含之政治主張。如柳宗元不能“官以載道”,則只有“文以載道”了。

我是學數學出身,也從事數學教學,有人就說我是“數學詩人”,便令我心中耿耿。如同把本為“天才”用贊為“怪才”之方式一樣來貶低我。

終需自序,未求名家粉飾,何也?其一:我久居“幽谷”,醉眼朦朧不識天日,天日何以識我,復厭援引,故求序無門。其二:雖盡心竭力,恐仍目光短淺,所能見者多霧靄浮雲,誰人可提拔(題跋)我乎?此是戲言,亦心生焉。

順便提及,作品在每年中非盡按時序排列,為使將來崇尚褚詩之人到時寫篇《褚詩月譜考》之類換碗粥喝。

下一本集子若出版,當在“五十而知天命”之際。如若讀者想見新作而又覺十年太久,可隨時訪問我之,我會對詩文進行及時更新。

贊曰:生也有涯,無涯惟智;傲岸泉石,咀嚼文義;詩載精神,我心有寄!

褚寶增二○○五年三月於北京露虛齋

《褚寶增詩文選集(1985—2005)》總目

律詩(302首)‥…………………1

劉澤國書褚寶增七絕劉澤國書褚寶增七絕

絕句(498首) …………………49

樂府歌行(119首)……………106

詞(191首)……………………137

新詩(138首)…………………182

文(83篇)………………………289

共…………………………………352

《許永璋詩集初編箋注》前言

許永璋,字允臧,號我我主人,亦自號跌翁、石城左杖翁。書齋名因徙而易,分別為望龍岡草堂、玄齋、廣漢軒。吾師也,故心中筆端總願以“先生”二字尊稱之。我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南京大學讀書時,從先生學詩(詳情可見附錄二《學詩記》)。先生是著名學者、唐詩研究專家、詩人,安徽桐城人且桐城文派方姚傳人。先生1915年生,1936年畢業於無錫國立專科學校。曾先後在桐城中學、安徽師範學院、南京安徽中學、南京六中任教。1978年應著名教育家匡亞明校長之邀任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十年。兼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紐約四海詩社顧問,桐城詩詞學會名譽會長。

箋注底本為1993年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先生次子許炯所編《許永璋唐詩論文選》之附錄《一爐詩鈔》部分。其《一爐詩鈔》前有先生自述創作經歷之梗概,文曰:

余髫齡即有詩癖,自八歲所綴詩,向七十年矣,約數千篇,雖迭遭散佚,尚有數百篇在。一九四五年,曾選輯三百篇名為《抗建新詠》刊公社會。今手邊已無存書,遂檢零星存稿擇其有時代特徵及能表個人心志者,釐為一卷,名曰《一爐詩鈔》,取詩中“一爐今古托吾生”之意,附諸論文選之後,以餉同好,藉收教益。

若再欲稍詳,《論文選》之前言,含有對先生詩歌創作的論述,精當公允,無需重構,容我偷懶移植於次:

《文選》書後附錄《一爐詩鈔》,僅父親平生致力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的零星存稿,雪泥鴻爪。

父親自髫齡即有詩癖,八歲詠詩,詩思敏捷,動輒數十首,曾邀“七步成詩”之譽,今存《讀杜子美集》一絕:“萬卷書撐腹,一支筆有神。相逢詩世界,千載益情親。”其好唐詩,尤嗜杜詩,已肇端於此。及長,從詩壇前輩陳石遺諸先生學詩,大開眼界,詩藝益精,尤勘進於理性之思考,詩學研究,或始於斯時。抗戰軍興,國破家殘,父親走出書齋,投身抗日救亡之愛國洪流,輾轉奔波於大江南北,國讎家恨,峻凝筆端,八年吟歌,成《抗建新詠》一冊(1945年出版於安徽),悲情壯意,譜出一曲曲軍民抗敵的愛國主義篇章。如其《恨歌行》寫日寇犯境、心血迸發之情狀:“九月十八長驅東北敵騎驕,七月七日盧溝橋又馬蕭蕭。六年血仇深于海,倒翻海底恨難消。……舉身拔地一高呼,驚起蘆叢鷺與鳧。何日長纓入吾手?賀蘭踏破駕長車!”又如《哀南京》記敘當時國都淪陷情事,其對“守將棄甲走,神土淪滄瀛”的怒譴,對“大野哀鴻跡,空林亂鴉聲”的痛惋,以及對“盡人有妻子,亦有父與兄,流離同浩劫,相顧淚縱橫”之黎民百姓流離失所的深哀,無不折射出亂世的正直學人愛國愛民、胞與萬物的心情懷抱。父親詩作,至此一變,雄勁沉鬱之風,逕登杜詩之堂。而其詩學研究,亦由詩、騷、漢魏、六朝凝收於唐於杜,在“生命存亡等毫末,但求國保不求活”(《長江行》)的深層憂患中,以焚膏繼晷的精神,成百萬言巨著《杜詩集評》和數十萬字的《杜詩新話》,惜其於大別山中,燹於日寇凶焰,良可痛惜。大亂甫定,國事平泰,父親於教學之餘,拾掇舊稿,更制新篇,且與胡小石、盧冀野、方東美、劉確杲諸先生唱酬應和,創作日豐,而於唐詩研究,也漸成體系。惜其數年耕耘,又迭遭政治風波衝擊,父親教學科研停滯於“反右”,舊稿新作,盡毀於“浩劫”;“三中”全會以後,雖重返教壇,卻年已花甲,僅管他近十年教學思想和研究成果,亦整理成《杜詩名篇新析》等著作先後出版,但與其研究古典詩學之初志,及其早年積學之艱辛相比較,是不相稱的。

父親的詩歌創作和唐詩研究,正是於先哲對“詩”的理解中,汲取了那種“詩有天機,待時而發,觸物而成”(謝榛《四溟詩話》卷二)的最直切的生命意識和最超越的哲理精神,而顯其風神意韻的。他作於三十年代的《去無家》,是以自身處於“寇盜洶洶勢正狂,轉徙前途亦渺茫”戰亂中的切實感受寫詩,故簡勁直質,可是在簡質之間,又能寫實而超實,於“白雲東西任風翔,子規聲聲愁斷腸”的現實與心靈的情感交織中,道破“天乎地乎何時了?幻耶真耶徒自傷”的宇宙人生哲理,從而使詩心情志得到無限的推擴。而幾乎作於同時的《我我歌》,全詩僅三百餘字,卻純乎一部人生哲學論著,然而,也正是在詩意的哲理編織和邏輯推演中,讀者又從“軀殼乃物一部非我有,舉凡我我事業縱蹈白刃而從容”之詩句,感受到真實而貼切的時代脈動和心靈搏擊

上述引文重點論及先生的前期創作,先生後期愈以唱酬為重。諸如:唐詩泰斗程千帆、宋詞首席唐圭璋、書法大家于右任、遠在成都劉開揚、身邊同事侯鏡昶;尤以桐鄉居多,前輩潘季野、魏曙東、孫聞園、房秩五、王甸平、方意瑰、丁宜民、光明甫,同輩朱光潛、馬茂元;更有台灣疏植榿、刁抱石;難以枚舉,只因惺惺相惜,借詩論文。碩儒往還,學富五車,奧典故實,摘嵌信手,然巨斧無痕,天工依舊。本想從詩歌創作的角度對先生之詩進行詮注,鑒於才疏學淺,復因身為弟子,確膽怯得很,只好將詩中所徵引之出處羅列於後,能便於讀者賞析足矣。

先生晚年遊歷北京、長安、巴蜀、齊魯,隨時記述,律法精工、韻調平和。

隨讀隨注隨思先生之詩,時令我拍案擊節,茲就《奉題聞園詩老詩集一百四十韻並序》一首而論,實屬鴻篇巨製。前半篇如在萬丈行雲之上,俯視詩之時空,構成了一部群峰並凸的詩史,且將詩論植被其上,勢色彰耀。下半篇對聞老其詩其人,大展鋪陳議論之能事,汪洋恣肆,濺玉噴珠,如秋江東注,一瀉千里。無怪乎惹得同道爭相贊賀,讓先生復詩不暇。

先生詩品之高,與先生對唐詩精深獨特的研究成果有很大關係,此作詩與學問相濟原理。古今注杜者頗多,以仇、錢、王、浦四家為代表,先生偏鍾錢注,只因錢謙益為明末清初跨代的詩壇盟主,以詩人的角度復駕馭才學,方能更好的把握詩之原旨。從而也找到了先生贊同陳石遺譏諷鍾嶸不懂詩之創作,亂分三品,率意排序的根由。

底本為繁體豎排,現改為簡體橫排,個別字型檔中沒有的字仍用繁體。人名、地名、典故在前面已經出現的,標“前有詳註”,若雖同一,先生詩中所取意思之側重不同,便依側重重注。句間所有隨注摘出下移,點明“自注”。

粗略統計,全集五絕12首,五律74首,五排3首(最長21韻),七絕177首,七律95首,古詩34首(最長140韻),共395首。

先生教學之時,亦不忘培養獎掖後學,在南京大學講授《杜詩研究》課,選者十之二三最終能詩,其間不乏造詣頗深者。在先生的指導之下,黑板上辟有格律詩園地,成立過“江東詩社”,出版有個人詩歌專集,如《陋室詩存》《北窗詩存》《燕南詩稿》等。先生詩集中存有類《書贈林桐儒學棣》《題劉富學棣紀念冊並序》《題吳錦才學棣紀念冊並序》《贈楊從周學棣並序》《書贈王慰先學棣並序》等近十首。

先生的心胸是豁達而寬廣的。否則何以“文革”之亂,令九死之殘軀,仍高壽九秩?否則何以百萬巨著焚失,立即秉燭恢復,拾撿遺菁?否則何以容書萬卷,排列有序,隨意抽絲?先生的心腸是慈善而博愛的。否則何以佳耦早斷,兼擁母愛,帶出四子三女?否則何以見人有難,慷慨傾囊,助北上求學成行?否則何以忘顧古稀,課下面授,致使桃李萬頃?先生的心血是熾熱而奔騰的。否則何以國難當頭,奔走於大江南北,為抗戰鼓呼?否則何以“三中”會後,奮筆激書與匡校長,論述教育改革之大計?短序難盡,故集後列附錄一《父親》以補一二。

注先生詩時,覺先生就在眼前,每定稿一段,皆得先生肯允,就是這種幻覺的心理安慰,使我有勇氣堅持對付下來,最終付梓。還應感謝先生的四子許結教授對箋注所提供的本事材料,對箋注中疏謬的斧正。

2005年夏先生離世,我是到年底方知,當接聽許結教授的電話時,我一時還反應不過來。入晚,夜不能寐,吟七律三章,以追念先生,詩曰:

入理親文二十秋,百家六藝世風喉。進身有幸宗和仲,學業無成遜少游。曾為圈紅一字喜,豈因易墨半篇羞。而今再向吾師問,渺渺雲間萬鶴樓。

初聞平靜轉而驚,遞涌悲傷占盡情。逐字刪扶詩賴正,開篇講解意方通。由心是夢連非夢,任月三更到五更。留下德操被嶽麓,一生文筆續桐城。

研杜精深已勝仇,文革蹇滯火中休。蒲輪歸館重傳道,桂杖隨身伴上樓。桃李比肩千傾漸,榆槐獨我一株留。半杯濁酒半杯淚,盼顧音容夢裡頭。

今天,恰是先生四周年的祭日,能在此時完成箋注初稿,心裡寬慰了許多。因知先生詩文不朽,等同先生不朽也。

公元二千零九年六月七日褚寶增於北京露虛齋謹記

《許永璋詩集續編箋注》前言

許永璋,字允臧,號我我主人,亦自號跌翁、石城左杖翁。書齋名因徙而易,分別為望龍岡草堂、玄齋、廣漢軒。吾師也,故心中筆端總願以“先生”二字尊稱之。因我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南京大學讀書時,拜先生門下,從先生學詩。先生是安徽桐城人且桐城文脈方姚傳人。先生1915年生,1936年畢業於無錫國立專科學校。1936年至1947年,相繼任安慶高級中學、安徽立煌高級商業學校、安徽第二臨時中學國文教員,1938年曾兼職安徽師範大學副教授。1947年遷居南京,相繼任南京安徽中學、南京第六中學教師。1957年被錯劃右派。1978年平反,復任南京第六中學教師。1979年至1988年兼職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相繼開設“杜詩選講”、“古典詩詞格律研究”等課程,此間獲南京大學優秀教學一等獎。1990年被聘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研究館員、紐約四海詩社顧問、桐城詩詞學會名譽會長等職。主要論著有:《抗建新詠》(安徽報業公司1945年版),《詩詞備課筆記》(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杜詩名篇新析》(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台灣天工書局1991年重版),《老子詩學宇宙》(黃山書社1992年版),《許永璋唐詩論文選》(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古史詩針注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並相繼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杜甫研究學刊》等刊物上發表杜詩研究論文數十篇。由此可知,先生既是詩人,又是著名學者、唐詩研究專家。若清點近百年的杜甫研究,第一代的代表人物為梁啓超、聞一多、郭沫若等,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則為蕭滌非、程千帆、傅庚生、許永璋等。

先生研杜至深,致使詩風傾杜。能於少陵峰側另起翠嶺,千年相望,將惹後人並仰矣。偶吞青蓮美酒,催生腹底翻雲,然落筆稍謹,終不似青蓮灑脫。亦窺香山、東坡,身無西湖之位;亦敬放翁、稼軒,身無臨戎之機。枉有觀音千手,只一腕與老杜把攜,惜哉!

先生之詩脈,源老氏、被風騷、探漢魏、崇三唐、借兩宋、跨明清,後驛桐城,一爐今古,熔化了晚唐、西崑、江西、四靈、江湖、唐宋、竟陵、虞山、神韻、格調、性靈、肌理等諸家偏執。以大家之風範,百川匯海,巨浪拍雲,令世人感覺,天地一矣,蹤跡失焉。

先生律法之精,鏡像里誰?子美耶?義山耶?用晦耶?答曰:無需比對。先生懶效碣石推敲之細,恥學山谷拗峭之病。固本守道,輕易通變,變而不畸,非工力至深何以使然。

先生之詩主要可歸四類。

其一愛國詩。秉承愛國主義是作為中國傳統文人的必要條件。抗戰時期,先生以教師之身雖不能親赴前線殺賊,卻用三寸之管聲討倭寇、頌揚正義。諸如:“死者如歸生者續,心堅鐵石氣翻潮。任他凶焰燒遍神州土,恢我民族正氣萬古自昭昭。”(《盧溝抗敵》)有如此氣概,中華民族焉有亡絕時。“一江白水赤,兩岸夜猿驚。”(《江寧失陷》)記述了南京大屠殺的曠古慘案。“摐我猛士,赫如鷹揚,死守東南門戶,誓與敵俱亡。”(《保衛長江》)悲乎壯哉!“戰伐越五載,事事難逢吉。此生實不辰,焉得安其室?”(《西征》)國重家輕。先生恨透了小日本,且遷恨相關,“是何妖艷眩殘紅,異種傳來說自東。”(《題櫻花野鴿圖》)連櫻花也不放過,雖有偏執,不失快語。受先生薰沐,我比先生還要偏執,一生不買日本及日系產品,並責令弟子從之,我狹隘,但我真實。這期間,先生還作了一首《元首頌》,是讚美時民國總統蔣中正的。我理解先生的創作動機,決非乾謁或阿諛,要知道中國的傳統士子是無法將君國分割的,先生是欲用此詩給人民以信心,給自己以希望。與六十年代,先生將毛澤東主席的詩詞逐首步韻而和,同一理也。新中國建立後,先生手舞足蹈,將重生後的激情傾灌入詩詞之中。用生花妙筆,謳歌新中國的建設。諸如:“勞動好,個個是英雄。地滾山翻兩雙手,晚歸晨出一條龍。歌起大江風。”(《望江南四闋·訪問近華社新農民》之三)“觀火箭,唱漁歌,將乘舴艋釣天河。”(《漁歌子》)“高舉紅旗膽氣豪,挾山超海不辭勞。”(《鷓鴣天·為促進全面工作大躍進而作》)五七年因禍從“口”出,先生被錯劃成右派,為避免禍從“筆”出,致使先生整個六十年代創作銳減。蝸居無事,先生技癢,開始了《中華民族正氣歌》的創作,用五百個日日夜夜,完成了這部鴻篇巨製,之後文革風暴席捲而來,文稿遭劫掠後去向不知。七八年後,先生枯木逢春,詩筆重振。

其二贈酬詩。在先生集中,贈酬詩占了很大比重。先生幼學詩從祖父希白公,續而從六叔父輯堂,加之輯堂對先生寄予厚望,時常嘉勉,故早期與輯堂唱酬為主。先生抱有“不說詩,無以言”的理念,接觸名流政要時,往往以詩為心媒。建國後,先生與武昌孫聞園老,台灣疏植榿、張白翎酬答甚密。尤其與孫聞園的“孫許聯吟”,必將成千古佳話,不輸元白。所唱酬之詩雖乏諷喻之能,然潛藏於先生內心深處的塊壘,可稍釋一二,先生高壽九秩,能無此功耶?又先生從不以書家自詡,可珍戀先生墨跡者眾,此時先生往往依情自題,不錄故章,亦是此類增多之一因。

其三悼亡詩。以百闋《望江南》為代表,記述了先生與疏瀹夫人自大婚至絕別之二十餘年的恩愛綱目,想像先生孤燈隻影,歷追往昔,淒涼盈懷。雖情亦史,情如鏡,鏡中是史。復有百三十二韻之五古《花神篇》,使先生於無解之沉痛中,夢中舒展一時。每逢清明,先生或詩或詞,焚祭於夫人墓前,惜隨煙升天,存留無幾。古來悼亡詩皆推潘元為上,吾不以為然,先生悼亡詩當蓋之。憐如此之“成就”令先生鰥影半生,代價慘重。

其四感遇詩。詩有些是寫給別人的,有些是寫給自己的,先生的感遇詩多半是寫給自己的。“攤書靜坐對孤燈,萬緒心頭直欲蒸。”(《夜坐二首》之二)感嘆自身入世無憑。“嗚呼!男兒生不成名毋寧死,安能睜眼坐待白侵頭?”(《問天》)憂慮年長無成。“孤舟泛盡無邊海,大釜糜余不爛身。”(《四十五歲生日》)坐守喪耦之痛。“空山揮杖影,大野祝雞聲。”(《卜築》)身處惡境,何與人爭,自構曠達。“老夫腕底龍蛇動,八十還期八百年。”(《示兒孫》)晚年怡怡,豪興依舊。不一而足。

除此四類,還有其它,於此難以一一盡論。比如先生為七子所累,乏遊歷,但就其蘇皖所及,亦多佳構妙句。

將仄律仄絕歸入古體後,粗略統計,本《續編》中,五絕39首,五律199首,五排7首(最長20韻),七絕498首,七律298首,古體78首(最長132韻),詞210首,共1329首。

就目前而論,若再加上《初編》中先生的作品,應是,五絕51首,五律273首,五排10首(最長21韻),七絕675首,七律393首,古體112首(最長140韻),詞210首,共1724首。

兩編篇目數量相差懸殊的原因與底本來源的過程有關。《初編》只是先生《論文選》的附錄《一爐詩抄》部分,未加其它。及至《初編》已就,便謀《續編》,決定蒐集先生其它遺存之詩。先生一生創作巨豐,不下萬首,迭遭抗戰逃奔,內戰驚徙,文革抄焚,初覺應所剩無幾,當抵《初編》。幸南京圖書館尚藏《抗建新詠》,復得知先生四子許結教授已於網上購得複印本,憾近三成字跡模糊。值許結教授在韓國講學一年中短暫之暑期,持複印本去南京圖書館逐字校補後寄來,剔除《初編》已錄得近三百首。並寄《老髓新詠》系列八十一絕,《望江南》小令百闋,《花神篇》長詩一首,《和杜》步韻六十二則。課業之餘,積時箋注。同時又請先生幼女許寧女士在家中收集先生散於各處詩詞。無論舊刊已載,抑或書卷夾存;無論魚雁唱和,抑或贈酬題箋;無論友人破信封上的殘跡,抑或孩子作業本上的墨痕。鑿牆翻篋,清隅挑隙,晝夜不捨,辛苦可知。逐句謄寫,分編目次,且盡其所知,附加抄注。分兩函先後寄至京中,方有如斯規模。此間偶有先生晚年與持玄二孫隨意吟玩之作,料先生未想刊公社會,因失之彌多,存之彌珍,弟子只好有違先生初衷,盡數入編。

箋注之時,面對一詞一典,義多重而適擇,事多面而適取,或用正史,或用稗言,或用傳說,唯顧詩之本意。往往“前有詳註”者,亦加要語,為使讀者單篇可釋。

復讀《初編》箋注,不如意處頗多,赧顏過後,期識者去偽存真,不吝教我。有鑒於前,料《續編》瑕減,仍需教益。

能將才情與學識相濟相生,古人可數,今人實稀。倘若先生之詩全部永沉江底,所憾恨者,非只於九泉下之先生;所憾恨者,非只於三光下之弟子;最憾恨者,逾半個世紀的中國當代正統詩史將如脫簡蠹錦,無計修補!

愈解先生之詩,仰視先生的角度愈大。今生只有加倍勤勉,方無愧於先生門下弟子之名。《初編》書成後,我因赴上海,借道南京,驛一日,去南郊祖堂山公墓先生寢居處祭拜先生。望先生像,笑容對我,似語“寶增學棣”,原來先生尚記弟子。茲抄錄墓前依今聲所吟八句,為結語。

依山列獸一軒開,不肖乏成弟子來。綠水長流宗大雅,白雲頻顧仰高才。詩逾萬首秦煙盪,學富五車清獄埋。焚紙夾箋還四拜,先生料已展胸懷。

公元二千又十年四月五日褚寶增於北京露虛齋謹記

《中國古典文學史綱要》前言

時間延續兩千餘載,疆域涵蓋千萬平方,一個三維之中國古典文學史空間就此構成,浩瀚緬邈,博大精深。僅憑三十課時,十宵壇台;綱目易抹,精微難探。余講授二十秋,調整二十番。終定專攬凸峰,以為結點;無暇支脈,忍舍煙虹。強調發端之流源,通明體變之因果。故聽者需私悟展懷,開屏歷羽,將點連線,將線張面,經緯交織,輪廓彰顯。

以人存文,亘古標準。欲賞其文,先推其人。其人水平之高下,無關介紹之短長。如李杜眾皆熟知,無需甚詳;庾鮑很少涉及,豈能太簡。影響關鍵,不得已矣。

書為綱要,文舍詮釋;論有偏缺之撼,意藏間斷之虞;唯適宣講,不宜自識;回避名篇,繞尋驚世;昔已登堂,今當入室。所錄詩文題目格式通為:篇名·文體·作者朝代·作者姓名。

鑒於編輯時間倉促,自身功力淺薄,紕繆難免,待議頗多,懇請方家不吝指教為盼。

公元二千零九年褚寶增於北京露虛齋謹記

目錄:詩經楚辭第一章,漢賦樂府第二章,六朝詩文第三,章唐詩其一第四章,唐詩其二第五章,唐詩其三第六章,唐宋古文第七章,北宋詩詞第八章,南宋詩詞第九章,元劇散曲第十章,明清小說第十一章,清詩清詞第十二章,古代文論第十三章。

所獲榮譽

1、全國地礦系統橋牌比賽冠軍·褚寶增 高曉偉 常榮生 楊建國 陳開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1988

2、校青年教師講課評比三等獎·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1994

3、校第五屆“地光杯”足球賽冠軍計算機系隊主教練·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1996

4、校第三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三等獎·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0

5、指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北京地區二等獎·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0

6、校第一屆“我愛我師”十佳優秀教師·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1

7、校第一屆“足協杯”足球賽冠軍信息工程學院隊主教練·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1

8、校優秀輔導員·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1

9、校第二屆“我愛我師”十佳優秀教師·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2

10、校教學優秀一等獎·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3

11、校第三屆“足協杯”足球賽冠軍信息工程學院隊主教練·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3

12、校第三屆“校慶杯”辯論賽冠軍信息工程學院隊主教練·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3

13、校第三屆“我愛我師”十佳優秀教師·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3

14、校第十一屆“地光杯”足球聯賽最佳教練·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3

15、校教學成果特等獎·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4

16、校第四屆“我愛我師”十佳優秀教師·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4

17、校第五屆“我愛我師”十佳優秀教師·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5

18、校第十四屆“地光杯”足球聯賽優秀主裁判·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6

19、北京八大學院辯論賽冠軍中國地質大學隊主教練·褚寶增·2007

20、校教學優秀二等獎·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8

21、校教學優秀一等獎·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9

22、全國“新中國60年國慶及大閱兵題賀”大賽二等獎·褚寶增·中國詩書畫研究會·北京華夏書香文化發展中心,2009

23、“新中國德藝雙臻藝術家”稱號·褚寶增·中國詩書畫研究會,2009

24、校第八屆“我愛我師”十佳優秀教師·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09

25、校優秀社團指導老師·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10

26、全國“寅虎詠春”詩書畫印四絕大賽詩詞類唯一金質獎·褚寶增·中國詩書畫研究會·中華詩詞文化研究所·河南省古風詩書畫院,2010

27、全國“山水情懷”詩書畫邀請賽金質獎提名(佳作獎)·褚寶增·“山水情懷”全國詩書畫邀請組委會,2010

28、校第九屆“我愛我師”十佳優秀教師·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2011

29、全國“玉兔迎春”詩書畫印四絕大賽詩詞類一等獎·褚寶增·“玉兔迎春”第二屆全國詩書畫印四絕大賽組織委員會,2011

30、中國地質大學“地光杯”足球聯賽二十年特殊貢獻獎·褚寶增·中國地質大學學生會,2011

31、全國“詩國·中華詩詞”創作優秀獎·褚寶增·詩國社,2011

32、“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當代90位傑出詩詞家”稱號·褚寶增·中國當代文化促進會,2011

主持課題

廉海榮 褚寶增 王玉鵬·不連續微分系統的定性分析,數值模擬及其套用·校內基金·2011-02

廉海榮 褚寶增 王玉鵬·奇異泛函微分方程邊值問題的定性分析·校內基金·2011-02

廉海榮 褚寶增 趙琳琳·《偏微分方程數值解》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研究·校內·2010-01

王翠香褚寶增·數學與套用數學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校內·2009-11

褚寶增 段岩·大慶油田勘探計畫投資管理系統研究·企業委託·大慶油田·2007-10-1

何勇強 褚寶增·北京市人口、資源、環境硬約束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事業委託·北京市21世紀議程工作辦公室·2006-10-10

褚寶增·孔店南部地區孔店組沉積體系研究·企業委託·中石油東方公司·2006-8-22

黃維平褚寶增·計算機集群技術·(於磊)·企業委託·中原油田·2003-3-16

褚寶增·國內外煤層氣勘探開發現狀調研·(李明宅)·企業委託·中石化·2003-10-16

褚寶增姚國清·衛星圖象三維處理技術·(何勇強 陳堅陳準)·企業委託·中原油田·2003-3-16

褚寶增·大慶柴北緣油氣運聚綜合研究(c)·(段岩陳昭年)·企業委託·大慶油田·2001-3-16

王祖朝 褚寶增·高等數學CAI課件·(張玉娟)·行業基金·校內·2000-3-16

出版專著

文學類

1.褚寶增詩文選集(1985-2005)·褚寶增 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8-1,ISBN 7-202-04051-4

2.中國古典文學史綱要·褚寶增 編著·北京:詩聯文化出版社,2009-5-1,ISBN 988-98404-3-X

3.許永璋詩集初編箋注·褚寶增 注·北京:詩聯文化出版社,2009-6-7,ISBN 988-98404-0-5

4.2009GCT語文考前輔導教程·主編:程翔 副主編:褚寶增 鄭曉龍 羅保華嚴寅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4-1,ISBN 978-7-302-19822-2

5.2009GCT備考指南·主編:李凌己 張迎暉 副主編:張麗艷編者:安靜 褚寶增 羅保華李飛躍鞠紅傑 張麗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4-1,ISBN 978-7-302-16975-8

6.許永璋詩集續編箋注·褚寶增 注·北京:詩聯文化出版社,2010-4-1,ISBN 988-98352-9-3(01)

數學類

1.高等數學解題評註·王祖朝 褚寶增 編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7-1,ISBN 7-5077-1845-X

2.高等數學(上)(面向21世紀工科數學教材)·主編:褚寶增 陳兆斗 參編:王翠香 陳瑞閣 吳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1,ISBN 978-7-301-13535-8/O.0747

3.高等數學(下)(面向21世紀工科數學教材)·主編:陳兆斗 褚寶增 參編:鄧燕陳振國趙琳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1,ISBN 978-7-301-13536-5/O.0748

4.線性代數(教育部推薦教材 21世紀高等院校系列規劃教材)·主編:王祖朝 副主編:褚寶增 參編:鄧燕 吳飛 王翠香 邢永麗 李金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7-1,ISBN 978-7-303-09264-2

5.線性代數(面向21世紀工科數學教材)·主編:褚寶增 王祖朝 參編:鄧燕 吳飛 王翠香 邢永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25,ISBN 978-7-301-05595-3/O.0544

6.圖論算法及其 MATLAB 實現·王海英 黃強 李傳濤褚寶增 著·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9-12-10,ISBN 978-7-81124-880-7

7.機率統計(面向21世紀工科數學教材)·主編:褚寶增 王翠香 參編:吳飛 王錫祿 郭翠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1,ISBN 978-7-301-15829-6/O.0800

發表論文

30、Rui Hou, Zhiyou Wang, J.J. Diamond, Zheng Zheng, Jinsong Zhu, Zuchao Wang, Baozeng Chu Baozeng·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denoising methods for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 signal·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Biochemical Sensors·ISSN: 0925-4005, Vol: 160, Issue: 1, Date: 2011-12-15, Start page: 951-956

29、廉海榮趙俊芳褚寶增·在“常微分方程”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的探討·中國地質教育·2010-4

28、楊棟青 褚寶增·CUDA技術在視頻壓縮中的套用·矽谷·2009 Vol.17(9): 35

27、李金霞 褚寶增·對“高等數學”第一堂課重要性的幾點思考·中國地質教育·2008 Vol.17(4): 153-155

26、李昊 褚寶增 劉鯤翔·新一代軟體體系架構SOA的套用·科學決策·2008-6,

25、李昊 褚寶增 趙雅月·電力市場的輸電阻塞問題研究·科技導報·2008-12,70-72

24、李昊 滕飛 褚寶增·借奧運東風加速推動和諧校園文化建設進程·華商B·2007-10,10-11

23、段岩 薛濤 褚寶增 劉鯤翔·煤炭企業網路建設方案研究·中州大學學報·2007-2,125-126

22、尹立傑 褚寶增 李明亮·網路隱息系統套用方案·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7-8,1788-1791

21、褚寶增邢偉段岩 周瑩·金屬礦床評價計算模型的綜合比較與選優·資源與產業·2007-1,67-70

20、刁麗 褚寶增·基於網路的資料庫訪問與互動技術研究·軟體導報·2007-1,77-79

19、刁麗 褚寶增·開放網路環境下數據訪問與集成的研究·科技諮詢導報·2006-12,207-209

18、段岩 尹立傑 薛濤 褚寶增·C語言程式設計的教學技術整體性的套用研究·中國地質教育·2006-3,49-51

17、王祖朝 褚寶增·"組合數學"課程第一節課的教法研究·中國地質教育·2006-1,120-122

16、劉偉 褚寶增 王莉·PicoGUI在移動警務系統客戶端中的套用·微計算機信息·2005-12,90

15、褚寶增·良師六備·褚寶增詩文選集·2005-8-1,342-345

14、褚寶增·課堂教學相關素質二說·褚寶增詩文選集·2005-8-1,316-318

13、褚寶增·教法十八絕·褚寶增詩文選集·2005-8-1,101-102

12、褚寶增·注重當代大學生艱苦奮鬥精神的培養·中國青年研究·2005-5-1,Vol.5:70-71

11、王祖朝 褚寶增·從數學建模競賽看學生的數學素質·中國地質教育·2005-3-4,1:53

10、王祖朝 褚寶增·電網安全調度中輸電阻塞管理演化策略·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5-3-14,35:59

9、王祖朝 褚寶增·探井布局問題的遺傳算法·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4-8-16,8:70

8、褚寶增 尹立傑 段岩·加密算法在PKI體系中的套用·計算機與網路·2004-12-16,23:55

7、褚寶增·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始終是我追求的目標·特色加精品·2003-8-16,0:132

6、褚寶增 王祖朝 薛濤·論在高等學校本科中開設〈數學史〉公共選修課的必要性·中國青年科技·2003-7-16,7:51

5、閻慶旭 褚寶增·變係數波動方程所決定的控制系統的最小能量控制和快速控制問題·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3-4-16,4:97

4、褚寶增 鄧祖佑 薛濤·關於構造等高線的三種方法·斷塊油氣田·2003-12-16,6:27

3、褚寶增·在數學教學中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地質教育·2001-1-16,1:63

2、褚寶增 王祖朝·堅守本分與超越本份·中國地質教育·2000-2-16,2:81

1、趙文翠 褚寶增·高校研究生教育自我評估體系初步研究·人文與管理論叢·2000-12-16,12:47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