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頭橋

民俗,即
正月十一的石獅橋
民眾日常的風俗習慣,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人類文化與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先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風格各異、意義深厚、豐富多彩的民俗。潮汕先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也創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其中包括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等在內的“時年八節”,舉行熱烈的慶祝活動,形成了異彩紛呈、光彩迷人的節慶習俗。元宵期間的“行彩橋”就是一種富有濃厚潮汕民俗文化特色的節慶活動。 本文在對潮汕元宵節前後“行彩橋”習俗作簡單介紹的基礎上,對其文化意義做粗淺的探討,意在拋磚引玉,願乞教於同仁。 一、 潮

一、 潮汕的“行彩橋”習俗

潮汕地區的“行彩橋”習俗主要在兩個地方流行,一是揭陽榕城,一是普寧洪陽(稱為“行頭橋”)。 一揭陽榕城的“行彩橋”風俗。 揭陽榕城“行彩橋”的風俗流傳年代甚久。按乾隆《揭陽縣誌·俗志》所載,乾隆時即有這種風俗。據說從前有人夢見一位仙姑告訴他,某日洪水要暴發。洪水到來之前,地上有一條五彩繽紛的橋連線天空,只要往橋上走,便可逃過災難,人們照仙姑的話去做,果然免遭厄運。從此以後,在這一天,人們便以“行彩橋”的形式渡厄,祈求平安。古揭陽縣治榕城是水城,榕江南北河夾城東流,城中河道交錯,有“浮水蓮花”的美譽。自古以來,榕城的石獅橋一直被當地人視為中心橋,這是因為古時榕城稱玉窖村,南北窖河稱玉窖河,石獅橋在玉窖河的中段,這種地緣的中心觀念一代傳一代,一直流傳至今。現在,儘管城內搭的彩橋很多,“石獅橋”仍是人人必行的一條彩橋,從“行頭橋”開始,這裡便人山人海,即使被擠得汗流浹背,走過橋去也便心情舒暢,其樂無窮。 每年正月初十日,榕城老城區的各座橋樑都被打扮起來,掛上各式各樣的彩燈,並在彩橋周圍懸掛著成百上千幅繡有“合境平安”、“竹苞松茂”、“富貴吉祥”、“國泰民安”、“物阜民安”等字樣的標旗彩幅,表達了人們對今天幸福生活的喝彩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橋的兩側扶手欄桿和橋頭柱子上,扎滿榕樹枝和竹枝。 “行彩橋”分三回合進行。正月十一日晚開始的“行彩橋”,稱為“行橋頭”。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們三五成群,扶老攜幼,興致勃勃向彩橋湧來。“行頭橋”時,人們都要採下橋頭的榕枝竹葉,並各作四句:“摘榕葉,日日有錢揸(拿)”,拿回家裡插在門楣上,以祈帶來好運。在“行頭橋”中,不同年齡用不同的祈禱語。如帶著小孩的人說:“行橋頭(或摸獅頭),阿奴事事賢。”未婚的小伙子說: “行橋肚(或摸獅肚),娶雅嬤(即漂亮妻子)。”姑娘們拿石塊或竹枝擲溪中說:“擲(或行)橋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懷孕的婦女說 “摸橋(或獅)耳,生阿弟”……等等。 正月十五日晚進行“行彩橋”的第二回合,稱為“行二橋”。人們既鬧元宵賞花燈,又“行彩橋”,達到高潮,但遠遠比不上十一晚熱鬧。正月十六日晚進行“行彩橋”的第三回合,稱為“行尾橋”,整個“行彩橋”活動至此結束。
普寧古鎮洪陽流傳的元宵夜“行頭橋”的習俗與揭陽榕城大同小異。“頭橋”——即太平橋,位於洪陽老縣衙前的保城帝君廟前面的城內和上,大約建於四百多年前。拱形小巧的石橋兩端各有五級石階,橋面由七板約六米多長的石板組成,橋寬約三米,兩側欄桿兩端均有兩頭石獅。小小石橋,雖不雄偉壯觀,可是小巧精緻,歷史悠久,因此十五夜“行頭橋”,已成當地人們的慣例,而且是元宵佳節必不可少的一個活動項目。 洪陽的“行頭橋”不像榕城的“行彩橋”有三個回合,它只是在元宵夜進行。在元宵這一天晚上,人們三五成群,男女老少先後走過彩橋。意在圖個好兆頭:行過太平橋,一年裡便平平安安。後生仔祈望日後娶賢妻;姑娘祈望嫁個好夫婿;婦女祈望產男孩;老者則祈求健康長壽;小孩子則祈求長大成人。這天夜裡,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無論從哪個方向走來,都必須走過太平橋,而且過橋時切不可回頭,因為“回頭不吉利”。過橋的人們還有摸石獅的習俗。正在讀書的小孩摸石獅鼻,謂“摸獅鼻,寫雅字”;少女喜摸獅頭,謂“摸獅頭,事事賢”;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獅肚,謂“摸獅肚,娶雅嬤”;而已懷孕的婦女則喜摸獅耳,說是“摸獅耳,生阿弟”;等等。

二、 “行彩橋”習俗的文化意義

文化在於選擇,選擇出於功利。人類創造文化是有其真誠目的的。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行彩橋”習俗,是潮汕一種重要的民俗事象,是潮汕人重要的傳統節慶文化活動,蘊涵著豐富的文化意義。 一展現喜慶、歡樂的心情。 元宵節與春節、中秋節並稱為潮汕人的三大喜慶節日。傳統節日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喜慶、歡樂,是謂“普天同慶”、“萬民皆樂”、“歡度春節”、“歡度元宵”……。 每逢節日,男女老少,歡天喜地。貼對聯、掛紅燈籠、放鞭炮和煙花、做戲、跳英歌舞、“營老爺”,等等,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人們在節日中放下手中的工作,盡情快樂,渲泄情感。 我們的祖先之所以創造了春節、元宵、中秋等節日,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主要是因為,從春節到元宵為一年之末到新一年之始的過渡期,農事基本上較少,為此,人們一方面需要對過去一年豐收的慶祝,另一方面,需要調節心情,放鬆筋骨,養精畜銳,為新一年生產、工作而作充分準備。還有一方面,就是祭祀祖先、神明,祈求祖先、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行彩橋”這一節慶活動就充分體現了潮汕傳統節慶活動這一喜慶、歡樂的文化意義。 二寄託美好願望和良好祝願。 如上所述,人類在傳統節日舉辦隆重的慶祝活動,其主要的動因之一,是通過祭祀祖先、神明,祈求祖先、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這裡面體現的文化意義是:藉此節日喜慶活動,通過祭祀祖先、神明,寄託人們的美好願望和良好祝願。繡有“合境平安”、“竹苞松茂”、“富貴吉祥”、“國泰民安”、“物阜民安”等字樣的標旗彩幅,表達了人們對今天幸福生活的喝彩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讀書的小孩摸石獅鼻,謂“摸獅鼻,寫雅字”;少女喜摸獅頭,謂“摸獅頭,事事賢”;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獅肚,謂“摸獅肚,娶雅嬤”;而已懷孕的婦女則喜摸獅耳,說是“摸獅耳,生阿弟”;等等。這些正是這一文化意義的最好體現。 三增進團圓、團聚、和睦。 在潮汕民俗中,元宵節是一個大節,因此,也是人們大團圓的日子。元宵節吃湯圓,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就在於“團團圓圓”。由團圓而團聚,走親串友,訪朋探友,互贈禮物,充滿著濃重的鄉情;家庭和睦,夫妻相敬,傳承著潮汕人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美德。而通過“行彩橋”這一節慶活動,把四周各村的鄉親、外出人員(有的回家過春節,一直過到元宵後才去工作)、海外宗親都吸引來參加、欣賞這一讓世代榕城人、洪陽人所津津樂道、樂在其中、回味無窮的一年一度的節慶盛事。“行彩橋”習俗,體現了團圓、和睦的文化意義,成為一條綿長的看不見的紐帶,連線著他們的心,得到大家的認同,有利於凝聚人心,增進鄉誼,促進和諧。正如秦牧先生所說:“萬里穿雲燕,歸巢戀舊枝,家鄉甜井水,何處不相思。” 四提供男女相識、相會,尋找對象的機會 由於傳統的“男女授受不親”等封建禮教的影響,加之廣大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苦於生計,疲於勞動,因而,青年男女很少有空閒進行直接見面、遊園、玩耍的機會,他們沒有像蒙古族那樣的敖包相會,沒有傣族的“潑水節”,為青年男女提供認識、相愛的活動。但是,愛情是人類所永恆追求的,因此,潮汕人“行頭橋”的節慶活動就自然起到這樣的作用。 由於節慶是趨吉求吉,男女老少都要參加的,以增添節日的熱鬧氣氛,增強節日的歡樂程度,因此,在“行彩橋”等節慶活動中,人們尤其是青年男女更是節慶活動的主角,總是盡力打扮,展現自己的英姿,顯示自己的青春魅力,以吸引他人的關注。因此,“行彩橋”這一節慶活動與其他節慶期間舉行的“營老爺”活動一樣,無形中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相識、相愛的機會。元宵節、七巧節、中秋節實際上就是中國人的“情人節”。 總之,流傳於揭陽榕城的“行彩橋”、普寧洪陽的“行頭橋”節慶習俗,是富有潮汕地方特色和深刻意義的民間節慶文化。無可迴避,“行彩橋”習俗存在一定的迷信色彩,然而,“行彩橋”習俗更是有其喜慶、歡樂,寄託人們的美好願望和良好祝願,增進團圓、團聚、和睦的積極意義。我們必須正確善待“行彩橋”這一節慶習俗,不斷加強研究,採取得力措施,“吸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千萬不要因為“行彩橋”民俗文化的“陳舊”,而忽視了它的永續“藏利”之處。
參考資料:潮汕民俗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