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於北京,漢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團隊回應轉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於實踐。挪威議員提名中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印度遺傳學家和巴基斯坦人權活動家角逐201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2014年8月入選世界凝智公園“世界名人館”。

生平經歷

人物生平

家庭

祖父曾任海南文昌縣縣長,父母為知識分子,父親袁興烈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中文系,母親華靜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夫人鄧哲。

曾經讀於博學中學(現武漢第四中學)、中央大學附中(畢業時更名為南京大學附中,現南師附中)。1949年8月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

1953年夏,結束了大學學習生活,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任教,開始了他長達19個春秋的教學生涯。在教學當中,袁隆平不滿足於僅當一名合格的中專老師,還想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1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一邊教學,一邊科研,教學與科研、生產緊密結合。

袁隆平於1964年開始在湖南從事雜交水稻科研,到1966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第一篇重要論文,就是他堅持一邊教學,一邊從事科研的豐碩成果。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鬥的空隙,仍專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條件中爭得了從事科研活動的機會。用九年時間實現了三系配套,並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套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

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鑑定。1975年又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套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

於1987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構想”,構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峰。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

雜交水稻之父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飢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人民當家作主人,但仍未擺脫飢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儘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他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對試驗田裡的退化植株仔細進行觀察和統計分析,不僅論證“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而且從其第一代的良好長勢,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試驗結果使他確信,搞雜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雜交水稻是世界難題。因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這樣就需要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後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這是一個難解的世界難題。袁隆平知難而進,他認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國有眾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蘊藏著豐富的種子資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國,“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這從未見過、而且中外資料沒見過報導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時間一天天過去,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地、一穗一穗地觀察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第14天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則,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分別採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撰寫出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文中還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後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和恢復系 (恢復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為可能,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一些同行們認為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又經過8年曆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鑑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套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占18.5%。10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民眾交口稱讚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一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人們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裡話。

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餘、三個不足”,即“前勁有餘、後勁不足;分櫱有餘,成穗不足;穗大有餘,結實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20世紀80年代初期,面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發了一個驚人的構想,大膽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課題,試圖解決更大範圍內的飢餓問題。

袁隆平袁隆平

1985年,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袁隆平憑著豐富的想像、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7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構想”,高瞻遠矚地構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戰略思想指引下,繼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農墾58自然群體中發現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後,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穩定50天以上,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關於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進展,也使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滿必勝信心。

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里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著袁隆平新的戰略構想的方向迅猛發展!

艱辛研究路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套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構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把“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在研究水稻的十多個春秋里,袁隆平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十年動亂”幾乎斷送了他的全部試驗成果,還好,雖然那些水稻壞了,可是袁隆平的助手事先藏了幾株雄性水稻。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20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盪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構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構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生產示範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國家“863”計畫已培矮系列組合作為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衝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有關專家對48畝實驗田的超級雜交水稻晚稻的實測結果表明:水稻稻穀結實率達95%以上,稻穀千粒重達27%以上,每畝高產847公斤。這表明“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又取得“四大突破”:超級雜交水稻晚稻畝產量高;稻穀結實率高;稻穀千粒重高;篩選出適合華南地區種植的兩個中國新型香米新品種。在場的專家和科技人員對這位卓越科學家取得的新成功而欣喜不已。這標誌中國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再次超越自我,繼續領跑世界。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野敗

袁隆平袁隆平

1970年秋季,袁隆平帶領他的學生李必湖、尹華奇來到海南島崖縣南江農場進行研究試驗,向該場技術員與工人調查野生稻分布情況。11月23日上午,該場技術員馮克珊與李必湖在南紅農場與三亞機場公路的鐵路橋邊的水坑沼澤地段,找到了一片約0.3畝面積的普通野生稻。當時正值野生稻開花之際,因為李必湖對水稻雄性不育株有很深的感性知識,他像當年導師袁隆平尋找不育株一樣,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細觀察。奇蹟終於出現了!就在他們找到野生稻之後20分鐘左右,李必湖和馮克珊發現3個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他們驚喜交加走近野生稻雄花異常稻株,進一步觀察發現這3個稻穗生長於同一個稻蔸上,由此初步推斷為由一粒種子生長起來的不同分櫱。除這3個稻穗以外,還有大量的匍匐於水面生長的後生分櫱。

為了弄清這蔸野生稻不育株產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利用價值,他們把它連根拔起,搬回試驗基地進行研究,並命名“野敗”。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他們在考慮是把“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兩大心愿

袁隆平有兩個心愿:一是把“超級雜交稻”合成;二是讓雜交稻走向世界。

這是袁隆平的心聲,一種博大的愛。為了實現這個心愿,他從成績與榮譽兩個“包袱”中解脫出來,超然於名利之外,對於眾多的頭銜和兼職,能辭去的堅決辭去,能不參加的會議一般不參加,夢魂縈繞的只有雜交稻。他希望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國家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解決人類仍然面臨的飢餓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袁隆平把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稻當作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事業。他還受聘擔任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記者離開三亞基地的時候已是4月7日的黃昏,北國還是春寒料峭,這裡已經袁隆平把記者送至路口,說:“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裡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 ”

滿載著袁隆平的夢想與希望,雜交水稻在中國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種和收穫,創造著一個個神話般的廳跡。

世界傑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寫了一部名著,叫《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書中寫到“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降低了人中增長率。他在農業科學的成就擊敗了飢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

現在,已有20多個國家引種雜交稻,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轉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畫,90年代以來專門立項支持在世界一些產稻國家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這些年他每年都出國指導,還派出了許多專家擔任顧問,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並為這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從1981年至1998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共舉辦了38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15個以上國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員。

1998年,越南和印度種植面積已分別超過了10萬公頃和20萬頃,並且取得了每公頃增產1噸----2噸的效果。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飢餓問題上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雜交水稻推向世界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袁隆平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義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

民眾的愛戴

有一段時間,有部分民眾、學者和官員建議中國政府推薦袁隆平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他們認為:“消除貧窮與飢餓才是最好的和平,以袁隆平為中國乃至於世界糧食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完全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人物經歷

1930年農曆七月初九,袁隆平公曆9月1日出生於北京協和醫院。

1931~1936年,隨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贛州、德安、漢口等地。

1936年8月~1938年7月,在漢口扶輪國小讀書。

1938年8月~1939年1月,在湖南省弘毅國小讀書。

1939年8月~1942年7月,在重慶龍門浩中心國小讀書。

1942年8月~1943年1月,在重慶復興初級中學讀書。

1943年2月~1944年1月,在重慶贛江中學讀書。

1944年2月~1946年5月,在重慶博學中學讀書。

1946年8月~1948年1月,在漢口博學中學讀高中。

1947年暑假,讀高中一年級時獲漢口賽區男子百米自由式第一名;獲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式第二名。

1948年2月~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學附中讀高中。

1949年8月~1950年10月,在重慶北碚夏壩的相輝學院農學系讀書。

1950年11月~1953年7月,院系調整,併入重慶新建的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續讀3年至畢業。

1951年7月,在西南農學院報名參加空軍,體檢、政審合格,後因在校大學生更需參加經濟建設,而未入伍,繼續留校學習。

1953年8月,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服從全國統一分配,來到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

1960年7月,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中,發現“鶴立雞群”的特異稻株,第二年認識到這是“天然雜交稻”株,而受到啟發,面對當時嚴重饑荒,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威脅,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

1964年2月22日,與農技幹部鄧哲結婚。

1964年開始,在國內首創水稻雄性不育研究。7月5日,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總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

1966年5月,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同志,獲悉袁隆平發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後,引起高度重視,以科委九局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指出這項研究的意義重大,如果成功,使水稻大幅度增產。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袁隆平遭受衝擊,水稻雄性不育試驗被迫中斷。

1967年3月16日,省科委發函安江農校,要求學校“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列入計畫。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農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選育計畫”,呈報省科委與黔陽地區科委。

1967年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黔陽地區農校(安江農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珍貴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裡,面積133平方米。

1968年5月18日晚上,中古盤7號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成為未破的謎案。袁隆平心痛欲絕。事發後第4天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裡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等到雲南省元江縣加速繁殖不育材料。1970年1月2日,遇5級以上地震,仍然堅持繁殖試驗,直到收穫。

1970年夏,袁隆平從雲南引進野生稻,擬在靖縣(安江農校又搬遷到了靖縣)做雜交,後因沒有進行短光照處理而未成功。

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關於“把雜交育種材料親緣關係儘量拉大,用一種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的構想指導下,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島南紅農場找到“野敗”,為秈型雜交稻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

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

1972年3月,國家科委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織全國協作攻關。袁隆平“野敗”材料分發到全國10多個省、市的30多個科研單位,用了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個測交和回交轉育的試驗,擴大了選擇機率,加快了三系配套進程。

1972年,袁隆平選育成了中國第一個套用於生產的不育系二九南1號。

1973年,協作組通過測交找到了恢復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難關。同年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在安江農校試種,667平方米產量628公斤。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頃,667平方米產量511公斤。攻克了“優勢關”。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種關”,摸索總結制種技術成功。同年冬季,從湖南赴海南制種2000公頃,袁隆平擔任技術總顧問,首次大面積制種獲得成功,為翌年推廣做好了種子準備。

1977年,袁隆平總結了10年來豐富的實踐經驗,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1978年2月,出席全國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同年3月,出席全國科學大會並獲獎;6月,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進代表大會;10月,出席湖南省科學大會並獲獎。

1978年10月,晉升為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袁隆平袁隆平

1979年4月,首次出國出席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科研會議,會上宣讀他用英文寫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的論文並即席答辯,與會者一致公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領先地位。

1979年12月,國務院授予袁隆平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與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

同年,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湖南省生物學會理事、湖南省遺傳育種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農學會理事。

1980年5月,袁隆平應美國邀請赴美進行雜交稻制種技術指導。

1980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舉辦雜交稻技術國際培訓班,袁隆平作為主講人給來自10多個國家的專家講授雜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課程。翌年9月,又連續舉辦第二期。

1980年10月~1981年6月,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技術指導與合作研究。

1982~1986年,每年去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1~3次進行合作研究。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和秈型雜交水稻獲國內第一個特等發明獎。

1982年8月26日,被聘為農牧漁業部技術顧問、全國雜交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是年,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83年8月,第二次應美國邀請赴美國考察雜交稻試種情況並進行技術指導。

1984年6月15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同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5年,被聘為湖南省安江農校名譽校長、西南農業大學兼職教授。

1985年10月15日,首次獲國際獎: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發明和創造”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

1986年,培育成雜交早稻新組合威優49。

1986年4月,應邀出席在義大利米蘭附近召開的“利用無融合生殖進行作物改良的潛力”國際學術討論會。

1986年10月,世界首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長沙召開,袁隆平在會上作了《雜交水稻研究與發展現狀》的專題學術報告,並提出了今後雜交水稻發展的戰略構想,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贊同,並寫進了會議檔案。

1986年,任國家863—101—01專題組組長。

1987年11月3日,第二次獲國際科學大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頒發的1986~1987年度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姆博先生讚揚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繼70年代國際培育半矮稈水稻之後的“第二次綠色革命”。袁隆平這次獲獎的1.5萬美元全部捐獻作為雜交水稻獎勵基金,以獎勵在這一領域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工作者。

1987年7月16日,在袁隆平指導下,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光敏核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自交繁殖,於1988年7月育成光敏核不育系,並通過省級技術鑑定,定名為“安農S—1光敏不育系”。獲湖南省1988年10大科技成果獎。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成,使袁隆平兩系法的構想變為現實。

1987年,當選為湖南省科協副主席。

1988年3月14日,第三次獲國際科學大獎:在英國倫敦獲讓克獎的獎章、證書和獎金2萬英鎊。

1988年,當選為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1989年9月25日~10月3日,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應邀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參加國慶40周年觀禮活動。

1991年8月14日~8月22日,應日本學會邀請,赴日本作兩系雜交稻研究新進展學術報告。

1991年9月29日~10月10日,在美國參加洛克菲勒基金年會。

1991年11月2日,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

1992年1月13日~1月15日,出席並主持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國際水稻無融合生殖會議。

1992年4月20日~4月27日,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第二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

1992年7月28日~8月4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託赴印度作雜交水稻方面的學術報告。

1992年10月22日~11月13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託以首席顧問身份赴印度指導雜交水稻技術3星期。

1993年4月10日~4月22日,赴美國布朗大學出席菲因斯特拯救飢餓獎儀式,夫人鄧哲應邀陪同前往。

1993年5月19日,受聘為湖南省留學人員聯誼會顧問。5月20日受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博士生指導教師通訊評議專家組成員。

1993年11月17日~12月10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託第三次赴印度傳授雜交水稻技術。

1993年12月30日,撰寫《對大面積推廣玉米稻要持慎重態度》一文,由湖南省農業廳以湘農函(1993)種字113號轉發,對於穩定湖南糧食產量起到重大作用。

1994年2月28日~3月12日,赴美國休斯敦與美國水稻技術公司草簽合作開發兩系雜交稻協定。

1994年5月14日,赴印度尼西亞參加洛克菲勒基金會年會。

1994年9月23日~9月25日,袁隆平在湖南長沙主持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組長碰頭會。

1995年1月,獲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學獎。

1995年2月,赴美水稻技術公司參加學術年會。

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10月,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章。

1995年12月16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正式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1996年5月,獲日本經濟新聞社“日經亞洲獎”。

1996年7月,出席在湖南省張家界市召開的“863”計畫重大技術項目複審會議。

1996年8月,出席在四川省雙流縣舉行的兩系雜交稻現場會。

1996年9月11日,出席由中宣部與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的全國科技十傑表彰大會,發表題為《攀登雜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是我的畢生追求》的演講。

1996年10月18日,出席由何粱何利基金會在北京舉辦的學術報告會,作《從雜交稻育種領域看糧食增產潛力,中國有能力解決吃飯問題》的學術報告。

1996年11月,出席在杭州舉行的東亞地區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學術討論會並作學術報告;參加在印度舉行的“第三屆雜交水稻國際會議”。

1996年12月,出席姜春雲副總理主持召開的農業專家座談會,共商農業豐收大計;兩院院士評出國內重大科技進展新聞,兩系雜交稻技術獲重大突破的新聞,名列榜首。

1997年1月,出席由農業部召開的五省五大作物工作會議。

1997年3月,赴美國休斯敦出席水稻技術公司年會,應邀赴緬甸指導雜交水稻生產。

1997年4月,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農業科技年會國際種業學術討論會”;在安徽農科院舉辦的“863”計畫1997年兩系雜交(粳)稻技術培訓班上講課。

1997年8月,獲國際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

1997年9月,在長沙出席並主持“農作物兩系法雜種優勢利用國際學術討論會”,作了題為《農作物兩系法雜種優勢利用的現狀與前景》的學術報告。

1997年11月,參加在武漢召開的“863”計畫生物領域農業專題年會;在《雜交水稻》第6期上發表《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重要論文。

1998年2月,參加農業部種植業專家顧問組工作會議。

袁隆平袁隆平

1998年4月,應邀赴緬甸指導雜交水稻技術。

1998年8月,應邀赴北戴河休假期間,向朱鎔基總理呈送“申請總理基金專項支持超級雜交水稻選育”的報告,得到高度重視。朱鎔基總理批示:“國務院全力支持這個研究”,並撥經費1000萬元予以支持;參加在北京召開的第1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作《超高產雜交稻選育》報告。

1998年9月,應邀赴埃及參加第十九屆水稻國際委員會會議;接受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節目主持人楊瀾採訪。

1998年10月,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國際水稻分子生物學會議”。

1998年11月,出席在廣西北海舉行的“863”計畫生物領域“九五”計畫課題年度報告會議;獲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

1998年12月,出席在廣東肇慶舉行的“863”計畫“超級雜交稻”項目會議。

1999年4月底,出席由全國總工會、中央電視台舉辦的“五一”晚會,並作為嘉賓登台向全國觀眾致意。

1999年6月,赴浙江武義主持“兩系雜交稻”現場會;“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1999年9月,“袁隆平農業科技獎”首屆頒獎儀式暨“袁隆平學術思想與科研實踐研討會”在長沙舉行(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基金會是在“雜交水稻獎勵基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應邀赴北京參加國慶50周年觀禮。

1999年10月,出席在越南舉行的“亞洲雜交水稻協作網會議”;出席在杭州舉行的“水稻遺傳育種國際學術討論會”;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袁隆平星”命名儀式。

1999年12月,出席由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聯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表彰大會,獲“傑出專業技術人才”金質獎章,發表題為《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演講;出席在深圳舉行的“863”計畫生物領域農業專題1999年年會。

2000年3月底至4月初,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參加水稻科研會議,宣讀《超級雜交稻育種》論文,並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設在菲律賓的雜交稻試種基地進行現場考察。

2000年,袁隆平主持的國家“863”計畫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項目通過科技部的驗收。其中,他直接指導取得的“兩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的選育及其套用研究”成果,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網定價發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學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譽院長。

2000年7月5日至7月7日,袁隆平赴安徽安慶主持召開全國兩系優質雜交早稻示範現場會。8月25日、9月10日在湖南郴州主持全國超級雜交稻現場驗收會,超級稻第一期目標達標。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院士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由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自頒授獎勵證書和獎金(500萬元)。2月22日,湖南省委、省政府隆重召開袁隆平院士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慶功大會。本年度,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在全省廣泛深入地開展向袁隆平院士學習的活動。

2001年5月,分別赴越南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主持的“在亞洲加快大規模雜交水稻發展的政策支持會議”,孟加拉參加國際水稻所及亞洲發展銀行雜交水稻項目的第四次技術委員會會議。7月赴香港中文大學考察並作學術報告。

2001年9月,袁隆平院士因在雜交水稻研究中有突出貢獻,以及為亞洲帶來糧食安全而獲得菲律賓“麥格賽賽政府服務獎”。拉蒙·麥格賽賽獎被視為亞洲的諾貝爾獎。

2001年12月,經國家主席江澤民推薦,袁隆平院士赴委內瑞拉考察推廣雜交水稻的可能性與前景。

2001年,袁隆平院士獲湖南省農業科技工作“傑出貢獻獎”。

2002年1月,第二屆“袁隆平農業科技獎”頒獎。

2002年12月,由《科學中國人》雜誌社發起,廣大科教工作者參與的“科學中國人(2002)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揭曉,袁隆平院士榮膺“科學中國人(2002)年度人物”稱號。

2002年5月13日至22日,袁隆平赴越南河內參加第四次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並考察義安省雜交水稻種植情況及南方種子公司。期間,獲越南政府“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

2002年7月,分別赴香港參加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生物技術及作物改良會議;赴泰國曼谷參加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主持的“第二十次國際水稻委員會會議”。

2002年9月15日至19日,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際水稻大會,並作學術報告。

2003年3月,赴烏拉圭參加學術會議,並作“雜交水稻在中國的發展”學術報告。

2003年7月1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在三亞市舉行儀式,聘請袁隆平院士為海南省政府高級科技顧問。

2003年8月,被天津市政府聘請為天津市特聘專家。

2003年10月1~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湖南調研期間,3日專程赴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詳細察看了超級雜交稻選育項目的進展情況,充分肯定了他們作出的重大貢獻。

2004年3月,出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學家。

2004年5月,袁隆平獲得沃爾夫獎,以色列總統為其頒獎。

2004年8月,袁隆平院士應馬來西亞元首基金會邀請對馬來西亞進行考察訪問。

2004年9月,袁隆平獲得泰國國王金鐮獎。

2004年9月,受到來華訪問的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的接見,並授給嘉獎令。

2004年9月8—10日,主持雜交水稻研究40周年紀念大會暨國際雜交水稻與世界糧食安全論壇。

2004年10月,中國超級雜交稻研究第二期目標現場實測在深圳市龍崗區進行。有關專家對48畝實驗田的超級雜交水稻晚稻的實測結果表明:每畝高達847公斤,標誌著中國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繼續領跑世界。

2004年10月,袁隆平獲得美國世界糧食獎基金會頒發的世界糧食獎。

2004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召開慶功大會祝賀袁隆平院士獲“世界糧食獎”,並發出《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對袁隆平院士給予嘉獎的決定》。

2004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袁隆平赴菲律賓參加“國際水稻年慶祝儀式暨世界水稻大會”。

2004年年底,袁隆平獲評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5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聘為貴州省農業科學院顧問。

2005年10月19日上午,應外交部邀請,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參贊學習班上作有關雜交水稻的報告。

2005年11月,在2005年亞太地區種子協會(APSA)年會上,袁隆平院士被授予“APSA傑出研究成就獎”。

2006年4月25日,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評選揭曉:袁隆平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6年9月20~21日,袁隆平院士出席由中宣部、中國倫理學會、湖南省委宣傳部、長沙市委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並發言。

2007年3月16日,袁隆平赴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參加“傑出學人到訪”活動,並作學術報告。他表示:在第一、第二階段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礎上,第三階段超級雜交水稻育種計畫已順勢推出,目標是在2015年每畝水稻產量提高到900公斤,並達到“種三產四”,即種植3畝田,產出原來4畝田的稻穀。

袁隆平袁隆平

2007年4月27日至5月7日,赴美國華盛頓參加美國科學院年會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順訪休斯敦美國水稻技術公司和舊金山孟德爾公司。

2008年6月,擔任中國08北京奧運會001號火炬手。

2008年5月,擔任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

2009年8月28日,回母校西南大學進行學術演講,受到師生熱情接待,上千名學子手捧鮮花、在雨中夾道呼喊著他的名字。

2009年11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親切接見了湖南省全民補硒工程項目辦工作人員,聽取了全民補硒工程項目負責人楊俊和桃源縣富硒產品研究所所長顏送貴的工作匯報,他滿腔熱情地說:“補硒工程既利農,又惠民,關係全民健康的大事,我參與、我支持”並親自題詞:“打造富硒湖南,推進全民補硒”。

2010年4月28日,榮登“2010中國心靈富豪榜首富榜”。9月1日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80壽辰。6日晚,湖南衛視為袁隆平院士和正在此間舉行的首屆中國雜交水稻大會獻上了一台名為《為了大地的豐收》的文藝晚會。晚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發來賀信,祝賀袁隆平院士80歲生日。

2011年1月,《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傑出代表人物之一。9月19日,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高產攻關獲得成功,湖南隆回縣百畝試驗田畝產達到926.6公斤。

2012年6月,袁隆平正式受聘為“陳游標綠色食品產業高級顧問”。6月15日,陳游標赴長沙拜訪袁隆平先生,向他請教了綠色食品、綠色農業的有關問題,並聘請他擔任“陳游標綠色食品產業高級顧問”。8月23日,在青島農業大學做了題為“發展雜交水稻,保障糧食安全”的主題報告,並被青島農業大學聘請為學校高級顧問。

2013年1月,當選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2013年3月當選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2014年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袁隆平和他的團隊憑藉“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套用”項目捧回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是袁隆平第二次登上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領獎台。

2014年3月,挪威中央黨議員星期四提名袁隆平和斯瓦米納坦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他們認為,如果他們贏得這一獎項就應該分享獎金。2014年84歲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被尊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

獲得榮譽

1985年10月,創造與發明獎章(傑出發明家)金獎,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頒(下同)

1987年11月,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袁隆平:水稻田裡感情深袁隆平:水稻田裡感情深

1988年3月,農學與營養獎,英國Rank基金會

1993年4月,拯救世界飢餓(研究)榮譽獎,美國Feinstein基金會

1993年獲美國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飢餓獎”

1994年,何梁何利基金獎

1995年10月,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聯合國糧農組織

1996年5月,日經亞洲獎,日本經濟新聞社

1997年8月,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國際討論會,墨西哥

1998年11月,越光國際水稻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事務局

2001年8月,拉蒙·麥格賽賽獎,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基金會

2002年獲越南政府“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

2004年5月,沃爾夫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

2004年10月,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基金會

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8年3月30日,獲頒“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0年3月24日,榮獲法國最高農業成就勳章

2012年1月31日,獲2011年“馬哈蒂爾科學獎”

國內榮譽

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

1991年11月,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6年12月,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1年2月,獲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

2011年1月16日,獲得中國農業銀行杯CCTV2010年度三農人物推介活動特別大獎。

2011年1月22日,獲得第二屆“中國時間”新世紀10年十大經濟人物稱號。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袁隆平因對糧食安全貢獻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這顆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興隆觀測站發現的,發現後的暫定編號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漢語拼音字頭,當它獲得8117這一永久編號後,為了表示對袁隆平的敬意,天文學家們決定把它命名為袁隆平星。

獲獎記錄

榮譽獎項
  • ▪ 2015 第十四屆世界傑出華人獎 (獲獎)
  • ▪ 2007 十大經濟年度特別榮譽獎 (獲獎)
  • ▪ 2014-01-10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特等獎 (獲獎)
  • ▪ 2010-03-24 法國最高農業成就勳章 (獲獎)
  • ▪ 2008-03-30 中國著名科學家獎、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獲獎)
  • ▪ 2004-10 世界糧食獎 (獲獎)
  • ▪ 2004-05 沃爾夫獎 (獲獎)
  • ▪ 2001-08 拉蒙 ·麥格賽賽獎 (獲獎)
  • ▪ 2001-02 首屆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獲獎)
  • ▪ 1998 越光國際水稻獎 (獲獎)
  • ▪ 1997 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 (獲獎)
  • ▪ 1996 日經 亞洲 獎 (獲獎)
  • ▪ 1994 何梁何利基金 獎 (獲獎)
  • ▪ 1993 美國菲因斯特基金 (獲獎)
  • ▪ 1988 農學與營養獎 (獲獎)
  • ▪ 1987 科學獎 (獲獎)
  • ▪ 1985 創造與發明金獎 (獲獎)

個人貢獻

盤古開天闢地,人類呱呱誕生,從那一刻起,擺脫飢餓,奮力生存便成了人類的主題。滾滾歷史長河中的歷朝歷代,各君各王,雖在不同王國用卻擁有著同一個恆故不變的夢想——解決糧食問題。民以食為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飢餓的抗爭,從未停歇過對糧食的渴望。面對嚴峻現實,世界陷入了糧食恐慌,人們連連發問:誰來養活中國,誰來養活世界?20世紀70年代,中國通過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把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這些事跡都歸功於袁隆平。

獲獎感言

2004年度感動中國頒獎詞:

袁隆平袁隆平

畢生夢想消除飢餓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復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賞析:全詞緊扣“耕耘者”來構思立意,不羅列他“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獲得者”、“國際上11次捧回大獎”等等頭銜,只說他成名前的膽識,尤其強調他淡泊名利的境界,“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四個四字短句整齊排列,一氣呵成,酣暢淋漓,有讚美的情意,有含蓄的意蘊,“農夫”“播撒”“收穫”三詞既與袁隆平雜交水稻專家身份相符,又在開頭“耕耘者”的統攝之下。結尾“喜看稻菽千重浪”和“最是風流”分別直接和間接引用毛澤東的詩句,詩意地表達了對袁隆平的由衷讚美。

人物精神

袁隆平院士作為科學家,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傑出的科技成就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典範。

一是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會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二是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他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我認為前輩已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撓,鍥而不捨。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

三是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局著想,所以課題一上馬就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我想作為一名辦公室工作人員更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後送傘”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全局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係,全力以赴把事辦成、辦好、辦到位。加強自身素質休養樹後勤人形象。

同時,袁隆平院士還具有非常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我為我院出了個袁隆平院士而感到驕傲,更為自己生活在這個時代而感到自豪。

回應質疑

2014年3月22日,針對社會對其支持轉基因食品的種種質疑,“雜交水

袁隆平袁隆平

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北京回應,“我的觀點被斷章取義”,並指出轉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論,“對於抗病抗蟲的轉基因食品,大家要特別小心謹慎,多做實驗”。

就轉基因食品有無危害,在國際上尚無定論。而此前因發出“轉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論”的言論,袁隆平被貼上轉基因食品“支持派”的標籤。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年會的分論壇上,袁隆平回應“轉基因是好是壞不能一概而論”。

項目驗收

2015年7月18日,廣東省農業廳邀請的專家組在廣東省興寧市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主持的“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三千斤技術”的攻關項目進行驗收。經現場測產後,專家組宣布該項目早季平均畝產為703.9公斤,最高產量達738.5公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